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中考化学模拟试题(六)

2014-08-21 09:27
试题与研究·中考化学 2014年2期
关键词:稀硫酸大题氧气

满分:60分时间:60分钟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H-1C-12

O-16S-32Zn-65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每小题2分,共24分)

1.化学就在身边。你在厨房看到的下列现象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A.开水沸腾了B.黄瓜切成薄片

C.饭菜变馊了D.电灯在发光

2.分类是科学研究的重要方法。下列各组物质按单质、化合物排列的是()

A.黄铜、维生素B.钢、盐酸

C.蛋白质、食盐D.黄金、烧碱

3.操作规范是实验成功的保证。下列实验操作正确的是()

4.化学变化常常伴随一些明显的现象。下列有关实验现象的描述,不合理的是()

A.面粉在空气中灼烧后,慢慢被烤焦变为黑色

B.浸有酚酞试液的滤纸条靠近浓氨水,滤纸条变红

C.木炭在氧气中燃烧发出白光,生成二氧化碳气体

D.将饱和的硝酸钾溶液冷却,溶液中会析出白色晶体

5.宏观现象都是微观本质的反映。下列有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A.春色满园、花香四溢,说明分子在不停地运动

B.气体受热膨胀,是因为温度升高分子变大

C.一滴水里有1.7×1021个水分子,说明分子很小

D.通常物质有三态变化,说明分子之间有间隔

6.燃烧与灭火随处可见。下列做法有悖科学性的是()

A.室内起火时,立即打开门窗通风

B.炒菜时,油锅内意外着火,立即加入青菜灭火

C.液化气、煤气泄漏起火时,首先关闭气体阀门

D.被困在火灾区时,用湿毛巾捂住口鼻低下身子逃生

7.铝、铁、铜是生活中常见的金属,下列关于它们的叙述错误的是()

A.人类使用金属的年代先后顺序是铜、铁、铝

B.铝制品比铁、铜抗腐蚀耐用,是因为表面形成致密的氧化铝保护膜

C.铝、铁都可以从硫酸铜溶液中置换出铜

D.三种金属都可以制成合金,合金属于合成材料

8.不少实验操作都有先后之分。下列关于实验操作先后顺序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给试管中的药品加热时,先预热试管,后集中加热

B.点燃可燃性气体前,先检验气体的纯度,后点燃

C.模拟炼铁实验中,应先加热氧化铁,再通入CO

D.实验室制取气体时,要先检查装置气密性,再装入药品

9.右图是A、B两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据此可知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温度为t1℃时,A与B的溶解度相等

B.t2℃时,60gA加到100g水中,能得到160g溶液

C.把A、B的饱和溶液由t2℃降至t1℃时,A溶液比B溶液浓

D.升高温度,可使B的不饱和溶液变饱和

10.鉴别未知物质是化学实验中的一项重要技能。下列鉴别方法、现象或结论不正确的是()

鉴别对象方法、现象、结论A食盐和硝酸铵分别溶于水,有刺激性气味的是硝酸铵B棉线和羊毛线分别灼烧,有烧焦羽毛气味的是羊毛线C淀粉和葡萄糖分别滴加碘水,呈现蓝色的是淀粉D稀盐酸和稀硫酸分别滴加氯化钡溶液,有白色沉淀生成的是稀硫酸11.某小组同学在完成氢氧化钠与盐酸中和反应实验时,溶液的pH变化如右图所示。结合坐标图,该小组的同学分析合理的是()

A.实验是将氢氧化钠溶液滴入稀盐酸中

B.a点表示两种物质恰好完全反应

C.将任意一种溶液加水稀释,其pH变化也基本符合本坐标图

D.有盐和水生成的反应一定是中和反应

12.将一定质量的A、B、C、D四种物质放一密闭容器中,在一定条件下反应一段时间后,测得各物质的质量如下表。

物质ABCD反应前的质量/g6.43.24.02.5反应后的质量/g3.8待测7.22.5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A.物质D可能是催化剂

B.表中待测数据的值为2.6

C.物质A是反应物

D.反应中B与C的质量比是4∶5

二、填空题(本大题共3小题。每个化学方程式2分,其余每空1分,共16分)

13.用数字和化学符号填空。

(1)5N:。

(2)碱溶液中大量含有的阴离子:。

(3)4个五氧化二磷分子:。

(4)最简单的有机物:。

14.水是生命之源。请回答下列与水有关的问题。

(1)下图是电解水的简易装置,有关的化学方程式是;试管1中收集到的气体名称是;当试管2中产生5mL气体时,试管1中产生的气体体积是mL。

(2)发生水灾时,灾民只能取到浑浊的水。面对饮水困难,请你为他们解决下列问题:①采用方法可分离水中难溶性固体杂质;②采用方法可证明处理后的水是硬水;③采用方法既可降低水的硬度,又可杀菌消毒。

