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需求导向下的工程院校本科翻译专业课程体系浅谈

2014-08-15 00:49肖永贺
湖北开放大学学报 2014年12期
关键词:专业课程课程体系设置

肖永贺

(南昌工程学院 外国语学院,江西 南昌 330099)

为了适应我国经济与社会发展需要,教育部同意自2006年起在部分高校试点设立翻译本科专业,以为我国培养能适应我国政治、经济等各方面建设的高层次、应用型、专业性口笔译人才。随着近十年本科翻译专业的建设与发展,翻译专业确实为我国培养了大量的社会紧缺翻译人才,有力地支援并促进了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

在翻译专业建设不断取得进步的同时,很多学者也非常理性地看到了我国本科翻译专业在现实的建设过程中,仍存在着很多的不足,特别是对本科翻译专业的专业课程体系设置出现了很多的争议。部分学者认为翻译专业核心课程体系应以培养译者“翻译能力为中心”,也有部分学者认为课程设置应以“满足市场需求为导向”等等 很多观点。诚然,大家的初衷都是好的,都是为了培养社会建设发展所需的高品质翻译人才。我们认为提高译者的“翻译能力”与其“满足市场需求”并不是不可融合的,而应该是相辅相成,互相提高的。因为译者的翻译能力是要经过市场考验的,翻译市场确实需要较强翻译能力的翻译人才,特别是在工程翻译这类实用性较强的文本翻译当中。

众所周知,翻译是一种实践性非常强的工作,不管是全职还是兼职,都要求掌握极其专业的知识。与此同时,还要翻译作为一种职业,无论是兼职还是全职,其专业化程度都很高。翻译市场对于这类翻译人才的需求是巨大的,但目前我国翻译翻译的课程设置普遍以理论教授为主,极少地课时用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与翻译专业人才培养相关的所有材料,例如培养目标、课程大纲、教学安排以及学术论文写作等等都以培养学生的理论知识为出发点,脱离了当前的市场需求与社会需要,造成了大量的翻译理论人才的浪费,而又无法满足当前社会对实用性较强的翻译人才的需要。

庄智象指出,传统的纯语言文学人才培养模式往往难以满足目前的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高等院校的本科翻译专业应该勇敢地把翻译教学请出封闭式的象牙塔,使其与市场面对面,从而为翻译的专业化和产业化奠定基础。只有确定正确的、面向市场的翻译人才培养目标,才能提高毕业生的受雇佣能力和市场适应能力,增强其在翻译市场上的生存能力,翻译人才也才能为我国的社会经济发展贡献更多的力量。

目前,在我国共有 106所高等院校开设了本科翻译专业,其中有不少院校都是工程类院校。工程类院校主要以培养工程类专业人才为主,因此工程类院校中的文科专业,包括本科翻译专业都在学校中承担着服务于工程类专业教学的任务,在学校的专业建设版图中扮演着“绿叶配红花”的角色。目前的本科翻译专业课程体系存在很多问题。特别特别是在工程类院校的翻译课程设置中,一方面,缺乏市场上亟须的工程类翻译的相关课程。有的学校在教学大纲中虽然明确提出要开设此类课程,但实际课程设置中,各方面都要兼顾,各方面反而都不能侧重,造成了顾此失彼的局面。有的学校即使开设了此类课程,但对于翻译专业课程与工程类相关专业的课程融入度不够,不能够保证相关知识有效交叉与融合。另一方面,翻译课程设置体系中,翻译理论教学课程较多,应用专业类课程较少,缺乏相对应的实践性与具体操作性,从某种方面上讲,现在的本科翻译专业实践课程设置忽视了学生的应用性能力培养。

我们认为,工程类院校的本科翻译专业应摆正自身的位置,在完成翻译类通识课程教学的同时,积极利用本校工程类院校专业特色,在学校特色优势专业的基础上,努力将翻译专业课程与学习特色优势专业课程有效结合,培养具备某种专业知识的高水平本科翻译专业人才。在这个过程中,就需要工程类院校的本科翻译专业在构建本校的本科翻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时,有效搭配多个专业的优势课程,设置符合市场需求的实用性课程,尊重翻译人才培养的内在要求和客观规律,明确人才培养目标,与时俱进,不断创新,力图制订科学系统的工程类院校本科翻译专业课程设置体系,为培养我国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合格的专业翻译特色人才做出应有的贡献。为此,我们认为符合市场需求的工程类院校本科翻译专业课程体系的设置应包含如下几个方面:

首先,本科翻译专业所培养的人才必须是通才,熟悉政治、经济、历史、人文等各方面知识。因此,所有的翻译专业课程设置都应该注意进行学生的通识教育,包含相应的通识课程,这样学生才能具备社会历史文化等各方面的社会常识,为学生理解今后所接触的相应材料,并能进行后续翻译打下良好的基础。

其次,本科翻译专业既然是一个专业,那么其专业课程设置体系就必须包含其专业的相关基本理论知识,这种理论知识既应该包含相关的抽象理论及其发展史,也应该包含进行翻译所需要用到的相关翻译策略与翻译技巧,这些都是提高学生翻译理论素养,提升翻译实战能力不可或缺的知识。因此,在前期的基础课安排过程中,应该予以保证,不能偷工减料,舍本求末。

