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帝王书法现象审视
——从学术价值、政治干预及文化认知的角度

2014-04-11 08:34兰浩
石家庄学院学报 2014年5期
关键词:帝王书法

兰浩

(宁德师范学院 艺术系,福建 宁德 352100)

中国古代帝王书法现象审视
——从学术价值、政治干预及文化认知的角度

兰浩

(宁德师范学院 艺术系,福建 宁德 352100)

帝王书法现象是中国历史文化的一个独特现象。从学术本位审视,帝王书法是中国书法艺术史一个有机构成部分;帝王以其政治资源对推动和影响中国书法发展功不可没,也难免产生一定负面消极影响;帝王书法现象是正确认识中国历史文化的一个窗口,值得学术界进行广泛且多角度的交叉探究。

帝王书法;帝王书法成就;帝王书法价值

中国古代帝王书法在中国书法史上扮演着极为重要的角色,是中国文化史上一道亮丽的风景线。笔者认为,后世对帝王书法的赞颂不仅仅因为书写者至高的身份地位,从书法学术本位的角度审视,帝王的书法成就卓越;从推动书法发展的历史功绩来看,有些帝王功劳极为显赫,也有部分帝王因个人偏好对书法发展产生了一定消极影响;从帝王书法的飞扬才情、深心高致审视,可以从一个侧面把握、感知中国历史文化。迄今为止,学术界对帝王书法这一独特现象有一定程度的关注,这方面的专著有洪丕谟《中国历代帝王书法欣赏》、周小儒《中国历代帝王书法》和杨宏鹏、孟梦《帝王书法家那些事儿》等。在当今行于世的中国书法史类著作中,唐太宗、唐玄宗、宋太宗、宋高宗、清康熙乾隆等书法成就一般都会论及。中国古代帝王书法是中国文化史上一份独特而弥足珍贵的遗产,值得人们深入研究并弘扬其积极意义。

一、学术本位角度的中国古代帝王书法审视

世人褒之不因人而贵,祛除帝王身份的政治地位情结崇拜,还原其书法自身的学术本位是客观审视帝王书法成就的第一步。书法本位即排除主观价值偏好,从中国书法的审美规则出发,立足于笔法、结构、章法以及创造性、心灵境界等角度对书法水准高低的综合性客观价值判断。由此审视历代帝王书法,才能尽量做到客观公正。

洪丕谟先生著《中国历代帝王书法欣赏》中收录汉章帝到清逊帝近60位历代皇帝书法手迹,足以见历朝最高统治者对书法的关注和喜爱。历史上皇帝书法水准自然良莠不齐,相差悬殊,但观看自汉代到清朝保存下来的皇帝书法,确实令人心有感触,一部帝王书法史完全可以称得上中国书法史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其中不少皇帝书法完全不亚于专业水准,比如汉章帝、晋武帝、晋文帝、梁武帝、唐太宗、宋徽宗、宋高宗、宋太祖、清代康熙乾隆等,这些御笔并非完全因外在的政治光环而保留存世,而更多是立足于书法艺术本身,其中唐太宗、唐玄宗、宋徽宗、宋高宗、清代康熙乾隆的手迹锡是名扬书法史。《宣和书谱》评价晋武帝“喜作字,于草书尤工,落笔雄健,挟英勇之气,毅然为一代祖”[1]1;唐太宗书法“笔力遒劲,尤为一时之绝。又尝赞羲之传,痛论字学,固亦见其仿佛。观夫渊源变态出于笔端者,信非一日之习,其所由来久矣”[1]2;梁末帝“喜弄翰墨,多作行书批敕,大者或近盈尺,笔势结密,有王氏羲、献帖法”[1]11,等等。这些言辞对皇帝书法的评价、记载较为理智和客观,少有过誉之词。魏晋南北朝几位帝王如晋宣帝、晋武帝、晋元帝、晋哀帝、晋文帝、宋明帝、梁武帝等,因时代久远,书作遗存较少。[2]14-32从书法作品审美感观这几位年代久远、弥足珍贵的帝王书法,仍让人感到其笔法严守魏晋古法,笔力遒劲、结构古拙不乏奇态,行草、楷则未脱张芝、钟王法门,然笔法深厚,魏晋高古意趣自然流出,境界高远,足以跻身一流书家之列。唐太宗李世民《晋祠铭》《温泉铭》书法姿态挺秀,骨骼清奇,意趣盎然,千百年来一直为书法家津津乐道。宋徽宗赵佶要艺术丢了江山,独创瘦金书,如兰如竹,似仙似佛,更是千古风流。宋高宗《暮春三月诗帖》《真草养生论》等都是难得的书法精品。清代康熙乾隆书法尽管遭受不少批评,但二位皇帝取法赵孟頫、董其昌书法很多,颇有几分中国帖学的流丽、典雅。由此,足以见不少帝王在书法艺术上的精深造诣。

