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分类教学研究

2014-08-15 00:51
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2014年6期
关键词:基本原理教学效果马克思主义

张 涛

(安徽师范大学 政治学院,安徽 芜湖241000)

一、分类教学的内涵与意义

为了让马克思主义走进当代大学生的生活,从而使其获得生命在世的辩证智慧和人生进取的实际行动,各高校都在努力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程教学进行探索。这种探索积累了不少经验,其中就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提炼出来不少教学模式,如经典诵读教学模式、课堂实践教学模式、互动探究教学模式、生活情境教学模式、热点链接教学模式等。但是有一个巨大的鲜明的状况是以上类型的教学模式所忽视的,那就是不仅各个高校之间存在迥异的差别,就是在同一高校内部也有不同的专业区分。面对不同的群体,不同的专业,要求我们要在开始各自课堂教学之前,还要进行一项更为前提的事情——分类教学。

所谓分类教学模式就是对不同的专业采用不同的教学模式,学生群体的差异直接影响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教学效果,在遵循教学大纲的前提之下,结合不同学科特点适当调整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教学内容,实施对文科类、理科类、艺术类、体育类等专业类别的教学。分类教学模式注重教学效果和课堂效果,以学生喜闻乐见、教师得心应手的方式进行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教学。由此,分类教学既是一种总的指导思路,也是一种可以落实下来的具体方法,其自身也可以看作一种独特的教学法。

分类教学有助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现“三个转化”。

首先,分类教学因其凸显了高校学生专业学科背景的差异性,有利于推动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的转化工作。教材体系自身有一个逻辑体系,但这个逻辑体系只是课堂教学的依据。课堂教学如果完全照搬教材的逻辑体系,教学实践很容易从理论到理论,形成空洞的说教,所以课堂教学在教材体系的基础上,应该自身有一个逻辑体系。而这个教学逻辑体系的构建,必须立足于分类教学,才有可能真正实现。其次,分类教学为教学体系向知识体系转化、知识体系向信仰体系转化提供可能。[1]教学的逻辑体系需要向学生运动,这就是学生知识内化、德性内化的过程。分类教学在考虑学生个体差异性的基础上,又考虑专业差异,积极寻找和创建知识内化、德性内化的依托、抓手。

分类不是目的,其目的在于通过分类来增强教学实效。作为一种教学模式,分类教学具有一般教育教学方式和方法的基本特征,即可总结、可推广。在分类教学推广过程中,不同地区、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高校开展分类教学,必须坚持以自身的实际情况为出发点,以课程设置为根本准则,以教育对象差异性和同一性的辩证统一为分类标准,适时依据教学对象变动情况进行及时调整。

二、作为教学法的分类教学

以往的教学会采用多种多样的教学模式。这些模式有经典诵读教学法、课堂实践教学法、互动探究教学法、热点链接教学法等。

经典诵读教学法是指教师引导学生对经典进行有声朗读背诵。诵读经典使学生能够直面经典文本,感受第一手的资料,为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解打下良好的根基。通过诵读,使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能够较好的入耳、入脑。

课堂实践教学法有别于社会实践教学,是指在课堂上设置种种情境模式让学生动手进行探讨、交流和汇报等。课堂实践让学生在课堂这个公共场合下进行演示和表达,这样就能减轻学生在类似场合的紧张感,更有效地发挥自己,锻炼自己的逻辑思维和语言表达能力。互动探究教学法是一种教师引导、学生参与,就所学内容进行相互的追问的教学方法。首先,在不设置标准答案的情况下,师生分别形成不同的观点和论证;其次,师生通过相互追问,逐步地将问题的答案浮现出来,这可以使师生在相互追问中领略问题与答案多样性的统一,最终达成学习的目的。

热点链接教学法是指以社会热点为对象,师生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来进行分析,增强教学的现实感。甚至还可以通过把社会热点提炼成两个针锋相对的辩题,让学生组成辩论队来论辩,这样既可以加大学生对原理的学习,又可以锻炼其思维和表达。

