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口老龄化对我国肉类消费的影响

2014-08-22 03:52白军飞闵师仇焕广王晓兵
中国软科学 2014年11期
关键词:消费量肉类人口老龄化

白军飞, 闵师, 仇焕广, 王晓兵

(1.中国农业大学 经济管理学院,北京 100083; 2.德国莱布尼兹汉诺威大学 发展与农业经济研究所,德国汉诺威 30625; 3.中国人民大学 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北京 100872;4.中国科学院 农业政策研究中心,北京 100101)

一、引言

近年来,有关我国居民肉类消费增长趋势及其对粮食安全的影响受到了学术界与政府部门的高度关注。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过去三十年,全国城市、农村居民年人均肉类(主要包括猪肉、牛羊肉和禽肉)消费量分别增长了69%和135%,到2011年城市与农村居民年人均肉类消费量分别达到35.2千克与23.3千克,我国人均畜禽肉类消费量为29.3公斤*袁学国和Ma Hengyun 等认为国家统计局在居民肉类消费上的统计数据很大程度上可能被低估了。。肉类消费的增长对国家粮食安全,特别是对饲料粮安全会产生重要影响。随着我国居民收入水平提高和城镇化的发展,肉类在食物消费结构中的比例呈明显上升趋势,而粮食消费所占比例则呈下降趋势。已有研究表明,未来随着居民肉类消费需求的快速增长,我国粮食进口的压力还将进一步增大。例如黄季焜等[1]研究认为,2030年我国粮食进口总量将达到1.3亿吨左右,我国的粮食自给率将从目前的近90%下降到83%左右。

很多研究从不同角度分析了我国畜禽肉类消费需求趋势及其影响因素[2-4]。大部分研究表明收入水平、城市化等经济因素是影响我国畜禽肉类消费需求的主要原因,并有部分研究据此进行了肉类消费需求预测[5]。例如,杨霞[6]根据中国居民人均收入和城市化率发展水平,预测 2020年我国人均畜禽肉类消费量将达到51.6公斤。李志强和王济民[7]基于人均国民收入水平与台湾、日本的比较,预测我国畜禽肉类消费需求到2030年将会增加到年人均60公斤; 而王祖力和王济民[8]在考虑收入水平、城市化等因素条件下采用适度增长法预测2030年我国年人均畜禽肉类消费量将会达到68公斤。

然而,已有研究却很少关注家庭人口结构变化特别是老龄化对畜禽肉类消费的影响。国外的一些研究表明,老龄化是影响家庭肉类消费的一个重要因素。Gossard和Richard[9]利用美国农业部调查数据研究了美国居民人均肉类消费总量及其肉类消费结构,结果表明牛肉消费量随着消费者的年龄增长而减少。Garriguet[10]基于加拿大社会健康调查的研究结果也发现不同年龄组群之间的肉类消费量存在显著差异,31-50岁人群肉类消费量最高,而在50岁以上组群中肉类消费量随年龄增长而递减。Davis 和Lin[11]的预测认为,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发展,未来20年美国人均牛肉消费量可能呈现递减趋势。虽然,人口老龄化会对居民人均食物消费产生重要影响,但国内从人口结构与老龄化角度分析我国居民食物消费的研究较少。钟甫宁和向晶[12]将人口结构变动考虑在内,从人体能量需求的角度出发,分析了我国粮食需求趋势;向晶[13]也认为如果不考虑人口结构因素的影响,可能会夸大未来我国粮食需求和粮食安全问题。黄季焜[14]研究结果表明,年龄结构变化对食物消费需求存在不同程度的影响,如果低龄人口和高龄人口在总人口中所占比例增加,那么各类食物的人均消费量有可能出现下降。虽然Wang et al.[3]和Zhou et al.[15]都指出在分析和预测中国肉类消费需求问题时需要关注人口老龄化的影响,但他们在预测分析我国未来肉类消费需求趋势时,可能受相关数据和参数可获得性的制约未能将人口老龄化因素考虑在内。

