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的文化平台

2014-08-15 00:49叶颖华
湖北开放大学学报 2014年8期
关键词:政治大学生教育

叶颖华

(韩山师范学院,广东 潮州 521041)

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是指大学生以虚拟的网民身份或者以网络社区的形式发表政治主张、政治意愿,影响和推动政治决策过程、监督行政管理的活动,是一种直接或间接的影响政府决定、与政府活动相关的参政行为。促进网络时代大学生政治社会化的良性发展,让大学生的网络政治参与行为走向成熟,必须构建一个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的文化平台。

一、构建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的文化平台需要高校重点引导

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主要通过网络社区、网络社团、网络论坛、博客、微博等网络空间进行政治表达、交流或辩论,形成网络公共舆论去影响决策从而达到政治参与的目的。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既有积极作用,又有消极作用,主要表现为非客观性参与、非法政治参与、情绪性民主等。这就需要高校进行重点引导,加强主流政治文化的灌输、引导和教育,让大学生能够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网络政治文化的发展,让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占领网络政治文化阵地。

(一)发挥好“一条主线”的作用是高校进行引导的基础

“一条主线”是指充分发挥高校思政课的作用,提供、整合各种资源,把思政课作为构建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文化平台的发展主线。思政课是帮助大学生确立正确的政治方向,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的主要渠道,其教学模式、教育方法和教学效果是影响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行为实际效果的一个主要因素。思政课的教育教学要摆脱以往教学观念陈规化、教学模式简单化、教学方法机械化等弊病,充分利用网络这一时代载体,大胆探索,创新模式,改变方法。可以尝试在课堂上结合网络上的热门时事话题以及学生群体对其不同的看法设置教学,展开讨论。通过直击时事报道,现场观摩活动以及对国家政治宣传片的同步视频,引导学生积极实践,开拓视野,提高觉悟,增强辨析能力。

(二)把握好“两个层面”的关系是高校进行引导的核心

“两个层面”是指主体层面与内容层面。主体层面是指在构建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文化平台的过程中要关注参与主体在参与过程中的地位和特点,避免可能出现的价值冲突。既要规范、引导、调整大学生的网络政治行为,对其进行教化,也要尊重大学生作为网络政治参与主体所应有的权利,使其基于自身的需要接受教育和自我教育,发挥其主观能动性,自觉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激发自身的潜力,正确参与网络政治行为的实施。

内容层面是指在网络政治参与的内容选择方面,应尽量引导向公共性方面的人文关注,提倡关心公共事务、公共利益,在对社会基本问题的学习、判断、理解中学会理性、走向成熟。内容方面的选择更体现的是教育者的引导,是要让教育对象的行为选择在教育者的指导下进行,在激发受教育者的政治参与热情的同时,让其知道如何更好地为自己的行为负责。因此,要做好内容上的把关和筛选,增强大学生网络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三)贯彻好“三个原则”的精髓是高校进行引导的关键

“三个原则”是指以人为本原则、点面结合原则、生活化原则。以人为本原则是指以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为目的,正确处理以情感人与以理服人的关系,把握好言传与身教的关系,始终做到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大学生的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点面结合原则是指既要从大学生群体的整体出发去考虑设计,主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建立;又必须考虑到不同学生的认知差异,在进行价值观教育时要根据大学生的不同思想认识水平而提出不同阶段、不同层次的价值目标,逐步实现。生活化原则是指必须紧贴现实生活,从大学生的生活出发,从大学生的实际和需要出发进行教育。

以人为本原则体现了我们尊重青年大学生的独立人格和个体权利的价值取向,对大学生的政治成长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点面结合原则要求我们做到网络政治教育的方式选择既能面向全体又能具备一定的针对性。生活化原则强调了网络政治教育方式的灵活性和时效性,对于开拓教育手段,增强网络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具有重要意义。

