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每一篇文本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

2014-07-19 17:24刘咏春
江苏教育 2014年11期
关键词:文体想象教学内容

【名师档案】

刘咏春,江苏省特级教师,江苏省“三三三”高层次人才培养对象,现为宝应县教育局教研室小语教研员,国家课程标准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编委。曾获首届扬州市教研员教科研素养大赛一等奖,近年来倡导的“基础性、主体性、实效性”的课堂教学,在区域内产生一定影响,致力于基于文体的阅读教学研究,多篇论文在省级以上刊物发表。问题1:为什么要关注文体?

“课程的全部问题在一定意义上就是内容问题”(王荣生)。因此,教学首先要关注的就是教什么。这个在其他学科不是问题,在语文学科,却一直难以把握。因为其他学科的文本只有原生价值,而语文学科的文本既有原生价值,更有教学价值。我们常常看到的是文本的原生价值,看不到其作为教材的教学价值。这也难怪,“阅读的内容人人看得见,涵义只有有心人得之,而形式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是个秘密”。

如何引导学生在阅读中“得涵义”“明形式”?首要任务是让阅读教学回到原点,即剥去所有“关于语文”的层层面纱,重新思考语文教学最本质的问题——语文究竟应该教什么?我们的回答是阅读教学要关注文体,应依据文体特点,确定教学内容。

在小学,阅读教学不关注文体,属于无文体阅读。教师面对任何“文体”的文本都采用统一的教学模式,即“导入新课—学生自学—精读感悟—拓展延伸—巩固深化”。这种“千文一法”的做法是语文教学效率不高的主要原因。

面对不同文体的文本,我们除了关注那些共性的阅读规律之外,理所当然地应该将视点集中在文体本身的特点上。因为:

1.文体是文本的客观存在,不管你看到与否,它都在那儿。不同的文体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和话语风格。如小说的想象,诗歌的凝练,说明文的准确等等,这是文体自身的价值,更是文体的教学价值。

2.读者必须有一定的文体素养,才能有效阅读。而文体素养的培养必须在阅读实践中历练。当一个教师有了文体意识,自然而然就会按照文体的特点进行教学。教学童话,我们会更多关注童话故事的梗概,描述印象深刻的场景、人物、细节,并能表达自己的感受;阅读诗歌,我们会关注诗意、诗境、诗情;阅读说明性文章,会引导学生关注说明的要点和说明的方法。关注文体,“教什么”这一长久困扰的问题就会得到解决,更重要的是,教学中如果我们渗透文体意识,自觉培养学生的文体素养,长此以往,学生就会用小说的方法读小说,用寓言的方法读寓言,用诗歌的方法读诗歌,最终成为一个高效的阅读者。

问题2:怎样依据文体确定教学内容?

事实上,课标在第二部分“课程目标与内容”中,已经有意识地提到了童话、寓言、诗歌等阅读,更在第三学段明确将文本划分为四类,即叙事性作品、诗歌、说明性文章和非连续性文本,不同的文体提出了不同的阅读目标与阅读内容。

我们要做的,一是依照文体,将文本进行归类,明确所教学的文本属于哪一类文体。二是依据课标,明确阅读目标,确定阅读内容。现结合课例具体说说这四类文体的教学内容。

叙事性作品:了解主要内容,描述主要事件,作出主要评价。据此,一位教师在教学成语故事《自相矛盾》时,将具体教学内容确定为“听故事—读故事—讲故事—议故事—编故事”,其中“听故事、读故事”,主要是帮助学生了解主要内容,“讲故事”旨在完成“描述主要事件”目标,而“议故事书、编故事”则是达成“作出主要评价”的目标。

诗歌:把握诗意,想象诗境,感悟诗情。根据这一要求,诗歌教学基本形成相应的教学模式:知诗人,解诗题;读诗句,明诗意;启想象,入诗境;悟诗情,诵诗歌。显然,这样的教学模式使得诗歌中的“诗意、诗境、诗情”得到落实。

