泛娱乐化背景下高职心理健康课程教学改革的反思

2014-08-15 00:49赵小花
湖北开放大学学报 2014年12期
关键词:娱乐心理健康心理

赵小花

(常州开放大学·常州广播电视大学,江苏 常州 213001)

“泛娱乐化”由社会传媒和网络技术侵蚀了社会的诸多方面。当前教育环境也受之影响,课堂教学有走向泛娱乐化的趋势,泛娱乐化课堂教学将课堂视为市场、学生视为上帝、学习视为轻松和快乐,这些隐喻忽视了学校和课堂的相对独立性,使教学失去了灵魂。[1]高职心理健康教育一方面在教育部“关于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等一系列文件的出台后,越来越受到重视,加快了教学改革步伐。另一方面也受“泛娱乐化”影响,教学改革中出现了泛娱乐化倾向,脱离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科学化”建设的宗旨,不得不令人反思。

一、高职心理健康课程“泛娱乐化”倾向的表现及其影响

1. 心理健康课堂教学手段多样化使课堂教学娱乐有余、知趣不足

传统心理健康课堂授课因手段单一而受批评,在对心理健康课进行教学改革的当下,很多教师多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教学进行授课,精美的课程设计、有趣的心理图片、趣味心理测试及令人惊悚的心理视频都成了心理课堂活泼生动的时髦教学手段。由于过多采用这样的方法,导致质量每况愈下,心理图片过多的搞笑漫画,心理测试往往是一些不知名杂志没有根据的趣味测试,心理视频多是不加截取的心理电影冗长多余,情节夸张。在这些手段充斥了课堂后,使心理课堂娱乐性大增的同时,严重削弱了学生对心理现象的分析和思辨,以及对心理问题的理解和警惕,导致学生认为心理课不过是放松课,可上可不上,心理问题没有什么了不起,谈笑风生而已。心理健康课程的科学性严重下降。

2. 心理健康课堂中教学方法娱乐化、效率低

传统心理课堂教学中教师一言堂的现象是教学改革的重点,为了打破这种局面,当前教师纷纷突破传统的讲授法,纷纷创新自己的教学方法,辩论、心理剧、游戏、翻转课堂等等纷纷被引入心理课堂。这些课堂活动看似丰富多彩,但实则降低了课堂的质量。活动形式,娱乐为主。活动内容有的与心理健康并无太大关系。活动控制上,有的缺乏有效组织,即兴安排,强拉硬拽,效率低下。一方面,过多团体活动降低了学生兴趣,学生参与度不高,另一方面,为了活动而活动,有的活动照搬电视节目,纯属娱乐搞笑。

3. 心理课堂教学内容故事笑话比例增多、知识缺乏系统性

为了增添课堂的笑料,取悦学生,让学生快乐学习,有的教师大肆搜刮与心理学沾边的故事笑话,心理课堂气氛活跃,但心理健康知识体系被瓦解。有的同学对基本的心理常识都不能完整叙述,只记得课堂上的笑话和故事。更别说提升学生的心理调适的技能了。

总之,受泛娱乐化的影响,心理健康课教学效率低,原本一学期课程只能部分完成,学生在娱乐情境中,以“笑”代替了思考,以“故事,笑话”代替了常识理论,以“趣味活动”代替了心理技能训练,心理健康课程的知识体系被瓦解,心理健康问题被轻描淡写,心理健康科学性被降低,心理健康课程在学生眼里越来越不受重视。大学生们富有好奇心,接受新生事物能力较强,但认知能力不够成熟,对真善、美丑缺乏足够的辩知力,长期在这种娱乐环境中熏染,难免近“娱”者“愚”。[2]

二、高职心理健康课程泛娱乐化倾向的原因

1. 高职院校学习氛围单薄,是泛娱乐侵袭的软肋

一方面,高职院校学生自身学习兴趣低,很容易受到新异事物的影响。媒体网络的传播能力迅速,高职教育环境自身已被“泛娱乐”侵染。心理健康课程教学氛围容易受到泛娱乐化的影响。另一方面,高职教育向来重视专业技能培养,对素质教育课程有所忽略。心理健康课作为素质教育课,虽慢慢受到重视,相对于专业课,其地位不高,对泛娱乐化警惕不足。

