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末五代禅僧出家考
——以《禅林僧宝传》为例

2014-04-21 08:29付金才
石家庄学院学报 2014年5期
关键词:禅宗禅师精英

付金才

(石家庄学院 历史文化学院,河北 石家庄 050035)

唐末五代禅僧出家考
——以《禅林僧宝传》为例

付金才

(石家庄学院 历史文化学院,河北 石家庄 050035)

唐末五代时期的禅僧们个人素质好,天赋高,他们或具有英豪的气魄,或聪慧绝伦,或思想深邃,是当时社会的精英。他们选择出家主要是因为宿缘和为佛教义理所吸引,而不是因为社会动荡逃避社会。禅僧出家使得中古社会精英分流,对唐末五代的政治和文化产生了很大影响。

五代;禅僧;精英

佛教自东汉时期传入中国,至隋唐实现了中国化,形成了三论、天台、华严、净土和禅宗等。唐武宗灭佛后,其他宗派衰落,禅宗一枝独秀,成为中国古代佛教的代表。古今很多学者认为禅僧出家的原因是逃避动荡的社会,这种观点值得商榷。本文以北宋惠洪所著的《禅林僧宝传》(以下简称《僧宝传》)为例,对中古禅僧出家的若干问题略抒浅见。以《僧宝传》为例,一是因为《僧宝传》记载了从五代至北宋的禅僧81人,很有代表性,便于进行统计分析;二是因为《僧宝传》详细记载了禅僧们的平生履历,为分析禅僧的籍贯、人格特征、出家因由提供了丰富的资料。

表1 禅僧天资表

一、禅僧的个人素质

禅僧的个人素质极佳,先天禀赋极高,文化底蕴深厚。《僧宝传》透露了41位禅僧的素质禀赋。大致可以分为四类(参见表1)。

(一)第一类是用英、豪、俊、杰、卓、颖等词汇描述的人

在汉语词汇中,英、豪、俊、杰、卓、颖、秀、异、特等词常用来表述禀赋非凡、超过群伦的人。董仲舒说,才过“万人者曰英,千人者曰俊,百人者曰杰,十人者曰豪”[1]49。卓,“高明,独特义”[2]61。颖,是指“才能拔类者”[2]4376。奇,“泛指一切奇特的、异乎寻常的人”[2]534。异者,“异于常也”[2]2540。秀,“优异出众”[2]2589。特,“百夫之中最雄峻也”[2]1808。《僧宝传》中记载本寂禅师“幼而奇异”[3]641,真净禅师“生而杰异”[3]744。 《僧宝传》中用这类比较性词汇来描述的有16人。

(二)第二类是用纯、粹、精等正性词汇来表述的人

纯、粹、精等词在汉语语汇中常用来形容十分美好的物品,进而用来形容天资出众的人。中国是文明悠久的国家,种植和丝织诞生极早,十分成熟。精、粹用来形容米干净,不含杂质,纯用来形容好的丝织品。因为生产生活的原因,汉语语汇中也用这些词形容天资禀赋极好的人。 精,“正也,善也,好也”[2]3150。粹,“纯也,美也”[2]3152。纯,“笃也,好也”[2]3371。 《僧宝传》说简禅师“天资粹美”[3]683,文悦禅师“短小粹美,有精识”[3]739。《僧宝传》中采用这类词汇进行描述的有8人。

(三)第三类是智商极高和早慧的人

禅僧当中有很多早慧和智商极高的人,这些人往往出家前就饱读诗书,文化基础较好。例如文益禅师“七龄秀发”[3]659,洪英禅师“幼警敏,读书五行俱下”[3]776。《僧宝传》中属此类者有13人。

(四)第四类是性格沉稳、具有深邃思想的人

有的人思想先天深邃,对人生和社会认识非同凡伦,利禄功名对他们的吸引力不大,他们更在乎人的自由和解脱。善昭禅师“器识深邃,少缘饰,有大志”[3]654,道膺禅师“气深沉,言少理多”[3]665。 《僧宝传》中属于此类的有4人。

四类总计有41人,占总人数的50.6%,说明古今学者对禅僧素质评价很高是有根据的。南宋初期晁公武说禅僧多为“聪明贤豪之士”[4]73;朱熹认为禅僧们“魁伟雄杰”[5]80“如龙如虎”[5]81“人才聪明”[5]3011等;陈垣先生认为禅僧是“有气节之人”[4]73。如果用现代社会学的术语来说,这些禅僧应该被称为精英。精英人才流向哪个领域,哪个领域就会获得充分的发展而繁荣,精英人才的流向决定着不同领域的兴衰。精英人才流向禅宗,是禅宗发展和繁荣的原因之一。精英选择了禅宗,进入政治和儒学领域的人才减少,儒学和政治军事领域相对没落了。王安石曾和张方平讨论这个问题,王安石说,为什么在孔孟之后,儒学中再也没有优秀的代表人物?张方平认为在孔孟之后,同样有优秀的人才,只不过这些优秀人才出家了,所谓“儒门淡泊,收拾不住,皆归释氏耳”[6]105。张方平还说“成周三代之际,圣人多生儒中。两汉以下圣人,多生佛中”[7]2224。 朱熹认为假如禅僧们信服研究儒学,儒学也会繁荣。“若使有圣人(儒学)收拾去,可知大段好。只是当时吾道(儒学)黑淬淬地,只有些词章之学。他(禅师)如龙如虎,这些艺解都束缚他不住,必决去无疑。”[5]81朱熹和宗杲禅师更认识到禅宗兴盛和政治的关系,认为如果禅僧们不出家而进入政治领域,会成为著名军阀。朱熹说:“常见画的诸禅师,其人皆雄伟,故杲老(宗杲禅师)谓临济(义玄禅师)若不为僧,必做一渠魁也。又尝在庐山见归宗像,尤为可畏,若不为僧,必做大贼矣。”[5]3011可以想象禅僧若不出家而进入政治军事领域,可能成为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中国在战争动荡时期往往涌现出众多的谋略家、政治家和军事家,而唐末五代的长期动荡并没有培养出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和精英没有进入这个领域有关。

