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创新:成长路上的“再出发”

2014-07-19 22:46曹海永
江苏教育 2014年11期
关键词:教案文本语文

曹海永

从成为“孩子王”的第一天起,就有一种声音始终在我耳边回荡,有一种力量始终在我心头撞击:“既然/前,不见岸/后,也远离了岸//既然/脚下踏着波澜/又注定终身恋着波澜//既然/能托起安眠的礁石/已深入海底//既然/与彼岸尚远/隔一海苍天/那么,便把一生交给海吧/交给前方没有标出的航线!”这是徐敬亚对“彼岸”的不懈探求,也伴随着我走过了十七年语文教学。

教学是一门科学,科学的价值在于求真;教学是一门艺术,艺术的生命在于创新。十七年来,我诚挚地倾心于课堂,执著地耕耘在课堂。正是创新,开启了我的教学智慧,丰厚了我的教学功底,形成了我的教学风格,提升了我的专业修养和精神品位。可以说,教学创新是我不断成长的原动力和助推器,让我在一次次的“再出发”中不断臻于教学的崭新世界和理想境界。

(一)

1997年9月,当我站在通州市金沙小学讲台的那一刻,我就深深地喜欢上了课堂——这一方可以自由舒展生命的绿洲。或许是“初生牛犊不怕虎”吧,初涉教海的我上课总喜欢玩点新花样。比如,为什么一篇课文要从第一小节教起、学起呢?我开始寻求突破,我有时从课题质疑入手,有时从结尾处“倒着来”,有时从重点段突破,教学设计显得很独特,也更加激起了学生的阅读兴趣。那时的我一有时间就会阅读教学专业类书籍,什么李吉林的“情境教学法”,于永正的“五重教学法”,姚烺强的“一点突破法”……这些教学的理论与实践让我欣喜、兴奋,尤其是一些名师的课堂实录和片段评析,每每都能让我拍案叫绝。虽然我不能亲眼目睹,亲耳聆听,亲身感受,但心随文字如临其境,我的内心也禁不住跳动起一股冲动和希冀。我就要上这样的课——让语文课“精彩”起来!

带着这样的追求,我开始教学创新的实践与探索。那时的创新实际上是集百家之长,我的教学设计不是为了充分发展学生的潜能,而主要是考虑如何把各个名师的精彩设计融会贯通到我的课堂上,在课堂上刻意制造几个夺目的“亮点”或者动人的“高潮”。那时,我的教学“三步曲”就是写教案、背教案、上教案,是教师带着教案、牵着学生走向教材。我写教案总是力求完美,特别重视教学中的导入语、提问语、过渡语和总结语的设计,每次备课都要精心雕琢,反复推敲课堂上的每一句“台词”。我背教案,不仅做到准确无误,而且极富感情,以做到“烂熟于心,运用自如”。我上教案,每一个教学环节从内容到时间都有精细安排,可谓滴水不漏。课堂上,我时而提问,时而讲解;学生时而回答,时而倾听。讲到生动处,我慷慨激昂,学生也群情振奋。课堂上,我千方百计地诱导学生钻到我预先设计的答案中,来个“请君入瓮”,最后师生“不谋而合”,“圆满”地完成教学任务。可能是老师们把我的课堂教学当作朗诵会、演讲会来欣赏的缘故吧,每次公开课后都能听到老师们评价我讲得“精彩”。就这样,我的课以精美的语言,激情的演说,动人的情境,精练的结构赢得了领导、同事的认可和赞许。很快地,我获得了在全校、全镇执教公开课、赛课的机会,《麻雀》《白杨》《倔强的小红军》《飞夺泸定桥》等课获得了广泛好评,我也在一次次“磨课”的经历中萌生了扎根课堂教学的热爱之情,增添了创新课堂教学的信心。

【自我观照】

教学创新:为我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这一阶段的教学创新使我锤炼了教学基本功,我钻研教材、设计教法等备课的基本功就是在那几年练就的;更重要的是赢得了全校、全镇范围的认同,为我的可持续发展赢得了必要的“人气指数”。正是教学创新,使我从众多的年轻教师中脱颖而出,为我赢得了后来的参加省市区各级骨干培训、教科研培训、教学观摩研讨会的机会,使我得以比一般教师更早一步走出去,在耳濡目染中丰富了视角、开阔了视野、抻长了视线。见多识广、临高致远,是我专业成长的一条重要路径,而教学创新无疑是一块不可或缺的“敲门砖”。这一阶段,我关注的重点是自己的教,创新的出发点也是自己的教,归宿点还是自己的教,追求的境界是“教得精彩”。我带着教案、教材走向学生,学生总是在我考虑教学策略时,作为授课对象被“思考”、被“设计”、被“利用”。他们在课堂上扮演着配合我完成教案的角色,学习好的学生是主要的“配角”,大多数学生则是不起眼的“群众演员”,很多情况下甚至只是“观众”和“听众”。在今天看来,工作前几年的教学偏离了真正意义上的语文教学,走了一些弯路,却不能不走,因为毕竟这样的过程,丰厚了自己的专业功底,锤炼了自己的教学技能,特别是躬身实践带来的切己体会让我在教学之初就逐渐养成了一种安静思考的习惯。

