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原油价格波动对中国物价水平的影响

2014-08-27 09:30彭文喜
财经理论研究 2014年2期
关键词:物价水平布伦特原油价格

彭文喜

(湖北大学 商学院,湖北 武汉 430062)

一、引言

近十年来,国际石油价格上涨迅速,并从2006年5月开始剧烈波动,至今仍处于100美元上下大幅震荡。石油作为一种特殊的国际战略物资,其价格冲击对全球性通胀的影响是绝对的,石油价格上升会导致物价水平上涨(Barsky and Kilian,2004)[7]。尤其对石油进口国而言,石油价格波动对GDP和通货膨胀有显著的影响,石油价格上涨使石油净进口国面临经济衰退和通货膨胀的双重风险(Peersman and Robays,2012)[8]。对于初级商品而言,原油价格比65%的其他初级产品具有更强的波动性,并且原油价格波动对PPI有显著的影响(LeB-lanc and Chinn,2004)[13]。在受到石油价格冲击时,如果政策制定者的经济调控目标对稳定通货膨胀给予更多的关注,则通货膨胀预期自我实现的可能性将变小(Ghosal,Clarida,2000)[15],通货膨胀和产出的波动性也更小(Leduc and Sill,2004)[11]。

随着1998年和2000年两次国内油价形成机制的调整,中国石油价格已与国际接轨,国际油价波动对国内油价具有绝对的传导作用(魏巍贤和林伯强,2007)[4];中国抗高油价的能力正逐步减弱,已接近东南亚等国的水平(沈中元,2004)[3]。在此情况下,国际油价波动对中国物价水平的影响将可能日益显现。对国际油价冲击与中国通货膨胀之间关系的研究结论存在分歧。部分学者的研究结果表明,国际石油价格上涨导致中国物价水平明显上升(史丹,2000;曾秋根,2005;吴力波和华明,2008)[2];也有研究结果显示中国物价水平与国际石油价格波动的关联性很不显著(王凤云,2007;曾林阳,2008;王彬等,2010)[5],并认为国际油价上涨虽会加大企业的生产成本,但成本没有转嫁到消费者上,因此国际油价上涨并未给中国带来通货膨胀压力(何念如,2006)[1]。本文研究的目的在于分析中国物价水平与国际石油价格波动之间关联性的特征,并对此做出必要的解释。

二、国际原油价格波动影响中国物价水平的实证检验

本文选用向量自回归模型(Vector Autoregressive Model,VAR)进行计量分析。VAR不以经济理论为基础来描述经济变量之间的结构关系,而是以数据统计性质为基础,把某一经济系统中的每一变量作为所有变量的滞后变量的函数来构造模型。作为一种非结构化方法,VAR可在缺乏理论支持的情形下对多个变量的关系进行建模,是一种处理具有相关关系的多变量的分析和预测、随机扰动对系统的动态冲击的最方便的方法。

(一)变量选取和模型设定

1.变量选取

在整个经济体系中,价格水平与投资、消费、政府支出、货币供应量、原材料与燃料价格密切相关。据此,本文遴选出:生产者物价指数(PPI)、消费者物价指数(CPI)、国内私人消费支出(CON)、国内总投资(INV)、政府支出(GOV)、货币供应量(M2)、出口总额(X)、布伦特原油现货价格(BRE),共8个变量进行定量研究。其中,PPI、CPI、CON、INV、M2、BRE为内生变量,GOV和X为外生变量。

2.VAR模型的设定

根据变量之间的相关性特征和比较分析的需要,本文构建的VAR模型系统由以下四个方程组成:

式中,a1、a2表示常数项,a1i、b1i、c1i、d1i等表示待估参数,k、i为滞后期,u1、u2是随机误差项。

(二)数据来源说明及处理

本文收集了中国2002年第一季度到2012年第二季度各变量的季度数据。其中,CPI、CON和INV数据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网站,GOV数据来自Wind资讯网,PPI数据来自中国经济网,M2数据来自中国人民银行网站,X数据来自海关统计网,BRE现货价格数据来自美国能源情报署(EIA)网站。

本文选用的中国数据是未经季节调整的时间序列数据,我们采用census xl2方法,消除了PPI、CPI、CON、INV、GOV和X六个时间序列数据中的季节性因素。另外,美国能源情报署网站提供的布伦特原油现货价格为月度数据,本文用中国的月度原油进口量为权重,匡算出中国原油进口的实际季度布伦特原油现货价格。