二、禅僧出家的具体缘由

南宋晁公武认为禅僧出家是因为“唐末五代兵戈既乱之际,意者乱世聪明贤豪之士,无所施其能,故愤世疾邪,长往不返”[4]73。陈垣先生也说:“政治混乱之时,有气节之人,做事固不易,说话亦不易,只可出家做和尚去。”[4]73古今两位大家认为,政治动荡、社会战乱没有为优秀人才从政提供合适的机会,精英们是以出家的方式逃避现实。当我们具体分析禅僧出家缘由时,却发现禅僧出家和社会动荡不存在直接的因果关系。我们根据《僧宝传》的记载,将禅僧出家的具体缘由分为九类。(参见表2)

表2 禅僧出家缘由表

(一)宿缘

宿缘是指自幼对佛教相关事相如寺院、佛像、僧侣、钟声等感兴趣,自发进行佛教修行,不近酒肉,喜欢打坐辟谷,不喜欢玩耍游戏等,因为先天兴趣选择了出家。例如,桂琛禅师自幼不食酒肉,“见万寿寺无相律师,即前作礼,无相抚其手曰:‘若从我游乎?’乃欣然依随之,父母不逆也”[3]658。守初禅师儿时“闻钟声,辄不食危坐终日。母吕试之,不馁亦不索。年十六,跪白求出家。吕许之”[3]677。《僧宝传》中因宿缘而出家的有22人,占总人数的27.2%。

(二)佛理

佛理是指接触了解了佛教理论,为佛教理论所吸引,而选择出家为僧。延沼禅师“少磈磊、有英气。於书无所不观。然无经世意。父兄强之仕、一至京师,即东归,从开元寺智恭律师,剃发受具”[3]650。因对佛教理论感兴趣而出家的禅僧在出家之前多为书生。因佛教理论而出家的禅僧在《僧宝传》中有8人,占9.9%。

(三)劝化

劝化是指受到僧侣的劝导而出家。古代僧侣游化四方,发现比较聪明根性较好的人,会劝导他们出家。无殷禅师是福州人,7岁时候遇到雪峰禅师,雪峰禅师“爱其纯粹、化其亲令出家。年二十、乃剃落受具”[3]664。在《僧宝传》中因僧侣劝导而出家的有5人,占总数的6.2%。

(四)家变

家变指的是因为早孤、亲人去世等家庭变故而对世俗生活失望而出家。家庭是中国人生活的基本单位,早年家庭生活的状态对人的思想影响极大。如果家庭生活不能让人感受到温情,而是给人带来痛苦和烦恼,人们就会对家庭失望,便选择了远离家庭而出家。善昭禅师14岁时,“父母相继而亡,孤苦厌世相,剃发受具”[3]654。《僧宝传》中4人因家变而出家,占总数的4.9%。

(五)还愿

还愿是指身患疾病,以出家为条件求佛保佑加持而致使疾病痊愈,为履行对佛的承诺而出家。《僧宝传》中有1人是这样的,占1.2%。祖心禅师十九岁时双目失明,“父母许以出家、辄复见物。乃往依龙山寺沙门惠全”[3]741。

(六)布施

布施指的是家长无条件地将子女送给寺院为僧。《僧宝传》中有1人属于此类,占1.2%。契嵩禅师7岁时,母亲钟氏在禅师将他“施以事东山沙门某,十三得度受具”[3]759。

(七)祖信

祖信是指受家庭信仰佛教的影响而选择了出家为僧。《僧宝传》中属于家庭信仰影响而出家的有1人,占1.2%。警延禅师的伯父是金陵崇孝寺的方丈,警延“往依以为师,年十九、为大僧”[3]700。

(八)愤世

愤世是指不满现实社会而出家为僧的情况。《僧宝传》中属于这种情况的禅僧有1人,占1.2%。承古禅师“少为书生、博学有声。及壮、以乡选至礼部、议论不合有司,怒裂其冠。从山水中来客潭州了山。见敬玄禅师、断发从之游”[3]694。

