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李大钊对马克思劳动思想的接受与运用

2014-04-15 06:26
关键词:资本家李大钊劳工

杨 青

(南通大学 政治学院,江苏 南 通 2 26019)

李大钊是中国最早的马克思主义者和共产主义者,也是中国传播马克思主义的先驱,“是最先认识马克思主义历史意义和现实价值的思想家”。[1](P2)马克思在 19 世纪的西欧,站在劳动者立场上著书立说,揭露了资本主义雇佣劳动的真相,创立了剩余价值学说,揭示了资本家剥削工人的秘密。他还创立了唯物史观,为西欧工人阶级的阶级斗争提供了历史依据。而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劳动问题的凸显和劳工运动的高涨也预示着中国革命新高潮的到来,这为以实现无产阶级以及广大劳动者的解放为己任的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奠定了重要的实践基础。李大钊将马克思关于劳动和劳动者的思想介绍到中国来,并与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为马克思主义劳动思想的中国化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一、李大钊对马克思劳动思想的接受与传播

五四运动时期,劳动问题已经成为当时中国最严重、最亟待解决的社会问题之一。当时,知识分子喊出了“劳工神圣”的口号,虽然在社会中已引起了巨大的反响,但此时社会仍缺乏先进的理论武器来对中国劳动问题与劳工运动进行指导。李大钊接受与传播马克思主义理论,并在运用马克思劳动理论解决中国社会现实问题中扮演了关键的角色。

李大钊接受马克思的劳动思想,集中体现在《我的马克思主义观》、《马克思的经济学说》、《从平民政治到工人政治》等文献。他一方面系统性地向国人介绍传播马克思的基本观点,抓住了马克思生平两个伟大发现,即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理论,将马克思的经济学说和历史观介绍到中国;另一方面,他意识到马克思的伟大发现都与劳动者的命运息息相关,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劳动运动发展的规律。因此,李大钊从解决中国社会问题的迫切需要出发,突出强调了劳动在马克思学说中的重要地位,为马克思主义劳动思想的中国化奠定了理论基础。

首先,李大钊在研习马克思经济学时,重点接受了马克思的雇佣劳动学说,着重强调了剩余价值理论。在《我的马克思主义观》与《马克思的经济学说》(在北京大学马克思学说研究会上的演讲)等理论文献中,李大钊说:“马氏的‘经济论’有二要点:一‘余工余值说’,二‘资本集中说’。前说的基础,在交易价值的特别概念。后说的基础,在经济进化的特别学理。 ”[2](P36)李大钊所说的“余工余值说”,指的就是剩余价值理论。为了解释剩余价值,李大钊从日常生活中劳工所得的工资也即工银说起,解释工银其实是资本家购买劳动力的价格。他说:“工人的工力(Labour force)为工银所买,与其本人断绝关系。工银专以代表资本家偿他工力的物价。”[2](P37)“工力价值的决定,与别的交易的物品相同。工力恰是一种物品,他的价值也是由那于他的生产所必需的劳工时间数目决定”。[2](P37)这是李大钊对马克思劳动力商品学说中关于 “劳动力商品价值决定因素”的介绍。“工力的价值”也就是劳动力商品的价值,其决定因素即“生产工力所必需的劳工时间数目”,即马克思所说的工人的必要劳动时间,也就是工人弥补自己的工资所需的劳动时间。当然,在实际的资本主义生产中,工人创造的价值远远要超出资本家以工资形式给予的补偿。李大钊指出,“维持工力所必要的物品的价值,永不能与那工力的生产的价值相等”,而常常是 “足以生产比他所单纯消费的物品的价值多”。[2](P38)这多的部分,“尽数归入资本家的囊中”。[2](P38)这些余值,就是剩余价值。 资本家利用工人的“余工”生产并占有剩余价值,榨取剩余价值,“这是现代资本主义的秘密,这是资本主义下资本家掠夺劳工生产的方式。 ”[2](P38)由此,他详细阐发了马克思雇佣劳动学说的基本原理,并运用这些理论揭示了“劳动问题的祸源”。值得注意的是,李大钊在接受和宣传马克思的经济学时,突出强调了马克思的经济学说是站在劳动者的立场上,他指出,资本“在马克思看来,并不如何重要,最可靠的只是劳动者的劳力,因为他能产生新的价值。”因此,“资本神圣是因劳动神圣而来,所以这种神圣应该属于劳动者,而不应该属于资本家。”[3](P44)李大钊坚信:“从前的经济学,是以资本为本位、以资本家为本位。以后的经济学,要以劳动为本位,以劳动者为本位了。”李大钊认为,马克思的经济学是服务于劳动者的经济学,正是这以改变劳动者的命运为己任的社会主义经济学开创了“改造世界的新纪元”。[2](P18)