这些模式的优点突出,在教学中可以广泛地吸收应用。但是有一个巨大的状况为以上模式所不能全见,即各个高校都设置有不同的专业,各专业及学生的差异迥别,所以理应进行分类教学,这无需再多言。故而,分类教学必须继承以往教学法的一切优长,它与以往教学法不是相互对立的,而是要结合起来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的课堂服务。分类教学既是教学的前提性安排,也贯穿于教学的具体进程之中,也即是说,它既是指导思路,也是具体方法。作为前提性安排,诸种教学法的优长有利于它的落实;作为具体的方法,它本身即可看作一种独特的教学法。

三、分类教学遵循的基本原则

分类教学应遵循三个基本原则,分别是以人为本原则、因材施教原则和教学效果与课堂效果并重原则。

对于以人为本原则而言,采用分类教学模式,是对以人为本原则的践行。这可以从学生和老师两个方面来说明。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理解和把握,可不是容易的,即使有时学生中学对哲学、政治经济学等略有接触,但抽象力还是贫弱的。因此,需要“到什么山上会唱什么歌”,让学生易学易懂,喜闻乐见,然后再逐步提升学生的科学抽象能力。对教师而言,安排有不同知识背景、兴趣的老师来准备相关的教学,会使他教学得心应手,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提升教学幸福感。

对于因材施教原则而言,教育必因材施教。这是指导教育实践的基本原则,也是分类教学的基本原则。因材施教原则要求我们在实施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教学的实践中根据教育对象的不同而采用不同的方法,最大限度的达到教学目标。

对于教学效果与课堂效果并重原则而言,我们认为要对教学效果和课堂效果进行辩证的把握。课堂效果在这里特指教师与学生在课堂上的即时效果。如教师激情讲解,幽默有趣,眉飞色舞;学生听课认真,津津有味,不出现睡觉、聊天、低头玩手机等现象。教学效果则指教学做能达到的总体效果,它不仅包括学生对教学重难点的掌握,更包括知识的内化,德性的内化等。我们一般按照教学大纲来达到预定的教学目标,但教学效果和课堂效果都不太理想。如果课堂效果差,学生“抬头率”低,听不进去,那么教学效果自然不好;如果一味追求课堂效果,为了制造笑点而实施哄逗教学,那么教学效果也不会好到哪里去。所以,教学效果和课堂效果的并重,是分类教学的一个基本原则,也是分类教学的一个出发点。

四、分类教学中两个需要注意的问题

在实施分类教学的过程中,我们除了需要注意分类教学与其它教学法紧密融合,还需要处理好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并重发展、理想主义是社会理想主义和个人理想主义的统一等问题。

一要注重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的并重。无论是文科类专业、理工科类专业还是管理类、农医类、艺术类等专业,都需要具有基本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是大学生具备基本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是前一时期我国在高等学校中大力推行通识课所想要达到的目标成果。所以分类教学并不是要取消这一成果,也不是要加剧这种因专业结构而带来的矛盾,而是要弥补这些因专业而带来的缺陷。如何弥补这种缺陷,首先就需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的上课教师兼通文理,有一定的艺术修养。我们虽然做不到像马克思、恩格斯等创始人那样在各个领域都有建树,但要做到比学生先行一步。因为相对于学生而言,我们是引领者和鼓舞者。

二要注重理想主义是社会理想主义和个人理想主义的统一,让教育更有现实的说服力和感染力。宏大的社会理想对普通的单个的个体来说,并不是那么容易体会和把握的。但在教学可以通过把宏大的社会理想与微观层面的个人理想结合起来的路径来进行,如是可以增加课堂的认同感和说服力。如是,使理想回归于每一个真实的生命个体,既要避免社会理想遮蔽个人的真实理想,也要避免个人陷入历史虚无主义之中,保障个人追求和实现自己梦想的真实的社会历史条件。[2]

[1]蒋涛涛,苏鹏.社会发展与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N].光明日报,2013-07-23.

[2]贺来.超越理想主义与犬儒主义的“辩证法”——当代中国人精神生活的分析[J].学术月刊,2014,(1):53-61.

猜你喜欢
基本原理教学效果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发展经济学基本原理
人脸识别技术的基本原理与应用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UPS电源的基本原理与维护
马克思主义的“破旧”与“立新”
如何提高高中声乐教学效果
提高病理学教学效果的几点体会
加强焊接教学质量提高焊接教学效果的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