网络政治参与的互动化、匿名化、去权威化使传统的政治说教受到了巨大的冲击,大学生面临一定程度的信仰、信任、信心缺失危机。高校的党政干部、思政课教师、教育技术中心教师等要形成合力,自觉充当网络“把关人”,形成高校的网络政治文化队伍并对大学生加以正确引导。

二、促进大学生参与网络政治表达方式的成熟

大学生是受教育水平较高的群体,整体表现出较强的社会责任心,但是网络政治参与动机普遍存在随意性、盲目性和非理性特征。动机直接影响参与行为,不良动机直接导致无序政治参与行为的发生。来自外部的压力干预或网络内部的反思内省,都要求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具有自我净化功能。因此,要促进大学生参与网络政治表达方式的成熟,使大学生的政治理想在网络时代得以实现,这要求大学生要自觉提升政治素质,实现网络自律。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依赖一定的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条件,同时参与主体需要具备必要的政治文化知识和参与素质,这是大学生理性网络政治参与、实现网络自律的基本条件。大学生只有主动学习、锻炼和增强自身辨别是非的能力,即提高参与能力,才能增强参与的自觉性和主动性,理性参与网络政治,实现网络自律。

(一)转变教育观念,激发大学生政治追求的更多热情

大学生成熟的政治参与行为首先应表现为对自己的政治角色具有正面、积极的认识,政治认同清晰明确。因而相对出现的问题主要包括两种情况:政治认同模糊和政治参与冷漠。前者使大学生的政治社会化过程潜伏着危机;后者则不利于国家和大学生个人的未来发展。

在网络时代,大学生获取信息的方式和速度明显增加,在多元价值碰撞激烈的社会,良莠并存,直接影响大学生的价值判断和政治选择。传统的政治社会化传播方式首要的就是通过意识形态的理论灌输,这一单纯的教育方式显然已不足解决问题。因此,要创新观念,着眼于大学生的特点和诉求,增强教育内容的时代感,贴近大学生的日常生活,让大学生正确看待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问题,深刻感受到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责任意识,趋向务实进取的政治追求。

(二)重视时代载体,增加大学生政治学习的有效途径

社会在不断发展,每一代人都有其在当时代所喜好的接触、吸收知识的方式。尤其是对于那群仍处在对世界充满好奇、具有求知欲望、渴望新生事物的阶段的青年学生而言,尤其是对于今天的网络时代而言,具有寓教于乐、轻松时尚特点的事物,在向人们传递信息、思想和观念时更容易被大学生所接受和认可,更容易形成潜移默化的影响。它们是现代社会的重要工具,是时代价值理念传播的重要载体。忽视、漠视甚至藐视这些看似通俗、不上台面的载体,都容易让教育失去重要的传播途径。在网络时代,任何领域和载体都可以成为传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效阵地,有利于增加大学生政治学习的机会,提高大学生政治社会化的效果。

(三)拓宽参与渠道,提供大学生政治实践的多种机会

网络政治参与是大学生政治社会化在网络领域的延伸,无论是在现实的政治生活中还是网络政治参与,都必须认真思考如何拓宽当代大学生的参与渠道,为他们提供更多的政治实践机会。积极创造条件,比如开设专题网站、组织各类竞赛、互动性交流平台、开展学生座谈等形式,增加大学生政治训练、参与政治实践的机会。积极鼓励学生参加各类选举活动,定期筹备举行学生代表大会,也可以精心策划,开展丰富多彩的网络活动,吸引大学生参加,让大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得到锻炼。

(四)树立典型榜样,营造大学生政治表达的良好氛围

在大学生中树立优秀的典型榜样,并充分发挥和运用典型榜样的带动作用,有助于产生强大的感染力和感召力,彰显典型榜样的精神力量,推动青年大学生自教自律、自觉维护网络政治参与行为的纯洁性,增强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尤其是通过深度挖掘和探索典型榜样中所孕育的高尚的政治素养和正确的政治价值追求,培育大学生饱满的政治热情以及敏锐的政治目光和能够始终保持清醒的政治头脑,自觉抵制网络腐朽思想的侵蚀,并积极投身各项网络政治参与活动和社会实践,以文明的政治形象展示大学生的风采。我们也可以尝试发展一部分思想比较进步的学生,由他们来影响、带动身边的人,由典型来引路、示范,形成一点带动一片有效发展的良好局面,营造大学生政治表达的良好氛围。

