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早期思想的两次转变探析——以人本主义逻辑演进为线索

2014-08-15 00:51阮玉春
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2014年6期
关键词:费尔巴哈人本主义异化

阮玉春

(河南大学 哲学与公共管理学院,河南 开封475001)

马克思新哲学新世界观的确立是以人本主义思想为线索的,其思想变化体现了由最初的接受人本主义思想并对其超越,到以此为基础再次超越,当完成了这两次思想转变时,马克思关于整个世界的新哲学才逐渐正式确立起来。马克思新世界观的创立过程始终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对人的本质的不断超越推动了世界观的不断发展。

一、青年马克思接受费尔巴哈人本主义的时代背景

(一)德国古典哲学中人本主义的传统

德国古典哲学主要指18世纪末期到19世纪中叶的德国哲学发展时期,它大致经历了从康德、费希特到谢林、黑格尔再到费尔巴哈的思想。德国古典哲学代表了新兴的资产阶级的思想,体现了当时封建等级森严、生产发展落后的情况下,资产阶级迫切要求废除封建主义、实行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愿望。德国哲学家们把推翻封建制度的要求上升到思想中去,力图寻找一种思想方法作为理论批判武器,为解决这个时代的问题提供思路、寻找依据。因此这时的德国哲学逐渐形成了一种理性的、思辨的、批判的抽象哲学思维。

德国哲学以对人本主义精神的讨论最为传统,关于人本主义的思想又以费尔巴哈最具有代表性。康德为了论证人的自由理性,确立主体性原则,把人作为自然和社会的主动者。费希特哲学强调按照人的定义去说明人的本质,追求自由、实现自我价值是人活在世上的主要目的。黑格尔将主体性推到顶端,以绝对精神的否定之否定的自我发展作为依据,强调绝对精神只有发展到人类社会才能实现自我突破。费尔巴哈在继承前人思想的基础上,提出以自然为基础的现实的人,批判宗教和唯心主义对人性的扭曲,扩大了人本主义在哲学领域的范围。

(二)费尔巴哈的人本主义思想

费尔巴哈站在唯物主义的立场上与黑格尔唯心主义相对立,通过对人的类本质的分析和对宗教异化的批判,表达了人本主义的思想。由此,费尔巴哈将德国哲学的视角从单纯、绝对的抽象思辨转移到现实的人身上,并将德国哲学的立场从唯心主义开始转到唯物主义。

1.关于人的类本质的思想

费尔巴哈与德国哲学界前人的不同之处是他关注的不是抽象的思辨精神,以自然为基础的感性的人是其哲学出发点。他把“类”作为人与动物相区别的标准,认为人之所以能与动物区别开来是因为人具有意识。费尔巴哈关于“类”的概念有两个含义,一是指人的共同性,二是指决定人是人的最根本的东西。人的社会生活关系以爱和友情为前提,人的类本质构成了人归属于人这个大类的共同意识。现实资本主义社会出现的人们之间的相互敌对和利益斗争是人的类本质相异化的表现,唯有爱和友情才能解决一切问题。费尔巴哈关于人的类本质的描述是对肉体人行为的思考,这种人的本质是现实的,对反对封建主义具有一定作用,体现了费尔巴哈对封建制度的反对和对传统人本主义精神的继承和创新。

2.关于宗教异化的思想

费尔巴哈在批判宗教的过程中体现了关于人的类本质的思想。费尔巴哈坚持无神论的观点,他认为不是上帝创造了人,而是人创造了上帝。费尔巴哈把上帝从天上拉到人间,人在想象中把人自己的本质异化为某种超于现实的力量,把自身的能力异化出来并反过来成为统治人自身的力量。“人不由自主地通过想象力使自己内在的本质直观化,使他离开自己而显露于外,从人分离出来而被表象为一个独立存在物的人的精得很本质就是上帝。”[1]现实中的人陷入了自己设想的上帝的奴仆,感性的自然人在超自然的唯心主义人格被设定后就遭到了自我否定。要解决资本主义社会的问题就必须对宗教进行批判,使人复归人的本质自身,使人世间充满爱和友情。但是他并没有解决说明世间为什么和怎样产生上帝的谜团,并且在资本主义社会用爱和友情根本无法解决问题。费尔巴哈关于人的类本质的探讨和对宗教的批判,具有很大的革命性和先进性,对马克思早期思想的发展产生很大影响,其中对人的探讨和超越成为马克思自身思想不断上升的基石。

3.马克思对费尔巴哈人本主义思想的接受

1842年马克思担任《莱茵报》主编期间,仍坚持黑格尔的世界理性原则。在马克思第一次遇到有关物质社会利益纷争问题,“强大的国家理性在私人利益面前显得软弱无力,这是让马克思感到极度苦恼的疑问。”[2]马克思当时的信念认为国家和法本应该超越私人利益兼顾贫下中农的利益,然而在围绕保护林木的利益关系上,总是私人利益占据上风。“为了保证自己对违反森林管理条例者的控制,省议会不仅打断了法的手脚,而且还刺穿了它的心。”[3]由此导致马克思对所信奉的黑格尔哲学国家观产生怀疑。就在马克思面对苦恼疑问徘徊、摸索的时候,费尔巴哈的人本主义思想为马克思联系现实建构哲学提供了新思路,为解开马克思心中的苦恼疑问指引了方向。马克思用费尔巴哈颠倒过来的方法批判现实社会和黑格尔法哲学,终于在探寻人的解放的道路上扭转了新思路。