当然,帝王书法也有水准高下之分。《历代帝王书法欣赏》所列载几十位帝王大部分水准较高,也有稍显平庸之作,如清世祖、清德宗、清文宗、慈禧太后等人的作品笔法工夫一般,结构平庸,近乎初学写字之作品,不能算上乘之作。另外,帝王作为权力巅峰群体,对书法更多是从业余调节身心、提高素养的角度作为一种爱好,这和终身致力于艺术探索的书法大师难免有一些区别。纵观帝王书法,总体上是继承性大于创造性,能开一代书风之先的较为少见,有鲜明个性特色的只有唐太宗、宋徽宗、宋高宗等极为有限的几位。客观论之,帝王书法的总体成就和实际影响显然不能和专业书家钟王、怀素、张旭、宋四家、张瑞图、傅山、王铎等相提并论。

不少帝王在书法理论、书评等方面也有令人瞩目的成就,如梁武帝萧衍《观钟繇书法十二意》《草书状》、唐太宗李世民《笔法诀》《论书》《指意》《王羲之传论》、南唐后主李煜《书述》、宋高宗赵构《翰墨志》等是其中杰出代表。观看帝王书论,很多观点精辟,足以证明帝王对书法研究的深入,如梁武帝萧衍在《观钟繇书法十二意》中对“古肥今瘦”的点评,他认为各个朝代的书法家都有各自独到之处,肥瘦不能作为判断的准则去评价书法好坏,而应遵循“殆同机神”作为书法评价标准,这一观点不仅为品评书法确立了重神韵的法则,还确立了他在书法史论的重要地位。[3]P26唐太宗李世民《王羲之传论》文采斐然,观点精要,以一代帝王之尊,确立千古书圣的美誉。宋高宗赵构《翰墨志》更是一篇千古书学佳作,其评论自述书学经历和领悟要论,总结前人极为精辟,比如,“士于书法必先学正书者,以八法皆备,不相附丽。至侧字亦可正读,不渝本体,盖隶之余风。若楷法既到,则肆笔行草间,自然于二法臻极,焕手妙体,了无阙轶”[4]269,此处论及正书和行草书关系,可谓千古不易之论;“前人作字焕然可观者,以师古而无俗韵”[4]270等,可谓精辟至极。历代帝王书法理论成就也是一笔珍贵的书法理论资源。

