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现代化生产的新型模式探讨①
——创立农村大同社的构想和政策建议

2014-04-16 23:45张文武张世鸿
吉林金融研究 2014年9期
关键词:连片机械化现代化

张文武 邓 勇 张世鸿

(吉林财经大学金融学院,吉林长春 130117)

农业现代化生产的新型模式探讨①
——创立农村大同社的构想和政策建议

张文武 邓 勇 张世鸿

(吉林财经大学金融学院,吉林长春 130117)

面对“新四化”的要求,农村现行生产组织形式的效率和农业劳动力供给都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创新农村生产组织模式已成为破解农业现代化生产的必由之路。本文在分析了现行农业生产组织存在问题后,提出了可以化解这些缺陷的农业现代化生产的新型实现模式,即同片社及大同社的构想和运行机制,归纳展望了大同社的主要突破点和全面推行的环境条件,最后对如何启动和发展大同社提出了一些具有操作性的对策和建议,还随带提及了我们后续需要深入研究的问题和需要做的工作。希望通过我们的一些努力能够切实为农业现代化的发展贡献绵薄之力。

同片社;大同社;农业机械化

改革开放使中国获得了30多年的高增长,但如今在举国向全面小康社会挺进的进程中,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遇到了障碍,一家一户的联产承包责任制开始不能完全适应农村生产力水平的发展。曾经的人民公社及生产大队制度公而忘私,超越了生产力的水平。现行的农村生产组织五花八门,但真正能够提高生产组织化程度,适应机械化大生产的现代农业生产方式尚处于探索之中。

一、农业现代化的理论溯源

(一)改造传统农业理论

改造传统农业理论是由美国著名的经济学家西奥多.W.舒尔茨提出来的。舒尔茨的改造传统农业理论对深化农业现代化的理论研究有着重大的意义。西奥多.W.舒尔茨于1964年在其《改造传统农业》中,从理论上对农业在经济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和积极作用进行了简明扼要的阐述,对传统农业的性质提出了独具新意的见解,他认为,发展中国家要想快速推进经济的成长,必须促进农业的迅速稳定增长,而传统农业不具备迅速稳定增长的能力,因此,要提高国家的经济实力,出路在于把传统农业全面升级改造为现代农业,即实现农业的现代化。

(二)转化论

农业现代化的实质简单来说就是把传统农业改造或转变为现代农业。20世纪八九十年代,随着我国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对农业现代化的认识也逐步深化,认为农业现代化是一个动态的,随着科学技术水平的提升而相应转化、发展的过程,应通过转变生产模式来适应日益先进的科学技术,不断调整农业结构和生产模式,以实现农业总要素生产率水平的不断提高。

(三)制度论

现阶段农业现代化的内涵可简要的表达为:通过现代科技改造农业来提高农业综合生产力,进而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民生活质量,缩小工农差别和城乡差别,使农业成为具有当今世界先进水平的现代化农业。制度论的观点认为,农业现代化是由于科学技术在农业中的应用扩张而引发的组织制度、管理方法的变革与创新。因此,农业现代化就是要转变束缚农业发展的制度,使其充分配合先进的科学技术来提高农业的生产效率。

二、现行农业生产组织方式存在的缺陷

农业现代化是国家全面实现现代化的重要基础,是国家持续健康发展的动力源,是社会长治久安的稳定器,是改变农村落后面貌,改善农民贫苦生活的根本路径。要想全面实现农业现代化就必须大幅度提高农业生产力,但是目前,我国现行农业生产组织方式不能很好地适应农业生产力的有效提升,阻碍了农业现代化前进的步伐。

(一)现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挖潜能力深受规模限制

自1978年我国农村实行土地联产承包责任制以来,农民的自主经营权得到了许可和保障,农民劳动的积极性得到了极大的调动,农业生产力得到了空前的发展;然而,随着农业现代化步伐的加速,单靠人力劳动密集型的边际生产效率丧失了优势,并且现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不能形成规模经营,继续挖潜的空间受到严重的制约。