(二)

机会总是垂青于有准备的人。2001年,通州市组织第二届“江海之光”大型教学展示活动,学校把上课机会给了我。上什么课呢?当时我在教首届毕业班,但是我还准备上四年级的《倔强的小红军》。虽然这堂课曾获金沙镇赛课一等奖,但我一直耿耿于怀,有许多不满:例如课堂氛围不好,不善于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上课心中只有教案,目中无学生……带着这些自我评价,我陷入了苦苦的思索之中。这时,我开始构建“感动”的语文课堂。在我看来,语文是一门富有思想、情感的课程,她极具感性魅力,充满人文情怀。我们绝不能在有意或无意间把语文教学降格为一种技能的训练,绝不可让其在思维的表层徜徉,在思想的岸边徘徊。因为,没有感动,就没有学生与文本的亲密接触,更没有学生与作者、学生与编者、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师之间的情感沟通、心灵对话、思想碰撞;没有感动,就没有刻骨铭心的感知,没有发自心灵深处的感悟,更没有人格的健康发展。没有感动的语文教学味同嚼蜡,因为它少了一份灵气的闪现,少了一份诗意的荡漾,少了一份人文情怀的牵绊,更少了一份教学真诚的喷涌!

《倔强的小红军》一文讲述了红军长征过草地时首长爱护小战士,小战士体贴首长的感人故事。课文文辞朴实,蕴含了丰富深厚的情感因素。教学中,我坚持以情感为线索贯穿教学,用情感感染学生,使学生在思想上产生“对流”,在心灵上引起“共鸣”,从而实现教学中的师生“共振”。我在发挥自身情感渲染、激情范读的优势的基础上,利用“分手以后小红军的境况”这一情节空白点,让学生想象小红军和陈赓分手以后,小红军面临着哪些困难?他会怎样做呢?从而促使学生自觉主动地想象小红军饥寒交迫、疲惫不堪的境况,进一步理解小战士伟大的自我牺牲精神,激励学生在内心深处抒情。读写结合,后来成为本次教学活动的一个亮点。这堂课的成功在通州市引起强烈的反响,有老师评课时说我用自己的“感动”,用“感动”的教学,奏响了一曲语文课堂感人的旋律。同年5月,教研室让我代表通州参加了南通市小学青年教师语文优课展示活动。一堂《倔强的小红军》令各区县的小学语文行家们眼前一亮,更得到了市教研员和特级教师的高度赞许。正是教学创新,让我的课堂教学走出了学校,实现了课堂实践的一次跨越。

【自我观照】

教学创新:为我的可持续发展插上了灵动的双翼

智慧的教育要求教师做睿智的教育家,做灵性飞扬的思想家,做底蕴深厚的学者。这就决定了教师的眼光、境界和视野,必须是高远而独特的,教师必须成为“反思型”教师。教师只有使自己的思维永远处于不断反思和自我挑战中,并且通过反思不断充实、调整,才有可能实现自我超越和发展。教师绝不仅仅是知识的传递者,教师的价值在于:充分运用教育理论和教育思想,赋予教育实践以鲜活的教育智慧。教师如果仅仅满足于课堂的求证,人为地追求教育理性,过度地依赖经验和习惯,把自己当成一个“教书匠”,机械执行,盲目模仿,就很难超越自我,甚至还会陷入偏见和无知的泥潭,更不用说实现“可持续发展”了。回顾我的成长历程,其实就是一个不断地自我否定之、肯定之、坚定之的过程。当然,每一次“否定”都是痛苦的,每一次“肯定”都是快乐的,而生命也在“坚定”中走向执著。对课堂实践的体验、感悟,特别是反思,是教师对教学的自我审视、叩问乃至批判。对于睿智的老师而言,这种审视、叩问、批判如影随形,痛苦也如影随形;但是,一旦新的建构形成,教育智慧得到提升,自会有一种成功感和幸福感,用“凤凰涅槃”“浴火重生”作喻或许并不过分。在“否定之”“肯定之”“坚定之”的循环往复中,教师的修炼显得尤为重要。

