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型本科高校财务管理课程改革的探索

2014-09-19 06:46北京联合大学商务学院北京100025
商业会计 2014年10期
关键词:课程内容财务管理改革

(北京联合大学商务学院 北京 100025)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年)》提出了“优化结构,办出特色”的任务,强调我国高等教育必须适应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扩大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规模。那么,应用型本科院校如何定位人才培养目标,在此基础上,课程改革的方向与思路是什么,怎样付诸实施等一系列问题亟待研究与解决。

财务管理课程是目前我国高校经济管理类专业本科学生必修的核心课程之一,较长时间以来,许多学者针对财务管理课程改革从不同视角进行了研讨,但尚未界定出不同培养目标下财务管理课程改革的理念与方向,以及在实践中理解与贯彻这些理念的路径。

一、财务管理课程的研究现状

目前,针对财务管理课程的研究集中于教学设计、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实践教学体系等,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课程设计的指导思想研究。财务管理课程的教学改革要与学校的定位、培养目标相结合,以学校的定位为基本出发点;要以培养学生成才为根本,以培养创新型人才为宗旨;要由单纯的知识传授型向创新研究能力的培养转变,强调认知与情趣的统一、师生心灵的沟通;要以学生的专业特色为对象,选用最前沿和优秀的教材,灵活调整教学内容和重点指导(杨淑娥,2010)。财务管理双语教学的理念可描述为:“专业为本、外语为桥、交流为法、融合为魂”。通过双语教学,使双语教学成为掌握财务学科的专业课、展示交流能力的语言课、提高认知思维的实训课、融合文化素养的文化课(刘淑莲,2009)。

(二)课程内容的研究。王彤彤(2011)在分析国内财务管理核心课程体系与明确专业定位的基础上,确定了财务管理课程的教学目标,提出了主干核心课程内容整合的基本思路。河北经贸大学课题研究组(2010)针对目前初级和中级财务管理课程内容划分不清、衔接不当等问题,确定了涵盖内容的基本原则、基本内容涵盖的范围,给出了初级和中级财务管理课程的设置体系,比较规范地界定了《初级财务管理》、《中级财务管理》课程的内容。杨淑娥(2010)从企业资金运动规律出发,分析了财务管理教学内容的内在逻辑体系,并对相关重点难点进行了剖析。邹新根(2013)依据理财环境的变化重新界定了企业集团财务管理的内容。卞继红(2010)探讨了在财务管理课程教学中如何培育企业社会责任理念。另有一些学者与实务界人士针对新环境下财务管理内容的拓展进行研究,比如,绿色财务管理、集团财务管理、村集体组织财务管理等。

(三)理论教学方法的研究。在课程体系实施的链条上最关键的一环是师资水平,好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只能通过教师恰到好处的教学方法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刘淑莲,2005)。汤海溶(2012)针对财务管理中的风险价值、资本成本、股票价值等重要知识点,以问题为起点、以逻辑推演为模式,精心设计出具体的理论教学方案。吕怀婉(2012)以批判性思维教学理论为基础,对批判性思维在《财务管理》课程教学中的应用效果进行了评析,明确指出了批判性思维教学方法和多种教学策略的灵活应用,可以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技能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姚丽琼(2011)提出如何通过“合作性学习”模式保证案例教学的实施效果。傅欣(2011)在借鉴西方教学实践经验和教育理念的基础上,提出了“批判性思维与实践导向”相结合的财务管理教学范式,并以ACCA方向的财务管理课程为参照,提出具体教学范式改革方案和实施措施。刘熠(2010)结合高校财务管理课程教学实践,对建构主义理论的实际运用进行了规范性研究,详细分析了建构主义理论对高校财务管理课程教学的若干启示。

(四)实践教学的研究。仲红梅(2013)找出当前高校财务管理课程实践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立足中小企业财务管理从业人员岗位要求,对其内容、方法、考核等环节进行相应的改革。万立全(2012)基于财务信息化的思考,分析了从“认知实习到课程单项实验到课程综合实验到财务管理与决策沙盘实训”过程,构建了财务管理实践教学体系的基本框架。宋小萍(2011)针对ERP沙盘模拟实训的基本内容及应用进行了探讨。梁红(2010)通过对财务管理课程实践教学现状的分析,分别从实践教学基础和实践教学环节两方面提出了优化财务管理课程实践教学的思路。