目前,我国人口老龄化的趋势日趋明显,人口老龄化对我国肉类等食物消费的影响值得关注。受上世纪80年代开始执行的计划生育政策影响,近年来我国人口老龄化的进程加快,人口老龄化在未来二三十年将更为严重[16]。根据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全国大于60岁的人口比例达到13.26%,已经超过联合国对人口老龄化定义的传统标准10%。相关研究预测到2025年我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比例将超过20%[17],而到2050年更是会超过30%[18]。虽然大量研究从不同角度分析了人口老龄化可能带来的社会经济问题[19-21], 例如:社会保障[22]、劳动力就业[23]、收入不平等和消费需求[24]以及经济平衡[25]等,但很少有研究将老龄化与食物需求、粮食安全问题相联系[26]。

本文以微观居民家庭消费调查数据为基础,实证分析了家庭人口结构、特别是老龄化对家庭肉类消费的影响,并结合估计结果与相关文献,讨论了人口老龄化条件下的我国肉类消费需求趋势变化。本文采用的数据主要来源于作者近年对我国6个城市1340户家庭的连续一周记帐式消费调查。与已有相关研究相比,本文所使用的数据库有以下2个优点,使之更适合本研究所需:1)调查了所有家庭成员在家与在外的肉类消费信息,而已有的研究大多忽略了户外消费部分;2)系统收集了家庭人口的相关消费数据、家庭成员的人口特征、家庭的相关社会经济信息等,可以系统分析不同因素对家庭食物消费的影响。研究首先利用所收集的住户数据,建立计量经济模型,分析了各类因素、特别是老龄化因素对食物消费的影响,然后在此基础上,结合相关文献参数,从宏观层面讨论了未来人口老龄化进程对我国肉类消费需求的影响及其政策启示。

二、数据和描述性统计分析

1.数据说明

本文所用数据来源于作者2007-2011期间对我国六个城市的家庭饮食消费调查。调查样本依托于国家统计局各城市的样本,采用分层随机抽样方法获取。调查有效样本共1340户,包括北京315户、南京246户、成都208户、西安215户、厦门149户,和沈阳207户*各地数据采集时间:北京 (2007年7月)、南京(2009年9月)、成都(2010年10月)、西安和厦门(2011年6月)和沈阳(2011年7月)。。

调查内容包括家庭每个成员的各类主要食品的消费支出和消费量,以及家庭成员的个人特征和家庭社会经济特征等。借鉴美国商务部消费者食品消费支出调查的方法,本调研采用日记账的方法记录了居民家庭中每个成员连续一周的食品消费支出和消费量。其中,肉类消费量具体包括猪肉、牛羊肉、禽肉以及其他畜禽肉类、肉制品等,并分类记录。本文中肉类消费量为上述所有畜禽肉类品种消费量的加总,但不包括水产品。

调查中,我们不仅详细记录了居民在家的肉类消费,也详细记录了其户外消费部分。相关研究表明,随着经济发展以及居民收入的增长,其饮食消费的一个显著变化是在外饮食消费呈上升趋势[27-29]。如果不包括居民的户外消费部分,将显著低估其消费量,并导致相关研究结果的严重偏误。

2.人口结构和肉类消费量的描述性统计分析

为考察家庭人口老年化对肉类消费的影响,我们按照两种方法划分居民家庭类型。方法一是依据所有家庭成员的年龄结构,将家庭分为六种类型;方法二是计算各个年龄段人口在家庭总人口中的比例。

对于方法一,即根据家庭成员的年龄结构划分居民家庭类型,具体步骤如下:首先,家庭成员按年龄可分为三组:未成年人(年龄≤16岁)、中青年(16岁<年龄≤60岁)和老年人(年龄>60岁)。其次,根据每个家庭中是否有这三组成员,将样本家庭划分为六个类型:1.中青年家庭,即仅有中青年人的家庭;2.老年人家庭, 即仅有老年人的家庭;3.中青年和未成年人家庭, 由中青年人和未成年人组成的家庭;4.老年人和未成年人家庭,既有老年人又有未成年人的家庭;5.中青年和老年家庭, 由中青年人和老年人组成的家庭;6.老中青和未成年人家庭, 由中青年人、老年人和未成年人组成的家庭。