由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的基本的公式Y = A(t)LαKβμ,从这个模型看出,决定生产总值的主要因素是投入的劳动力、固定资产和综合技术水平等。如果把这个模型简单用于农民单一种植玉米上,由于每家每户投入的劳动力和每公顷土地投入的生产资本基本上是固定的,也即L和K是固定的,所以只有通过提高综合技术水平也即A(t)来提高单位面积玉米种植的收益。而目前在农作物种植过程中提高综合技术水平,主要就是提高农民人力的劳动生产力或者就是使用机械化规模生产代替小农独立生产,而人力劳动的边际生产效率已经接近顶点。在此情况下,只有做到由分散经营向规模化机械化转型升级才能继续挖潜农业生产力。

(二)家庭农场依然徘徊在规模经营的边缘

发达国家农业发展道路表明:家庭农场是推动农业发展的重要组织形式之一。家庭农场从经济学角度看,其实质就是农业生产发展到一定阶段而产生的与之相适应的规模经营组织,它的前置条件是生产要素的规模投入。作为农业生产重要要素的土地,能否适度集中经营,是家庭农场能否发展的基础条件。但是目前,农村农户承包土地极其细碎、农村土地产权模糊和农民惜地意识严重,不愿意签土地长期流转合同,致使家庭农场难以租到成方连片且租期相对稳定、长久的耕地。单个农场只是种地面积上多于单个经验型农户,其土地依然零星分散,缺乏连片化规模化,导致家庭农场依然只能徘徊在规模经营的边缘。

(三)种田大户仍无法跨越机械化耕种的鸿沟

鼓励和发展种田大户,促进农业生产和经营机制的创新,是农业现代化发展的重要内容。然而,国家为了分地公平,按照“亩”、“分”和家庭人口数量计算,将土地根据肥沃、好坏程度,平均摊分给每个农户,这样导致了农民土地的碎片化,这里一垄那里一块的,无法集中连片,不适合机械化大规模耕种,从而导致了新型种田大户实质上只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一种顺势调整,是一户承包其他几户人家土地耕种的模式,只是种地规模上大于经验型的个体农户,仍然还是广种薄收,粗放经营,难于把农户分散的土地集中连片在一起使用机械化生产,仍无法实现质的飞跃跨越机械化生产的鸿沟。

(四)现行农业专业合作社的短视行为制约了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

自2007年7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民专业合作社法》正式实施以来,农民专业合作社在中国各地蓬勃兴起,合作社数量快速增长,入社农户不断增加。据工商总局网站消息,截至2013年一季度,全国实有农民专业合作社数量已经超过73万户;实有入社农户4800万左右,约占全国农户总数的17%。但农业规模化经营并未显著提高。因为合作社多从事生产资料代购、农产品代销、贮藏、运输、加工服务、农技推广、信息服务等业务。很少真正涉足土地流转和规模生产。大葱社、大蒜社、土豆社、花生社、生姜社、稻米社等等,在组织农户开展专业化生产、从事农产品销售、引领农民参与市场竞争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组织载体作用,但是地块依然还是分散的。

现行合作社多存在短视行为,多扮演经纪人角色。合作社根据订单,统一安排社员在自家地里按要求统一种植某种作物,然后在秋后统一收购,合作社从这个统购统销的过程中基于规模销售赚取大量中间收益。这种合作社只是将农民的劳动成果进行了一定程度的处理,根本上就没有转变农民的生产过程和从起源上改变农民的生产方式。各个社员仍然只是用最原始的人力耕种的方式各自经营自家的小片土地,土地并没有集中连片实行机械化生产,农民的农业生产力没有切实提高。因此导致了由资本技术构成决定并且反映技术构成变化的资本价值构成的资本有机构成没有得到实际上的提升,仍处于较低水平。

三、农业现代化生产的新型实现模式

现行的多种农业生产组织基本上都受限制于农民土地零星分散化的现状,从而无法将土地集中连片机械化生产,最终导致推动农业现代化生产力提高的力度不够和模式创新的程度不深。而农业现代化生产的新型实现模式,比如同片社乃至大同社,可以轻而易举化解现行农业生产组织存在的致命缺陷。

(一)农村大同社的构想和运行机制

各种农产品、各类禽畜饲养、产品加工和销售等专业合作社,对农业生产及农民生活产生了一定影响,但大都是利益的暂时联合体,市场趋势一变化,利益源一消失,联合体就会解散,对农村生产关系的触动不大,不具有稳定性和切实的趋势性,真正能够提高农业生产组织化程度农业生产方式尚处于探索之中。