总之,费尔巴哈关于人的本质的思想和异化批判的方法启发了马克思,符合了马克思分析资本主义社会解决实际问题的需要,成为马克思思考现实社会的基础。马克思并不是对费尔巴哈批判方法的直接套用,而是有自己的思考和改变,并开始了对费尔巴哈人本主义思想的超越。

二、马克思早期思想的第一次转变

(一)马克思对人本主义思想的思考

费尔巴哈同黑格尔一样也是找出一个不变的、永恒的真理去解释资本主义社会,黑格尔用绝对精神的自我变化解释世界的本源和发展变化,费尔巴哈用人本主义原则解释人类社会并倡导用爱和友情解决社会中的一切问题。马克思之所以成为马克思,就是因为他不是直接接受费尔巴哈的观点,还对其进行了创新和超越。马克思从人的实践活动出发观察人类社会,把资本主义社会放在历史过程中,并开始进入解决写作过程中面对的问题和思想。

费尔巴哈主宾颠倒的方法为马克思分析批判现实生活提供了新的思路,马克思开始重新思考哲学与现实问题,经过《论犹太人问题》马克思由一个资产阶级民主主义者转变成哲学共产主义者,他的思想立场也开始从唯心主义向唯物主义立场转变。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中,马克思写到“人的自我异化的神圣形象被揭穿以后,揭露具有非神圣形象的自我异化,就成了为历史服务的哲学的迫切任务。于是,对天国的批判变成对尘世的批判,对宗教的批判变成对法的批判,对神学的批判变成对政治的批判。”[4]这说明马克思认为必须把费尔巴哈开创的宗教批判推广到政治经济生活领域。

(二)《手稿》中人本主义的哲学范式

马克思在写《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以下简称《手稿》)时虽受费尔巴哈影响最多,但马已经有了自己的哲学看法,并形成了其早期思想的第一次转变。马克思使用费尔巴哈关于人的类本质的思想,把费尔巴哈的宗教批判方法应用到现实政治经济生活领域中。人本主义逻辑贯穿整个《手稿》,是马克思研究当前经济事实的哲学范式。

人的类本质是人与动物相区别的根本标准,马克思认为人与动物相区别的根本标准是人具有自由自觉的劳动;此外,人不仅能按照物的的尺度还能根据美的需求进行劳动。马克思认为人的本质是自由自觉的劳动,而在现实生活中工人并不是按照自己的意愿进行劳动,劳动不是工人的享受工作,而是工人为了维持生存迫不得已出卖自己的劳动力。“工人创造的商品越多,他就越变成廉价的商品。物的世界的增值同人的世界的贬值成正比。”[5]这就是资本主义社会中异化劳动的体现。马克思认为异化是指主体自身的力量从自身分离出来同自己对立,异化劳动就是指劳动者本身的一种力量从自身脱离出来成为控制自己的一种力量,其实质就是指对象化的结果不能自己控制,反过来成为控制自己的力量。

(三)马克思对费尔巴哈人本主义理论传统的超越

马克思与费尔巴哈在关于人本主义的看法上共同点是都关注实实在在的人。马克思不仅借鉴了费尔巴哈人本学的观点还对其进行了超越,主要体现在:

1.费尔巴哈关于“感性的人”的认识是以自然为基础的,而马克思则把“感性的人”放在当时资本主义条件下的感性的具体的活动中。

2.费尔巴哈认为人的本质是爱和友情,马克思认为人的本质是自由自觉地活动,是有意识的活动,是按照美的需要改造自然界。

3.费尔巴哈用宗教批判的思想揭示上帝是不存在的,是人把自己的本质异化出去的综合体;马克思把对宗教的异化批判应用到对异化劳动的批判上,解释资本主义制度的弊端。

4.在关于人性的讨论上,费尔巴哈认为人的社会性是吃喝玩乐等自然性,马克思认为人的社会性是特定阶段的社会关系。

5.费尔巴哈只是从纯粹直观的角度看问题,不理解现实生活中实践活动的重要性,也把人的思维推向彼岸世界。马克思用人本主义精神分析人类社会现实中的问题,关注当前的经济活动。

(四)第一次思想转变的不足

马克思力图从抽象的人的本质为出发点解释现实社会,这种抽象的思辨没有超出德国理性批判的范围。首先,它不能区分现实生活中人与人之间的不同,同样是人经济状况和社会地位却有很大差距,有的享有财富和优越地位,有的忍受贫困和剥削,根本解释不了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的对立状况。其次,它不能解释不同时代人的区别,随着社会的发展人的生产生活条件不断发生变化,过去的人与现在的人相比有很大的不同。最后,人的自由自觉的劳动是人的本质的描述与西方哲学寻找万事万物的根源的方式一样,带着一种形而上学的抽象思辨传统,力图寻找一种预设的、不变的本原解释整个世界,用人的本质批判资本主义现实。马克思虽对费尔巴哈的人本主义进行了超越,但马还没意识到自己的思想与费尔巴哈哲学的根本区别,导致马克思在写作《手稿》时出现完全不同的两种逻辑,即以抽象的人本主义为出发点的思辨逻辑和以经济事实为出发点的经济学逻辑。两种逻辑中以人本主义逻辑占据主要地位,致使马克思无法达到对人类社会历史和资本主义发展规律的正确认识。

