红色文化资源运用于《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的思考与探索

2014-04-15 06:26李德满
关键词: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纲要红色

李德满

(江西财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江西 南 昌 3 30013)

新世纪以来,伴随着旅游业的发展和红色旅游品牌的盛兴,红色资源、红色文化资源被重新发掘并得到重视。学者们深入探讨了红色文化资源的内涵与外延,探究了红色文化资源的功能,特别是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功能。一些研究者还就红色文化资源在思想政治理论课中的具体运用进行了初步探讨,但针对具体课程运用红色文化资源的顶层设计和操作程序的探索仍不够深入。[1]基于这一背景,作为一名江西高校的《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教师,笔者与同仁对于如何在课堂上运用红色文化资源提高教学效果进行了一系列的理论思考和实践探索,本文试图对多年来的理论思考与实践探索进行反思与总结。

一、红色文化资源的界定

红色文化资源是中国共产党人在长期的革命进程中创造的宝贵精神财富。自诞生以来,红色文化资源一直滋养着中国人民,在思想道德和价值观念的培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尽管如此,在新中国成立以来的不同时期,由于特定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环境,红色文化资源作为一种独立的资源体系,并未得到人们的重视和研究,甚至红色文化资源的概念也很少出现。二十一世纪以来,随着旅游业的发展,一些红色文化资源丰富的革命老区开始依托红色资源,打造红色旅游,红色资源的概念由此兴起。从现有明确的记录来看,红色资源的概念最早于2002年出现。[2]这一概念一经提出,便为众多学者接受并成为一个新的研究主题。随着红色旅游的勃兴,红色资源受到的关注和研究逐渐增加,其概念也经历了从红色资源到红色文化资源的演变。[3]相关研究对红色文化资源内涵、外延,功能及其使用路径都做了探讨,红色文化资源的形象逐渐丰满。

经过多年的研究,学者们对红色文化资源的内涵与外延,提出了多种观点。[4]这些观点之间虽然存在着差异,但却共享一些基本的内核。[5]综合前人研究,本文认为,红色文化资源就是中国共产党人在革命进程中留存下来的宝贵精神财富。这一概念的具体内涵,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第一,从创造主体来说,红色文化资源是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群众创造出来的。任何具体的文化资源,都具有特定的创造主体。红色文化资源的创造主体,就是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人民群众。中国共产党是创造红色文化资源的核心主体,是红色文化资源的主要创造者。但红色文化资源并不是中国共产党独自创造的,而是其带领人民群众创造出来的。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人民群众在创造红色文化资源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第二,从产生的实践基础来看,红色文化资源是在革命进程中创造出来的。特定的文化资源,必定有着特定的历史进程与实践基础。革命事业,就是创造红色文化资源的历史进程与实践基础。红色文化资源的创造,以革命为核心。中国共产党的历史,是一部带领人民群众进行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在这些历程中,革命历程才是创造红色文化资源的历史依托和实践基础。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则不应视为红色文化资源的实践基础。

第三,从历史时期来看,红色文化资源的生产主要是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在这一时期,中国共产党人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也正是在艰苦卓绝的革命斗争过程中,中国共产党人及其领导的人民群众,展现了高尚的爱国主义情操,体现了高度的理想信念精神,展示了不畏困难、勇于牺牲的伟大人格。这些精神是在革命过程中特有的精神财富,而且对人们思想价值观念的培育具有重要的作用。红色文化资源所蕴含的精神内核(“红色文化精神”)是对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人及其领导的人民群众所体现出来的伟大精神的集中概括,相对于井冈山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等更为具体的概念来说,更具有广泛性、普遍性和全面性。

从外延的角度来看,红色文化资源的集体载体和表现形式多种多样。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群众在革命活动中留下来的各种遗迹、遗物,包括各种形式、各种载体,只要能够体现出红色文化资源的精神内核,都属于红色文化资源的范畴。这些红色文化资源是原生的,原滋原味,可以称之为原生性红色文化资源。新民主主义革命之后,对这一时期革命历程的回忆、解释、阐发、宣传等实践活动,由此生产形成的各种载体的资源,也属于红色文化资源的范畴。这些红色文化资源则是后人或者当时的参与者对那段实践的“再造”与“重现”,可以称之为衍生性红色文化资源。原生性红色文化资源和衍生性红色文化资源,共同构成了红色文化资源。当然,两者在性质上存在着一定的差别,因而在具体的运用中也应有所区别。