15.A、B、C、D、E、F是初中化学常见的物质,A、B、C是氧化物且A是红棕色粉末,D、F均是常见的金属,E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它们之间的转化关系如下图所示(“→”表示物质转化的方向;部分反应物、生成物和反应条件未标出)。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E→C的基本反应类型属于反应。

(2)写出反应①、③的化学方程式:①;③。

三、实验与探究题(本大题共2小题。共15分)

16.(8分)下图是在实验室制取气体的实验装置示意图,请回答:

(1)仪器a的名称是,b的名称是。

(2)实验室用B装置制氧气的化学方程式为,选用的收集装置是。

(3)实验室用石灰石和稀盐酸制取二氧化碳,发生装置和收集装置的组合是。

(4)实验室常用加热熟石灰与氯化铵固体的方法制氨气,则选择的发生装置为;收集氨气仅能用D装置,说明氨气。

17.(7分)课本上测量空气中氧气体积分数的实验装置存在不少的缺点,如污染环境、误差大等。小明同学在老师指导下,利用铁锈蚀原理测量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

【查阅资料】暖宝宝中发热剂的主要成分为铁粉、少许活性炭和少量氯化钠。活性炭是一种载体,可以使发热剂中各组分混合均匀,并使铁粉疏松、透气。

【实验原理】铁生锈消耗氧气,生成固体铁锈;氯化钠可以(填“加快”或“减慢”)铁锈蚀的速率。

【实验过程】(1)取一个集气瓶,其实际容积是150mL;取一个量筒,内盛100mL的水。

(2)室温时,将潮湿的发热剂悬吊在橡皮塞反面,再将橡皮塞旋紧到集气瓶口;然后将导气管插入量筒内(如下图所示)。一会儿后观察到量筒内的水缓缓,这是因为。

(3)当量筒内水面高度不再变化,且温度恢复至室温时,读出水面在72mL刻度处。

【实验结果】由上述实验数据可以算出,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是%。(精确到0.1%)

【反思拓展】(1)本实验中,如果发热剂接触不到水分,实验能否达到目的?,因为。

(2)本实验结果与理论值(21%)不一致,原因可能是。

A.发热剂中的活性炭影响铁粉吸收氧气

B.发热剂中有部分铁粉在实验前已被氧化

C.导气管里没有预先充满水

四、计算题(本大题共1小题。共5分)

18.称取铜、锌混合物10g置于烧杯中,慢慢加入稀硫酸使其充分反应,直至固体质量不再减少,此时用去49g的稀硫酸,剩余固体3.5g。求:

(1)该混合物中铜的质量是g。

(2)所用稀硫酸的溶质质量分数是多少?(写出计算过程)

【命题人:江苏李德前】

满分:60分时间:60分钟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H-1C-12

O-16S-32Zn-65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每小题2分,共24分)

1.化学就在身边。你在厨房看到的下列现象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A.开水沸腾了B.黄瓜切成薄片

C.饭菜变馊了D.电灯在发光

2.分类是科学研究的重要方法。下列各组物质按单质、化合物排列的是()

A.黄铜、维生素B.钢、盐酸

C.蛋白质、食盐D.黄金、烧碱

3.操作规范是实验成功的保证。下列实验操作正确的是()

4.化学变化常常伴随一些明显的现象。下列有关实验现象的描述,不合理的是()

A.面粉在空气中灼烧后,慢慢被烤焦变为黑色

B.浸有酚酞试液的滤纸条靠近浓氨水,滤纸条变红

C.木炭在氧气中燃烧发出白光,生成二氧化碳气体

D.将饱和的硝酸钾溶液冷却,溶液中会析出白色晶体

5.宏观现象都是微观本质的反映。下列有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A.春色满园、花香四溢,说明分子在不停地运动

B.气体受热膨胀,是因为温度升高分子变大

C.一滴水里有1.7×1021个水分子,说明分子很小

D.通常物质有三态变化,说明分子之间有间隔

6.燃烧与灭火随处可见。下列做法有悖科学性的是()

A.室内起火时,立即打开门窗通风

B.炒菜时,油锅内意外着火,立即加入青菜灭火

C.液化气、煤气泄漏起火时,首先关闭气体阀门

D.被困在火灾区时,用湿毛巾捂住口鼻低下身子逃生

7.铝、铁、铜是生活中常见的金属,下列关于它们的叙述错误的是()