其次,李大钊通过马克思唯物史观的分析,肯定了马克思的理论是站在劳动阶级立场上,依靠劳动人民实施阶级斗争推翻旧社会的伟大学说。李大钊认识到马克思唯物史观所要揭示的必然道路是走社会主义道路,而通往社会主义的手段、方法仍在最后的阶级竞争,因为劳工问题和劳工运动的根源在“经济”,所以“经济问题的解决是根本解决。经济问题一旦解决,什么政治问题、法律问题、家庭制度问题、女子解放问题、工人解放问题,都可以解决。 ”[2](P6)而要解决经济问题,就必须展开阶级斗争。李大钊强调:阶级斗争学说是唯物史观的一个重要内容,如果不重视阶级斗争,“丝毫不去用这个学理作工具,为工人联合的实际行动,那经济的革命,恐怕永远不能实现”。[2](P7)而阶级斗争的依靠力量毫无疑问是广大的劳动人民。“民众的势力,是现代社会上一切构造的惟一的基础”[2](P209)李大钊强调“马氏与昂格思合布《共产党宣言》,大声疾呼,檄告举世的劳工阶级,促他们联合起来,推倒资本主义,大家才知道社会主义的实现,离开人民本身,是万万作不到的,这是马克思主义一个绝大的功绩”[2](P32)。这反映了李大钊在马克思唯物史观的指引下,已经认识到要通过阶级斗争将社会主义道路与劳工阶级的命运紧密结合在一起。

二、自觉运用马克思主义劳动理论来服务于中国劳工运动的实境

注意同实际结合,同群众结合,这是中国马克思主义思想运动一开始就具有的一个特点和优点。[4](P16)李大钊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先行者,率先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劳工的解放运动相结合,做出了典范。

首先,预测世界劳动运动的发展趋势,指出国内劳工运动的不足。1918年11月,李大钊发表了著名的《庶民的胜利》的演说,强调第一次大战的最终胜利者是劳工阶级,“资本主义就是这样失败,劳工主义就是这样战胜。世间资本家占最少数,从事劳工的人占最多数。……所以劳工主义的战胜,也是庶民的胜利。 ”[5](P255)李大钊从欧战的胜利中,看到了世界发展的新潮流,看到了劳工阶级这一社会新生力量,于是呼吁“须知今后的世界,变成劳工的世界,我们应该用此潮流为使一切人人变成工人的机会”,“我们要想在世界上当一个庶民,应该在世界上当一个工人。诸位呀!快去作工呵! ”[5](P256)紧接着,他在《Bolshevism 的胜利》一文中,积极肯定列宁领导下的苏俄劳农政府的建立。他指出布尔什维主义的真谛,就是要求 “一切男女都应该工作,工作的男女都应该组入一个联合,每个联合都应该有的[个]中央统治会议”,即 “劳工联合的会议,什么事都归他们决定。一切产业都归在那产业里工作的人所有,此外不许更有所有权”,这是 “二十世纪世界革命的新信条”。[5](P260)

李大钊此时已经从世界劳动运动的发展中看到了劳动人民中蕴含的革命力量,并进一步思考本国的劳工问题和劳工运动。但国内的劳工运动的形势不容乐观。他在1920年5月的《新青年》发表了《“五一”(May Day)运动史》一文,在叙述了“五一”运动的发展历程以后,他严肃指出:“中国人的‘五一’运动,仍然不是劳工阶级运动,只是三五文人的运动;不是街市上的群众运动,只是纸面上的笔墨运动。这是我们第一个遗憾。”[2](P195)可见,李大钊领悟到,如果不能让劳工们深刻认识到自身受压迫和剥削的根源,不切实唤醒劳工阶级的阶级觉悟,不用先进的思想来武装劳工,就不可能创造中国工人运动的新局面。