1.同片社是大同社的基础

同片社,其全称叫同片土地生产专业合作社,就是把已经条分缕析分田到户的一大片土地上的农户重新组织在一起成立一个共同生产的合作社,他们各自的土地所有权不变,但返回一块地后可以使用机械化耕种相同植物,从而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

2.同片社的扩张

成熟的同片社经过扩张收购相邻的同片社,这样星火燎原,便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中国梦。大同社才是一种带有趋势性的土地合作经营模式,因为在生产技术和生产工具方面发生质的变化。

该种合作社极具方向性和未来性,是全面推行农业机械化的基础性工作。大同社的起点是同片社,它的运行需要一点一滴地工作,先从一片地一社开始,逐渐扩展到两片地一社乃至多块相邻土地一社,并星火燎原全国各地,使农业机械化和现代化的设施效应能够真正落到实处。在同片社经营模式带来的效益得到认可之后,同片社会如雨后春笋般蓬勃发展,在同片社数量逐渐增多的情况下,不同的同片社之间会形成兼并的趋势,由小做大、由弱做强,形成一屯一社甚至一村一社的模式,最终形成大同社。

3.大同社是一种新的土地流转模式

大同社是对原有农村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发展和突破,由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转变为家庭连片经营责任制,是从个人到实体的转变,这个转变过程具有质的飞跃,农民变为新型农民,农业转变为现代农业。

(二)农村大同社的主要突破点

大同社是继人民公社及生产大队制度、农村联产承包责任制度之后的一种突破,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农业生产经营组织的一种创新。

1.开辟农业机械化生产新路径

同片社开辟了将不同农户手中的土地经营权集中连片生产的新路径,可以将一家一户承包几根垄的手工操作方式转变成十几户一片地的机械化生产方式,从而可以在农户土地所有权不变的情况下使农业生产科技含量极大提升,切实转变了农户的生产方式和经营模式。

2.土地聚拢于职业农民,有效解决“谁种地”的问题

由于农民留守农田单独经营一亩三分地已经无法满足家庭的生活需求,目前农村第三代农民多外出打工,导致农村劳动力大量流失,出现了“谁种地”问题。同片社的实施会选能任贤,管理社里土地的耕种与销售,这样,个人的土地种植就上升为法人管理,使用机械化生产代替人工劳动力的不足,同片社里无人耕种的农户可以不出人力只出生产资料的费用即可。这不但提升了农业生产力,还可以解决大片土地撂荒无人种的忧虑和难题。

3.促使小农分散经营模式转型升级

面对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它启动和调动了我国广大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了我国农业乃至整个国民经济的稳步发展,功不可没。而面对更高的农业科学技术更大的可提升的农业发展空间,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有些力不从心,感到不适应。实行家庭连片经营责任制,也就是组建同片社之后,情况就会发生彻底转变,在不改变家庭承包责任制基础上实现农地规模化经营,机械化和现代化的手段都可以逐渐得到应用,使农业生产转型升级,将极大地推进新型农业现代化的步伐。

4.为国家支农惠农政策的推广实施创造新平台

有组织才有力量,通过组织表达的意愿容易受到重视。同片社使种地的实体从个人实体转变成了法人实体,这种变化不是一个简单的量的变化,而是一个质的飞跃,使支农助农惠农有了新的支点,并因为其代表农业现代化的趋势性,国家可以放心并愿意在财政、信贷、保险、科技各种政策措施上给予更大更多扶持。

5.一步到位推动了农村土地的合理流转

随着农业现代化改革的深入,我国现行的农业生产经营模式己经越来越不能适应现代化、国际化农业发展的需要。只有加速农村土地合理流转,才能适应现代化的生产关系。大同社的成立,直接以一片地而不是一户地为起点,正好提供了一个可操作性的切实可行的办法直捣黄龙府,以直接的、快速的方式一步到位的推动了农村土地的合理流转。

(三)大同社全面推行的环境条件

1.让农民了解并接受大同社的经营理念

在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和信息化的“新四化”时期,在农村基本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经营制度下,广大农村特别是欠发达地区的农村,要跟上时代发展的节奏,抓住“新四化”发展过程中赋予的机遇,我们唯有以最快的速度推动土地的流转集中和机械化耕作,才能快速改变农业落后、农村贫穷、农民辛苦的滞后面貌。大同社的经营理念就是以同片社为基础,把农民分田到户的分散的土地集中连片在一起进行规模化的机械化生产,用机械化代替人工化,切实转变生产方式和经营模式,从而提高劳动生产力,为农民创造机械化规模化效益。因此,国家应该采取必要的措施,深入宣传大同社的理念,让农民真正了解并接受大同社,只有如此,大同社才能全面推行。