为了分析人口老龄化与家庭人均肉类消费量的影响,我们分别计算了不同类型家庭的人均肉类消费量,并对各组家庭肉类消费量均值进行t检验,以分析各类家庭的人均肉类消费是否存在显著差异。t检验的基本前提是同方差假设,因此首先需要对各个类型家庭之间的人均肉类消费量进行方差齐性检验即F检验,各F检验值都小于相应的F检验临界值,说明各个类型家庭人均肉类消费量的总体方差都没有显著差异,满足t检验基本前提。然后进一步对各类型家庭之间人均肉类消费量进行t检验,以中青年家庭(类型1)与老年人家庭(类型2)为例,原假设H0:类型1与类型2家庭的人均肉类消费量没有区别;备择假设H1:类型1与类型2家庭的人均肉类消费量存在差异,分别与1%、5%和10%显著水平下的临界值比较,若t值大于临界值则拒绝原假设H0,接受H1即类型1与类型2家庭人均肉类消费量存在显著差别;反之, 则接受H0,即两类家庭的人均肉类消费量不存在显著差别。

表1报告了各类型家庭人均肉类消费量之间t检验结果。通过对比六类家庭人均肉类消费量,可以看出不同家庭类型的人均肉类消费量有明显差异。中青年家庭(类型1)的肉类消费量最高达到5.96 kg/月/人;老年人家庭(类型2)人均肉类消费量不到中青年家庭的四分之三(72%);而肉类消费量最低的是老年人和未成年人家庭(类型4)仅为3.56 kg/月/人,不足中青年家庭(类型1)肉类消费量的60%。各类型家庭肉类消费均值之间大部分存在显著差异,只有“老年人家庭” (类型2)与“老年人和未成年人家庭” (类型4)没有显著差异,以及“中青年和老年家庭”(类型5)与“老中青和孩子家庭”(类型6)没有显著差异。统计性检验也表明:中青年人的人均肉类消费量可能与老人、儿童的人均肉类消费量差异显著,而老人和儿童肉类消费量之间可能没有显著差异。

表1 不同类型家庭人均肉类消费量及t检验值

数据来源:作者调查

注: *、** 和***分别表示在10%、5%和1%的显著水平

对于方法二,同样,我们首先根据年龄将家庭成员分为六类人群,包括16岁以下、17-30岁,31-40岁人群、41-50岁人群、51-60岁人群以及60岁以上人群;然后分别计算各个年龄段人口在家庭总人口中的比例。在第三部分的计量经济模型分析中,我们用这六类人群所占家庭人口的比例作为解释变量,分析老龄化对人均肉类消费的影响。数据表明样本家庭中16岁及以下儿童占11%,是各个年龄段中所占比例最低的一组,而人口比例最高的是51-60岁、41-50岁的年龄组别,分别达到23%和20%。具体分析结果见本文第三部分和表2。

三、模型设定与回归分析结果

1.模型设定

上述的统计描述分析虽然表明,不同人口特征的家庭在人均肉类消费上存在较为显著的差异,但这些分析没有考虑其它因素的可能影响。因此,我们进一步建立如下计量经济模型,在控制其它可能影响人均肉类消费量的因素的条件下定量估计人口老龄化对肉类消费变化的影响。计量经济模型设定如下:

lnY=α+Xβ+Zγ+ε

(1)

式(1)中被解释变量Y为家庭人均每月肉类消费量。被解释变量X为家庭人口结构特征,即按照分类方法二,家庭中不同年龄段人口占家庭总人口的比例。Z为其他控制变量,包括家庭社会经济特征、饮食决策人社会经济特征、城市虚变量等,ε为误差扰动项。其中,家庭社会经济特征包括家庭人口数、人均可支配收入、家庭男性比例;饮食决策人在我们的调查样本中指家庭中食品消费的主要负责人,其个人社会经济特征,如年龄、性别、民族和教育水平等对家庭肉类消费可能存在着一定的影响。模型中并没有考虑价格变量,主要是由于肉类总量包括各种不同肉类,在分析总的肉类消费量时其价格难以核算,因此我们假设同一个城市家庭在调查期间(7天)所面对的肉类市场价格相同,而城市虚变量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控制城市间肉类价格差异对消费的影响。

