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体化糖尿病教育对2型糖尿病患者自我管理能力及血糖控制的影响

2014-08-13 08:32兰洁孙红霞马建华
中国实用医药 2014年36期
关键词:个体化病程饮食

兰洁 孙红霞 马建华

糖尿病是一种慢性终身性疾病, 患者对糖尿病知识的掌握及自我管理能力的提高是治疗糖尿病的基础, 因此糖尿病教育需贯穿其治疗的全过程。中国糖尿病防治指南专家强调[1], 应建立较完善的糖尿病教育体系, 为患者提供生活方式干预和药物治疗的个体化指导, 使患者学会自我管理, 最终实现糖尿病治疗的近期目标和远期目标。本文对106例2型糖尿病患者实施了个体化糖尿病教育, 并与104例未实施糖尿病教育的2型糖尿病患者进行随机单盲对照观察, 收到了较满意治疗效果, 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2年1~6月在本院内分泌科住院治疗的210例患者, 均符合2010年WHO提出的糖尿病诊断标准, 确诊分型为2型糖尿病。按随机单盲原则, 分为干预组(个体化糖尿病教育组)和对照组(常规糖尿病教育组)。干预组患者106例, 男56例, 女50例, 年龄21~79岁, 平均年龄(55.32±3.16)岁, 病程P25~P75为2~11年, 平均病程6.5年,大专以上40例, 初中46例, 小学及以下20例, 其中合并冠心病者5例, 有脑血管意外病史者2例, 糖尿病肾病者3例,视网膜病变者1例;对照组(常规糖尿病教育组)患者104例,男53例, 女51例, 年龄19~76岁, 平均年龄(54.21±3.94)岁,病程P25~P75为1.5~10年, 平均病程6.3年, 大专以上38例,初中50例, 小学及以下16例, 合并冠心病者3例, 有脑血管意外病史者1例, 糖尿病肾病者4例, 视网膜病变者2例。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患者接受常规糖尿病教育(包括饮食、运动、药物、自我监测、心理等方面), 住院期间安排3次知识讲座, 30 min/次, 并发放健康教育手册。干预组患者除接受与对照组患者相同的常规糖尿病知识教育外, 还接受个体化干预。具体如下:①根据患者的身高、体重、劳动强度制定个体化的饮食处方, 教给患者简单估算食物重量的方法, 并用食物模型将食物重量数字具体化、形象化。②根据患者的年龄、病程、并发症情况制定个体化的运动计划。③根据医生所开具处方教给患者每一种降糖药物的服用方法、注意事项。④根据患者的血糖控制情况制定个体化的血糖监测频率, 并详细交待如何正确处理异常的血糖结果。⑤根据患者的性格、家庭背景、文化程度等特点实施不同的心理疏导, 稳定患者情绪, 消除其紧张焦虑的心理, 帮助其保持乐观良好的健康心态。上述个体化干预措施通过与患者聊天的方式进行, 同时以纸质的形式发放给每位患者。

1.3 疗效判定标准 出院6个月时以问卷形式调查患者的自我管理能力(包括饮食控制、规律运动、按医嘱服药、定期监测), 并召回患者测末梢FBG、2 h PBG、HbA1c。以上部分变量定义为:饮食控制指患者能够控制每日饮食总量及饮食结构, 坚持3个月或以上;规律运动指患者每周至少3次轻至中等强度的有氧运动(包括散步、慢跑或爬山等), 至少30 min/次, 坚持3个月或以上;按医嘱服药指患者按照专业医师的指导按时、按剂量服药, 6个月内漏服、错服次数≤3次;定期监测指患者每周监测血糖至少1次和(或)6个月内监测HbA1c至少2次。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8.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干预组的自我管理能力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 1。

2.2 干预组的FBG、2 h PBG、HbA1c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见表2。

表1 两组患者自我管理能力比较[n (%)]

表2 两组患者FBG、2 h PBG、HbA1c比较(±s)

表2 两组患者FBG、2 h PBG、HbA1c比较(±s)

注:与对照组比较, aP<0.05

组别 例数 FBG(mmol/L) 2 h PBG(mmol/L) HbA1c(%) P干预组 106 7.15±0.24a 10.81±0.53a 6.47±0.35a<0.05对照组 104 9.23±0.31 13.98±0.43 8.10±0.27

3 讨论

糖尿病教育作为糖尿病治疗中一个基本环节, 其重要性越来越受到国际糖尿病联盟(IDF)、美国糖尿病学会(ADA)、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CDS)等各大糖尿病组织的关注。ADA声明中提到:没有糖尿病自我管理教育的治疗是不能接受的[2]。传统的糖尿病教育模式普遍采用集体大课教育,太过笼统或缺乏可操作性, 不能满足糖尿病患者的个体化需要, 很多相关研究已经证实了实施个体化糖尿病教育可取得更大的成效, 因此开展个体化糖尿病教育迫在眉睫[3-6]。

实施个体化糖尿病教育要对教育对象进行评估, 综合考虑到患者的年龄、文化程度、生活背景、心理、病程、并发症等情况, 在传授相关理论知识的同时, 结合以上相关因素把重点放在形象化、具体化、针对性的实际生活指导方面,增强了患者的主动参与意识, 提高了患者依从性, 有助于糖尿病的控制[7]。

研究结果显示, 实施个体化糖尿病教育明显改善了患者对糖尿病的认知态度和依从性, 使患者在饮食、运动、服药、定期监测等方面的自我管理能力得到了显著的提高, 从而使血糖控制水平得到明显的改善。

本文仅观察了106例2型糖尿病患者接受个体化糖尿病教育的近期效应, 有待于大规模的前瞻性研究以进一步评估个体化糖尿病教育的远期效应。此外, 鉴于目前尚没有一种公认的糖尿病教育模式, 更有效、更可行的教育手段仍值得进一步探讨和摸索。

[1]刘彦君.中国糖尿病防治指南专家共识-糖尿病病人的教育与自我管理.中国全科医学, 2009, 12(2C):10-11.

[2]郭晓蕙, 楼青青.我国糖尿病教育的问题与思考.中华内科杂志, 2011, 50(1):6-7.

[3]Duke SA, Colagiuri S, Colagiuri R.Individual patient education for people with type 2 diabetes mellitus.Cochrane Database Syst Rev,2009, 21(1):268.

[4]朱艳秋, 李静, 云洁, 等.糖尿病健康教育的内容及研究进展.齐鲁护理杂志, 2010, 16(5):34-36.

[5]陈亚梅, 黄金.社会支持与糖尿病病人依从性的相关性研究.护理研究, 2009, 23(10):205-206.

[6]郑愈梅, 任秀英, 徐会萍.个体化干预在老年糖尿病健康教育中的应用.临床误诊误治, 2007, 20(2):5-7.

[7]范丽凤, 栾秀香, 郑亚光, 等.个体化饮食教育对糖尿病患者的干预效应.中国糖尿病杂志, 2006, 14(2):123-125.

猜你喜欢
个体化病程饮食
《风平浪静》黑色影像的个体化表述
春节饮食有“三要”
个体化护理在感染科中的护理应用
饮食如何搭配才健康
个体化护理干预在霉菌性阴道炎治疗中的应用研究
何为清淡饮食
健康饮食
中西医结合治疗对急性胰腺炎病程的影响
手术科室用血病程记录缺陷评析
针灸配合关节腔内注射治疗膝关节滑膜炎的临床疗效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