第三,在具备了扎实的社会常识与深厚的专业理论功底后,工程类院校应积极利用自身工科类专业的优秀师资与课程体系,酌情为本科翻译专业的学生开设一些学校的特色类专业课程,积极通过这类课程的开设引导学生对原本印象中枯燥乏味的工程类课程产生一定的兴趣,并能够慢慢地“术业有专攻”,在后面的学习与工作中喜欢上这类工程类科目的翻译。

当然,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应该注意的是,俗话说隔行如隔山,专业同样如此。因此,我们不能够强求本科翻译专业的学生必须完全地学习工程类专业课程体系,达到该类专业的课程要求与毕业要求。随着我国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的深入向前推进,我国急需大量的翻译专业人才,特别是有特色的工程类专业翻译人才。现在我国所培养的大部分翻译专业毕业生通常只具备翻译通识内容的能力,但对于水利土木类专业程度比较深的内容则望而却步,无法下手。我们所应该做的应该是让学生慢慢接触这种他们心目中避之不及的课程,慢慢在脑海中对这些课程产生一些感性认知,并逐渐熟悉这些工程项目中的专有名词或相关术语,在脑海中能产生具象的认识,在今后的翻译工作中,活学活用,而不再是闭门造车。

第四,除了在专业课程体系设置中,设置这些通识课与专业基础理论课外,翻译专业的实践课程是必不可少的一部分。翻译是一项实践性质非常强的工作,要求学生除了掌握较强的理论基础之外,还必须有较强的动手能力。在顺利理解原文并表达译文的基础之上,还必须能够迅速而又无误的用书面文字表达出来。这些能力的提高都需要通过实践来完成。

在这一过程中,我们认为该类实践课程既应该包含校内的模拟仿真翻译练习,也应该包含学生的社会专业认知实习。在走向社会之前,鼓励学生在校内熟知翻译工作的各个流程,加深对翻译工作的了解,灵活运用给类翻译技巧与策略,切实提高学生在真实条件下利用各类辅助翻译软件的能力。与此同时,我们也应该加强学生相关工程类专业知识的社会认知实习。带学生到相关的工地或者车间与走一走,看一看,无形之中可以提高对课本上枯燥乏味的工程类专业知识的认知与了解,帮助学生增加对这类工程类相关知识的感性认识,提高翻译速度与准确度。

第五,强化工程类院校本科翻译专业优良的师资团队。在课程体系设置过程中,我们应坚决杜绝因人而设课以及因无人而不设课的情况,从提高学生满足市场需求的能力为出发点,积极探索开设任何有助于学生发展的必要课程。这就要求在课程体系设置的过程中,强化专业的师资队伍。师资是任何优秀专业的必要保证,构建工程类院校特色的本科翻译专业就必须配备具有较强工程翻译方面的专业人才。通过构建工程类院校中翻译专业的特色课程,有利于推动该类工程特色人才教师的培养,促进“双师型”教学团队的构建,提高了整个本科翻译专业的师资队伍,也就无形之中提高了本科翻译专业人才的实力,更好地满足了市场需求。

总之,目前,我国本科翻译专业的教学要求仍然为试行版本,因此,很多地方还不是特别完善。特别是对于各个学校的特色或对于各个翻译专业的特色课程没有给予充分考虑。通过研究工程类院校的本科翻译专业课程有利于优化该类院校的本科翻译专业的课程体系。

没有市场就没有专业。任何专业的设置都要依据市场的需要。通过调查市场上对翻译专业本科人才的需求状况及往届翻译专业毕业生的跟踪调查,我们还应该及时发现课程体系设置当中不符合市场需求的短板,及时对这些相关课程进行改进与矫正,切实调高工程类院校特色专业翻译类人才的竞争能力与就业能力,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

[1] 陈科芳.关于本科翻译专业社会复合型应用人才培养的一些思考[J].中国翻译,2009,(3).

[2] 穆雷,郑慧敏.翻译专业本科教学大纲设计探索[J].中国翻译,2006,(9).

[3] 钱多秀,邢力,董敏.理工科院校翻译专业课程建设探讨[J].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2013,(1).

[4] 王银泉.以市场为导向的翻译人才培养模式探微[J].外语界,2008,(2).

[5] 仲伟合,穆雷.翻译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J].中国外语,2008,(6).

[6] 仲伟合.翻译专业硕士( MTI) 的设置——翻译学学科发展的新方向[J].中国翻译,2006,(1).

[7] 庄智象.关于我国翻译专业建设的几点思考[J].外语界,2007,(3).

[8] 庄智象.我国翻译专业建设: 问题与对策[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7.

猜你喜欢
专业课程课程体系设置
中队岗位该如何设置
电大学前教育专业课程改革探讨——以福建电大为例
“三位一体”课外阅读课程体系的实施策略
基于“互联网+”的应用经济学专业课程教学改革研究
以创新课程体系引领学生发展
民法课程体系的改进和完善思路*——以中国政法大学的民法课程体系为例
中美综合大学在音乐专业课程上的比较与启示
中俄临床医学专业课程设置的比较与思考
加强青少年中医传统文化教育的必要性及其课程体系构建
地铁出入段线转换轨设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