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8例猝死患者院前急救的经验总结

2014-08-13 08:32李绪阳
中国实用医药 2014年36期
关键词:室颤目击者反应时间

李绪阳

猝死是指平时身体健康或似乎健康的人在出乎预料较短时间内因自然疾病而死亡。猝死是直接危害人类生命的首要杀手, 据报道全球每年猝死人数高达800~900万人, 美国每年死亡人数可达30~40万人, 我国每年发病人数约为54万余人。在欧美等国猝死的平均生还率只有2%~3%。而在我国,由于公共卫生条件尚不健全, 猝死者的平均生还率比欧美国家要低。由于绝大部分猝死发生于院外, 多半发生在夜间的睡眠过程, 所以如何有效预防猝死的发生, 提高救治成功率是当前院前急救需要探讨、解决的问题。本文通过回顾分析本中心近两年来所救治的猝死病例, 以期总结经验, 科学有效地提高猝死的院前综合救治能力。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采集了2011年1月1日~2012年12月31日院前初步诊断为猝死的病例138例(发病时间均在6 h之内), 其中男97例, 女41例, 男女比例2.37:1。年龄18~98岁,平均年龄(65±8)岁。

1.2 诊断标准 世界卫生组织(WHO)定义猝死为发病后6 h内突然死亡。

1.3 方法 通过回顾性分析法分析本中心出诊的138例院前猝死病例的性别、年龄、发病好发季节、现场心电图表现、平均反应时间等相关资料, 从中总结院前猝死的特点。

1.4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20.0进行数据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年龄、性别构成特点 通过流行病学调查, 将138例猝死患者按每20岁分一组, 结果显示, >40岁者猝死总发生率为93.48%, 其中60~80岁猝死发生率最高为48.55%。在性别构成中, <80岁的各年龄组男性的猝死发生率均明显高于女性(P<0.05);>80岁的男女比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 1。

表1 138例院前猝死患者年龄、性别构成[n (%)]

2.2 好发季节 调查院前猝死患者标本, 按季节分布的特点是:春季(3~5月)47例(占34.06%), 夏季(6~8月)32例(占23.19%), 秋季(9~11月)15例(占10.87%), 冬季(12~次年2月)44例(占31.88%), 可见猝死病发于冬、春季节, 秋天最少。

2.3 反应时间及第一目击者 138例院前猝死患者的平均呼救响应时间(从接到调度指令到救护车出车的时间间期)为1.52 min, 平均呼救反应时间(从发出救护车到达现场所需时间)平均为8.47 min, 其中<8 min 104例(占75.36%), 现场复苏有效9例均在此标本中。>8 min 34例(占24.64%), 均复苏无效。现场第一目击者立即启动CPR者为0。

2.4 病因 对138例院前猝死患者原发病调查显示, 有循环系统疾病74例(占53.62%), 有神经性疾病27例(占19.57%), 有呼吸性疾病11例(占7.97%), 其他8例(占5.80%),既往无明确病史的18例(占13.04%)。

3 讨论

3.1 早期预防 根据结果显示, 60~80岁为院前猝死高发期,而且在80岁以前男性明显高于女性, 也就是说, 这个结果和男性冠心病发病特点不无关系, 和本次探讨猝死原因的构成结论一致。在138例猝死患者中心脑血管系统疾病(73.12%)为主要病因, 其中冠心病最为常见, 其次为脑血管意外, 这与国内、外大多数研究结果相近。而且有120例患者于起病前存在着明确的诱发因素。所以在猝死发生的综合防治上,针对冠心病、脑卒中高危因素的一、二级预防显得尤为重要,包括控制血压、血糖、血脂、减轻体重、戒烟戒酒等。加强社会宣教力度, 提高群众自身的防病、治病意识, 改正各类不良生活习惯, 从根本上降低猝死发生率。

3.2 早期启动生存链, 包括早期呼救、救援人员早期到达、早期开始CPR、早期电击除颤。

研究显示:在常温情况下, 心跳停止3 s时患者即感头晕;10~20 s即发生晕厥;40 s左右出现抽搐和瞳孔散大;60 s后呼吸停止, 二便失禁;4~6 min后脑细胞发生不可逆损害。因此要使患者得救, 避免脑死亡, 以便心跳、呼吸恢复后,意识能恢复, 就必须在心跳、呼吸停止后4~5 min内进行有效的救治, 救治越早存活率越高。大量事实表明, 4 min内实施救治者可能有一半人救活, 4~6 min开始救治者仅10%可以救活;超过6 min者存活率仅4%;10 min以上者, 几乎无存活可能。而猝死人群几乎全部发生在院外, 猝死患者家属或目击者呼救时间往往会超过10 min, 救援人员平均反应时间又需10 min左右, 明显可见呼救的滞后, 延误了复苏的最佳时机。所以, 早期呼救、救援人员及时到现场是关键。

心跳骤停是临床上最急的危险情况, 应立即进行心肺复苏。该标本同时显示, 现场无一例第一目击者行CPR施救,待专业救援人员到达现场后, 已严重错过了最佳救治时机。所以, 要加强对公众有关CPR意识的普及和宣教, 增加可以实施CPR救治的第一目击者数量, 为专业技术人员到达现场展开救治争取时间, 从根本上提高院前猝死救治成功率。

早期除颤, 临床资料表明, 室颤是院前心源性猝死的常见原因, 室颤数分钟后即转为心室停搏。标本现场心电图描记, 室颤占23.91%, 停搏占55.07%。这与呼救或施救时间偏长有关, 对心脏骤停者的复苏除颤是最有效的手段。研究表明, 除颤每延迟1 min, 生存率将下降7%~10%。近年来, 欧美国家大力发展的自动体外除颤仪(AED)的广泛使用, 明显提高院外心脏骤停患者的整体生存率, 成为猝死综合防治的主要策略。

综上所述, 在院前猝死的综合防治方面, 应注重五早,即在早期启动生存链的四早基础上, 再加上早期预防。其中预防是根本, 即通过广泛的卫生宣教, 开展心脑血管疾病的一、二级预防, 提高人群对各类高危因素的防治意识, 避免劳累、激动等诱因, 才能有效减少人群猝死的发生。因此,努力完善急诊医疗服务体系应急能力及高危人群预防监测能力, 严格遵循“就近原则”, 把握急救生存链的核心要求, 加强社会人群CPR技术的普及培训, 专业技术人员对除颤仪熟练应用等, 从根本上提高院前猝死复苏成功率。

猜你喜欢
室颤目击者反应时间
硫脲浓度及反应时间对氢化物发生-原子荧光法测砷影响
心电形态学特征与心率变异性指标预测室颤能力的比较
目击者隔街相望
谁是目击者
用反应时间研究氛围灯颜色亮度对安全驾驶的影响
1例重度低钾血症致反复室颤重症患者的护理体会
腹腔镜胃癌根治术中室颤抢救成功1例
除有机物除磷系统中好氧反应时间参数优化
“电梯吃人”事件后,目击者可这样消除心理阴影
经过栅栏外的目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