综上,我国财务管理课程研究存在以下问题:第一,本课程研究的视角多集中于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层面,从教学方式、教材选用以及评价标准等都实现了与西方财务管理课程教学的普遍接轨,但并未深入研究西方做法的精髓,只是照搬其形式,对各个教学环节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以及这些环节需要实现的目标、需要达到的效果没有充分强调与细致分析。第二,本课程研究往往从学科角度探讨单门课程内部的问题,关注知识点与知识点之间的联系,比如,探讨某个知识点如何进行讲授与学习等,而就教学内容的广度与深度,以及与时代背景关联性较强内容的拓展研究不够;此外,对课程外部的结构关系——课程与课程之间,课程群与课程群之间的关系则关注较少。第三,本课程的研究或者强调学科知识内容,或者强调课程教学方法,或者强调学生学习过程,而课程内容、课程形态、课程目标之间,课程与教学环节、学习过程之间的联系基本没有提及,忽视用高等教育理论来指导本课程的内容及教学研究。更为关键的是,一方面,在社会变革的大环境下,财务管理课程改革必须反映时代变迁的需求,另一方面,财务管理课程的内涵与改革的基本方向一直没有统一界定,因此,财务管理课程改革的顶层设计显得尤为迫切,否则,无论是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的改革还是学生学习方法的改革,都只能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二、课程概念的探讨

美国学者斯考特曾指出,“课程”是一个用得最为普遍却是定义最差的教育术语。另一位美国学者波特黎(J.P.Porteli)曾统计出有关专业文献中出现的超过120种“课程”定义。从十八世纪末到二十世纪中期,以赫尔巴特、杜威和布鲁纳为代表,现代课程概念的内涵经历了从知识、经验到结构的历史演进过程,遵循从知识结构化、结构心理化到意义行为化的演进逻辑,课程不再是外在的科学世界,而是师生共同在教学实践中形成的“教学事件”。美国当代课程论代表人物派纳(W.Pinar)认为,课程研究应该从“开发范式”转向“理解范式”,在课程理解的范式中,课程“既超越了学科和教学计划的涵义,也不再仅指学习者的经验,它越来越成为一种‘符号表征’,越来越成为一种‘文本’,通过这种文本可以解读和构建出多元的意义:政治意义、种族意义、性别意义、审美意义、个性意义,等等”。在学校和课堂情境中,教师、学生、知识处于一种复杂的互动之中,通过对“文本”的解读展开“复杂的会话”,把课程作为文本和会话,有利于尊重具体的教育情境以及各种教育要素的互动。因此,课程开发只是有效教学的前期准备,学生的学习过程需要在教学中实施与完成。布鲁纳提出的“螺旋式课程”概念也将学生的学习行为贯穿于课程设计过程中,并最终实现 “教中学”—“做中学”—“发现中学”的根本转变。

毋庸讳言,西方课程理论为我国课程改革提供了崭新的多元化视角,但在具体实践过程中,如何立足我国国情,基于人才培养的社会需求,寻求解决我国课程改革的实际问题,是目前理论界教育专家与实务界亟待解决的问题。

三、应用型本科财务管理课程改革的思路

从层次视角考察,课程可以指单门课程,也可以指多门课程,或是指基于专业人才培养的一个完整的课程体系。本文谈及的财务管理课程特指一门单一课程,普遍开设于大学本科二年下期或三年上期。虽然不同院校、不同专业的课程体系、课时、学分不尽相同,但财务管理课程改革的目标与课程内容应基本一致。