2.规避农民土地被收缴的担心

目前,我国正处于社会变革的转型时期,很多问题诸如农村的医疗、养老、教育、土地等问题都亟待解决,而基于我国国情最突出也最能引起矛盾的就是土地问题。受传统观念影响,虽然现在农村劳动力外流现象严重,但土地在农民眼中依然是生存的根本,是命根子,即使种不了也“寸土不让”。加之,近年来,城镇化过程的加速,路桥、开发区等工程的出现使得大量农村土地被收缴进行非农化建设,使得失地农民大幅增加。国家出于公益需要而进行的土地征用引发的社会矛盾屡见不鲜,而农民对于土地拥有的担忧也日益明显。因此,规避农民土地被收缴的担心对大同社能否顺利推行至关重要。

3.启动对同片社的机械投入和扶持新政策

资金匮乏一直是制约我国农业发展的一大瓶颈,然而,在我国,农民信用的不可评估性和自身的无抵押性使得他们处于信贷融资的边缘,对于发展所需的资金很难筹集。再者,纵观农业发展的历程,成功发展都离不开政府的政策扶持,离不开政府对农业发展的大型机械的投入和良种等的补贴。并且,全面推行大同社,大型耕种机械和资金不可缺少,因此,发展大同社的过程中加大财政补贴力度,落实金融支持的各项措施和启动对同片社的机械投入和扶持新政策尤为必要。

四、适时发展新型农业组织大同社的对策和建议

目前,我国农业基础设施仍然比较薄弱,机械化程度低,劳动者素质较低,农业产业收益不高。而大同社的创立,可以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传统农业不能适应农业现代化发展的现状。因此,如何制定大政方针,对大同社的顺利和全面推行乃至国民经济的发展至关重要。

(一)加速推进农村土地确权制度的实施

经济学家厉以宁在“两会”期间答记者问时说到,土地确权是解决其他“三农”问题的前提。可见,土地确权制度的加速推进和实施是尤为必要的。

目前,我国土地新政实施亟待解决的就是产权问题。由于土地产权的相对模糊,使得农民在使用过程中畏首畏尾,不能够放心地对土地进行长期流转。国家一旦公布农村土地的确权,遇到利益纷争时,农民就可以持权证去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土地是农民最基本的生产资料,能够合法的拥有,也就解决了农民离土离村后对自家承包地没人种或被掠夺性开发的担忧。农民内心的隐忧解除了,心甘情愿的“交出”自家承包土地就不再是问题,同片社的成立就顺理成章,农业机械化现代化指日可待。

(二)确定同片社生产经营模式和健全同片社部门机制

同片社旨在促进农业由目前落后的生产经营模式向现代机械化生产模式转变,促进农村由目前贫穷的面貌向城镇化小康面貌阶段改变,促进农民由目前人工耕种的辛苦状态向城市化生活情态转化。然而,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国家应该对这种同片社的经营模式尽快进行调研,并尽快对农业现代化实现模式进行比较研究,以便确立同片社及大同社的优先地位,并成立专门的部门构建大同社的运行机制,制定相关法规和扶持政策,拓展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的发展空间。

(三)政府加大宣传和推进规模化经营的力度

新型规模化的农业生产经营是推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过渡的必然选择,也是全面建成小康水平农村的必由之路。并且规模化的农业生产在提高农村生产效率的同时能够与城镇化相辅相成共同推动社会的进步。大同社的突破点就是提供了一个可以将农民土地集中连片机械化生产的可实施的办法。所以政府应在同片社创立的过程中起到媒介作用,在各方面出台政策给予大力支持和鼓励,加大宣传和推进新型规模化农业生产经营的力度,使农民切实看到同片社经营模式的变化和未来可以带来的规模效益,看到现代农业的发展前景。