三、马克思早期思想的第二次转变

(一)马克思人本学异化范式的消解

随着马克思对自身理论逻辑的反思和改变,以及对政治经济学研究的深入,对费尔巴哈人本主义异化范式的解构开始慢慢显现。在1844年《詹姆斯·穆勒〈政治经济学原理〉一书摘要》和《神圣家族》一书中,马克思虽然仍支持费尔巴哈的人本主义,但是已经在历史观上与费尔巴哈显现原则性的区别,从抽象的人走向现实的人,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由商品、劳动、财产组织起来的。在《评李斯特》手稿中,马克思尝试把生产力从当时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中抽象出来,解释生产过程出现的内在矛盾,并开始论证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此时马克思关于人本主义的异化范式已经消解。

(二)马克思对人本主义超越之超越

马克思通过对资本主义社会的分析,发现自由自觉的劳动解释不了资本主义社会工人与资本家对立的原因,既然同为生活在社会中的人,就不应该有阶级差别,因此自由自觉地劳动不仅批判不了资本主义反而为资本主义社会现实进行维护。青年马克思开始了哲学思想的第二次转变,对自己的哲学进行变革。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以下简称《提纲》)是蕴含新世界观萌芽的著作,马克思以对费尔巴哈和黑格尔唯心主义的批判为线索,通过对一切旧唯物主义的改造和对唯心主义的彻底扬弃,确定了以实践范式为核心的新哲学。“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6]马克思认为人的本质具有社会性、历史性、阶级性。在同一阶段,人在社会关系中所处的地位不一样,决定了人的本质也不一样。在一定意义上对人的本质进行了判定,人所处的社会关系的不同决定了人的本质的不同。在资本主义社会,占有财产的多少,决定了人与人之间的差距。人在所处的生产关系状态中,人与人不一样,不同时代的人、同一时代不同的人也不一样。

马克思认为社会中的一切活动都是人的实践创造的,实践活动是人们的生存方式。人们以实践活动证明人之为人,又依靠实践活动证明人的存在和发展,人的意见、观念变化和人的活动方式的变化都归结为实践活动的变化。“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6]青年黑格尔派也想并认为能改变世界,最终只是在思想层面上进行呐喊。理论的矛盾应该归于现实的矛盾,从理论上找到现实的问题,把问题的出现归结为现实的原因,并通过具体的历史的实践活动改变现实社会,才能达到改变世界的目的,而不能用空想替代改变现实的实践。

(三)马克思第二次思想转变的意义

马克思破除了对世界解释的不动的、不变的思维的影响,建立了以实践为本体的唯物主义新哲学观,这里的实践不是一个抽象的概念,而是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实践活动。它的进步性主要体现在:

1.实践活动本体论不是一个绝对的、永恒的概念,而是人实实在在的生产生活过程,实践活动具有自我否定性,实践活动本身不会停止,实践是具有革命的和批判的活动。

2.解释了不同时代的人因实践活动方式的不同而不同,实践的不断向前发展推动了社会的不断变迁,通过揭示实践活动的内在矛盾,进一步发现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

3.改变了以自由自觉的抽象活动解释人的活动,实践的本质是人的需要,人的生存发展的需要是人的实践活动的动力,实践也是不断发展的。

4.实践活动说明了活动的方式不一样人类的发展也不一样,这就把历史建立在动态的发展过程中。

马克思主义理论强调人是现实的、具体的人,人的自身需求的不断变化推动实践的不断发展,应当坚持历史的、具体的唯物主义原理。处理现实问题,需要找到现实社会中一切问题和矛盾的根源,在理论上进行批判、在实践上进行改造,并把对现实问题的改造放在具体的、历史的过程中去。对时代的现象和要求进行分析,以一种思想方法和武器,为解决这个时代的问题提供思路、寻找依据,使社会向着更好更高的层次发展,这就是哲学的魅力。

[1]李文成.马克思早期著作选析[M].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1995:51.

[2]姚顺良.马克思主义哲学史:从创立到第二国际[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50.

[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87.

[4]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4.

[5]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51.

[6]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135-136.

猜你喜欢
费尔巴哈人本主义异化
弗洛姆人本主义精神分析的启蒙价值*
农村聘礼的异化与治理——基于微治理的视角
商品交换中的所有权正义及其异化
他者的批判与实践思维方式的创立——《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第一条的重新解读
从《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看马克思认识论的变革
异化图像的人文回归
费尔巴哈与孔子“爱”的差异及当代意义
费尔巴哈之火:一个现象学的分析
人本主义视域下的城市环境污染与治理
当前大众文化审丑异化的批判性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