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的社会责任与公益慈善之道

2014-04-19 09:14周丽
社会与公益 2014年5期
关键词:慈善公益责任

文/本刊记者 周丽

前段时间媒体报道的一则消息——“南方科技大学获正威集团豪赠1.05亿元”轰动鹏城,正威集团董事局主席王文银表示办企业与办教育“业虽分殊,理则相通”,获赠方南科大校长朱清时认为与正威集团的战略合作是务实之选、智慧之选、双赢之选。

缘于精神上的邂逅与默契,正威集团与南科大,一个世界500强“新贵”,一个矢志改革的高校先锋,二者的相遇正创造新的历史。正威集团支持南科大创新教育的行为是企业践行社会责任的典型案例。

企业社会责任发展进程

企业社会责任,顾名思义,就是企业要承担的社会责任。企业是社会结构的主体,在社会演变过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纵观世界经济发展史,早在18世纪中后期英国完成第一次工业革命后,企业社会责任思想的起点是亚当·斯密(Adam Smith)的“看不见的手”;到了18世纪末期,西方企业的社会责任观开始发生了微妙的变化,表现为小企业的业主们经常捐助学校、教堂和穷人;19世纪随着企业制度的逐渐完善,从客观上对企业履行的社会责任提出了新的要求,企业社会责任观念的出现也成为历史必然。

20世纪70年代,社会经济观认为,企业为了实现“保证自己生存和实现利益最大化”这两大基本目标,必须承担社会义务以及由此产生的社会成本;必须以不污染、不歧视、不从事欺骗性的广告宣传等方式来保护社会福利;必须融入自己所在的社区及资助慈善组织,在改善社会中扮演积极的角色。80年代,迫于日益增大的社会压力和自身的发展需要,很多欧美跨国公司纷纷制定对社会作出必要承诺的责任守则,通过环境、职业健康、社会责任认证应对不同利益团体的需要。90年代初期,在劳工组织、人权组织等NGO组织的推动下,跨国公司的“自我约束”逐渐转变成了“社会约束”。

南科大正威技术产业投资基金项目正式启动

进入21世纪后,《全球契约》的出现旨在改善工人工作环境、提高环保水平。2002年,在纽约召开的世界经济峰会上,三十六位首席执行官呼吁公司履行其社会责任,其理论根据是,公司社会责任“并非多此一举”,而是核心业务运作至关重要的一部分。

纵观企业社会责任在中国的发展历程,主要可归纳为三个阶段:九十代中期到本世纪初,中国企业开始接受跨国公司实施的社会责任方面的工厂审核;从本世纪初到2006,企业社会责任开始得到国内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2006年至今,着重强调落实社会责任的意义和影响。

CSR体现权利与义务的对等性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对民营企业及民营企业家而言,无疑是个利好消息。作为基本经济制度主要内容之一的“两个毫不动摇”,由以前只重视国有经济的发展,转向鼓励国有与非国有经济共同发展,并且坚持以市场来促进两者之间的竞争,协调两者之间的关系。而民营经济,作为市场化的天然盟友,毫无疑问将在今后的全面深化改革中获得更大空间,发挥更大作用,享有更高地位。但责任与权利从来都是相匹配的,市场化改革让民营经济领域获得更多的权利,当然亦要承担更大的社会责任。

据权威调查,截至2013年6月底,全国实有企业1408.31万户,其中私营企业1136.27万户,增长10.76%,注册资本34.23万亿元,增长20.18%。这是翻天覆地的巨变,改革开放前的1976年底,私营经济在我国近乎绝迹,个体经济也微乎其微,全国城镇个体工商业者仅19万人。与之相应,富人群体也开始在我国出现并迅速壮大,2013年5月底,波士顿咨询公司发布的年度全球财富报告显示,中国百万富翁家庭数量已达到130万,财富达到1亿美元以上的“超级富豪”家庭总数已达到851户,双双居世界第三。如果贫富分化是市场机制难以避免并不可克服的,那么,作为市场机制最先的受益者,民营经济是否可以承担一定的社会责任来缓解社会两极分化的危机呢?如此,不仅可提升企业形象,甚至可能推进现代文明的升华。西方国家已经走在前列,我们所知的“巴比”慈善晚宴、洛克菲勒基金、卡耐尔基金等,已率先垂范,蔚成潮流。