二、中国古代帝王的政治活动与书法干预

帝王的艺术爱好无疑引领着举国上下的艺事活动,这方面以唐太宗李世民、宋徽宗赵佶、宋高宗赵构、清代康熙乾隆等为突出代表,他们的书法活动足以影响一代书法风气和书坛走向。不少帝王利用政治资源干预书法,统一文字,组织刻帖,临碑上石,利用书法进行道德教化、传播文明等,对书法发展起着重大作用。丛文俊先生指出:“在古代,官方统治意志一直在影响或直接干预书法活动,其表现有三条线索:一是字书字样系列,这是历朝制定政策、明确教育和考察措施的基础,如《史籀篇》《仓颉篇》《说文解字》《字林》等;二是名家楷模系列,其风范往往被确认为全社会尊崇、模仿的标准样式,书法时尚也由此生出;三是应制系列,指书法工美而艺术品位往往不高的类型,如‘官楷’‘馆阁体’之类。”[5]10唐太宗喜爱书法,出重金收集三吴遗迹,藏入内府,君臣共相赏玩。尤重王羲之书法,亲自撰写右军传赞,虞世南、褚遂良因善书而得恩宠,并一起与太宗攻书。太宗年间,研习王书,蔚为风尚。朝廷又据书取士,科举六科,书占其一,楷书遒美为入仕途先决条件,于是借书入仕,跻身要津者众多,利禄门庭,吸引工书法之情愈笃。宋代书法历经苏轼、黄庭坚和米芾的努力,在唐代尚法书法之外开辟尚意书风潮流,对书法复兴功不可没。宋太宗赵佶、宋高宗赵构等除自身的书法贡献外,还以皇帝官方名义推动刻帖,对书法的传承发展功劳极大。太宗淳化三年(992年)出内府所藏历代墨迹,命翰林侍书王著编次为十卷,摹勒于枣木板上,时称《法帖》,后世称《淳化阁帖》,这部丛帖对于历代书法名迹尤其二王作品,有着化身百千之功绩。宋代刻帖对后世书法发展影响巨大,这主要得力于皇帝官方政治资源对学术的有力推动。后世朝代仿效宋代刻帖之风,有明代周宪王朱有燉《东书堂发帖》、弘治九年(1496年)《宝贤堂集古帖》、明肃庄王朱瑛《肃府帖》等,而私家翻刻法帖自宋代后盛行于世。乾隆十八年(1753年),按弘历旨意,刻成《三希堂法帖》三十二卷,收录魏晋至明代135位书家的340件作品和200余种题跋。乾隆二十年(1755年),弘历又下令刻成《墨妙轩法帖》四卷,作为《三希堂法帖》的续帖,这种刻帖的规模是历史上前所未有的。[6]234以此足以见官方活动对书法的深远意义。

帝王的参与对中国书法发展的积极意义占主导,但政治活动干预艺术自身发展,难免会产生一定消极影响。丛文俊分析唐太宗尊大王而贬抑小王时指出:唐太宗得登九五,先是发动玄武门之变,杀兄夺得太子名位,后则迫促高祖提前退让,其事大悖人伦纲常。献之少时,曾以胜父之言引起物议,如从俗爱妍薄质并尊崇其书,势难免有比类之嫌,故而尊父抑子,既存卫道之意,亦可示以古雅,在一定程度上,还能消减小王以来的艺术化发展势头。[5]150以此观之,太宗作为帝王,尊王确立书法正统,难免很大程度上粉饰教化之功利,而其所处立场也不允许他单纯地讲论艺术。唐代书法尊王、循法与帝王之意不谋而合,后来狂草书法兴起唯赖方外无拘之士张旭、怀素贡献。清代前期帖学,因为康熙之爱董其昌,乾隆喜欢赵孟頫,书坛上下争而仿效,淡雅、冲和、柔媚成为时尚,馆阁体书法也一时风行,书坛似乎重演唐初风尚。赵孟頫、董其昌书法流行,符合清初君主心理,满族入主中原,面对先进的汉文化,不得不屈尊学习,行以教化,以求天下太平安祥,选择冲和、典雅的赵董书法理所当然,或者一统天下的馆阁体,迎合统一的伦理秩序;而充满变革精神的晚明狂草,比如傅山、王铎、张瑞图、黄道周书法在清代以后就默默无闻。以此观之,帝王的指挥棒在特定历史环境下对极具抽象性的书法艺术仍然有一定程度的牵制、限定的消极作用。

三、帝王书法现象与中国历史文化认知

五千年华夏文明,数百位皇帝,形形色色,有雄才大略的秦皇汉武,文采斐然的唐宗宋祖,励精图治的康熙乾隆,一代天骄草原英雄铁木真,也有荒淫无度的隋炀帝,无能平庸的刘禅,还有更多纵情享乐的亡国之君等。在一向官本位思想浓厚的中国,九五之尊的古代帝王无疑是人们关注、评判的焦点,但后人对历史人物的评价方式往往容易陷入好坏、善恶两极的片面误区,从而忽视人性的立体性和复杂性,这种评价方式在万众瞩目的古代帝王身上更为明显。事实上,历代帝王史也是一部深厚的、扑朔迷离的人性展示史,应该从立体、多元角度予以正确观照和把握。透过历代帝王书法作品,可以帮助我们窥测中国古代帝王性情之一斑,也是贴切认识中国历史的一个窗口。

