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受理论”与大学英语翻译教学

2014-08-15 00:44
武汉冶金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14年2期
关键词:英语翻译英语专业大学

吴 琪

(九江学院 外国语学院,江西九江 332005)

一、引言

《大学英语》是非英语专业学生的一门基础课程,近年来,虽然大学生的听说能力有所加强,但大学英语翻译教学的地位仍未得到重视,其中存在的问题随着学习者的反应、考试的反馈信息以及社会的反馈意见而变得日益突出。本文拟就非英语专业大学英语教学中的翻译教学,从“接受理论”角度进行分析并指出其带给我们的有益启示。

二、大学英语翻译教学的现状分析

根据《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2007版)》的有关规定,“跨文化交际和提高综合文化素养”是大学英语教学的主要内容之一,而作为跨文化交际重要活动的“翻译”,则被放在了大学英语教学的三个层次能力要求(一般要求、较高要求和更高要求)里面。从内容来看,翻译教学并未受到应有重视,在大学英语教学中仍然处于边缘化的困境。大学英语翻译教学的主要问题有:(1)缺乏专门的适合非英语专业学生的翻译教材,而相关翻译部分只是被放在了各种大学英语教材里面,呈现碎片化的分散状态;(2)大学英语教学的翻译教学大多被当做选修课程,课时较少,学生学习盲目、效果不佳;(3)大学英语教师在翻译方面的教学大多围绕句子传授简单的翻译知识,语篇翻译、文化翻译等能力不够,翻译素养有待提高;(4)非英语专业学生的专业涉及面很广,但有针对性的翻译教学非常缺乏,学生的翻译知识和翻译能力严重欠缺;(5)很多院校出台的大学英语教学大纲,并未详细制定符合本校实际的切实可行的翻译教学方案,师资培训和师资力量也没有跟上;(6)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模式片面强调语言知识,学生的翻译实践能力不强;(7)社会用人单位对学生的英语文献资料的阅读能力和翻译能力需求较大,而学校教学与这些实用性需求的衔接还不够好。

三、“接受理论”对大学英语翻译教学的启示

1.“接受理论”

“接受理论”(也称接受美学/读者反应论)发端于文学领域的读者反应批评思潮,经历了“作者→文本→读者”的三个历史阶段。根据接受理论,文本与读者之间有一种能动的相互作用关系和对话关系,文学是读者在阅读过程中的体验,文本意义的实现依靠读者的参与,并且随着读者认识的差异而变化,文学意义必须通过读者与文本的双向交互作用和读者的感受而产生。因此,读者(接受者)的主动性、积极性、反应、体验、感悟和理解得到了极大强调。毫无疑问,“接受理论”对大学英语翻译教学同样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在这一思想引导下,“学生”被发现、被重视和被强调,学生在翻译教学中的主动参与作用得到更加充分的发挥,课堂的重心从教师、课本转向以学生为中心,即突破了以教师为中心或以教材为中心(包括以给定的译本/译文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和学习模式。

2.“接受理论”对大学英语翻译教学的启示

(1)强化学生在翻译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接受理论突显接受者的中心地位,学生自然成为了整个翻译教学的主体。非英语专业学生的翻译学习应以训练为主线,教师不能仅仅根据教参向学生给定译文答案,来限定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使其成为被动接受的“容器”。在鼓励学生产生译文的过程中,教师要适时加强引导,肯定其翻译的长处,同时指出翻译的不足并指明改进的方法路径。关于学生普遍反映翻译很难长进的问题,学校应在课程设置、师资配备等方面给予支持,大学英语教师自身也要充分重视并不断完善自我,科学引导与训练。从整体上说,非英语专业学生的语言和文化基础比较薄弱,又因个人经历、教育背景、个性情感不同会对同一文本产生不同的反应,但只要适当填充其“空缺”,他们在专业翻译和科技翻译上会有一定优势。在经济全球化大背景下,翻译能力越来越受到重视,学生也越来越重视翻译,所以,强化大学英语翻译教学,也是顺应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

(2)拓展学生的“期待视野”:“期待视野”是接受理论的一个重要概念,读者接受的实现方式、面貌、程度、效果和文本选择等都取决于读者的阅读经验所构成的思维定式或先在结构。这就要求教师只有选择符合学生思维定式的文本,才能吸引他们进入各自的审美视野。在大学英语翻译教学中,教师要在上课之前认真研究学生的期待视野,选取合适的教学和翻译内容,不要囿于课本内容,可以与当前现实和学生专业相结合;教学形式要灵活多样,避免单调的“翻译式”、“灌输式”或“说教式”教学,善于运用多媒体和互联网等,启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鼓励其主动进行探究式学习和翻译;教学管理也要人性化,不断丰富学生的期待视野,教师要具备创新的意识和完善的知识结构,既要具备坚实的翻译专业知识和翻译技能,又要具有教育学、心理学和社会学等方面的理论知识,并在知识的广度和新度上下功夫。因此,在大学英语翻译教学中,教师要研究和掌握学生的特点和先在结构,翻译“没有最好只有更好”,注重发挥学生在翻译教学过程中的能动作用,激发学生的翻译创造才能。

(3)构建大学英语翻译教学的系统体系:首先,教育主管部门应及时完善大学英语翻译教学的具体要求,形成有效的制度约束机制;其次,教材编写也要根据社会形势发展及时更新,编写出反映非英语专业学生学习特点的专门翻译教学课程,并体现不同理工科专业方向的内容层次和社会的现实需求;再次,各大院校要根据自身实际(学校层次、发展定位、培养目标和学生水平等)制定相应的教学大纲,优化课程设置,进一步明确可以操作的实施方案和具体目标;再次,教师翻译培训要到位,教师自身也要不断提高自己的翻译理论水平和翻译教学水平;最后,课堂教学模式要以教师和教材为中心转向以学生为中心,特别是在互联网环境下以学生的“接受反应”为主线循序渐进开展教学和训练,以提升翻译教学的效率和学生学习与翻译实践的效率。

四、结语

总之,翻译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地位仍未发生根本性的改变,大学英语翻译教学应当充分考虑来自“学生、考试、社会”等方面的接受反馈,采取有效措施来切实提高大学英语翻译教学的的整体效果。

[1]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教高厅(2007)3号)[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7.

[2]蔡基刚.重视大学英语翻译教学,提高学生英语应用能力[J].中国翻译,2003,(1).

[3]简剑芬.试谈接受理论与大学英语教学[J].洛阳师范学院学报,2007,(3).

[4]李忠华.大学英语翻译教学:现状与策略[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7,(9).

猜你喜欢
英语翻译英语专业大学
“留白”是个大学问
翻译转换理论指导下的石油英语翻译
《大学》
48岁的她,跨越千里再读大学
大学求学的遗憾
英语翻译中跨文化视角转换及翻译技巧探讨
中国谚语VS英语翻译
评《科技英语翻译》(书评)
论英语专业语法教学中三种思辨能力的培养
西方修辞教育传统及其对我国英语专业教育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