其次,运用马克思主义揭示中国劳工问题产生的根源,为劳工运动的出路指明了方向。李大钊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揭示了中国劳工问题产生的原因。他在上海大学的演讲中,以《劳动的祸源》为题,集中地对当时的工银制度、资本制度、工厂制度等作深入的剖析与批判。李大钊说:“因为在工银制度下有个人订约的,不承认团体的,所以一个无财无力的劳动者和一个拥有百万财产的资本家订起合同,那能够平衡?劳动者那能不吃亏?一个劳动者不过是一个资本家的千分之一,万分之一,和那资本家相比较,不相等势力的订约结果,都是把劳动者劳力的报酬减削下去,由几千元减至几角钱也有,还有减到不能维持生活的。 ”[3](P364)李大钊认识到,资本主义社会劳工问题产生正是因为工人阶级在经济上遭受了不公平的待遇,而这一不公平正是由于资本主义雇佣劳动制度造成的。所以“马氏的论旨,不在诉说资本家的贪婪,而在揭破资本主义的不公。因为掠夺工人的,并不是资本家,乃是资本主义。工银交易的条件,资本家已经全然履行。你得一份钱,他买一份货,也算是公平交易。既然许资本主义与自由竞争行于经济界,这种结果是必不能免的。资本家于此,固极愿购此便宜物品,因为他能生产比他自身所含价值还多的东西。惟有这一班可怜的工人,自己把自己的工力像机械一般贱价给人家,所得的价格,仅抵自己生产价值之半,或且不及其半,在法律上经济上全没有自卫之道,而自己却视若固然。这不是资本家的无情,全是资本主义的罪恶。”[2](P39)所以,在资本主义制度下,“经济现象的趋势是导工人于益困益卑的地位”。[2](P32)李大钊在这里揭露了资本主义雇佣劳动制度是造成工人阶级悲惨命运的根源。具体到中国,李大钊认为“中国虽未经自行如欧、美、日本等国的资本主义发展实业,而一般平民间接受资本主义经济组织的压迫,较各国直接受资本主义压迫的劳动阶级尤其苦痛”。[2](P277)李大钊看到中国劳工阶级遭受的巨大苦难,主要不是来自国内的资产阶级,而是来自“世界的资本主义”(即帝国主义),帝国主义的残酷剥削和压迫,给中国劳工造成的苦难,远远超过欧美国家的劳工阶级。

另一方面,劳动阶级遭受的不平,还由于本国封建统治阶级的奴役。李大钊于1920年1月1日在《新青年》上发表了《由经济上解释中国近代思想变动的原因》一文,他运用马克思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解释了中国近代思想变动的原因,并着重揭示了劳动阶级的地位的改变是社会生产方式变革的缘故。他最后强调:“中国的劳动运动,也是打破孔子阶级主义的运动。”李大钊指出,“孔派的学说,对于劳动阶级,总是把他们放在被治者的地位,作治者阶级的牺牲。‘无君子莫治野人,无野人莫养君子。’‘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这些话,可以代表孔门贱视劳工的心理。现代的经济组织,促起劳工阶级的自觉,应合社会的新要求,就发生了‘劳工神圣’的新伦理”。[2](P149)这是揭露封建统治者的奴役造成中国劳动问题的一个重要论断。

可见,李大钊从对中国劳动问题产生的原因的分析中,认识到了帝国主义(即国际资本主义)和本国封建主义的压迫是导致劳动问题的 “祸源”,已经对中国革命的主要目标即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有了初步的觉悟。他将劳动问题和中国革命事业紧密联系在一起,使中国的劳工运动和革命斗争有了明确的方向。