A.人类使用金属的年代先后顺序是铜、铁、铝

B.铝制品比铁、铜抗腐蚀耐用,是因为表面形成致密的氧化铝保护膜

C.铝、铁都可以从硫酸铜溶液中置换出铜

D.三种金属都可以制成合金,合金属于合成材料

8.不少实验操作都有先后之分。下列关于实验操作先后顺序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给试管中的药品加热时,先预热试管,后集中加热

B.点燃可燃性气体前,先检验气体的纯度,后点燃

C.模拟炼铁实验中,应先加热氧化铁,再通入CO

D.实验室制取气体时,要先检查装置气密性,再装入药品

9.右图是A、B两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据此可知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温度为t1℃时,A与B的溶解度相等

B.t2℃时,60gA加到100g水中,能得到160g溶液

C.把A、B的饱和溶液由t2℃降至t1℃时,A溶液比B溶液浓

D.升高温度,可使B的不饱和溶液变饱和

10.鉴别未知物质是化学实验中的一项重要技能。下列鉴别方法、现象或结论不正确的是()

鉴别对象方法、现象、结论A食盐和硝酸铵分别溶于水,有刺激性气味的是硝酸铵B棉线和羊毛线分别灼烧,有烧焦羽毛气味的是羊毛线C淀粉和葡萄糖分别滴加碘水,呈现蓝色的是淀粉D稀盐酸和稀硫酸分别滴加氯化钡溶液,有白色沉淀生成的是稀硫酸11.某小组同学在完成氢氧化钠与盐酸中和反应实验时,溶液的pH变化如右图所示。结合坐标图,该小组的同学分析合理的是()

A.实验是将氢氧化钠溶液滴入稀盐酸中

B.a点表示两种物质恰好完全反应

C.将任意一种溶液加水稀释,其pH变化也基本符合本坐标图

D.有盐和水生成的反应一定是中和反应

12.将一定质量的A、B、C、D四种物质放一密闭容器中,在一定条件下反应一段时间后,测得各物质的质量如下表。

物质ABCD反应前的质量/g6.43.24.02.5反应后的质量/g3.8待测7.22.5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A.物质D可能是催化剂

B.表中待测数据的值为2.6

C.物质A是反应物

D.反应中B与C的质量比是4∶5

二、填空题(本大题共3小题。每个化学方程式2分,其余每空1分,共16分)

13.用数字和化学符号填空。

(1)5N:。

(2)碱溶液中大量含有的阴离子:。

(3)4个五氧化二磷分子:。

(4)最简单的有机物:。

14.水是生命之源。请回答下列与水有关的问题。

(1)下图是电解水的简易装置,有关的化学方程式是;试管1中收集到的气体名称是;当试管2中产生5mL气体时,试管1中产生的气体体积是mL。

(2)发生水灾时,灾民只能取到浑浊的水。面对饮水困难,请你为他们解决下列问题:①采用方法可分离水中难溶性固体杂质;②采用方法可证明处理后的水是硬水;③采用方法既可降低水的硬度,又可杀菌消毒。

15.A、B、C、D、E、F是初中化学常见的物质,A、B、C是氧化物且A是红棕色粉末,D、F均是常见的金属,E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它们之间的转化关系如下图所示(“→”表示物质转化的方向;部分反应物、生成物和反应条件未标出)。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E→C的基本反应类型属于反应。

(2)写出反应①、③的化学方程式:①;③。

三、实验与探究题(本大题共2小题。共15分)

16.(8分)下图是在实验室制取气体的实验装置示意图,请回答:

(1)仪器a的名称是,b的名称是。

(2)实验室用B装置制氧气的化学方程式为,选用的收集装置是。

(3)实验室用石灰石和稀盐酸制取二氧化碳,发生装置和收集装置的组合是。

(4)实验室常用加热熟石灰与氯化铵固体的方法制氨气,则选择的发生装置为;收集氨气仅能用D装置,说明氨气。

17.(7分)课本上测量空气中氧气体积分数的实验装置存在不少的缺点,如污染环境、误差大等。小明同学在老师指导下,利用铁锈蚀原理测量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