总而言之,红色文化资源是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群众进行的艰苦卓绝的革命实践所形成的各种精神和物质遗留,以及后期人们对这段历史时期革命实践进行“再生产”形成的能够体现红色文化精神内核的物质文化资源。红色文化资源展现了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历史风貌,是对这一历史时期的生动诠释,其运用对于理解新民主主义革命以及整个中国近现代史具有画龙点睛的作用,是《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教学的极佳辅助材料。

二、红色文化资源与《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的关联

从概念与内涵来看,红色文化资源与《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之间的内在联系非常紧密。两者在主要内容、精神实质、基本目标以及地位功能上存在着大量的一致性与互补性,正是这种一致性和互补性,使得红色文化资源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中的运用变得不但可能而且十分必要。

首先,从主要内容上来看,红色文化资源与《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的核心内容是相通的,两者都基于中国近现代以来所经历的非凡的历史遭遇。《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其主要内容就是以高度概括和提纲挈领的方式,对1840年以来的中国历史进行讲解阐释。就此而言,《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与红色文化资源所依托的历史事实是相通的。红色文化资源依托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历史实践,而这一历史时期是决定中国命运和中华民族未来走向最为关键的时期。一部中国近现代史,是中华民族为实现救亡图存和伟大复兴而孜孜探索的历史,正是在新民主主义时期,这样的探索取得了最终的成效。因此,红色文化资源所依托的历史实践不仅属于《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在精神内核上与贯穿整个《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的精神高度一致。

红色文化资源不仅在主要内容上与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融合贯通。更为重要的是,《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并不是对历史的平铺直叙,而是希望通过对近现代以来中国人不断探索、奋斗的历史加以研究分析,以探究发掘其中的规律性,寻求民族更大发展。就此而言,红色文化资源与《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是完全一致的。红色文化资源反映了中国近现代史发展的核心规律,见证了流血革命是中国民族解放和社会进步的必经之路和最终归宿。红色文化资源的诞生,可以说是1840年以来,中国优秀分子不懈探索的根本总结,是理解《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的核心枢纽。

红色文化资源和《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依托的基本历史事实相通,二者揭示、表达的社会发展基本规律、中国近现代史的发展趋势,也是相同的。二者在内容上的联系,为红色文化资源进入《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提供了基本条件。

其次,从内在精神上来看,红色文化资源与《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具有内在一致性。《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所要展现的,就是中国的先进分子寻求民族解放和社会进步的过程。1840年以来,传统的中国被带入了一个全新的世界,并因此而面临着严重的生存危机和发展困境。在这一背景之下,出身不同中国优秀分子不断探索中国的出路。历史和实践证明,在如此多的道路中,只有中国共产党人所选择的道路,才是中国实现民族解放和社会进步的必然之路。这一事实,就是《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的基本结论。在这一课程当中,展现了不同的优秀分子为中国寻找出路所进行的各种探索,而这些探索在历史的过程当中一步一步被抛弃,最终历史和人民选择了中国共产党,选择了马克思主义。简而言之,中国历史和中国人民最终选择了红军、选择了红旗,选择了共产党的领导和马克思主义。

红色文化资源与《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所展现的内在精神可以说是完全一致的。红色文化资源恰恰证明了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的基本结论。只有马克思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救中国。只有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经过中国广大人民群众的浴血奋战,才能实现民族的独立和人民的解放。历史和人民选择了马克思主义,选择了中国共产党。红色文化资源,展现了无数共产党人的爱国热情、无私奉献,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彻底的革命精神和不懈探索,揭示了中国共产党人在革命过程中的艰难困苦和卓绝奋斗。红色文化资源,全面展现了中国共产党人带领广大人民群众为实现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而进行的艰苦奋斗的历史,清晰、详实地解答了《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的基本问题。红色文化资源以生动详实的历史,告诉我们为什么中国历史和中国人民最终选择了马克思主义,选择了中国共产党。

