存在主义思想视角下的大学英语课堂学习共同体构建

2014-08-15 00:49
湖北开放大学学报 2014年8期
关键词:领会海德格尔参与者

程 郁

(南昌工程学院 外语系,江西 南昌 330099)

海德格尔是西方存在主义哲学思想发展的主要贡献者之一,虽然他的存在主义哲学思想中所提出的问题都是一些无聊的谬论,拥有人被抛于世的悲观论调,但其中孕育的以人为本,追问人存在的意义,将人的存在与此在区分开来的思想仍旧值得我们借鉴。就海德格尔看来,作为人的基本存在方式即时空,是人们认识世界和描述世界的基本要素。海德格尔存在论视野下的时空观重新构建了一种人与自然、人与世界的和谐统一,在世的人通过领会此在的存在,构建一个四周紧密相连的时空,从而绽放自身,回归自身的能在。海氏的时间观将时间划分为将来、曾在和当前,这三者是紧密联系的统一体,其中将来是一种本真状态,此在虽然是一种有限的存在,但是也是朝向将来而存在,向着将来的可能性不断地筹划自身,不断地展示自身而存在。这正如韦伯在《社会科学方法论》中对时间结构的理解那样:“人类生活有一种时间结构:人们对每一刻都有对过去的觉醒和对未来的参与。”[2]3人们的觉醒和参与过程组成了人类生活的内在结构,这些便成了生活的意义。同时,在海德格尔的空间观看来,每一个此在的位置都不是一个孤立的点,他常用“因缘”即“从本质上关系到...”和“周围性”来描述此在的空间性以及此在与世内的存在者所打的交道,此在通过领会自身的存在状态,获得本真的存在。

海德格尔理论中阐释的存在概念,一直将存在与存在者分开,目的就是让存在者追问自身存在,领会存在的意义,在这个存在意义建构的过程中,存在者的主体性地位得到确立。产生于20世纪80年代的主体教育思想强调人的主体性素质,人在现代教育模式下的发展。王策三教授认为:“教育主体性,即主动适应社会,培养主体性的人支持自身的规律和价值。主体性是全面发展人的根本特征。”[6]11海德格尔为揭示人的存在常将人置于日常生活中,人与人之间对话、交流、相互参与学习,参与者将自己的生活领会和情感体验在共同体这个社会群体中用言谈的方式表达出来,其他的参与者认真地倾听并且也在打交道的过程中发表自己的见解,他们对曾在的事物都有一种领会,在商讨环节都对此有所觉醒,向着将来的可能性筹划与自己相关的一切,因此从心理上会积极地参与此在的活动,并且在这个活动中不断地改变自身,超越自身,这便构成了生活的意义。虽然在海德格尔的理论中将来是向着死亡而去,但是这种死亡的概念不是人已死,人无意义,而是归结为无,无始无终,也就是存在,在共同体中参与者都是向着存在,在此在中领会自身的存在,每个参与者心中的“为了……”,将周围事物联系起来,构建此在的空间性,从时间性去探索其存在,这一能动性都对人产生一定程度的影响,使得人在社会群体中获得可持续发展。

一、大学英语课堂的社会性建构

大学英语的学习者一般具有一定的语言基础,他们都迫切希望运用自己的语言知识在一个社会性空间中表达自己,达到与同伴们的有效交流。大学英语学习课堂中,教师与学生的对话、学生群体之间的交流、教师参与学习,这些元素都建构学习共同体成员之间相互学习、相互倾听关系,其中孕育的时空文化为课堂学习的社会性建构提供了广阔的心理空间。从课堂的空间性来看,大学英语的学习者并不是一个独立的点,他们心中的“为了...”(为了学习的提高,为了有效的交流)将自己与周围的同学联系起来,并将自己的学习领会在共同体这个社会群体中用言谈的方式表达出来,其他的成员认真地倾听并且也在打交道的过程中发表自己的见解,进而逐渐面向事物本身。从课堂的时间性来看,学习者对曾在的事物都有一种领会,获得情感体验,笔者曾经在课堂中设计一个“网友”话题要求学生进行讨论,学生基本上都有试着在网上交友的经验,在与其他同学讨论过程中都对此有所觉醒,因此学习者从心理上积极地参与此在的活动,乐于课堂的社会性活动,从而克服一系列的语言障碍,拓展话题,进而面向自身的存在,向着将来的可能性筹划与自己相关的一切,这便构成了生活的意义。

二、大学英语学习者主体性地位构建

大学英语学习强调语言运用能力的同时,注重学生综合素质(学生的智力、学生的认知能力以及学生面向社会的适应能力)的提高,这就要求在师生以及生生共同学习中将学生的主体性和教师的主体性都放在着眼点上。在英语课堂教学活动中,为了某一学习兴趣或者为完成课堂教学目标而组建的学习共同体,要求学习成员彼此以对方和自身为对象化的内容。这里所说的以对方和自身为对象化,不是简单地弄清对方和自身是什么或者共同学习什么,而是面向对方和自身的本源,追问其存在,从而改造对方、改造自身,达到互相提高的目的。

人在课堂学习共同体中主体性地位得到确立,也可以理解为人在英语教学活动中能动地拥有各种体验及获得自身的发展。从人的情感领域来看,通过学习共同体使参与者获得良好的情感体验,激发他们参与英语学习的动机,促进参与者的个性得到更好的发展。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有《学会生存》一书认为,“未来的学校必须把教育的对象变成自己教育自己的主体。受教育的人必须成为教育他自己的人;别人的教育必须成为这个人自己的教育。这种个人同他自己的关系的根本转变,是今后十几年内科学与技术革命中教育所面临的