近代历史学家陈寅恪以“诗史互证”的历史解释学和诗学美学立场,开辟传统文化研究的诗学和历史学结合方法。他用古典诗歌的立场看待历史,又以中国古典历史的立场看待诗歌,从诗歌与历史的优美重合中,理解中国古典文明的诗性特质。既然有“诗史互证”,必然也可“书史互证”,即可从书法艺术精神和历史学相结合中理解中国古典文明。刘熙载《书概》说:“书,如也。如其学,如其才,如其志,总之曰如其人而已。 ”[4]520一管之笔,十指连心,字为心画,从书法作品中往往能感悟到书家的心灵世界。我们不能将帝王书法作为承载政治目的的唯一标示,帝王同样需要书法抒发自由情感性灵。以小观大,书法是窥测、探索帝王人性、才情、性格等方面一个很好的切入口,从帝王书法也可以侧面理解中国历史文化的独特性。海德格尔(Martin Heidegger)在《林中路》中说:“艺术作品的本源,同时也就是创作者和保存者的本源,也就是一个民族的历史性此在的本源,乃是艺术。”[6]66帝王书法是展示自身本源存在的一种精神方式,绝非政治功能、附庸风雅所能完整涵盖。艺术是有意味的形式,深悟书法者应该知道,从用笔结构、笔墨开阖、章法布局中能窥测到作者超越感性和理性的幽深内心世界。任何艺术绝非孤立的文化现象,即使极具抽象的书法,其展示的形而上世界与具体的历史时空环境总会有一定的联系,因此反观、解读帝王高妙的书法艺术,从而对帝王的内心世界、丰满人性的把握,比历史文字承载的记述更为直接和客观。从帝王书法的流美温润中,我们很难得出中国古代历史仅仅是皇权高度专制等大而统之的结论。

近代以来,面对浩瀚流长的中国文化,学术界批判者有之,赞颂者有之,很难有一致公认的定论,而对历代帝王评价往往陷入好与坏、雄才与昏庸的两极对立模式。今天观看帝王心中流露的书法艺术,是否有独到的认识收获呢?历来以人论书,因书及人风气之兴,始于张怀瓘,前者见于《书议》评嵇康,后者见于《评书药石论》由棱角、脂肉之弊论及君子、小人;后世有柳公权“心正则笔正”,欧阳修论颜真卿“如忠臣烈士,道德君子”附带赞其书法,苏轼“世之小人,书字虽工,而其神情终有睢盱侧媚之态”。[4]92-93书品和人品的关系较为复杂,世间之人林林总总,很难截然分为君子小人,窥测帝王书法也很难直接定论善恶奸雄之别。但观帝王书法,雅俗之分、才情高低之分却还是能领悟出来。通过书法贴近帝王心灵、性情,有助于对历代帝王群体的多维立体的深入理解,避免人们对这一独特群体的单一、狭隘、片面的惯性判断。数量众多的帝王书法爱好和书法活动现象从某个侧面揭示了中国历史长河中文化和政治之间的微妙复杂关系,绝非一个政治统治艺术的公式可以完整概括;而作为中国古代的最高统治者,对书法艺术的广泛关注和亲身实践,比如宋徽宗、宋高宗一生沉迷于书画艺术,反而疏远政治管理,真所谓爱艺术不爱江山!由此,足以见中国书法艺术的独特魅力以及帝王性情的复杂多样性。研究帝王书法艺术,是正确全面认识中国历史文化的一个很好平台。

四、结语

古代封建社会,帝王身份至高尊贵,帝王书法价值判断往往是个讳深莫测的话题。在卷轶浩繁的中国古代书学著作中,专论帝王书法的文章并不多见,即使提及,往往数言带过,称颂之言辞多于客观价值判断,比如北宋欧阳修的《归田录》、王辟之的《渑水燕谈录》、朱长文的《续书断》几篇有限的文章,言论帝王书法多有追怀功德之伦理倾向,客观条件限制了这一学科领域的深入挖掘,也给后人留下广阔的学术增长空间。在开放的现代社会,中国古代帝王书法研究无疑是个颇具学术趣味和历史文化深意的课题,相信未来这一领域的开拓会越来越深入和广泛。