红色文化资源与《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在精神内核上的一致性,为红色文化资源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上的运用提供了保证。两者精神内核上的一致性,能够确保红色文化资源的运用,不但不会削弱《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的教学效果,反而能够极大提高《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的教学效果。

红色文化资源与《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在目标宗旨上也是高度一致的。根据《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的相关论述,《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基本宗旨在于,“开展中国近现史的教育,帮助学生了解国史、国情,深刻理会历史和人民是怎样选择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共产党、社会主义道路”。而红色文化资源具有多方面目标功能。一是能够解释说明中国近现代历史的基本结论;二是让人民不遗忘历史,让民众时刻保持必要的警醒;三是将红色文化资源中所体现的爱国主义、甘于奉献、不畏艰难困苦等精神引入社会主义的建设实践当中。由此可以看出,红色文化资源的目标宗旨与《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是高度一致的。

红色文化资源与《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在主要内容、精神内核、目标宗旨上的一致性,为红色文化资源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中的运用奠定了基础。这就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教学运用红色文化资源提供了可能性。

红色文化资源与《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在具体形式上的差异性和互补性,使得红色文化资源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的课程教学中显得十分必要。这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红色文化资源内容翔实,细节丰富,而《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的教材内容则高度概括,缺乏对历史细节的描述。客观历史多元、丰富,而且充满了细节与偶然。《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程则篇幅较小,高度概括,内容凝练。这样一来,在高度概括的理论结论背后,会让学生感到不具体,不真实,从而降低教学效果,很难以事实说服人。红色文化资源则恰恰相反,它丰富、详实,对历史多元的细节特别关注,对历史的关注具体到特定的时间、地点、人物和故事,对革命先烈的生活细节都有生动而详细的描绘,这种丰富、详尽,恰恰是历史教学的优长所在。因此,红色文化资源的丰富、详尽,对细节的关注,可以成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的必要补充。

其次,红色文化资源形式多样,生动有趣,而《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教学则显得形式单一,枯燥无味。从教学效果的角度来说,《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材的内容具有高度的理论性,但这些理论缺乏足够详尽的事实和历史细节支撑,因此缺乏足够的说服力,很难在学生中留下深刻的印象。另外,纯粹的理论和高度概括的历史,单一的课堂讲授,则会让学生感到枯燥无味,让学生在课堂上兴味索然。红色文化资源则不同,它具有十分丰富多样的载体形式。内容上详尽丰富,对历史细节着墨甚多,对学生充满吸引力。与此同时,红色文化资源包括影视、音乐、实体参观等多种形式,能够极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红色文化资源的多样性、趣味性,使其成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教学的必要补充。

总之,红色文化资源与《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在主要内容、精神内核、目标宗旨上具有高度一致性,这些一致性为红色文化资源运用于《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堂教学提供了可能性;而红色文化资源与《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在内容偏向、载体形式上的差异,使得两者具有十分强的互补性,为红色文化资源运用于《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提供了必要性。尽管如此,由于红色文化资源与《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教学仍存在着较大的差别,这就意味着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中运用红色文化资源必须遵循一定的原则,并与教学方法的改革创新结合起来。

三、运用红色文化资源的基本原则

红色文化资源与《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的一致性与互补性,致使红色文化资源运用于《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教学不但可能而且十分必要。但这并不意味着,红色文化资源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教学过程中的运用,可以毫无顾忌,任意处置。由于《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作为一门思想政治理论课,宗旨十分明确,因此在运用红色文化资源的过程中,必须遵循一系列基本原则。

首先,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的教学过程中,运用红色文化资源必须遵循选择性原则。所谓选择性原则,就是说在运用红色文化资源时,必须有所选择,有所取舍。这种选择和取舍,要在多个层面上体现出来。

一是必须对《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本身进行选择。红色文化资源与《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的基本内容虽然高度一致,但并不完全相同。因此,并不是《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所有章节的教学内容都可以运用红色文化资源。将红色文化资源毫无选择地普遍覆盖到《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教学中,显然并不合适。只有那些与红色文化资源关联性密切的章节,特别是在谈到中国共产党人领导的革命历史时,红色文化资源效果尤为显著。