最后,运用马克思阶级斗争学说,实际指导工人运动。李大钊认识到,运用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来解决社会问题,在当前的情况下,更加迫切需要的是阶级斗争。李大钊认为在资本主义雇佣劳动制度下,资本集中于少数资本家的手中,这样还造成了一种现象就是少数资本家以及特权阶级掌控着国家政权。李大钊说:“资本家操纵社会经济权,同时,一切的政权也被他们少数人握住了。因为政治是跟从经济状况而变更的,政权只是有经济权者所执的。经济阶级是直接的或间接的也可以控制我们政权的。”同时,“经济阶级可以左右国家最高议会的。一切的政治,都是经济阶级造成的”,“在资本制度下面的劳动问题所以成为世界上难解决的问题,就是为了资本家有政治上的势力的缘故”。[3](P369)因而,工人不仅经济上受资本家的剥削,而且在政治上也受资本家的压迫。广大工人阶级起来斗争,必须彻底地反对整个资本主义制度。因此,李大钊说:“从今以后,生产制度起一种绝大的变动,劳工阶级要联合他们全世界的同胞,作一个合理的生产者的结合,去打破国界,打倒全世界资本的阶级。 ”[5](P267-268)他发出了“以劳工阶级的统治代替中产阶级的少数政治”的呼声。[3](P86)可见,李大钊认为社会主义运动在当时的状况下就是要进行阶级斗争。自从得知俄国的十月革命成功之后,李大钊就注意到,中国要想赢得民族独立,广大受压迫的人民获得解放,只有走阶级斗争这条路。

李大钊用实际行动来践行这一理论,重视对工人运动的实际指导。他于1920年9月创建了北京共产主义小组,并和邓中夏在京汉铁路长辛店开办了工人劳动补习学校,创刊《劳动音》,向广大工人群众宣传革命思想,培养他们的阶级觉悟。在李大钊领导下,刚刚成立的北京共产主义小组就深入到工人群众中去,深入社会调查,联系实际研究中国的劳工问题。社会调查成为他将 “笔墨运动”变为“群众运动”的不可忽略的重要环节。期间,李大钊先后写出了很多有关劳工问题的文章和调查报告,如《唐山煤厂的工人生活》、《上海的童工问题》、《吴佩孚压迫京汉劳工运动的原因》、《五一纪念日于现在中国劳动界的意义》等。所有这些实际行动都大大促进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李大钊还直接指导了北方地区的工人运动,确立以天津、唐山等地区为工人运动的重点地区,还派共产主义小组的成员利用合法形式到京奉、京绥、京汉、津浦、正定等五条铁路搞工人运动,成为我们党从事工人运动的一个新起点。中国共产党成立以后,李大钊多次领导和发动北方工人的罢工,其中就有震惊中外的开滦煤矿大罢工和二七铁路大罢工。这在中国工人运动史上都留下了光辉的篇章。[6](P6)

三、运用马克思主义对中国未来实行社会主义,构建和谐的劳动关系进行构想

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先驱者,李大钊也运用马克思的理论对未来新的社会制度下的劳动关系进行了展望。

首先,驳斥资产阶级思想家们试图通过兴实业来救国的方略。李大钊认为只有建立社会主义制度才能真正发展中国,资本与劳动的和谐关系只能在社会主义社会中才能实现。1921年1月27日,李大钊发表了一篇题为《中国的社会主义及其实行方法的考察》的短文,文中驳斥了一些人关于中国要实行社会主义,“必须首先着力于发展实业”的说法,认为“要在现存制度下发展实业,只能越发强化现在的统治阶级而迫使下层农民为少数的统治者阶级付出更多的劳动”。[2](P255)这里,李大钊已经初步认识到在当时军阀的腐朽统治下的中国,是不可能通过发展实业来实现社会主义前途的,只会加重劳动者的苦难。随后,他又在《社会主义下之实业》一文中,展望了未来新生的政权下,劳资共存,发展实业的美好前景。指出:“社会主义于发展实业,实在有利无害。”因为“资本主义之下,资本不能集中,劳力不能普及,社会主义之下,资本可以集中,劳力可以普及。资本之功能以集中而增大,劳力之效用亦以普及而加强。有此种资本与劳力,以开发公有土地之富源,那愁实业不突飞猛进?”据此,他断言:“中国实业之振兴,必在社会主义之实行。 ”[2](P272)也就是说只有在社会主义制度下,资本和劳动才能实现和谐共存,共同致力于国家实业的发展。