(三)实证检验及其结果

运用VAR方法进行回归估计时需要确定滞后期k,在VAR模型中适当加大k值可以消除误差项中存在的自相关。但K值过大会导致自由度减小,直接影响模型参数估计量的有效性。因此,本文采用AIC准则、SC准则和LR方法确定k为5。

1.单位根检验结果

ADF 检验结果显示,LNBRE、LNPPI、LNCPI、LNINV、LNCON、LNM2、LNX、LNGOV 均是不平稳的,经一阶差分后的ADF检验结果均是平稳的,上述变量均符合I(1)特征。ADF检验结果见表1。

2.协整检验结果

第一,在5%的显著性水平,中国的生产者物价指数与国内总投资、布伦特原油价格、货币供应量之间存在长期稳定的协整关系(见表2)。对协整向量的正则化得到

β1﹦(1,-0.0024,-0.1479,-0.1141),其对应的协整关系为:

式(3)表明:中国的生产者物价指数与国内总投资、布伦特原油价格、货币供应量之间的协整关系依次递增;国内总投资、布伦特原油价格、货币供应量每变动1%,中国的PPI分别将会变动0.0024%、0.1141%和0.1479%。其中,括号中的数字表示各个系数的t统计量,可以看出M2、BRE通过显著性为5%的t检验进入协整方程。

表2 协整关系的Johansen检验(PPI)

第二,在5%的显著性水平,中国的消费者物价指数与布伦特原油价格、国内私人消费支出和货币供应量之间存在长期稳定的协整关系(见表3)。对协整向量的正则化得到 β1﹦(1,-0.0490,-0.1191,-0.0349),其对应的协整关系为:

式(4)显示,中国的消费者物价指数与布伦特原油价格、国内私人消费支出和货币供应量之间的协整关系依次递增;布伦特油价、国内私人消费支出和货币供应量每变动1%,中国的消费者物价指数将会同方向变动 0.0349%、0.0490%、0.1191%。其中,括号中的数字表示各个系数的t统计量,可以看出BRE通过显著性为5%的t检验进入协整方程。

表3 协整关系的Johansen检验(CPI)

3.脉冲响应

脉冲响应函数刻画的是在扰动项上加载一个一次性冲击对于内生变量当前值和未来值所带来的影响,即追踪系统对一个内生变量的冲击效果。利用VAR模型进行脉冲响应分析,我们可以直观地了解在一单位标准布伦特油价的冲击对中美两国生产者物价指数和消费者物价指数的影响差异。单位标准差布伦特油价冲击中美PPI和CPI的响应图谱如下:

单位标准差布伦特油价冲击响应图谱显示出:第一,单位标准差布伦特油价对中国PPI产生一个正向冲击效应,并在第二期时达到最大,此后逐步衰减,并在第四期后变为负效应。

第二,单位标准差布伦特油价对中国CPI产生一个正向冲击效应,在第二期达到最大,此后正向冲击效应逐步衰减。并在第二期后迅速变为负效应。

4.方差分解

方差分解则是通过均方误差分解方法将系统的冲击分解成各变量冲击所作的贡献,从而给出对VAR模型中的变量产生影响的每个随机扰动的相对重要性的信息。本文运用sims(1980)方差分解法,通过求解扰动项对向量自回归模型预测均方差的贡献度,分析各变量对中美两国PPI、CPI的冲击作用。各变量的方差分解结果见表4和表5。

图1 PPI对单位标准差油价冲击的响应

图2 CPI对单位标准差油价冲击的响应

表4 LNPPI的方差分解

从表4的方差分解结果可以看出,布伦特油价冲击对中国PPI波动的贡献度在第10期后趋于稳定;布伦特油价冲击可解释约9%左右的PPI波动。货币供给量冲击是解释PPI波动的最重要的因素,可以解释约60%左右的PPI的波动。

表5 LNCPI的方差分解

从表5的方差分解结果可以看出,布伦特油价冲击对中国CPI波动的贡献度在第10期后趋于稳定,布伦特油价冲击可解释约8%左右的CPI波动。货币供应量约可解释68%的CPI波动。

三、基本结论

根据实证分析结果,可以得出三个方面的结论:

第一,国际石油价格冲击对中国物价水平的影响是正向且显著的。当国际油价上涨会导致中国PPI、CPI的增长。协整检验应结果显示,BRE在两个协整方程中的T统计值均大于2,表明国际原油价格波动对生产者物价指数和消费者物价指数的影响是显著的。方差分解结果显示,货币供应量是影响通货膨胀的最主要因素,布伦特原油价格波动可解释约9%的生产者物价水平和约8%的消费者物价水平。相对于消费需求、投资、货币供应量等宏观经济指标对物价水平的影响,国际油价对中国物价的影响是显著的。

第二,国际石油价格波动对中国生产者物价水平和消费者物价水平的影响速度和持续时间不同。脉冲响应图谱显示,国际原油价格波动对PPI的影响速度比CPI的更快,并且冲击PPI的持续时间比CPI的更持久。国际油价波动对PPI的正向冲击持续了四期,而对CPI的正向冲击只持续了两期。生产者物价指数是消费者物价指数的影响因素之一,油价波动首先会对生产者物价指数产生冲击,再通过价格传导机制对生产者物价指数产生冲击,因此原油价格波动对生产者物价指数的影响速度会快于消费者物价指数。

第三,国际石油价格波动对中国生产者物价水平和消费者物价水平的影响程度不同。协整检验应结果显示,国际原油价格波动对PPI的影响程度大于对CPI的影响程度。原油价格每变动1%,将导致PPI、CPI分别同向变动约0.11%、0.03%。由于中国的石油定价机制的市场化水平不高,市场机制对价格信号的敏感程度不高,延迟和弱化了国际原油价格波动对中国消费者物价指数的相对冲击力。此外,终端市场的竞争性更强,对价格上涨的约束性更大。因此,即便中国产品的出厂价格增幅较大,中国产品最终定价增幅也将会小于产品出厂价格。

[1]何念如,朱闰龙.世界原油价格上涨对中国经济的影响分析[J].世界经济研究,2006,(2):47-53.

[2]史丹.国际油价的形成机制及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影响[J].经济研究,2000,(12):48 -53.

[3]沈中元.原油价格对中国物价的影响[J].国际石油经济,2004,(2):45 -49.

[4]魏巍贤,林伯强.国内外石油价格波动性及其互动关系[J].经济研究,2007,(12):130-141.

[5]曾林阳.国际石油期货价格波动对我国通货膨胀率波动的影响[J].财经科学,2008,(12):36 -43.

[6]Alessandro Cologni,Matteo Manera.Oil prices,Inflation and Interest Rates in a Structural Cointegrated VAR Model for the G - 7 Countries[J].Energy Economics,2008:856-888.

[7]Barsky,Kilian.Not All Oil Price Shocks Are Alike:Disentangling Demand and Supply Shocks in the Crude Oil Market[J].American Economic Review,2009,99(3):1053-1069.

[8]Gert Peersman,Ine Van Robays.Cross - country Differences in the Effects of Oil Shocks[J].Energy Economics,2012:1532-1547.

[9]Hamilton J.D..Causes and Consequences of the Oil Shock of 2007 - 2008[J].National Bureau of Economic Research,2009.

[10]Hamilton J.D.,A.M.Herrera.Comment:Oil Shocks and Aggregate Macroeconomic Behavior:the Role of Monetary policy[J].Journal of Money,Credit and Banking,2004:265-286.

[11]Leduc,Sill.A Quantitative Analysis of Oil Price Shocks,Systematic Monetary Policy and Economic Downturns[J].Journal of Monetary Economics,2004:781 -808.

[12]Mark A.Hooker.Are Oil Shocks Inflationary?Asymmetric and Nonlinear Specifications Versus Changes in Regime[J].Journal of Money,Credit and Banking,2002:540-561.

[13]Michael LeBlanc,Menzie D.Chinn.Do High Oil Prices Presage Inflation[J].Department of Economics,UCSC,UC Santa Cruz,2004:1 -26.

[14]Pindyck R.S..The Present Value Model of Rational Commodity Pricing[J].Economic Journal,1993,103(418):511-530.

[15]Vivek Ghosal.Product Market Competition and the Industry Pfice-cost Markup Fluctuations:Role of Energy Price and Monetary Changes[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Industrial Organization,2000,(18).

猜你喜欢
物价水平布伦特原油价格
国际农产品价格呈普遍上涨态势 原油价格突破每桶90美元
前美国国家安全顾问布伦特·斯考克罗夫特逝世,享年95岁
自由的想象——布伦特·布朗
原油价格降到何处是终点?
外汇占款和我国宏观经济因素的关系
基于panel data模型下各地区物价水平
通胀螺旋的成因及对策
通胀螺旋的成因及对策
图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