困难的一个问题。”[4]200要解决这一大难题,首先要让学习者从情感上接受英语教育,体会出英语学习的乐趣,懂得英语学习的价值从而形成英语学习的意识,这样在课堂学习共同体中才能表现出能动地参与各项活动,积极探索如何发展自身的智力潜能,追问自身存在的意义。从学习者的认知上来看,通过学习共同体帮助参与者从中获取属于自己的学习经验,运用学到的知识自我分析,制订计划,促进个人发展。学习共同体的学习过程其实是一个动态过程,他们都将曾在、此在与将来的实践活动联系在一起,比如学习共同体中,教师的指导没有被排除在外,教师仍旧以学生、学习内容、自身为对象,要掌握自己的课程计划和课程大纲在共同体中的实施情况,能合理地利用共同体中讨论的结果开发自己的教案以及今后的改革计划,同时面向学生本身,掌握如何与学生有效地进行沟通,教师此在与学生进行交流,针对教师的教学方法以及教学计划,学生都给予了一定的反馈意见,此时教师对曾在的事物进行一系列的反思,然后不断地提升自身的思维方式,使之适应与学生的学习发展。反之,与教师相对应存在的学生以及学生之间的学习体,也在对曾在的学习方法以及自己的交流方式或者是自己的经验在共同体中与其他存在者进行交谈,从而对自身的曾在做了一定的反思,从而领会自身的存在,面向将来,对自己的一切进行提升,将周围性内化为自身的存在结构。这种相互促进的动态结构让课堂学习共同体中的成员成为改造他人同时也改造自身的人,由此主体性地位得到确立,并在共同体中获得有效的循环。

三、大学英语学习者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构建

对于引入的课堂学习共同体的存在解释问题我们可以回到海德格尔的存在论中,首先可以从关注人的存在角度理解课堂学习共同体存在的原因,学习共同体发生在特定的课堂时间、空间中,要使所有的学习者都乐于参与其中就要做到他们都是有共同的学习目标,最重要的是他们都要获得对学习方式的认同以及拥有言谈的可能性,或是自己将来的展望,这样共同体成员才会有在自己团体中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海德格尔的审美转向就是让学习者在共同体中有共在之感,没有主体和客体之别,或者说是领导与被领导的关系,他们彼此间和谐,互相理解,共同领会一种存在的意义,这是对自身不断的超越,是一种本真的存在。

在英语课堂上,教师安排了一个需要大家共同完成的话题讨论练习,有时候课堂演练安排下后会感到非常尴尬,课堂没有人组织活动,没有人去参与讨论,究其原因,很多学生认为是因为大家的基础不一样,有些口语好的同学愿意参加,但是没有合适的同伴,或者有些学生比较内向,不愿意主动与其他同学进行交流,这样的思维习惯会导致恶性循环的产生,没有人会主动组织和参与课堂,英语的课堂效果显然就会下降。面对这样的教学困境,我们首先要解决的是学生的学习观念,课堂就是一个学习共同体,目前大学英语教学大都实行分级教学,基础差不多的同学在一起学英语,因此关键问题是思想观念的转变,首先要确立一个共同的学习意愿,让学生认识到自己特定的身份和在班集体中的角色,所有的成员都是共处在世界中,大家都是处于平等的地位,都必须带着一种认同、归属心理积极负责地参与和体验共同体的学习生活。然后通过成员之间的交流获得一种经验的积累,每一次的交流其实就是意味着自己的超越,慢慢获得对将来事物的把握,也就是周围成了“上手之物”,能够自由地生存在自己的团体之中,也即学习共同体能够帮助参与者获取自身的归属感和观念认同,从而促进参与者参与课堂学习,进一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四、结语

当前,课堂是学校教育的主要场所,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内核所在,课堂学习的参与者的精神面貌以及课堂学习者的学习动力更是构建有效的课堂,促进教学实效产生的关键所在。大学英语学习很大程度上也离不开课堂教学,提高课堂英语教学质量是目前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一项重要任务。课堂英语教学中主要的活动主体是学生,如何关注学生的存在,达到师生以及生生之间有效的互动,构建课堂学习共同体,从而师生获得可持续发展正应时代所需。海德格尔的存在主义哲学的核心思想就是关注人的存在,用现象学中的“看”关注日常生活中人的情感、经验、体验以及行动等,这里不仅看重个体的存在问题,而且重视人的存在价值和意义,这种以人为本的思想对需要人来构建的学习共同体以及各级英语(大中小学)教育的发展都有一定的启示性。

[1]韩宝成 重构大学英语教学目标,完善大学英语课程体系[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1).

[2]韦伯.社会科学方法论[M].韩水法,莫茜,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1993.

[3]刘小龙,冯雪娟.“学习共同体”的概念形成及教育特性分析[J].江苏教育研究,2011,(7).

[4]华东师范大学比较教研究所.学会生存[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

[5]潘洪建.学习共同体研究:成绩、问题与前瞻[J].当代教育与文化,2011,(5).

[6]王策三.教育主体哲学刍议[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1994,(4).

[7]杨春时.存在显现难题与海德格尔的审美主义转向[J].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3).

猜你喜欢
领会海德格尔参与者
休闲跑步参与者心理和行为相关性的研究进展
台胞陈浩翔:大陆繁荣发展的见证者和参与者
海德格尔的荷尔德林阐释进路
当代年轻人不能领会之痛
实践哲学视域下海德格尔的“存在”
认真领会全会精神 努力推动人大工作
浅析打破刚性兑付对债市参与者的影响
死亡是一种事件吗?——海德格尔与马里翁的死亡观比较
从海德格尔的“形式指引”看《诗》《书》中的“帝”与“天”
海外侨领愿做“金丝带”“参与者”和“连心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