其次,关于社会主义生产与劳动者的关系。李大钊认为社会主义社会建立之后首要的任务是搞好生产建设。他说:“社会主义是要富的,不是要穷的,是整理生产的,不是破坏生产的”[3](P354)那么社会主义制度下为什么劳动者能搞好生产建设呢?李大钊认为,主要有以下原因:第一,社会主义生产能够避免资本主义生产的无政府状态及其危害。因为 “社会主义是求进步的、适合的生产,即整理生产,使归统一,免呈纷乱之象”,[3](P196-197)所以社会主义的生产方法是由 “私据的变为公有的”,[2](P112)生产的目的则是为了满足人们的需要,实现公平的分配。李大钊已经初步在运用马克思的社会主义生产劳动思想来思考未来中国未来的社会建设,他认识到社会主义生产是在公有制条件下,为满足人民群众的生活需要而进行的有计划的、协作的生产。第二,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劳动者劳动不是被强迫着做苦役,而是一种享受的过程,应当是“很愉快”、“很舒服的”。当然,这一方面是由于完善的社会组织,劳动是自觉自愿的;另一方面也是建立在社会主义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上,即“除去用于必要的生产的工作以外的剩余工作,可用以善化人们的生活。过劳的工时可以缩减,使得复苏娱养的机会”[3](P137)可见,李大钊认识到社会主义制度下人们的劳动是一种体面的劳动,应当受到尊重。第三,社会主义制度并不完全排斥资产阶级的一些优点。李大钊认为,在社会主义社会中,工人还要处理好与前资产阶级的关系,因为还要从他们身上学习科学技术和管理经验,所以要与“工师、技匠、实业专家”等搞好合作。另外,社会国家的工人还要通过组建委员会等组织,指挥生产,切实提高劳动效率。

最后,关于社会主义的分配制度与劳动者的关系。李大钊认为社会主义分配制度要改变从前极不公平的分配状况:“在从前,虽然一切生产都靠劳力,但分配起来,纯由资本家作主——我们简直可以说,‘从前没有分配’”[3](P47)。 与社会主义生产“由私据的变为公有的”相适应,社会主义分配的方法应由过去资本家“独占的变为公平的”[2](P112)。李大钊强调:“必须使劳动的人,满足欲望,得全收益”[3](P195);必须“使直接从事生产的人得和他劳工相等的份”[2](P51)。 这里虽然还不是完全意义上的“按劳分配”的社会主义分配方式的表达,但李大钊对社会主义的分配原则的表述使用了 “分配平均;真正平均的分配;极公平的分配”等文字,则表达了他对未来社会的新政权在分配领域做到公平公正的殷切期望。他甚至还提到 “各尽所能以做工,各取所需以营生”[3](P4)的分配原则,这是他憧憬共产主义社会“按需分配”的分配方式思想的流露。李大钊还强调劳动者“经济上的自由,才是真正的自由”。在资本主义制度下,只有少数资本家的自由,而工人如“牛马的劳苦终身”,始终不得自由。所以只有在社会主义制度下,通过公平公正的分配制度,劳动者才能获得“真的自由”、“极平等的自由”。[3](P356)

由于历史和时代的局限性,李大钊对马克思学说的理解与接受并不是全面而准确的,而是有选择性的,他在运用马克思理论来解决中国社会问题上,具有针对性,切实符合中国社会的现实需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内在地包含着‘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具体化’和 ‘中国经验的马克思主义化’两个方面的内涵”,[7](P7)李大钊从社会前途和民族命运的大局出发,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社会劳动问题相结合,在“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具体化”上作出了探索,开创了马克思主义劳动思想中国化的新起点。

[1][美]莫里斯·迈斯纳.李大钊与中国马克思主义的起源·中译本序[M].中共北京市委党史研究室编译组译.北京:中共党史资料出版社,1989.

[2]李大钊.李大钊全集(最新注释本):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3]李大钊.李大钊全集(最新注释本):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4]胡绳.中国共产党七十年[M].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1991.

[5]李大钊.李大钊全集(最新注释本):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6]中国李大钊研究会.李大钊与中国社会主义道路——李大钊研究学术讨论会论文集[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4.

[7]金民卿.井冈山时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初步探索及其当代启示[J].井冈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5).

猜你喜欢
资本家李大钊劳工
李大钊《青春》
与李大钊一起就义的路友于烈士
李大钊
Bernard Shaw’s Wisdom 萧伯纳的智慧
中共早期领导人李大钊英勇就义前后
You’ve got questions? she’s got answers (but you probably won’t like them)
工程师变成“资本家”
目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