说明性文章:抓住要点,了解方法。苏教版三下《恐龙》第二自然段介绍了恐龙的种类和形态。教学时,按照说明性文章的特点,一教师拟定下列表格,在学生自由阅读的基础上,师生共同完成表格第一行,然后让学生用这样的方法完成表格其他内容。

非连续性文本:找出有价值的信息。怎么找出有价值的信息?(1)提取信息。学生不仅能从文本中提取到直接陈述的信息,也包括一些隐含在文本中,需要加以比较和区分的信息;(2)分析信息。运用相关图表、数据、图画等对信息进行分析,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3)形成解释。学生能将前后文的信息有机联系起来,在此基础上作出综合评价。

文体决定了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不同的文体有不同的教学价值。阅读教学要依据文体,确定阅读目标及阅读内容。

在《如何阅读一本书》([美]莫提默·J.艾德勒、查尔斯·范多伦著)中,作者根据文体将文本分为论说性作品和文学作品(想象文学)。他们认为这两种文体的主要差异表现在“三不同”:

1.写作目标不同。论说性作品传递的是知识,想象文学是阐述一个经验本身。因为目标不同,这两种不同的作品对心智便有不同的诉求。尤其是阅读想象文学时,读者一定要打开心灵,接纳它,“要把一个故事读好,你就要能把手指放在作者的脉搏上,感觉到每一次的心跳”。

2.写作方法不同。论说性作品逻辑目标清晰,毫无言外之意的解说,在字里行间不能有其他的含意,任何相关与可以陈述的事都得尽可能说个一清二楚才行。想象文学却要依赖文字中的言外之意,多重含意的隐喻在字里行间所传达的讯息,有时比文字本身还要丰富。

3.阅读规则不同。论说性作品的阅读规则有三条:一是架构性,即找出作品的整体及部分结构;二是诠释性,即定义与诠释书中的共识、主旨与论述;三是评论性,即评论作者的学说。想象文学的阅读规则也有三条:一是作品分类,你必须将想象文学作品分类(分成小说、戏剧、诗歌等);二是了解大意,你要能抓住整本书的大意;三是发现结构,你不仅要能将整本书简化为大意,还要能够发现整本书各个部分是如何架构起来的。

为了更系统、更全面地了解文体与阅读教学之间的关系,还可以品读下列资料:

[1]《语文科课程论基础》(王荣生著,上海教育出版社)

[2]《儿童文学的乐趣》([加拿大]佩里·诺德曼、梅维丝·雷默著,少年儿童出版社)

[3]《美国语文教育》(王爱娣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4]《改造语文教育研究》(徐江,《人民教育》,2010年第12期)

[5]《谈阅读教学体类特征的体现》(黄厚江,《中学语文教学》,2007年第12期)

【名师档案】

刘咏春,江苏省特级教师,江苏省“三三三”高层次人才培养对象,现为宝应县教育局教研室小语教研员,国家课程标准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编委。曾获首届扬州市教研员教科研素养大赛一等奖,近年来倡导的“基础性、主体性、实效性”的课堂教学,在区域内产生一定影响,致力于基于文体的阅读教学研究,多篇论文在省级以上刊物发表。问题1:为什么要关注文体?

“课程的全部问题在一定意义上就是内容问题”(王荣生)。因此,教学首先要关注的就是教什么。这个在其他学科不是问题,在语文学科,却一直难以把握。因为其他学科的文本只有原生价值,而语文学科的文本既有原生价值,更有教学价值。我们常常看到的是文本的原生价值,看不到其作为教材的教学价值。这也难怪,“阅读的内容人人看得见,涵义只有有心人得之,而形式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是个秘密”。

如何引导学生在阅读中“得涵义”“明形式”?首要任务是让阅读教学回到原点,即剥去所有“关于语文”的层层面纱,重新思考语文教学最本质的问题——语文究竟应该教什么?我们的回答是阅读教学要关注文体,应依据文体特点,确定教学内容。

在小学,阅读教学不关注文体,属于无文体阅读。教师面对任何“文体”的文本都采用统一的教学模式,即“导入新课—学生自学—精读感悟—拓展延伸—巩固深化”。这种“千文一法”的做法是语文教学效率不高的主要原因。