二是必须对红色文化资源进行选择。红色文化资源是丰富多彩的,但其所表达的基本精神、理念,往往相通。《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中的某一部分内容,往往能够找到大量的与之有关联的红色文化资源。因此,将红色文化资源毫无选择性地堆积灌输,不仅浪费宝贵的教学时间,教学效果也很难显现。对红色文化资源的选择,不仅包括对其内容的选择,还包括对其具体形式的选择。一般来说,在选择红色文化资源时,可以采用区域性和易接触原则。红色文化资源遍布全国,因此在选择红色文化资源时,尽量选取与本地区紧密相关的革命人物和革命历史,以及相关的影视、音乐、喜剧等素材。在此之外,还应该根据易接触原则,尽量选择能让学生接触得到的红色文化资源,包括本地的革命展览馆、烈士纪念馆等等。

其次,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教学过程中,红色文化资源的运用应该遵循计划性原则。所谓计划性,指的是在运用红色文化资源时,必须有详细的计划和规划。计划性包括几个方面的问题,一是《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教学的全盘计划。从整个课程的教学来看,在哪些章节可以运用红色文化资源,运用哪些红色文化资源,总共运用多少。二是整个红色文化资源的运用,要有一个明确的比例结构。要尽量避免大量的重复使用,也要注意互相呼应。要综合运用不同载体的红色文化资源,使其形成一个较为系统的整体。三是具体章节的运用过程当中,应该具有计划性。红色文化资源的运用,必须与具体章节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相对应,两者能够互相呼应,互为补充。必须根据具体章节的教学需要,选取好红色文化资源,包括红色文化资源的内容、形式、载体、时间等等都要一一做好详尽的计划。通过周密的计划,要将红色文化资源与具体章节的教学过程融为一体,充分发挥两者的互补性。

再次,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教学中,红色文化资源的运用应该遵循历史性原则。所谓历史性,就是要特别突出注重尊重历史,尊重事实。受复杂的经济社会影响,衍生红色文化资源极其丰富。但是衍生红色文化资源,由于包含了太多的后人加工因素,因此往往可能带有一些与历史事实不相吻合的地方。由于红色旅游、红色经济的兴起,红色文化资源过度开发,粗制滥造、甚至随意捏造的现象屡见不鲜。在这一背景下,《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教学中运用红色文化资源必须遵循历史性原则。

所谓历史性原则,就是要根据历史事实,回归真实历史。红色文化资源的优长就是丰富性、多样性、详尽性。对细节的关注,对历史的全方位关注,是这一资源的特殊优点。红色文化资源在教学过程中的选择和计划,都必须围绕历史性原则,要尽量将那些与历史事实相去甚远的道听途说、瞎编乱造区别开来。这就需要教师对红色文化资源进行细致谨慎的查验。要让红色文化资源吻合《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的历史趋势,又要通过多方考证、辩证分析,保证红色文化资源在细节上做到准确、真实,符合历史事实。

最后,《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教学过程中,红色文化资源的运用应该与教学方法的改革和创新结合起来。教学方法单一,内容抽象空洞,课堂枯燥无趣,这是包括《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在内的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教学面临的共同问题。红色文化资源的运用,其根本目的也是要解决这一问题。红色文化资源由于其形式多样,载体丰富,而且具有较大的时空距离,这就要求在运用红色文化资源时应该充分与教学方法的改革和创新结合起来,进一步提高《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的教学效果。

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教学过程中,红色文化资源的运用要求教师必须大胆改革教学方法。必须破除教学方法单一的局面,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方法。授课者不应局限于教师,一些红色文化资源的保护人员、传承人员和研究人员,甚至于学生本身,都可以成为某一具体章节的临时授课者;打破授课一元化的教学模式,将授课与音乐、影视、图片展示,故事讲述,历史回忆等教学结合起来;打破课堂教学的局限性,将课堂教学与课外实践,包括参观场馆、体验遗址、观看剧目等各类教学实践活动结合起来。教学方法的改革与创新是红色文化资源运用于《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教学的重要原则,只有与红色文化资源相对应的教学方法,才能够真正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总而言之,将红色文化资源运用于《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的教学过程,必须遵循一定的原则。选择性、计划性、历史性与教学方法多样性,是必须遵循的几个基本原则。而且对这些原则的运用也必须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条件,根据红色文化资源的具体情况,灵活运用,才能将红色文化资源与《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融为一体,真正提高教学效果。