三、完善网络规范体系

(一)国家层面

加强网络立法工作。一方面,国家应从战略的高度出发,支持大学生网络政治文化的理论研究,尤其应加大应用研究的研究力度。国家必须有规模、有计划、有目的地组织开展相关立项,进行全方位、多层次的布局。另一方面,应加快完善国家网络法律制度,对有关网络信息的基本问题作出统一规定,用网络法律法规来规范和约束大学生的网络政治参与行为。加快制定相关的专门法律,规范网络政治参与行为,遏制不良信息的泛滥,保障和规范公民尤其是大学生依法参与网络政治活动,保证大学生的政治参与权利,培育大学生的民主法治精神。制定网络法律法规时要对网络资源管理、信息服务、网络主体的权利义务和网络的功能利用等方面做出相应的规定,并注意内容的针对性、准确性、整体性和可操作性。对于一些涉及面广、必须即时作出调整的问题,可以依据现行法律,先由“两高”出台司法解释予以解决。

(二)政府层面

无序的网络政治参与行为会对国家宏观的政治稳定产生负面的影响。政府应对互联网进行有效监管,加强对网络政治参与的引导和控制。一方面,政府应建立大学生网络政治安全的预警机制,严格监控、打击不良网站,依法对网络环境进行清理。出台相关规章制度,规范、引导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行为,为大学生的健康成长提供良好的网络环境。另一方面,政府的教育主管部门应积极推进大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重视进行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的道德宣讲和安全教育。积极探索大学生在网络政治参与中的成长特点和学习规律,提出切实可行的教育改革方案,指导高校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的教育引导工作有效开展。

(三)学校层面

高校应根据当代大学生的特点开展教育工作,引导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行为的有序进行。校园文化对大学生的成长具有导向作用,提高校园文化品位,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能培养大学生的思想道德情操,对大学生的网络政治成长有积极作用。

1.探索网络政治教育的新途径。开设网络政治专题教育,合理设置、安排实践活动,把大学生的网络政治参与行为与现实的政治实践活动有机结合,增加吸引力,提高教学效益。

2.注重技术创新,推进校园网络建设,提高服务大学生水平。把握正确的舆论导向,在栏目设计、信息采集与发布上坚持弘扬先进文化主旋律,把握网络舆论的主动权。针对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的特点,发挥网络图文并茂、声像俱全的优势,实现大学生有效网络政治参与。

3.充分发挥高校各种政治社团的作用,强化大学生的自律能力。针对网络时代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特点,高校的各种政治社团通过各种让大学生易于接受的形式,开展网络道德建设和网络爱国主义教育活动,提高大学生的网络道德素质。

总之,大学生的政治社会化进程是一个长期渐进的系统工程,为大学生创造优良的政治社会化环境,引导大学生网络政治的有序参与和文明表达,是关系到国家未来发展的重要问题。不管是国家、政府还是高校,都要重视大学生的网络政治参与,优化网络环境,通过不断的实践探索,共同努力为大学生的政治参与提供一个安全可靠的文化平台。

[1]刘运山,刘丽荣.试论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特点及导向路径[J].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6).

[2]戈亚男.互联网与大学生政治社会化[J].法制与社会,2011,(3).

[3]宋欢.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的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J].人民论坛,2013,(2).

[4]任亚梅.当代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存在的问题及引导对策[J].青年与社会,2014,(1).

猜你喜欢
政治大学生教育
国外教育奇趣
题解教育『三问』
“讲政治”绝不能只是“讲讲”
“政治攀附”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政治不纯”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政治不过硬,必定不可靠——政治体检不能含糊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
大学生之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