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计生时代“失独如何能不失爱”?

2014-04-19 09:14杨颂平罗晴川
社会与公益 2014年5期
关键词:独生子女社工养老

文/本刊记者 杨颂平 罗晴川

自从十几年前儿子“走”了,居住在湖北省武汉市粮道街的老李和老王两口子的生活就一直过得了无生趣。丧子的悲痛常常袭来,经常的哭泣使得两人的眼睛都出现了严重的问题,老李的眼睛是在当年得知儿子死讯的不久就因悲伤过度完全失明,之后的十几年间,饱受打击的老李基本上都窝在家里,从来再也没有出过门。妻子老王的眼睛情况稍微好一点,但只要一想起过世的儿子,悲痛就无法抑制,经常性的哭泣使得老王的视力也急剧下降,需要经常看医生。老两口的生活过得异常艰难。

老李一家的情况并是个例。他们只是我们熟悉的但很少受人关注的失独老人群体中的一员。

老了,谁来养我们?

失独老人群体的总数在目前仍充满了争议:有学者提出按照独生子女的数量1.5-2亿人计算,中国至少有2000万的人口是失独者,即便是按照最保守的估计,那些彻底丧失生育能力的失独家庭也在250万户左右,即500万人。卫生部的数据显示,我国每年新增失独家庭7.6万个。

这是多么庞大的一个群体!失独老人们由于疾病或意外,失去了自己含辛茹苦养大的唯一的孩子,本来幸福美满的生活就此被无情地打破,白发人送黑发人,留下自己一人或与自己的老伴过完余生,他们会花几年或许更久才能从悲伤中走出来,有的人甚至不能接受如此噩耗,选择走向了死亡。更为现实的问题是,在他们的子女走后,他们的养老就成为了最大的问题,没有儿女的签字,即便是想进入养老院养老也是困难重重。年老体衰的他们如何度过凄苦无依的晚年时光?老李们经常会问道:“我们老了,谁来养我们?”

社工与失独老人在一起

作者介绍:

罗晴川为武汉楚馨社工服务中心一线专业社工

杨颂平为社会学博士,武汉民政职业学院教师

中国的计划生育政策运行到目前,已经从控制人口数量进入到优化人口结构的后计生时代。尽管2002年9月1日正式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人口与计划生育法》第二十七条明确规定:独生子女发生意外伤残、死亡,其父母不再生育和收养子女的,地方人民政府应当给予必要的帮助。我国各省直辖市等也出台了地方性人口与计划生育条例对失独老人群体的帮扶进行了规定。如《湖北省人口与计划生育条例(2009年新修订版)》第三十九条规定:实行计划生育家庭特别扶助制度。独生子女死亡或者伤残的计划生育家庭,按照国家规定对夫妻双方分别发给特别扶助金。《重庆人口与计划生育条例》第二十九条(五)规定:独生子女发生意外伤残、死亡,其父母不再生育和收养子女的,当地人民政府应当通过提供必需的生产生活资料、办理养老保险、发给生活补助金等方式,给予必要的帮助。独生子女死亡后未生育或者依法收养一个子女的,继续享受独生子女父母待遇……

但受限于我国现阶段经济发展水平、养老立法、保障制度等配套制度和政策还不甚完善,法律规定的帮助和帮扶由于缺乏量化的清晰可执行的标准,在执行中缩水者有之,甚至缺失者更多。总体来说,这些扶助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失独老人这一特殊群体的养老问题:失独老人们面临的困难不仅有日常的生活养老问题,更多的是疾病、心理上的痛苦如何解决?绝望、愤怒、悲痛、拒绝或不愿与他人交往、担忧等各种不利于积极老龄化的心理在失独老人群体中非常普遍,失独老人群体精神上的养老需求比其他老人更为强烈。失独老人中的单身失独老人们的精神世界更加的寂寞和空虚。新近失独老人和失独已久老人的心理慰藉需求又存在不同,如何满足他们的不同需求?