面对不同文体的文本,我们除了关注那些共性的阅读规律之外,理所当然地应该将视点集中在文体本身的特点上。因为:

1.文体是文本的客观存在,不管你看到与否,它都在那儿。不同的文体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和话语风格。如小说的想象,诗歌的凝练,说明文的准确等等,这是文体自身的价值,更是文体的教学价值。

2.读者必须有一定的文体素养,才能有效阅读。而文体素养的培养必须在阅读实践中历练。当一个教师有了文体意识,自然而然就会按照文体的特点进行教学。教学童话,我们会更多关注童话故事的梗概,描述印象深刻的场景、人物、细节,并能表达自己的感受;阅读诗歌,我们会关注诗意、诗境、诗情;阅读说明性文章,会引导学生关注说明的要点和说明的方法。关注文体,“教什么”这一长久困扰的问题就会得到解决,更重要的是,教学中如果我们渗透文体意识,自觉培养学生的文体素养,长此以往,学生就会用小说的方法读小说,用寓言的方法读寓言,用诗歌的方法读诗歌,最终成为一个高效的阅读者。

问题2:怎样依据文体确定教学内容?

事实上,课标在第二部分“课程目标与内容”中,已经有意识地提到了童话、寓言、诗歌等阅读,更在第三学段明确将文本划分为四类,即叙事性作品、诗歌、说明性文章和非连续性文本,不同的文体提出了不同的阅读目标与阅读内容。

我们要做的,一是依照文体,将文本进行归类,明确所教学的文本属于哪一类文体。二是依据课标,明确阅读目标,确定阅读内容。现结合课例具体说说这四类文体的教学内容。

叙事性作品:了解主要内容,描述主要事件,作出主要评价。据此,一位教师在教学成语故事《自相矛盾》时,将具体教学内容确定为“听故事—读故事—讲故事—议故事—编故事”,其中“听故事、读故事”,主要是帮助学生了解主要内容,“讲故事”旨在完成“描述主要事件”目标,而“议故事书、编故事”则是达成“作出主要评价”的目标。

诗歌:把握诗意,想象诗境,感悟诗情。根据这一要求,诗歌教学基本形成相应的教学模式:知诗人,解诗题;读诗句,明诗意;启想象,入诗境;悟诗情,诵诗歌。显然,这样的教学模式使得诗歌中的“诗意、诗境、诗情”得到落实。

说明性文章:抓住要点,了解方法。苏教版三下《恐龙》第二自然段介绍了恐龙的种类和形态。教学时,按照说明性文章的特点,一教师拟定下列表格,在学生自由阅读的基础上,师生共同完成表格第一行,然后让学生用这样的方法完成表格其他内容。

非连续性文本:找出有价值的信息。怎么找出有价值的信息?(1)提取信息。学生不仅能从文本中提取到直接陈述的信息,也包括一些隐含在文本中,需要加以比较和区分的信息;(2)分析信息。运用相关图表、数据、图画等对信息进行分析,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3)形成解释。学生能将前后文的信息有机联系起来,在此基础上作出综合评价。

文体决定了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不同的文体有不同的教学价值。阅读教学要依据文体,确定阅读目标及阅读内容。

在《如何阅读一本书》([美]莫提默·J.艾德勒、查尔斯·范多伦著)中,作者根据文体将文本分为论说性作品和文学作品(想象文学)。他们认为这两种文体的主要差异表现在“三不同”:

1.写作目标不同。论说性作品传递的是知识,想象文学是阐述一个经验本身。因为目标不同,这两种不同的作品对心智便有不同的诉求。尤其是阅读想象文学时,读者一定要打开心灵,接纳它,“要把一个故事读好,你就要能把手指放在作者的脉搏上,感觉到每一次的心跳”。

2.写作方法不同。论说性作品逻辑目标清晰,毫无言外之意的解说,在字里行间不能有其他的含意,任何相关与可以陈述的事都得尽可能说个一清二楚才行。想象文学却要依赖文字中的言外之意,多重含意的隐喻在字里行间所传达的讯息,有时比文字本身还要丰富。