表2 变量基本描述统计

数据来源:作者调查

表2汇报了回归分析中各类变量的描述性统计分析结果。样本家庭人口数均值为2.91,家庭规模最小的为1人,最大的为7人。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均值为0.2万元/月,略高于2011年全国城镇居民人均月可支配收入0.18万元,这主要是由于6个样本城市居民收入水平普遍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另外,样本家庭最高收入达到1.58万元/月,而最低收入仅为0.02万元/月,说明样本家庭收入水平差距较大。家庭中男性比例约为50%,与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男性比例51.27%比较接近,说明我们的调查样本男女比例较为均衡,样本具有较好的代表性。样本中97%的家庭属于汉族;家庭饮食决策人的平均年龄约为50岁,最小的为16岁,最年长的为87岁;并且多为女性,男性饮食决策人比例仅为38%;从家庭饮食决策人的受教育水平来看,初中及以下、高中教育水平的家庭都是29%,而决策人为大专或高职学历的家庭占总样本的24%,决策人受教育水平为本科以上教育水平的家庭占18%。

2.模型估计结果

表3汇报了模型的最小二乘估计结果。模型调整的R2为0.15,F统计量为12.79,模型整体通过了显著性检验,说明各个解释变量的联合解释能力显著,模型估计结果良好。

表3 计量经济模型估计结果

注:*、**、*** 分别表示在10%、5%和1%的显著水平。

模型估计结果表明:人口老龄化对人均肉类消费量有显著影响。在估计家庭人口结构对肉类消费影响时,由于各年龄段的人数比例相加等于1,回归时需要删除一个人群组,所以我们以31-40岁的人群组作为对照组。回归结果表明,除了60岁以上人群组外,其他人群组对人均肉类消费的影响都不显著。而60岁以上人口比例对家庭人均肉类消费的影响在5%的显著水平下通过检验,并且符号为负。结果说明家庭人口结构老年人比例的增加,人均肉类消费量会显著减少。回归系数表明:当家庭中60岁以上老年人口比例增加1%时,家庭人均肉类消费量将减少0.5%。该回归结果也表明,在分析和预测我国未来肉类消费需求趋势时如果不考虑人口老龄化的影响,会显著高估未来我国居民人均和总的肉类消费数量。

模型估计结果也表明收入、饮食负责人个人特征等因素对肉类消费有显著影响。人均可支配收入及其平方项分别在1%、5%的显著水平上显著,其中收入的一次项系数为正,平方项为负,说明在目前我国城市居民的收入水平下,人均肉类消费量随着家庭收入的增加而上升,但增速度会逐渐下降,这与王祖力等[8]等研究结论一致;家庭中男性比例与人均肉类消费量呈正相关,即男性消费的肉类平均高于女性,这也与Liu[30]的结论一致。另外,饮食决策负责人是高中、大专高职学历的家庭人均肉类消费量显著高于学历是初中及以下的家庭。城市虚变量也大多在1%和5%的水平下显著,说明家庭人均肉类消费需求存在较为显著的区域差异*城市间的差异可能有区域差异和时间差异,但这不是本文的重点。。

四、人口老龄化对我国未来畜禽肉类消费需求的影响

本研究利用上述计量经济模型的估计结果,并参考了对我国人口预测的相关文献,进一步模拟分析了如果不考虑人口老龄化可能导致的对我国未来肉类消费需求趋势的估计偏差。为了简化分析,本文假设所采用调查样本可以代表全国平均水平,即对于所有的城市居民以及农村居民,60岁以上人口比例每增加1%,都会导致平均的肉类消费量下降0.5%。虽然该假设可能与实际情况存在一定的差异,例如对样本之外的城市居民或农村居民,60岁以上人口比例增加1%,人均肉类消费量的变化可能略大于或小于0.5%,但该假设不会对估计结果的趋势产生明显影响。