2. 高职教学评价科学性不足

高职教学评价受“泛娱乐化”影响,存在科学性不足的问题。在高职课堂教学评教中,有的学校之间把是否运用先进的教学手段作为评教标准之一,多媒体教学,翻转课堂在一些公开课,示范课中,被积极运用。还有就是“教学手段多样化,学生反映,课堂气氛,师生互动”等均是评价标准中的重要指标。至于教学的效果,学科性等往往在众多指标中,被忽略,导致课堂求形式,轻内容。

3. 教师在消费主义面前失“尊”取悦学生

长期以来,高职因招生压力,生源就是市场,学生就是上帝。在高职院校,学生评教占教师考核的一定比重,也令很多教师担心评教不好,影响自身的发展。这种潜在消费主义令学校、教师、学生在课堂上展开博弈。最终,课堂成为市场,学生成为顾客,教师一味投学生所好,降低了对教学本真的追求,未能坚持自身的专业话语权。

4. 教师对心理健康课教学改革的曲解

首先,传统心理健康以其学科化的知识体系和讲授式的教学形式而备受诟病,现代心理健康教育强调改革传统单一的教育形式,注重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而教师在进行多元化的课堂创新中,操之过度,导致娱乐因子高于课堂正常的量。

其次,对积极心理学的误读。积极心理学是相对于消极心理学而提出的,传统的主流心理学因其研究的焦点在于对心理障碍及人类负面情绪的研究,而被称为消极心理学。以马丁·塞利格曼为首的心理学家强调心理学对人的潜能、动机和能力的培养和激发,强调培养人的积极乐观的情绪状态。时下,在探索积极心理视角下大学生心理健康课堂设计时,有的教师把积极心理学误读为用一切办法让学生形成愉快的情绪状态。事实上,愉快的情绪有很多获得途径,简单的低俗趣味、高雅的艺术创作、理智的获得,等等。但如果只把学生快乐作为积极的唯一评价指标,则使一些老师不假思索的创造课堂的快乐,而与培养和激发学生的潜能、学习动机和思辨能力等相去甚远。

三、高职心理健康课应采取措施,规避“泛娱乐化”倾向

在泛娱乐化语境下,只有坚守教学的教育性与情境性,以及教学思维的深刻性,变革教学话语模式,提升“寓教于乐”的精神实质,才能引领教学回归理性,推动其良性发展。[3]就高职心理健康课规避“泛娱乐化”倾向而言,应做到以下几点:

1. 高职院校要倡导严谨的学风和科学的评教标准,构建心理健康课良好的改革环境

心理健康课之所以改革走入误区,与高职院校的学风泛娱乐化不无关系。高职生本身不重视非专业的素质教育课程,加之受当前媒体与网络技术传播的娱乐思潮的影响,普遍追求“轻松愉快”的学习方式。“学海无涯苦作舟”的精神被“抛弃”。改变当前娱乐化的学习方式,就要提升高职院校学习风气,让学生明确学习本身的重要性,在体验学有所获满足感同时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明确学习的过程应是快乐与痛苦并存的,并非每一个收获都是通过轻松愉快的方式来获得的。学习中需要积极地投入理智思辨,而非简单参与和盲目娱乐。

同样,对于教学的评教标准中,要重视教学的教育性和心理学的学科性,尊重心理健康课程的建设标准,从教学目标达成和教学效果真实水平来对课堂进行评价,降低课堂形式在评价标准中的比重。为心理健康课教学改革创造良好的评价环境。