失独老人武汉大学赏樱之旅

自助、互助,或是公助?

目前,针对失独老人群体的养老不论是政府还是民间都进行了相当的探索,在政府宏观层面工作以外,民间自发地做了一些工作,成为对政府工作的有效补充。

2007年起,我国全国性的独生子女伤残死亡家庭扶助制度正式启动,人口计生委、财政部联合发出通知,决定从当年开始,在全国开展独生子女伤残死亡家庭扶助制度试点工作。根据这一通知,独生子女伤残死亡后未再生育或合法收养子女的夫妻,符合相应条件的,由政府给予每人每月不低于80元和100元的扶助金,直至亡故为止。随后,各省制定了不同的扶助标准并进行实施。2013年国家卫生计生委联合民政部、财政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等五部委联合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做好计划生育特殊困难家庭帮扶工作的通知》。《通知》对帮扶关怀工作做出了全面政策安排,突出了对特殊困难老人的社会关怀,明确了各部门做好帮扶工作的责任。

各级各类基金会把目光也聚焦到失独老人群体上,2014年3月28日,由民政部主管,专为失独老人服务的“慈孝特困老人救助基金会”在北京成立,该基金会面向全国开展救助活动。“中国妇女发展基金会”、“北京瑞普华老年救助基金会”、“上海百马慈善基金会”……都为失独老人的扶助做出了自己贡献。

宗教界也在贯彻人间佛教理念,全国各地寺院举办安养院的不在少数。如江苏镇江古大圣寺安养院、福建吉祥寺安养院等等。古大圣寺的昌法法师在出家、还俗、母亲去世后再次出家之后,发宏愿善待天下老人,1998年起就为安养院事宜奔波,2000年起老年居士安养院正式创办,接受老人入住。寺院安养院不仅仅是失独老人们吃饱穿暖的地方,老人们在寺庙中可以找到和自己一样的人,大家聚集在一起念经说法,互相开解,寻求从佛理中解决世俗社会中的各种苦厄。

失独老人们也纷纷行动起来,开展自救。如通过建立失独者QQ交流群,在群里大家通过温暖的话语彼此安慰,亲身经历过丧子之痛的人同病相怜,互相倾吐,抱团取暖,但这种网上的沟通温暖人心,对于解决实际困难帮助不大。成立的于2005年9月的上海的星星港是全国第一家为丧子家庭或个人提供精神援助和心理危机干预的公益组织,他们争取到了上海慈善基金会、上海福寿园(公墓)、华东师范大学等合作伙伴的支持,为失独群体自助、互助、开展社会公益活动,回归正常社会生活起到了良好的作用。2007年9月,武汉市失独老人们自发组织起来连心家园,这些人到中年子女却不幸离世的家长们,自发的组成这个彼此温暖的非营利性民间组织,连心家园的成员们将对自己孩子的小爱转变为关爱更多的人的大爱,如他们会去探访福利院的孩子,会去帮助更多需要帮助的人。尽管武昌青山区妇联、武钢等给予连心家园很多关照,但连心家园的生存依然艰难,家园活动经费来源少、金额小,并且,作为失独者的家园成员们在解决自身问题中还受到专业知识缺乏等因素的限制,这些都制约着家园的进一步发展。

社工爱在你身边

2013以后,针对失独老人群体的扶助工作出现了融合的态势。政府部门、基金会、社工机构等社会公益组织等联合起来的行动越来越多。

如2013年8-12月,安徽合肥蜀山区民生社会工作服务社在合肥市蜀山区及安庆市迎江区、桐城县、潜山县4个地区开展了一个失独家庭养老关怀项目——利用专业方法介入失独家庭养老关怀。探索专业社工引领,基层计生专干、专业服务人员、志愿者参与的“1+3”模式关爱失独老人,获得了中央财政40万元专项资金及配套资金的支持。