1.人口老龄化对未来我国肉类消费总量影响的估计方法

全国肉类总消费量可以通过人均肉类消费量乘以总人口数获得。首先,假设第t年在没考虑人口老龄化条件下的年人均肉类消费量为Qt。假设受收入等人口老龄化之外因素的影响,第t+1年的人均肉类消费量增长率为VQ(t+i)。那么,第t+1年的人均肉类消费量Qt+1可以表示为:

Qt+1=Qt*(1+VQ(t+1))

(1)

(2)

TQt+1=Pt+1*Qt*(1+VQ(t+1))

(3)

(4)

2.人口老龄化对我国未来畜禽肉来消费总量的影响

表4 人口老龄化对未来我国人均畜禽肉类消费量的影响

图1 模拟2015-2030年全国肉类消费需求趋势

五、结论与讨论

本文利用对全国六个城市1340户家庭的记账式消费调查数据,结合统计分析与计量经济模型,实证分析了人口老龄化对人均畜禽肉类消费量的影响,并估计了如果忽略人口老龄化因素可能导致的对我国未来畜禽肉类消费预测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家庭(或所有人口中)中60岁以上老年人比例每增加1%,人均肉类消费量将减少0.5%;不考虑人口老龄化将分别导致我国2020年和2030年的畜禽肉类消费需求高估1.9%和5.6%。如果按照简单的料肉比折算,如果不考虑人口老龄化因素,将导致2030年我国畜禽肉类需求预测高估528万吨,相当于大约1320万吨的饲料粮。另外,研究发现家庭收入、家庭男性比重以及饮食负责人的教育水平等因素也都不同程度地影响着家庭人均肉类消费。

本文研究结论对我国肉类消费需求的相关研究与政策制定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按照国际经验,随着经济发展人均肉类消费量必然会经历一个快速增长、缓慢增长直至逐渐减少的发展趋势。中国经济仍属于发展中水平,国内外的大量研究也表明未来我国的肉类需求将进入快速增长阶段,由此导致的饲料粮需求增长也会给我国未来的粮食安全问题产生更大压力[1]。2010 年我国由传统的玉米净出口国转变为净进口国,2012年玉米的进口数量超过了500万吨,一些研究也表明随着未来我国肉类需求的增长,我国玉米等饲料粮的进口还将持续增加。例如仇焕广等[31]的预测认为2030年,我国玉米的净进口将达到4800万吨左右。然而,本文的研究表明,由于我国人口老龄化的趋势在未来会更为严重,人口老龄化可能会使我国居民肉类消费需求增长趋缓,并对我国农产品的进出口贸易和粮食安全等产生明显影响。因此,在未来的相关研究和政策制定中应该考虑人口老龄化对食物消费需求的影响,以及与此相关的农产品供需、贸易等方面的影响。人口老龄化对我国社会经济将产生重要的影响,例如对劳动力供给、社会保障、农产品供需等。本研究只是分析了人口老龄化对畜禽肉类消费的影响,实际上老龄化也可能会对粮食等其它农产品的需求带来直接影响,因此在未来的研究中也需要关注。

参考文献:

[1]黄季焜,杨军,仇焕广.新时期国家粮食安全战略和政策的思考[J].农业经济问题,2012(3):4-8.

[2]蒋乃华,辛贤,尹坚.我国城乡居民畜产品消费的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农村经济,2002(12):48-54.

[3]Wang J, Zhou Z, Cox R. Animal product consumption trends in China[J]. Australasian Agribusiness Review, 2005, vol.13 (paper 2), February 22nd:1-17.

[4]李振唐,王谊鹃,彭鹰.我国肉类产品生产消费能力分析[J].农业技术经济,2005(3):17-21.

[5]夏晓平.李秉龙.隋艳颖.收入变动与城镇居民畜产品消费的实证分析[J].消费经济,2010(5):17-20.

[6]杨霞.我国畜产品消费分析及预测[J].中国食物与营养,2007(5):28-30.

[7]李志强,王济民.我国畜产品消费及消费市场前景分析[J].中国农村经济,2000(7):46-51.

[8]王祖力,王济民.我国畜产品消费变动特征与未来需求预测[J].农业展望,2011(8):55-59.

[9]Gossard H, Richard Y. Social structural influences on meat consumption [J]. Human Ecology Review , 2003, 10(1):1-9.

