步长脑心通治疗冠心病不稳定型心绞痛的疗效及对血流变的影响

2014-06-02 10:49王静乔燕燕鞠伟伟董艳妮王艺颖
中国实用医药 2014年1期
关键词:脑心通全血步长

王静 乔燕燕 鞠伟伟 董艳妮 王艺颖

冠心病心绞痛为心内科常见疾病, 临床根据冠状动脉内粥样硬化斑块的稳定性将其分为稳定型和不稳定型心绞痛两种类型, 其中不稳定型心绞痛是介于心绞痛和心肌梗死之间的一种心肌缺血综合征。心绞痛属中医学的“胸痹”、“真心痛”范畴, 临床以血瘀型常见, 其主要病理变化为血液流变学的异常[1]。本院对45例不稳定型冠心病心绞痛患者, 在西药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中成药步长脑心通治疗, 并从血液流变学角度探讨其疗效机制。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2年10月~2013年10月在本院心内科住院治疗的90例患者纳入本研究, 所有病例均符合WHO制定的《缺血性心脏病心绞痛的诊断与分型标准》[2]中关于冠心病不稳定型心绞痛的诊断与分型标准。90例患者被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各45例, 对照组:男30例,女15例;年龄40~75岁, 平均(60.2±6.6)岁;病程1~16年,平均(8.1±0.6)年;合并高血压21例, 糖尿病10例, 脑梗死5例。观察组:男32例, 女13例;年龄42~76岁, 平均(61.6±5.8)岁;病程2~15年, 平均(7.8±0.5)年。两组的性别、年龄、病程等一般资料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两组患者均给予单硝酸异山梨酯(20mg,2次/d), 进行抗心绞痛常规治疗。对照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口服复方丹参片(0.27 g/片, 2片/次, 3次/d);治疗组常规治疗基础上口服步长脑心通胶囊(3粒/次, 3次/d)。两组均以4周为1个疗程, 治疗1个疗程后进行疗效评价。

1.3 疗效评价标准 参照文献[3], 根据患者的临床症状及心电图表现, 将临床疗效分为显效、有效和无效三级, 以显效率和有效率之和作为总有效率。

1.4 血液流变学指标测定 两组患者均于治疗前1 d及1个疗程后, 抽取晨起空腹肘静脉血, 离心分离血清, 采用普利生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测定血液流变学指标:血浆黏度、全血黏度(低切、高切)、血小板聚集率、纤维蛋白原浓度。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6.0统计软件, 进行t检验或卡方检验, 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观察组显效27例, 有效13例, 无效5例;对照组显效14例, 有效17例, 无效14例。两组总有效率分别为84.44%和68.89%, 经χ2检验, 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5.404, P=0.020)。

2.2 两组血液流变学指标比较 治疗后, 观察组血浆黏度、全血黏度、血小板聚集率、纤维蛋白原浓度等血液流变学指标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5或P<0.01), 且显著低于同期对照组(P<0.05)。见表1。

表1 两组血液流变学指标( )

表1 两组血液流变学指标( )

注:与本组治疗前比较, aP<0.05, bP<0.01;与同期对照组比较, cP<0.05。

组别 血浆粘度(MPa·s) 全血黏度高切(MPa·s)全血黏度低切(MPa·s) 血小板聚集率(%) 纤维蛋白原(g/L)观察组 治疗前 2.40±0.21 26.56±6.31 6.08±0.73 73.33±8.21 5.20±0.79(n=45) 治疗后 1.75±0.13bc 17.97±3.78bc 5.11±0.65ac 62.43±8.01ac 3.82±0.70bc对照组 治疗前 2.38±0.20 25.99±6.40 5.89±0.70 72.97±8.13 5.12±0.75(n=45) 治疗后 2.20±0.16 21.32±4.53 5.67±0.64 69.87±8.16 4.67±0.73

3 讨论

不稳定型心绞痛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破裂, 不同程度的阻塞冠脉血管, 导致血管痉挛, 继发心肌缺血缺氧所致。根据“不通则痛”的中医理论, 冠心病患者冠脉血管多存在不同程度的血栓闭塞, 而导致心绞痛, 中医称之为“痹症”。步长脑心通胶囊术中成药制剂, 由具有活血化瘀功效的丹参、川芎、桃仁、红花、乳香、水蛭, 熄风止痉作用的全蝎、地龙以及补齐益气作用的黄芪等中药组成, 全方具有活血化淤、行气止痛之功。现代药理研究也表明步长脑心通胶囊可清除硬化血管管壁的脂质、胆固醇, 增强红细胞的变形和修复能力 , 改善血液循环[4]。

本院自2012年10月, 采用步长脑心通胶囊治疗冠心病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 并以同期采用复方丹参片治疗的患者为对照。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的临床总有效率(84.44%)显著高于对照组(68.89%)。治疗4周后, 观察组血浆黏度、全血黏度、血小板聚集率及纤维蛋白原浓度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 观察组以上指标均显著低于同期采用复方丹参片治疗的对照组。以上结果提示, 步长脑心通治疗冠心病不稳定型心绞痛的疗效机制可能是通过降低患者血浆黏度、全血黏度、血小板聚集率, 加快冠脉血流, 增加缺血冠脉的血氧供应,从而改善患者因冠脉血流不畅而导致的心绞痛症状。

[1]王魁芸, 徐文青.稳心颗粒对冠心病不稳定型心绞痛的疗效和血流变学的影响的观察.中国医药指南, 2005, 3(10):1219-1221.

[2]钱学贤.现代心血管病学.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 1999:860.

[3]于文敏.步长脑心通、丹红注射液联合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疗效观察.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 2008, 17(18):2816-2817.

[4]吴结红.步长脑心通胶囊对冠心病合并高血脂患者的临床疗效.中国医药导报, 2011, 8(34):186-187.

猜你喜欢
脑心通全血步长
中心差商公式变步长算法的计算终止条件
献血间隔期,您了解清楚了吗?
全血超量采集原因分析及返工制备可行性分析
不足量全血制备去白细胞悬浮红细胞的研究*
基于Armijo搜索步长的BFGS与DFP拟牛顿法的比较研究
基于随机森林回归的智能手机用步长估计模型
脑心通联合依达拉奉注射液治疗脑梗死临床疗效观察
脑心通治疗脑梗死有效性及安全性评价
脑心通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大鼠脑组织细胞内Ca2+的影响
华法林联合脑心通胶囊对心房颤动的抗凝疗效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