3.阅读规则不同。论说性作品的阅读规则有三条:一是架构性,即找出作品的整体及部分结构;二是诠释性,即定义与诠释书中的共识、主旨与论述;三是评论性,即评论作者的学说。想象文学的阅读规则也有三条:一是作品分类,你必须将想象文学作品分类(分成小说、戏剧、诗歌等);二是了解大意,你要能抓住整本书的大意;三是发现结构,你不仅要能将整本书简化为大意,还要能够发现整本书各个部分是如何架构起来的。

为了更系统、更全面地了解文体与阅读教学之间的关系,还可以品读下列资料:

[1]《语文科课程论基础》(王荣生著,上海教育出版社)

[2]《儿童文学的乐趣》([加拿大]佩里·诺德曼、梅维丝·雷默著,少年儿童出版社)

[3]《美国语文教育》(王爱娣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4]《改造语文教育研究》(徐江,《人民教育》,2010年第12期)

[5]《谈阅读教学体类特征的体现》(黄厚江,《中学语文教学》,2007年第12期)

【名师档案】

刘咏春,江苏省特级教师,江苏省“三三三”高层次人才培养对象,现为宝应县教育局教研室小语教研员,国家课程标准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编委。曾获首届扬州市教研员教科研素养大赛一等奖,近年来倡导的“基础性、主体性、实效性”的课堂教学,在区域内产生一定影响,致力于基于文体的阅读教学研究,多篇论文在省级以上刊物发表。问题1:为什么要关注文体?

“课程的全部问题在一定意义上就是内容问题”(王荣生)。因此,教学首先要关注的就是教什么。这个在其他学科不是问题,在语文学科,却一直难以把握。因为其他学科的文本只有原生价值,而语文学科的文本既有原生价值,更有教学价值。我们常常看到的是文本的原生价值,看不到其作为教材的教学价值。这也难怪,“阅读的内容人人看得见,涵义只有有心人得之,而形式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是个秘密”。

如何引导学生在阅读中“得涵义”“明形式”?首要任务是让阅读教学回到原点,即剥去所有“关于语文”的层层面纱,重新思考语文教学最本质的问题——语文究竟应该教什么?我们的回答是阅读教学要关注文体,应依据文体特点,确定教学内容。

在小学,阅读教学不关注文体,属于无文体阅读。教师面对任何“文体”的文本都采用统一的教学模式,即“导入新课—学生自学—精读感悟—拓展延伸—巩固深化”。这种“千文一法”的做法是语文教学效率不高的主要原因。

面对不同文体的文本,我们除了关注那些共性的阅读规律之外,理所当然地应该将视点集中在文体本身的特点上。因为:

1.文体是文本的客观存在,不管你看到与否,它都在那儿。不同的文体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和话语风格。如小说的想象,诗歌的凝练,说明文的准确等等,这是文体自身的价值,更是文体的教学价值。

2.读者必须有一定的文体素养,才能有效阅读。而文体素养的培养必须在阅读实践中历练。当一个教师有了文体意识,自然而然就会按照文体的特点进行教学。教学童话,我们会更多关注童话故事的梗概,描述印象深刻的场景、人物、细节,并能表达自己的感受;阅读诗歌,我们会关注诗意、诗境、诗情;阅读说明性文章,会引导学生关注说明的要点和说明的方法。关注文体,“教什么”这一长久困扰的问题就会得到解决,更重要的是,教学中如果我们渗透文体意识,自觉培养学生的文体素养,长此以往,学生就会用小说的方法读小说,用寓言的方法读寓言,用诗歌的方法读诗歌,最终成为一个高效的阅读者。

问题2:怎样依据文体确定教学内容?