(九)不明

不明是指在《僧宝传》中没有明确交代出家原因的情况。这类人在《僧宝传》中共有38人,占46.9%。

据此看出,禅僧们出家的具体原因十分复杂,笼统地将禅僧出家的原因归结为战乱或者愤世有武断臆测之嫌。禅师选择出家为僧的主要原因是宿缘和对佛理的兴趣,二者加起来共有30人,占37%,如果采用《比丘尼传校注》作者王孺童的分类法,把不明原因类归到宿缘类,那么宿缘和佛理两类原因出家的有68人,占总人数的84%。人们常以为家庭生活的不幸和愤世嫉俗是出家的主要原因,而 《僧宝传》中因愤世嫉俗出家的只有1人,因家变出家的有4人,二者相加只有5人,占总人数的4.9%,所占比例远低于宿缘、佛理两类原因出家的人数。

三、精英的不同流向促成南方的稳定与北方的动荡

晁公武和陈垣先生认为禅宗兴盛的原因之一是唐末五代的战乱,佛教史专家杜继文先生也是这样看的,“北方诸朝不停息的战乱,造成赋役沉重,掠杀连年,既给佛教设施以严重破坏,也驱使更多的丁壮和人口流入僧侣阶层”[5]291。禅宗初传于北方,以河南嵩山和河北的邺城(今河北临漳)为中心。自北朝后期的三祖僧粲后,禅宗的中心就向南方转移,唐代禅宗中心基本转移到南方。唐末五代至北宋,禅宗最兴盛的地方均在南方。《僧宝传》中禅僧籍贯的统计数据证明了这一点(参见表3)。南方禅僧59人,占总人数的71.8%,其中福建、浙江、江西三省最多。北方籍禅僧16人,占19.8%。唐末五代以来,河北、河南、山西是爆发战争最多的省份,北宋时期这三个省份仍是驻军重地。唐末五代南方政治稳定,社会安定,战争冲突很少。如果政治动荡和战乱使得禅僧出家,那么为何北方籍的禅僧比南方籍的少呢?应该说正是因为北方精英大量涌入政治和军事领域,形成群雄逐鹿的局面,加剧了北方政治动荡、战争频发的程度。朱熹曾说:“尝见画底诸祖师,其人物皆雄伟,故杲老谓临济若不为僧,必做一渠魁也。又尝在庐山见归宗像,尤为可畏,若不为僧,必做大贼矣。”[5]3011功名富贵无以诱惑南方精英探索人生真谛的追求,南方精英较多地选择了出家禅修,没有参与社会政治和军事活动,因而南方的政治比较稳定,战争规模小,次数少。所以南方精英多为禅僧在一定程度上促成了唐末五代时期南方的相对和平,而北方精英选择入世,则是北方长期征战的社会原因之一。

四、结语

在禅宗繁荣期,作为社会精英的禅僧们因为宿缘和被佛教理论所折服等因素,选择了出家修禅,这种选择既影响到不同学术思想的兴衰,也影响到中国不同区域的动荡与和平。精英们选择了禅宗,禅宗在唐末五代达到惊人的繁荣,而儒学的发展比较缓慢。北方精英入世者多,南方精英为禅僧者多,所以南方相对和平,而北方战争较多,不是北方战乱使得禅僧们选择了出家,而是精英们没有出家才促成了北方长期征战。

表3 禅僧籍贯表

参考文献:

[1]董仲舒.春秋繁露[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

[2]徐中枢.汉语大字典[M].成都:四川辞书出版社,1986.

[3]惠洪.禅林僧宝传[M].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1 052册.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3.

[4]陈垣.中国佛教史籍概论[M].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1999.

[5]黎靖德.朱子语类[M].北京:中华书局,1986.

[6]彭绍升.居士传[M].成都:成都古籍出版社,2000.

[7]惠洪.冷斋夜话[M]//宋元笔记小说大观.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

(责任编辑 程铁标)

A Probe into Conversion to Buddhism for Zen Monks in Five Dynasties in Late Tang Dynasty:A Case Study of The Life of Zen Monks

FU Jin-cai
(School of History&Culture,Shijiazhuang University,Shijiazhuang,Hebei 050035,China)

During the period of the Late Tang Dynasty and the Five Dynasties,Zen monks usually had good personal qualities and high gifts.They were heroic,or incomparably intelligent,or profound in thought;and many of them became social elites.They chose conversion just because of predestined belief and their obsession with Buddhist philosophy,not because of social unrest and evasion from society.Zen monks’choice of conversion branched out from social elites,bringing significant impact on politics and culture in the Late Tang Dynasty and the Five Dynasties.

the Five Dynasties;Zen monk;elite

K207

:A

:1673-1972(2014)05-0024-05

2014-06-20

付金才(1965-),男,河北廊坊人,副教授,主要从事中国古代历史文化心理研究。

猜你喜欢
禅宗禅师精英
禅宗软件
它们都是“精英”
论旧禅宗与王维的诗歌创作
精英2018赛季最佳阵容出炉
如何走自己的一生
如何走自己的一生
服从
当英国精英私立学校不再只属于精英
昂科威28T四驱精英型
《愚公移山》和医学“禅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