(四)国家加大对同片社的扶持和支持力度

国家应制定一系列配套的组合拳扶持政策推进大同社的发展,促使一部分农户将土地长期流转出来,实现土地的集中连片机械化生产。具体的组合拳措施可以包括:对同片社提供金融信贷方面的支持,如给予财政补贴、减免税负、优惠贷款等。更具体点讲,政府对不同规模的同片社直接给予不同额度的初始启动资金或大型机械购置款;对同片社加大农业投入,如扶持同片社关于水利、电力、交通等农业基础设的建设。更具体点讲,对面积超过一定规模的同片社直接免费进行农田水利设施建设等;切实减轻对同片社的经营负担,如直接给予同片社科技支撑以及杜绝乱摊派、乱收费等吃农、坑农现象。

(五)对家庭连片经营模式和责任制加快深入调研

早在1982年的中央一号文件中就提到社员承包的土地尽可能连片并保持稳定,充分调动社员的积极性,提高土地的利用率,但当时农民没有认识到连片的重要性。眼下,农村土地的零星分散阻碍了农业的进步和发展,零散的土地运行机制抑制了规模化机械化的生产效能。大同社是在农户土地确权的基础上进行连片生产,不仅解决了土地的公平问题,还有利于规模化机械化生产的进行。加快连片经营责任制效能的实证分析与调研,必将有利于对新型模式进行深入的研究和完善,有利于大同社的生产理念变成现实。

(六)建立健全新型农民的培训机制

推动农业现代化发展的节奏,最终还是要靠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而目前,许多地方农业的发展都面临着“农无传人”的威胁,素质较好的农村劳动力基本上都纷纷转向非农产业,农民市民化,剩余下来的农业经营者的素质普遍不高。农业经营者的素质如果得不到有效的提高,就根本不可能建立起适应现代化农业发展的经营模式。因此,大同社要想取得长远的持续的发展,必须采取实际有效的措施来提高社员的文化素质、技术水平以及经营管理水平。针对此种现状,当地政府可以帮助大同社建立种地能人培训机制,提高农民的实际耕种和机械化操作水平,使农民成为懂管理、善经营、有较强市场意识和管理能力的农业生产能手。

[1]蒋文龙,胡立刚.“股份制农场”的破题之举[N].农民日报,2013年2月4日.

[2]韩长春.中国农民专业合作社基本问题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1年.

[3]王利.关于农村土地流转的问题、对策及建议[J].农业经济.2010,(2):16-17.

[4]梁小民.舒尔茨及其《改造传统农业》[J].农业经济.1985年11月27日.

[5]农民合作社信息网http://news.b2cf.cn/hzskx/201206/8793_1.shtm.

Production of the New Model of Agricultural Modernization——Creation of Datong Rural Social Ideas and Policy Suggestions

ZHANG Wenwu DENG Yong ZHANG Shihong

Facing the "new four modernizations" requirements, the effi ciency of current rural production organization and the supply of agricultural labor is facing a huge challenge.Innovating the pattern of rural production organization has become the only one way to realize agricultural modernization.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the fatal defects in the current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organization, we put forward a new mode of modernized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that can reduce the defects, namely the idea and operation mechanism of Tongpian Society or Datong Society.And also conclude the main breakthrough point of Datong Society and the environment for its full implementation.Finally we put forward some operational countermeasures and suggestions on how to start and develop Datong Society, also mention the problems and things we need in-depth study and need to be done.Hoping our viewpoint can contribute to the development of agricultural modernization.

Tongpian Society ;Datong Society; Agricultural Mechanization

F592.7

A

1009 - 3109(2014)09-0053-06

(责任编辑:何昆烨)

张文武,男,汉族,吉林财经大学金融学院保险系主任,硕士研究生导师,副教授。

邓 勇,男,汉族,吉林财经大学金融学院硕士研究生。

张世鸿,女,汉族,吉林财经大学金融学院硕士研究生。

吉林省社科基金一般项目“吉林省城镇化建设中的金融对策研究”(2013B215)

猜你喜欢
连片机械化现代化
边疆治理现代化
大别山连片特困地区反贫困综合绩效模糊评价
大别山连片特困地区反贫困综合绩效模糊评价
应用匹配追踪傅里叶插值技术实现OVT域连片处理
Hair Highway--Studio Swine 的现代化诠释
湖北省乡镇连片开发工程调查
金融支持:连片特困地区发展不可或缺
国内某1 700 mm热轧厂现代化改造
农业机械化
对我国煤矿岩巷掘进机械化配套的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