探讨可持续发展的公益模式

诚然,企业参与慈善事业必须强调公益性这点不容置疑。但企业做慈善若能与持续盈利的商业模式相结合将进一步促进公益事业的可持续发展。因为只有这样,企业才能够为社会创造更多的财富和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在永葆核心竞争力的同时持续参与公益事业。亚当·斯密曾说:“我们能够获得晚餐,并不是因为屠宰商、酿酒师和面包师的仁慈,而是来自他们对自身利益的关切。”市场经济创造的经济繁荣才是从根本上改变穷人生存状况的良药。因此,任何一个负责任的企业都应该确立企业慈善发展的理念与战略,拥有一套良好的公益运作模式。而目前我们所知的,只有少数的企业家拥有这种眼光,大多数企业仍停留在“做好事”的层面,并未生成成熟的项目运作模式和成功的社会投资理念,没有将慈善行为与企业的核心业务与核心竞争力,以及核心赢利点等有机结合起来,这种企业慈善捐赠理念的局限,或将引导公益事业福利化,不利于全社会慈善事业的可持续发展。

从这个层面上说,企业慈善可兼顾收益性和公益性,同时努力引导慈善项目规范化才能赢得公众“点赞”,而这种“点赞”将更为深入人心,从而促使企业与公益事业良性循环。

因此,中国第一部慈善通史作者、湖南师范大学教授周秋光先生认为,企业作为一个“公民”,在创造利润的同时,还要承担对环境、社会的责任;在尽责任和义务的同时,企业也应享有相应的权利,如宣传形象,提高其美誉度等。因此,企业捐赠慈善行为是企业的社会投资,是企业与社会积极互动、互利的一种行为。企业慈善战略理念,就是将以营利为目的的生产排他性商品和以慈善为目的的生产公共品这两类基本行为统筹起来,做到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完美统一。企业只有在这样的理念支配下,把企业捐赠与企业发展战略、市场开发策略相结合,才能形成可持续的制度化运作机制。

CSR之实践案例企业社会责任向纵深度蔓延

企业社会责任集中体现在维系经济责任、社会责任和环境责任的动态平衡,提升企业的竞争力,树立良好的声誉和形象,提升品牌形象而获得所有利益相关者对企业的良好印象,增强投资者信心,吸引优秀人才,并且留住人才。

企业的社会责任绝不仅是捐款,而更应在经济价值、精神财富、企业文化上作出贡献。慈善捐赠固然重要,但是目前更重要的是承担起对劳动者、消费者、环境、社区等利益相关方的责任。同时,国家相应地建立健全以道德为支撑、法律为保障的社会信用制度,促使企业诚信经营,从而树立中国企业的社会信誉。这一点比任何东西都重要。作为一家慈善企业的代表,正威集团将企业文化与社会责任进行了无缝对接。正威集团董事局主席王文银先生希望社会各界助力创新教育体制机制,培养更多跨越时代的大师。因此,正威积极参与公益事业,大力支持走在教育改革前沿的南科大,在慈善捐赠的同时合作建立了一整套公益项目运作模式,对于中国企业更好地参与社会公益事业提供了良好的范本。

正威作为一家资源型、科技型企业,结合自身特点向教育、文化等领域靠近,正是其将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完美结合的体现,可以说是企业慈善发展中的一个成功突破。

当然,类似正威这样的案例亦非罕见。众所周知的央企华润集团,旗下产业怡宝水自2007年至今,在全国各地的贫困山区捐建图书馆,帮助山区孩子实现同城里孩子一样的阅读愿望,满足他们对知识的渴求;雷士照明集团,大力推进“光明行工程”公益项目,照明环境改善、爱心支教、心愿实现……是物质光明和精神光明的绝佳演绎。

纵观改革开放30年来,市场机制导致的社会分化问题及社会责任问题接踵而来。在当前的文明模式下,比较可靠的方式就是让市场经济机制最先的受益者承担起社会责任,通过包括公益慈善在内的方式方法惠及整个社会,尽可能填补社会鸿沟,从而保障社会平衡。

相信在不久的将来,中国公益慈善法规的制定和逐步完善,将会敦促和引导更多企业在践行CSR时最大程度地发挥自身优势,为社会做出更大贡献,完成他们的公益慈善梦想,实现真正的“修身、齐家、兴业、益天下”。

“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已欲达而达人”。企业缘何要公益慈善履行企业社会责任,孔圣人的箴言给了我们答案。

猜你喜欢
慈善公益责任
使命在心 责任在肩
公益
公益
每个人都该承担起自己的责任
公益
慈善之路
慈善义卖
慈善组织相关知识问答
慈善组织的登记、认定和终止
期望嘱托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