帝王书法现象作为中国历史文化的独特现象,值得广泛多角度交叉探究。由前所述,帝王的“御笔风流”是中国书法史的有机构成部分,帝王书法活动深远影响了中国书法艺术的发展。今人观看帝王翰墨,一方面让世人感知中国书法艺术的独特魅力,另一方面感受帝王“深心托素毫,怀抱观古今”的才情性灵。笔者以为,今人推进帝王书法研究至少可以从三个层面展开:一是从内部学术性角度,结合中国书法批评、书法史、书法审美原理对帝王书法价值审视;二是从帝王书法产生的外部条件、历史影响、审美传播和接受等相关性方面研究,比如拓展学科研究视野,从“历代帝王书法比较学”“帝王书法工具材料学”“帝王书法心理学”“帝王书法统计学”“帝王书法考据学”等多个角度深入发掘;三是从中西文化视野的角度剖析帝王书法文化。研究中国书法首先应该有本土的思维方式和解读本领,“中国文化出于自身经验和智慧,另有所见。中国文学艺术之所以能够极其精妙地表达人类难以言状的精神体验和生命韵味,是与它的重视感悟分不开的”[8]137。没有长期的训练、精妙的感悟能力和适应东方艺术的感悟能力,看书法往往陷入“雾里观花”的困境。研究帝王书法,准确领悟其中的难以言说之妙理,是第一步首要的基本功夫;另一方面,具有严格逻辑理性的西方艺术学理论,对于观照“玄之又玄”的中国书法是极为有益的补充。若有精通中西哲学文化的学者,从卡西尔符号学、黑格尔、康德美学理论、海德格尔存在主义、胡塞尔现象学等角度研究帝王书法现象,是对传统书法学一个极大补充和深入探究,也是将中国帝王书法现象推向国际学术文化界的有效路径。但是迄今为止,学术界对中国历代帝王书法作多向度勘察力度不够,洪丕谟所著《中国历代帝王书法欣赏》、周小儒《中国历代帝王书法》等几本有限的专著理论论述相对较为单薄,学界书法史著作论及帝王书法往往几笔带过。本文初步尝试,从学术、政治和中国文化角度展开对帝王书法的一般性认知,期待学界进一步深入拓展研究。

[1]佚名.宣和书谱[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2011.

[2]洪丕谟.中国历代帝王书法欣赏[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2.

[3]杨宏鹏,孟梦.帝王书法家那些事儿[M].郑州:河南美术出版社,2014.

[4]杨素芳,后东生.中国书法理论经典[M].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98.

[5]丛文俊.书法史鉴——古人眼中的书法和我们的认识[M].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2003.

[6]朱天曙.中国书法史[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9.

[7][德]海德格尔.林中路[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10.

[8]杨义.现代中国学术方法通论[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9.

(责任编辑 周亚红)

A Survey of Ancient Chinese Emperors’Calligraphy from the Perspectives of Academic Value,Political Intervention and Cultural Cognition

LAN Hao
(Department of Fine Arts,Ningde Normal University,Ningde,Fujian 352100,China)

The imperial calligraphy is a unique cultural phenomenon in Chinese history.From the academic standard,imperial calligraphy is an organic part of Chinese calligraphy art history;Emperors unquestionably promoted the development of Chinese calligraphy by means of political resources,but their personal preference also inevitably produced certain negative influence.The imperial calligraphy phenomenon from one side can help to correctly understand Chinese historical culture,and it is worthwhile for academic circle to study emperors’calligraphy from extensive and multi-angle.

imperial calligraphy;achievement of the imperial calligraphy;academic value of the imperial calligraphy

J292.1

:A

:1673-1972(2014)05-0038-04

2014-09-07

兰浩(1973-),男,湖北黄冈人,讲师,博士,主要从事艺术美学研究。

猜你喜欢
帝王书法
书法篇
书法
走,去抓帝王蟹
书法欣赏
书法
汉代帝王饮食文化初探
帝王对弈,“棋”乐无穷
她与帝王为邻
帝王蝶的疯狂迁徙
书法欣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