四、运用红色文化资源与教学方法

将红色文化资源运用于《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的教学,需要在教学方法与教学组织上进行一定的改革,需要运用适合的教学组织与方法将红色文化资源的作用发挥出来。在教学实践中,本系教师一方面从总体上对红色文化资源做好了整体规划和技术处理,另一方面具体探索了案例教学、访谈教学和体验教学等将红色文化资源融入《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堂教学的具体方法。

(一)顶层设计与整体规划

将红色文化资源运用于《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教学,首先需要做好充分的准备与计划工作。由于红色文化资源极其丰富,载体多样,因此周详的准备工作不仅需要教师个人的努力,还需要整个教研室的共同参与。在教研室的统一组织下,《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所有任课教师共同分工合作,做好以下几项准备工作:

一是分别收集整理红色文化资源,对本地的红色文化资源统一收集整理。教研室教师到井冈山、瑞金、萍乡、横峰、弋阳、南昌等地实地考察,对这些地方的革命遗址、纪念场馆、革命历史、革命遗物、个人故事、影音图片等一系列资源统一梳理,分类整理。

二是对收集的红色文化资源进行甄别和加工。一方面要组织教研室教师,发挥专业优势,对红色文化资源中可能存在的错讹之处进行甄别考证。另一方面必须在尊重事实的基础上,对红色文化资源进行一定的剪裁,包括对相关革命故事、影音图片进行适当的编辑和剪裁,使其不丧失原味,又能够在教学过程中适用。

三是教研室集体讨论,对整个红色文化资源在课程教学过程中的宏观结构和具体章节的安排进行充合理设计。

红色文化资源运用于《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教学,必须充分发挥教学组织的作用,根据实际,大胆探索,反复总结,细致论证,逐步推广。经过长期实验和反复总结,摸索出案例教学、访谈教学和体验教学等将红色文化资源融入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的教学方法。

(二)案例教学法

案例教学强调通过对客观案例的分析,让学生从中发现、总结基本的规律与结论。

案例教学的第一步就是准备案例,教师首先将收集到的红色文化资源,分门别类、加工整理。红色文化资源的案例非常丰富,初步可以归为以下几类:一是革命先烈的案例,包括优秀革命家个人的故事。这类案例非常丰富,应作精心选择。二是具体政策的案例,如革命根据地的具体政策是如何演变的,在具体的历史情境中其实际效果如何。这类案例能够说明具体政策的演变史,并从中了解历史的发展趋势。三是具体历史事件的案例。一些重大的或具有典型意义的革命事件,包括武装起义、政权建立、关键战役等等,这些具体的历史事件案例,具有丰富详实全面的资料,还有大量的历史细节描述,这样的案例的教育作用远远大于简单的讲述。四是对核心理论问题进行解释的相关案例,例如关于人们为什么参加红军,民众如何拥护中国共产党,等等,都可以从具体的个人、事件的历史中组织成详实的案例,供大家学习参考。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运用红色文化资源进行案例教学,主要途径有两种。一是在课堂上直接讲述,教师可以通过课件和讲述的方法展示案例,以幻灯片的方式播放相关纪录片、影音文件、实地拍摄的各种图片等等,将能够极大增强案例的吸引力和感染力。教师在案例展示完毕之后,引导学生进行讨论,最终归纳总结。二是教师将相关案例材料预先分发给学生,让学生课外先阅读案例材料,搜寻相关辅助素材,并进行思考。教师在课堂上跟学生们展示一些实地拍摄的图片等等,再引导学生讨论案例,最终归纳总结。

总的来说,案例教学是将红色文化资源与《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堂教学结合起来的一种非常有效的教学方式。