事实上,课标在第二部分“课程目标与内容”中,已经有意识地提到了童话、寓言、诗歌等阅读,更在第三学段明确将文本划分为四类,即叙事性作品、诗歌、说明性文章和非连续性文本,不同的文体提出了不同的阅读目标与阅读内容。

我们要做的,一是依照文体,将文本进行归类,明确所教学的文本属于哪一类文体。二是依据课标,明确阅读目标,确定阅读内容。现结合课例具体说说这四类文体的教学内容。

叙事性作品:了解主要内容,描述主要事件,作出主要评价。据此,一位教师在教学成语故事《自相矛盾》时,将具体教学内容确定为“听故事—读故事—讲故事—议故事—编故事”,其中“听故事、读故事”,主要是帮助学生了解主要内容,“讲故事”旨在完成“描述主要事件”目标,而“议故事书、编故事”则是达成“作出主要评价”的目标。

诗歌:把握诗意,想象诗境,感悟诗情。根据这一要求,诗歌教学基本形成相应的教学模式:知诗人,解诗题;读诗句,明诗意;启想象,入诗境;悟诗情,诵诗歌。显然,这样的教学模式使得诗歌中的“诗意、诗境、诗情”得到落实。

说明性文章:抓住要点,了解方法。苏教版三下《恐龙》第二自然段介绍了恐龙的种类和形态。教学时,按照说明性文章的特点,一教师拟定下列表格,在学生自由阅读的基础上,师生共同完成表格第一行,然后让学生用这样的方法完成表格其他内容。

非连续性文本:找出有价值的信息。怎么找出有价值的信息?(1)提取信息。学生不仅能从文本中提取到直接陈述的信息,也包括一些隐含在文本中,需要加以比较和区分的信息;(2)分析信息。运用相关图表、数据、图画等对信息进行分析,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3)形成解释。学生能将前后文的信息有机联系起来,在此基础上作出综合评价。

文体决定了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不同的文体有不同的教学价值。阅读教学要依据文体,确定阅读目标及阅读内容。

在《如何阅读一本书》([美]莫提默·J.艾德勒、查尔斯·范多伦著)中,作者根据文体将文本分为论说性作品和文学作品(想象文学)。他们认为这两种文体的主要差异表现在“三不同”:

1.写作目标不同。论说性作品传递的是知识,想象文学是阐述一个经验本身。因为目标不同,这两种不同的作品对心智便有不同的诉求。尤其是阅读想象文学时,读者一定要打开心灵,接纳它,“要把一个故事读好,你就要能把手指放在作者的脉搏上,感觉到每一次的心跳”。

2.写作方法不同。论说性作品逻辑目标清晰,毫无言外之意的解说,在字里行间不能有其他的含意,任何相关与可以陈述的事都得尽可能说个一清二楚才行。想象文学却要依赖文字中的言外之意,多重含意的隐喻在字里行间所传达的讯息,有时比文字本身还要丰富。

3.阅读规则不同。论说性作品的阅读规则有三条:一是架构性,即找出作品的整体及部分结构;二是诠释性,即定义与诠释书中的共识、主旨与论述;三是评论性,即评论作者的学说。想象文学的阅读规则也有三条:一是作品分类,你必须将想象文学作品分类(分成小说、戏剧、诗歌等);二是了解大意,你要能抓住整本书的大意;三是发现结构,你不仅要能将整本书简化为大意,还要能够发现整本书各个部分是如何架构起来的。

为了更系统、更全面地了解文体与阅读教学之间的关系,还可以品读下列资料:

[1]《语文科课程论基础》(王荣生著,上海教育出版社)

[2]《儿童文学的乐趣》([加拿大]佩里·诺德曼、梅维丝·雷默著,少年儿童出版社)

[3]《美国语文教育》(王爱娣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4]《改造语文教育研究》(徐江,《人民教育》,2010年第12期)

[5]《谈阅读教学体类特征的体现》(黄厚江,《中学语文教学》,2007年第12期)

猜你喜欢
文体想象教学内容
新冠疫情期间小学信息技术在线教学内容的选择和实践
快乐的想象
一生
另类文体巧谋篇
那时我们如何想象未来
等差数列教学内容的深化探究
考场作文的文体规范
话题作文全功略(三) 符合文体要求
文体不等式
想象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