湖北省在关爱失独老人方面也做了很多有益尝试。2013年10月30日,首届“美丽武汉 大爱江城”社会组织公益项目选拔大赛经过历时半年多的评选,武汉楚馨社工服务中心的“关爱失独老人公益服务”项目在400多家社会组织报名参加的初选、两轮汉网网络投票、100强进50强、50强进20强、20强进10强的激烈角逐中脱颖而出,成为“十佳公益项目”,获得武汉社会组织发展基金会给予的10万元公益项目资金支持,项目落户粮道街,为该区域范围内100余名面临精神与生活困境的失独老人提供。

楚馨社工服务中心在前期需求调查的基础上,确立“以失独老人及其家庭的需求为起点,构建心理建设,增进自我效能感,增强社会支持网络”为项目总目标。运用社会工作服务技巧,链接专业力量承接养老、助老等公共服务职能,建立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社工+义工”联动模式解决失独老人群体所面临的困难与问题,助其早日走出生活阴影,感受社会的温暖。其服务项目包括:一是为新近失独老人开展哀伤辅导、政策咨询服务;二是加强同辈群体协调与沟通:加强失独老人及其家庭之间的交流与沟通,通过组织集体外出开阔心胸,形成支持网络,比如社工组织失独老人进行了一次旅游活动,与粮道街计生工作人员一起,带领失独老人到武大樱园观赏樱花;三是普及健康,项目社工邀请了武汉长航医院的专家到社区开展健康知识讲座;四是建立失独老人互助组织,挖掘和培育社区友好访问员,在失独群体中培养一批热心的失独老人,协助社工、计生协会走访、关爱失独家庭,感受到支持与温暖。借此,到项目末期,社工逐步退出直接服务的角色;五是对于特别贫困的失独老人及其家庭,直接给予物质上的帮助和经济上的支持;六是链接社会资源,如链接社区各种资源为失独老人提供支持,通过社工的努力,寻找到了爱心企业为失独老人及其家庭的服务提供资金、人力支持,组织了华中科技大学、江汉大学等大学生志愿者为老人提供志愿服务,比如为失独老人及其家庭提供家政服务、医疗保健服务等;七是为失独老人及其家庭绘制《生命手册》,并引导失独老人及其家庭进行填写,以此手法与失独老人及其家庭共同进行人生回顾、协助其走出过往,达到自我完整,同时可以让失独老人有一种心理寄托,了解别人的生命历程,达到相互支持和鼓励的效果。

楚馨社工服务中心的失独老人关爱项目融合了武汉市民政局、武汉市社会组织发展基金会、武昌区粮道街计生协与楚馨社工服务中心志愿者,胭脂路社区“特别的爱给特别的你”小组志愿者等多方力量和资源,给失独老人提供了专业的社会工作服务,从生活、心理、生理和社会等多方面为失独老人给予帮助,项目的最终目标是能够建立互助和支持网络,达到助人自助的社会工作服务宗旨。

类似的融合多方力量的关爱失独老人项目在全国还有很多项目虽然有期限,但是对失独老人的关爱与帮助却是没有期限的,这就需要全社会参与进来,积极倡导愿意担负社会责任的企业、爱心人士能够关注这一特殊群体,献出一份爱心,尽全力地为他们提供帮助,向他们倾注更多的人文关怀,让他们切实感受到社会大家庭的温暖。

我们相信,在未来,这种多方力量和资源融合,关爱失独老人的“组合拳”将会更加虎虎生威,发挥更大的作用。

猜你喜欢
独生子女社工养老
青春社工
图说
独生子女可以直接继承房产吗?
养生不是养老
养老更无忧了
以房养老为何会“水土不服”?
独生子女不能完全继承父母遗产?
此“社工”非彼“社工”——对社区工作者和社会工作者概念的澄清
养老之要在于“安”
医务社工的昨天和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