第一,这样的修炼离不开方法。我特别推崇于漪老师“三次备课法”——第一次备课:静思默想,也许过程是痛苦的,但前途一定是光明的;第二次备课:东张西望,因为不怕不识货,就怕货比货;第三次备课:边教边改,因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我始终认为没有一个“走遍天下都不怕”的教案。

第二,这样的修炼离不开试教。套用一句话,“不试不知道,一试吓一跳”,上公开课、赛课还是要多试教。虽然每一次总会有新的问题,虽然可能会越试越糟糕,但其间给你的锻炼和提高是多方面的,不仅有业务上的,还有思想和心智的成熟——因为“课是磨出来的,人是逼出来的”。

第三,这样的修炼离不开信念。一次成功的教学设计往往要经历国学大师王国维所说的这样三个阶段:“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西楼,望尽天涯路;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上课的功夫修炼贵在坚持,要避免“为山九仞,功亏一篑”。

第四,这样的修炼离不开总结。教学总结是真正属于自己的“手记”,是非常重要的教学回顾和反思。这样的总结可以是成功的经验,也可以是失败的教训,还可以是心灵的困惑等等。通过这样的驻足回望,看看每一次磨课留下的深深浅浅的足迹,既是为了总结过去,更是为了启示未来。

(三)

2003年9月,随着一系列教学论文的相继获奖与发表,学校让我担任教科室副主任,主要负责学校的语文教学和教科研工作。我开始将课堂教学与课题研究结合起来,在实践中不断总结、反思、提升。沐浴着新课改的春风,一些新的教学理念也撞击着我的心扉、思绪。我在审视阅读教学现状中发现:盲目机械的阅读,冷却了情感,快速造就了一大批情感匮乏的“复读机”、“跟读器”。于是,我们的语文课就成了学生童声合唱的《同一首歌》。阅读的理解与体会,阅读的欣赏与评价,往往是千人一面、众口一词,其思维的角度,语言的表达竟惊人的相似,如出一辙。这样的语文课堂缺失的正是个性、灵性以及生命的激情,说到底就是缺失了学生自己!这样的语文课堂,表面上看起来似乎很热闹、很繁荣,但这种“热闹”“繁荣”的背后却隐藏着莫大的悲哀:盲从,缺乏独立思考,认识肤浅……长此以往,孩子的阅读个性又怎能获得发展并得以发扬和形成独立的人格呢?

面对课堂上孩子们清澈的眼眸,我经常扪心自问:我拿什么奉献给你——我的孩子们!带着这样的自觉拷问,我开始在阅读教学中尝试“文本解读个性化”的探索与实践。我开始追寻一种“智慧”的语文课堂,努力在预设与生成中寻求突破,从而形成自己的教学特色。在《最大的麦穗》教学中,我让学生多角度地解读文本。如学生基本明白课文所讲的道理之后,我话锋一转:有时,读书如看山,“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如果我们从不同的角度欣赏这篇课文,比如:“大学者苏格拉底教育学生有什么独到之处?他的弟子们如此学习对你有什么启发?”带着这样的问题,再次阅读课文,你们肯定又有许多新的收获!学生们通过阅读,便拥有了许多“美丽”的发现。苏格拉底“以麦地为教室,以麦穗为课本”;“他不是直接告诉学生道理,而是让他们自己实践、体验出人生的道理”;“他讲得少,引得巧,点得妙,效果好”;“苏格拉底的弟子们表面上两手空空,实际上却收获多多”……我还让学生批判性质疑文本,向哲学大师苏格拉底挑战,也收到了良好的效果。从学生的个性化发言中,可以证实这一点:即学生通过阅读探究得到的体验、感受是多元的,是鲜活的,是有生命力的!它源于文本又高于文本,它是一支创造的火把,它是一道活泼喷涌的清泉。

2006年12月,我成功申报了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青年专项重点资助课题“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文本解读个性化”研究,力求在文本解读中实现四点追求。第一,再准确些(真读文本),以求明明白白,做文本的知音和智者,实现对作品文本的倾听、理解、发现,对教材文本的遴选、比较、甄别。第二,再深入些(深读文本),以求深入浅出,不断臻至“作者思有路,遵路识斯真。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与亲”的境界。第三,再细致些(细读文本),以求见微知著,在“一字未宜忽,语语悟其神”的细节关注中“于细微处见精神”。第四,再新颖些(新读文本),以求常读常新,迎来“删繁就简三秋树,领异标新二月花”。