[10]Garriguet D. Canadian community health survey: overview of canadians’ eating habits, 2004 [EB/OL] .Statistics Canada, Health Statistics Division, 2006. Available at: http://www.statcan.gc.ca/daily-quotidien/060706/dq06- 0706b-eng.htm.

[11]Davis C G, Hwan L.Factors affecting U.S. beef consumption.electronic outlook report from the economic research service[R].LDP-M-135-02, October, US Department of Agriculture, 2005.

[12]钟甫宁,向晶.人口结构、职业结构与粮食消费[J].农业经济问题,2012(9):38-44.

[13]向晶.人口变迁对粮食消费的影响——基于年龄和就业结构视角的实证分析[D]. 博士学位论文,南京农业大学,2012.

[14]黄季焜.社会发展, 城市化和食物消费[J].中国社会科学,1999( 4):102-116.

[15]Zhou Z, Tian W, Wang J, Liu H, Cao L.Food Consumption Trends in China[EB/OL]. Working paper, April 2012, Submitted to the Australian Government Department of Agriculture, Fisheries and Forestry. Available at: http://www.daff.gov.au/agriculture-food/food/publica- tions/food-consumption-trends-in-china,2012.

[16]邬沧萍,姜向群.健康老龄化战略刍议[J].中国社会科学,1996(5):66.

[17]谢安.中国人口老龄化的现状、变化趋势及特点[J].统计研究,2004(8):50-53.

[18]杜鹏,翟振武,陈卫.中国人口老龄化百年发展趋势[J].人口研究,2005(6):92-95.

[19]田雪原.人口, 经济, 环境的可持续发展[J].中国社会科学,1996(2):4-15.

[20]姜向群,丁志宏.对我国当前人口老龄化问题研究的概念和理论探析[J].人口学刊,2004(5):10-13.

[21]彭希哲,胡湛,公共政策视角下的中国人口老龄化[J].中国社会科学,2011(3):121-138.

[22]谢安.改革现行养老保险体制应对人口老龄化[J].管理世界,2005(4):141-142.

[23]李澜,李阳.我国农业劳动力老龄化问题研究——基于全国第二次农业普查数据的分析[J].农业经济问题,2009(6):61-66.

[24]李旻,赵连阁.农业劳动力“老龄化”现象及其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基于辽宁省的实证分析[J].农业经济问题,2009(10):12-18.

[25]曲兆鹏,赵忠.老龄化对我国农村消费和收入不平等的影响[J].经济研究,2008(12):85-99.

[26]李军.人口老龄化条件下的经济平衡增长路径[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6(8):11-21.

[27]Nayga R M, Capps O.Determinants of food away from home consumption: an update [J]. Agribusiness, 1992(8):549-559.

[28]Byrne P J, Capps O, Saha A.Analysis of food-away-from-home expenditure patterns for US households, 1982-89 [J].American Journal of Agricultural Economics, 1996(78): 614-627.

[29]Bai J, Wahl T, Lohmar B, Huang J. Food away from home in Beijing: effects of wealth, time and free meals[J]. China Economic Review, 2010(21): 432-441.

[30]Liu H, Claus D.Determinants of meat consumption in China [J]. Working Paper 40 of Asian Agribusiness Research Centre(AARC), 2007.

[31]仇焕广,张世煌,杨军,井月.中国玉米产业的发展趋势, 面临的挑战与政策建议[J].中国农业科技导报,2013, 15(1): 20-24.

[32]袁学国,王济民,韩青.中国畜产品生产统计数据被高估了吗?来自中国六省的畜产品消费调查[J].中国农村经济,2001(1):48-54.

猜你喜欢
消费量肉类人口老龄化
中国人口老龄化:现状、成因与应对
《肉类研究》杂志征订启事
《肉类研究》杂志征订启事
韩国电企2月份煤炭消费量同比下降18.5%
世界人口老龄化之住房问题
技术创新视角下人口老龄化对经济增长的影响
技术创新视角下人口老龄化对经济增长的影响
肉类加工
2014年全国纸及纸板生产量为1.0470亿吨
欢迎订阅2016年《肉类研究》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