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过孔乙己和范进看当时的社会

2014-07-13 04:43刘瑞生
新校园·上旬刊 2014年12期
关键词:科举制度

刘瑞生

摘 要:孔乙己和范进都是封建科举制度下的读书人,同是科举考试制度的牺牲品。孔乙己和范进只不过是千千万万封建社会读书人的缩影。他们处于社会的最低层,从他们身上可以找到封建社会时期的中国衰落的原因。

关键词:科举制度;官本位思想;醉心功名

孔乙己和范进都是封建科举制度下的读书人。他们醉心功名,无比执着,将自己的大半生断送在科举考试场上。孔乙己直到最后连个秀才也没捞到,封建读书人那种好吃懒做、自命清高的恶习决定了他穷困潦倒、悲惨死去的结局。毫无疑问,他们都是科举考试制度的牺牲品。范进最后虽然中举,却喜极而疯,尽显封建读书人的丑态,同样是科举考试制度的牺牲品。两篇文章,两位作者都对封建科举制度进行了强烈的批判。

孔乙己在咸亨酒店受尽酒客们的奚落、取笑。可以看出处于社会底层人民的穷极无聊、麻木无知,他们以取笑孔乙己为乐,面对孔乙己屡试不中没有一丝的同情,而是给以无情的嘲弄。在封建等级社会中,他们和孔乙己是没什么区别的,可见下层社会人们的麻木愚昧。而范进中举后,左邻右舍帮忙的、出钱的,外出找人的,好不热闹。两个人物,两种结局,揭示出人性阴暗的一面。

连个秀才也没捞到的孔乙己因偷盗被丁举人打折了腿,丁举人的狠毒可见一斑。范进中举后,张乡绅又是送钱,又是送房地套近乎。没中举的命运悲惨,中举的众人巴结。

范进中举前被胡屠户骂得狗血喷头,中举后又成了天上的“文曲星”。孔乙己在咸亨酒店被人取笑时,掌柜的也附和着笑。当孔乙己很长时间没来、众人都忘却的时候,他却记得,他关心的是孔乙己欠他的十九个钱。胡屠户的嫌贫爱富和掌柜的利欲熏心表现得尽致淋漓。

从以上对比中,我们可以看出这个社会的腐朽没落,下层人物麻木愚昧、嫌贫爱富、唯利至上,上层人物为富不仁、心狠手辣,折射出这是个没有脊梁的社会。

同样的读书人,孔乙己耗尽大半辈子精力,还是没有中举。穷困潦倒之时遭遇丁举人的毒打,走向死亡。范进尽管喜极而疯,最后还是清醒了。他时来运转,受到众人巴结,得到张乡绅探视,最终走向成功。孔乙己、范进、丁举人和张乡绅都是那个时代的读书人,结局却大不相同。在等级严森的封建社会,是否考取功名,是官本位思想严重的封建社会步入官僚阶层的敲门砖。在这扇门外有千军万马涌向通往上层社会的独木桥——科举考试。无数个孔乙己把他们的一生断送在科举考试场上,最后碰得头破血流,落个悲惨的下场。中举后的丁举人却是另一番情景。但是丁举人中举前和孔乙己又有什么不同呢?丁举人在痛打孔乙己时是否看到自己当年的情形呢?他不也是在一次次的考试失败后侥幸成功的吗?可见封建统治者通过科举考试选拔人才就是人生的正反两面。假设后来孔乙己中举,丁举人又会怎样呢?不用多想,通过范进中举就可以得到答案。范进中举后,张乡绅不请自来,称兄道弟,送房赠银。如果范进没有中举,再加上读书人好吃懒做,不会营生,说不定也会为生活所迫偷鸡摸狗,也会遭受张乡绅的毒打。看得出在封建社会中上层阶级面对后来往上爬的读书人,表现出两副面孔。对没有考取功名的孔乙己之流表现出的就是为富不仁的丁举人形象。对侥幸取得功名的范进之流来说流露出来的又是一副张乡绅嘴脸。

孔乙己和范进,无疑是个悲剧。可悲的是这个悲剧不是他们个人的悲剧,而是那个时代的悲剧。什么样的社会造就什么样的人。孔乙己和范进只不过是千万封建社会读书人的缩影。他们处于社会的最低层,在那个书中自有黄金屋的时代,要想步入上层社会只有通过科举考试。这种社会形态像一根无形的指挥棒,指引着无数的封建读书人走进科举考场。最后出来的是屈指可数的丁举人、张乡绅等,却成批地造就出无数的孔乙己和范进。无数的读书人在这无形的指挥下醉心功名,荒废一生,被科举制度所扼杀。他们已经麻木不仁,没有了灵魂。

社会是需要向前发展的,知识分子就是这个社会的脊梁,就是这个社会向前发展的动力。他们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指引着这个民族未来发展的方向。孔乙己、范进、酒客、众乡邻、胡屠户、掌柜的已不必细说,就是丁举人、张乡绅也没有承担起这个社会的责任,他们也承担不起。他们能做的只是维护封建统治的秩序和自身的利益。这个社会靠谁来担当?从他们身上可以找到封建社会时期的中国衰落的原因。

猜你喜欢
科举制度
科举制度的起始与结束
浅析中国古代科举制度的发展
简析《聊斋志异》中脱离科举桎梏的书生形象
质疑是打开智慧宝库的金钥匙
宋代书院对举业与德业的调和
从匡超人的形象变化看《儒林外史》的主题
从《儒林外史》看科举制度下学儒的生存百态
唐朝科举制度对当今高考制度改革的启示
谁害了孔乙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