【查阅资料】暖宝宝中发热剂的主要成分为铁粉、少许活性炭和少量氯化钠。活性炭是一种载体,可以使发热剂中各组分混合均匀,并使铁粉疏松、透气。

【实验原理】铁生锈消耗氧气,生成固体铁锈;氯化钠可以(填“加快”或“减慢”)铁锈蚀的速率。

【实验过程】(1)取一个集气瓶,其实际容积是150mL;取一个量筒,内盛100mL的水。

(2)室温时,将潮湿的发热剂悬吊在橡皮塞反面,再将橡皮塞旋紧到集气瓶口;然后将导气管插入量筒内(如下图所示)。一会儿后观察到量筒内的水缓缓,这是因为。

(3)当量筒内水面高度不再变化,且温度恢复至室温时,读出水面在72mL刻度处。

【实验结果】由上述实验数据可以算出,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是%。(精确到0.1%)

【反思拓展】(1)本实验中,如果发热剂接触不到水分,实验能否达到目的?,因为。

(2)本实验结果与理论值(21%)不一致,原因可能是。

A.发热剂中的活性炭影响铁粉吸收氧气

B.发热剂中有部分铁粉在实验前已被氧化

C.导气管里没有预先充满水

四、计算题(本大题共1小题。共5分)

18.称取铜、锌混合物10g置于烧杯中,慢慢加入稀硫酸使其充分反应,直至固体质量不再减少,此时用去49g的稀硫酸,剩余固体3.5g。求:

(1)该混合物中铜的质量是g。

(2)所用稀硫酸的溶质质量分数是多少?(写出计算过程)

【命题人:江苏李德前】

满分:60分时间:60分钟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H-1C-12

O-16S-32Zn-65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每小题2分,共24分)

1.化学就在身边。你在厨房看到的下列现象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A.开水沸腾了B.黄瓜切成薄片

C.饭菜变馊了D.电灯在发光

2.分类是科学研究的重要方法。下列各组物质按单质、化合物排列的是()

A.黄铜、维生素B.钢、盐酸

C.蛋白质、食盐D.黄金、烧碱

3.操作规范是实验成功的保证。下列实验操作正确的是()

4.化学变化常常伴随一些明显的现象。下列有关实验现象的描述,不合理的是()

A.面粉在空气中灼烧后,慢慢被烤焦变为黑色

B.浸有酚酞试液的滤纸条靠近浓氨水,滤纸条变红

C.木炭在氧气中燃烧发出白光,生成二氧化碳气体

D.将饱和的硝酸钾溶液冷却,溶液中会析出白色晶体

5.宏观现象都是微观本质的反映。下列有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A.春色满园、花香四溢,说明分子在不停地运动

B.气体受热膨胀,是因为温度升高分子变大

C.一滴水里有1.7×1021个水分子,说明分子很小

D.通常物质有三态变化,说明分子之间有间隔

6.燃烧与灭火随处可见。下列做法有悖科学性的是()

A.室内起火时,立即打开门窗通风

B.炒菜时,油锅内意外着火,立即加入青菜灭火

C.液化气、煤气泄漏起火时,首先关闭气体阀门

D.被困在火灾区时,用湿毛巾捂住口鼻低下身子逃生

7.铝、铁、铜是生活中常见的金属,下列关于它们的叙述错误的是()

A.人类使用金属的年代先后顺序是铜、铁、铝

B.铝制品比铁、铜抗腐蚀耐用,是因为表面形成致密的氧化铝保护膜

C.铝、铁都可以从硫酸铜溶液中置换出铜

D.三种金属都可以制成合金,合金属于合成材料

8.不少实验操作都有先后之分。下列关于实验操作先后顺序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给试管中的药品加热时,先预热试管,后集中加热

B.点燃可燃性气体前,先检验气体的纯度,后点燃

C.模拟炼铁实验中,应先加热氧化铁,再通入CO

D.实验室制取气体时,要先检查装置气密性,再装入药品

9.右图是A、B两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据此可知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温度为t1℃时,A与B的溶解度相等

B.t2℃时,60gA加到100g水中,能得到160g溶液

C.把A、B的饱和溶液由t2℃降至t1℃时,A溶液比B溶液浓

D.升高温度,可使B的不饱和溶液变饱和

10.鉴别未知物质是化学实验中的一项重要技能。下列鉴别方法、现象或结论不正确的是()

鉴别对象方法、现象、结论A食盐和硝酸铵分别溶于水,有刺激性气味的是硝酸铵B棉线和羊毛线分别灼烧,有烧焦羽毛气味的是羊毛线C淀粉和葡萄糖分别滴加碘水,呈现蓝色的是淀粉D稀盐酸和稀硫酸分别滴加氯化钡溶液,有白色沉淀生成的是稀硫酸11.某小组同学在完成氢氧化钠与盐酸中和反应实验时,溶液的pH变化如右图所示。结合坐标图,该小组的同学分析合理的是()