(三)访谈教学法

访谈教学主要是借鉴访谈这种为学生普遍接受的交流方式,利用红色文化资源,改进《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的课堂教学。访谈教学,就是在课堂上组织访谈,将教室作为一个访谈的场所,而学生扮演观众。访谈教学的关键环节包括访谈对象的选择、访谈内容的组织,而红色文化资源的丰富性则为解决这两大问题提供了便利。

红色文化资源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就是红色人力资源,这些人成为红色文化、红色历史活的宣传。革命根据地的遗民、革命先烈的后代、革命纪念场馆的工作人员、红色文化的研究人员,他们就是活的红色文化资源。他们以传播红色历史、红色文化、红色精神为己任。开展访谈教学,可以聘请他们作为访谈对象。访谈内容方面,则可以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先与访谈对象进行协商。条件允许的话,可以在课堂展示之前,先练习一遍,争取控制好时间和内容。在访谈结束之后,预留一段时间,让访谈对象与学生进行沟通交流。

访谈教学的优点在于现身说法,在于现场性和互动性,具有强大的感染力和说服力,这能够极大提高《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的教学效果。

(四)体验式教学法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的教学中,体验式教学的作用尤其重要。体验式教学的核心在于让学生通过自身“体验”,自己得出结论。体验式教学的核心环节在于如何设置体验的情景,红色文化资源为体验式教学提供了绝好的条件。红色文化资源中存在大量的革命遗址、纪念场馆,还有各种革命事件留下的资源,这些资源为体验式教学提供了场景。体验式教学,就是教师带领学生到这些遗址、场馆,让学生身临其境,亲身感受当年的具体历史环境,并以此认识到革命先烈的选择,从而通过自身的思考得出中国近现代史的基本结论。

对于课程中所阐述的理论问题,体验式教学都能够发挥重大的作用。教师组织学生到红色文化基地、革命历史博物馆、纪念馆等场馆,到井冈山、瑞金等革命根据地实地进行体验式教学,让学生深刻领会近代中国为什么会走上革命道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为什么能够取得人民群众的支持并最后取得成功。“小平小道”、改革开放成果展览馆,可以让学生们亲自体验到改革开放的必要性。体验式教学方法,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的教学过程中意义非凡。

案例教学法、访谈教学法和体验教学法,是红色文化资源融入《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教学所宜采用的教学方法。这些教学方法能够与红色文化资源的不同内容和不同特征互相结合,能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的教学过程中发挥作用,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当然,红色文化资源的多样性,意味着它可以容纳更多的教学方法上的创新,从而将红色文化资源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辅助功能最大化体现出来。

五、小结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担负着历史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的双重功能。《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传统的授课方式,在新生代大学生当中逐渐丧失吸引力,迫切需要加以改进。在这一背景下,充分发掘利用红色文化资源,将其融入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效果很有必要。

红色文化资源是一种优秀的思想文化资源。红色文化资源与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在内容、精神内核和目标宗旨上存在着高度的一致性,而且两者在具体形式上存在着很大的互补性,这就使得红色文化资源融入《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的教学具有必要性和可能性。鉴于红色文化资源的独特性质,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教学中,必须遵循选择性、计划性和历史性原则,大胆探索、积极创新教学方法。根据红色文化资源的特点和具体的教学内容,采用案例教学、访谈教学、体验教学等教学方法,并根据实际需要,在教学方法和教学组织上积极探索、不断创新,从而推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教学效果不断提高。

[1]汪立夏.红色文化资源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价值及实现——以江西省高校红色文化进校园为例[J].思想教育研究,2010(7).

[2] 谭冬发,吴小斌.红色资源与扶贫开发[J].老区建设,2002(7).

[3]胡松,朱小理.近年来关于红色文化资源研究评述[J].江西科技师范学院学报,2011(1).

[4]张泰城,张玉莲.红色资源研究综述[J].井冈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6).

[5]何其鑫,向国华,余雪源.红色文化资源在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作用[J].江西社会科学,2013(10).

猜你喜欢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纲要红色
国家标准化发展纲要
红色是什么
红色在哪里?
一图读懂这本《学习纲要》
追忆红色浪漫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历史基础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三位一体式教学研究初探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的教学路径研究
新形势下中国梦教育与“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的融合
《促进大数据发展行动纲要》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