2. 高职心理教师要坚守自身的专业精神和提升自我的教育姿态,追求本真的教学

高职心理教师专业队伍一直在建设,从学术角度而言,师资整体的专业水平是在提升的,但专业教师如果在授课中为迎合学生降低自己的教育姿态,放弃自己的专业精神,专业教师队伍建设将功亏一篑,教学的本真也势必流失。当后现代、消费主义与泛娱乐化的时代成为教师的生存背景,教师应该深思教师的精神向度和教育姿态如何呈现?[4]作为心理健康教师,首先要树立心理学的权威感,在课堂上要坚守心理学的科学性,不能为了娱乐听众,而传播一些本没有科学依据的内容。其次,作为心理健康教师,要正视学生的心理需求的同时,引导学生积极健康地处理心理问题,培养学生的自我认知力、适应力、自信心、耐挫力等等。再次,面对学生对权威话语的批判和对低俗文化的倾向,心理健康教师要借助课堂,培养学生的价值观,引领学生正确透过现象分析本质的能力,不能为“娱”所“愚”。

3. 高职心理课堂要还原心理健康教育的情境性,提升课堂的生命力

波兹曼的话给我们很大的警醒,学校和课堂的确应该保持其相对的独立性。捍卫教学的思想性和教育性,打造有灵魂的课堂教学,应该是浮躁时代教师的历史使命,要记住赫胥黎曾说的一句话:“在一个科技发达的时代里, 造成精神毁灭的敌人更可能是一个满面笑容的人,而不是那种一眼看上去就让人心生怀疑和仇恨的人。”[5]

泛娱乐化在一定程度上,解读了学生对课堂的追求。作为心理健康的教师,不一定非要正襟危坐,严肃课堂,但一定要保持对教学的本真追求。抵制泛娱乐化,心理健康课堂要构筑心理学应有的情境性,而非简单的娱乐。应在心理情境中,提升学生对心理活动认识,分析,乃至心灵觉悟及自我训练。“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课堂的生命力在哪里?在于通过真正的教学,促进学生生命成长,提升学生的生命价值,并延伸至课下生命意义的发挥。心理课堂无论在教学手段选择上,还是在活动设计上,都不能放弃心理学的评判标准及心理健康的教育目标。

4. 心理健康课教学改革要注重教学内容的选择,提升学生对低俗娱乐的批判能力

后现代主义思潮具有较强的批判和解构能力,曾几何时,学生开始把这种思潮用于解构教材,批判权威,并从中享受娱乐的满足感。心理健康课程教学改革要充分利用学生的解构和批判倾向,引导学生对现有教育环境中的低俗娱乐有清晰的认识,提升对低俗娱乐现象的批判能力。为此,心理健康课的教学改革在内容选择上要具有以下特点:首先要注意学生积极乐观心态的培养。有效吸收一些社会正能量的元素进入课堂是非常有必要的。其次,要注意对学生“三观”的引导。有了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才能低俗趣味所诱惑。再次,要提升学生的审美情趣,多传播一些高雅志趣的例子。最后,要注重对学生意志力的培养。学生之所以沦陷娱乐化的漩涡,究其原因是,自我意志力不足,不坚强,不刻苦,不自信,耐挫能力差,最后用娱乐来蒙蔽自己,认为学习应该是轻松的快乐的。只有提升了学生的意志力,学生才能接受学习本身是需要付出辛苦的汗水和卓越的头脑分析的。只有这样,学生才不至于信仰“娱乐至死”的学习方式。

总之,面对“泛娱乐化”倾向,无论是心理健康的一线教学人员,还是心理健康教育的管理人员,抑或是高职院校管理者,从现在起,都必须具有清醒的头脑,自上而下,全方位抵制这一倾向,方可让心理健康课程教育改革科学化进行。

[1][4] 蒋福超.课堂乌托邦:泛娱乐化时代课堂教学怪相批判[J].当代教育科学,2011,(6).

[2] 阎志斌.泛娱乐化思潮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及其对策[J].柳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9).

[3] 季晓华.泛娱乐化语境下课堂教学危机的缓解[J].教育评论,2014,(1).

[5] 尼尔·波兹曼.娱乐至死[M].章艳,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猜你喜欢
娱乐心理健康心理
心理“感冒”怎样早早设防?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Distress management in cancer patients:Guideline adaption based on CAN-IMPLEMENT
心理感受
娱乐眼
娱乐眼
娱乐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