A.实验是将氢氧化钠溶液滴入稀盐酸中

B.a点表示两种物质恰好完全反应

C.将任意一种溶液加水稀释,其pH变化也基本符合本坐标图

D.有盐和水生成的反应一定是中和反应

12.将一定质量的A、B、C、D四种物质放一密闭容器中,在一定条件下反应一段时间后,测得各物质的质量如下表。

物质ABCD反应前的质量/g6.43.24.02.5反应后的质量/g3.8待测7.22.5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A.物质D可能是催化剂

B.表中待测数据的值为2.6

C.物质A是反应物

D.反应中B与C的质量比是4∶5

二、填空题(本大题共3小题。每个化学方程式2分,其余每空1分,共16分)

13.用数字和化学符号填空。

(1)5N:。

(2)碱溶液中大量含有的阴离子:。

(3)4个五氧化二磷分子:。

(4)最简单的有机物:。

14.水是生命之源。请回答下列与水有关的问题。

(1)下图是电解水的简易装置,有关的化学方程式是;试管1中收集到的气体名称是;当试管2中产生5mL气体时,试管1中产生的气体体积是mL。

(2)发生水灾时,灾民只能取到浑浊的水。面对饮水困难,请你为他们解决下列问题:①采用方法可分离水中难溶性固体杂质;②采用方法可证明处理后的水是硬水;③采用方法既可降低水的硬度,又可杀菌消毒。

15.A、B、C、D、E、F是初中化学常见的物质,A、B、C是氧化物且A是红棕色粉末,D、F均是常见的金属,E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它们之间的转化关系如下图所示(“→”表示物质转化的方向;部分反应物、生成物和反应条件未标出)。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E→C的基本反应类型属于反应。

(2)写出反应①、③的化学方程式:①;③。

三、实验与探究题(本大题共2小题。共15分)

16.(8分)下图是在实验室制取气体的实验装置示意图,请回答:

(1)仪器a的名称是,b的名称是。

(2)实验室用B装置制氧气的化学方程式为,选用的收集装置是。

(3)实验室用石灰石和稀盐酸制取二氧化碳,发生装置和收集装置的组合是。

(4)实验室常用加热熟石灰与氯化铵固体的方法制氨气,则选择的发生装置为;收集氨气仅能用D装置,说明氨气。

17.(7分)课本上测量空气中氧气体积分数的实验装置存在不少的缺点,如污染环境、误差大等。小明同学在老师指导下,利用铁锈蚀原理测量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

【查阅资料】暖宝宝中发热剂的主要成分为铁粉、少许活性炭和少量氯化钠。活性炭是一种载体,可以使发热剂中各组分混合均匀,并使铁粉疏松、透气。

【实验原理】铁生锈消耗氧气,生成固体铁锈;氯化钠可以(填“加快”或“减慢”)铁锈蚀的速率。

【实验过程】(1)取一个集气瓶,其实际容积是150mL;取一个量筒,内盛100mL的水。

(2)室温时,将潮湿的发热剂悬吊在橡皮塞反面,再将橡皮塞旋紧到集气瓶口;然后将导气管插入量筒内(如下图所示)。一会儿后观察到量筒内的水缓缓,这是因为。

(3)当量筒内水面高度不再变化,且温度恢复至室温时,读出水面在72mL刻度处。

【实验结果】由上述实验数据可以算出,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是%。(精确到0.1%)

【反思拓展】(1)本实验中,如果发热剂接触不到水分,实验能否达到目的?,因为。

(2)本实验结果与理论值(21%)不一致,原因可能是。

A.发热剂中的活性炭影响铁粉吸收氧气

B.发热剂中有部分铁粉在实验前已被氧化

C.导气管里没有预先充满水

四、计算题(本大题共1小题。共5分)

18.称取铜、锌混合物10g置于烧杯中,慢慢加入稀硫酸使其充分反应,直至固体质量不再减少,此时用去49g的稀硫酸,剩余固体3.5g。求:

(1)该混合物中铜的质量是g。

(2)所用稀硫酸的溶质质量分数是多少?(写出计算过程)

【命题人:江苏李德前】

猜你喜欢
稀硫酸大题氧气
2019届高考数学模拟试题(七)
2019届高考数学模拟试题(八)
铁粉和氧化铜与足量稀硫酸反应的实验探究
泥炭的稀硫酸预处理及其工艺优化
氧气的实验室制取与性质
地球上的氧气能用得完吗?
GREEN WORLD
补注区别浓硫酸和稀硫酸的方法
解析几何测试卷(B卷)
浅谈浓硫酸和稀硫酸的鉴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