2009年9月,我调入南京师范大学附属小学,几年来先后在全国“现代与经典”教学观摩、南京市“新课标·新课堂”学科带头人教学展示、南京市课程建设现场会、上海虹口·无锡崇安·南通崇川·南京玄武四城区会课等活动中执教了《第一次抱母亲》《伊索寓言》《我和祖父的园子》《彭德怀和他的大黑骡子》等十多节体现“个性解读”思想的课例,力求在“教学冲突”和“思维引爆”中激活学生自己的阅读发现、情感体验和言语实践。我所执教的《哲学家的最后一课》《给家乡孩子的信》《黄鹤楼送别》分别荣获全国小学语文优质课大赛、江苏省“杏坛杯”青年教师课堂教学展评、江苏省第十四届青年教师教学观摩一等奖。在这样的课堂实践中,我越来越深刻地认识到单一的世界让孩子们丧失了思考的能力和动力,在知识爆炸的今天,见解比知识更重要。新颖、丰富而富有深度的见解从何而来?来自于“换一个角度”看问题的意识和能力。《人民教育》2011年第10期对我的“主题阅读”课予以推介,特别肯定了我在具有冲突性的“群文阅读”中引导学生抛弃模式化的思维,尝试多维度、多视角地看待事物,“换一个角度”看问题的实践探索。南京市教科所陈静波副所长也在课题现场结题会上这样评价我的课题研究,“有境界的高度,有理论的深度,有实践的力度,形成了严密的体系和丰富的建构,找到了语文教学研究‘文本解读这个根。”

每研究开发一节新的课例,我都自觉围绕一个新的研究专题或方向尝试着、求索着、品味着、感悟着。这时我的教学智慧的用力之处在于让不同的观念碰撞、交锋,产生思想火花,激起“头脑风暴”,促进学生智慧生长。我充分彰显“阅读是一种高度个性化的行为”的教学理念,在阅读教学中努力张扬学生的本真个性,提升学生的生命价值,让学生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情趣。我想:学生进入文本,完成对文本的理解、内化、批判,个性必将得以张扬,情感必将得以释放,心灵必将得以净化,人格必将得以完善,生命的价值也必将得以提升。我在教学创新的路上越走越踏实,越走越自信,越走越亢奋,教学创新俨然成为我的专业成长方式。

【自我观照】

教学创新:为我的可持续发展注入了不竭的动力

中小学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是用制度、培训、考核所无法真正实现的,因为人是“自我选择的产物”,人的发展不仅有赖于人的先天素质和外部环境,而且有赖于人的自我意识、自由选择、自主实践与反思,即人对自身发展的一种自觉意识。当我们发自内心地萌生创新的自觉时,我们便会幸福地把教学工作当作生活的一种需要,当作生命存在的一种方式,进而在教学生涯中创造和享受到教师职业内在的欢愉和尊严。创新,让我的教学从有特色、有研究,走向了有风格、有专题,并不断臻于有主张、有追求,从而在十七年的长期实践中没有因为重复别人、重复过去、重复自己而感到机械、单调和倦怠。相反的,教学创新总是让我由衷地感到“每天的课堂总是新的”“每天的学生总是新的”,而我也因此焕发了创新的活力和魅力,课堂真正成了我和学生共同的、美好的“精神相遇”,而每一次难以忘怀的“时间流”又激励着我和孩子们的下一次“创新”,并乐此不疲、孜孜以求。当教师的创新超越行政的指令,超越世俗的功利,成为一种不断地更新自我、突破自我、完善自我的“创新人格特征”时,那么,我们就行走在了“可持续发展”的大道上。持之以恒,跋涉不止,“可持续发展”之路必将在脚下拓展延伸。

有人说:“出发”是对过往的一种告别。在我看来,永葆教学创新的勇气和习惯,带给我们的常常是对未来的最好开启。站在南京师范大学附属小学宽阔而坚实的“跑道”上,我又开始满怀教育的理想,向着无限幸福美好的明亮那方——再一次出发!因为我坚信:在教学创新的路上,只要不断地“再出发”,很多事情将不再如我们想象的那么困难——成长,从教学创新开始。■

(作者单位:南京师范大学附属小学)

猜你喜欢
教案文本语文
文本联读学概括 细致观察促写作
《触摸春天》教案
《立定跳远》教案
挖掘文本资源 有效落实语言实践
搭文本之桥 铺生活之路 引习作之流
文本与电影的照应阅读——以《〈草房子〉文本与影片的对比阅读》教学为例
Does a kangaroo have a mother, too教案
5.4.1认识分式方程 教案
我的语文书
语文知识连连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