(一)确立课程改革方向。与研究型大学培养具有深厚理论基础的研究型人才显著不同,应用型本科高校立足于培养面向地方、面向行业、面向企业、面向国际的高质量应用型人才,但在实践中,其人才也大多面向行业企业第一线,与技能型高职院校产生交叉,所以,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的基本目标应是理论基础扎实,应用能力强,具备创新精神与国际视野的高级专门人才。由此,财务管理课程改革的目标需要夯实学生的财务理论基础,强化财务决策分析方法的应用,同时注重培育学生的探索精神与职业素养。

(二)探究课程学习内容。财务管理课程依托资本市场,以企业为研究对象,针对财务管理的各个环节进行分析、评价与决策,涉及经济学、管理学、金融学、会计学、税法等多学科交叉,教学内容包括基本理念、基本理论(模型)与分析方法三部分(见表1)。随着社会经济环境的变化,财务管理目标变迁、投资决策的环境因素、筹资决策的限制政策、商业信用的选择、收益分配的权衡等内容可以适时融入企业社会责任、企业伦理与企业公民等基本理念,强调其对企业可持续发展的积极作用。

表1 财务管理课程基本内容

(三)建构课程学习目标。基于课程学习内容,结合社会需求,学生的学习目标可以划分为知识、技能、素质三个层面:首先,理解企业财务管理的基本理念、基本理论和分析方法;其次,掌握基于企业会计信息的财务状况初步分析能力,以及对企业投资、融资、营运资金管理等基本问题进行决策评价的能力;第三,具备财务人员的基本价值观、思维方式与行为模式。

四、应用型本科财务管理课程改革的路径

近年来,许多学者对财务管理课程的课程内容、教学模式、中外教材选用、考核评价方式、教师队伍建设、理论教学设计、实践体系构建等逐一进行探讨,但尚未从理论上系统全面地形成本课程改革的一般规律。而在实践层面,一味简单模仿与移植西方的经验与做法,课程改革大多凭借经验而非理论指导,导致课程改革频繁,缺乏延续性与可持续性,改革效果并不理想。笔者认为,主要原因是教学方式与课程内容、课程目标以及学生学习之间未能有效连接。

(一)有效整合课程内容与教学方式。基于泰勒课程论和凯洛夫教学论的分析,邓宗怡(2009)认为课程的目的在于引导教学实践或者为教学实践提供理论框架,没有教学活动也就不能达成课程目的。课程包含教学的内容(知识和技能),而教学为知识和技能的传递提供了媒介,课程和教学不可避免地要在课堂环境中融为一体,教学可以作为课程的一个过程。

财务管理课程内容具有很强的理论性与实践性,大多数教师已经摒弃填鸭式讲授,开始探索多种教学方式,教学手段也日新月异,但目前的教学多为形式上的模仿,轻过程,重结果。比如,广泛使用的案例式教学,囿于课时限制,教师多注重资料介绍、要点讲解或成果展示,而案例的调研、讨论、交流、总结、反馈等环节却难以一一落实。另外,教学方式与课程内容、课程目标未能有效衔接。一方面,片面理解人才的应用型特征,忽视基本概念与基本理论对分析方法的基础性作用,强化技能、方法的讲授与训练;另一方面,重视知识、技能的传递,缺乏对学生价值观与职业思维的足够重视。财务管理课程的教学不仅仅要传递知识、技能、方法,还要丰富、体验、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养成良好的职业行为模式。比如,在比较不同财务管理目标的基础上,嵌入有效市场理论、代理理论、利益相关者理论的讲解;结合理财环境的变化,启发学生思考财务管理目标演变的过程,体会企业社会责任与企业公民概念的发展。讲解风险与收益时,可以通过小案例展示不同风险态度下金融投资决策指标的运用,比较期望值、方差(标准差)、变异系数的指标运用的情境,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职业思维习惯。

(二)发挥学生学习在课程改革中的主导性。存在体验课程论认为,课程不是静态的道路,而是动态地认识自我,形成自我意识的生命之旅。不少课程改革只是从外部对课堂教学提出了一定的要求,但在课堂这个特定场域中,教师和学生所共享的价值观、思维方式、信念以及行为模式等的总和才是课程改革的精髓所在。谢英姿(2013)基于某高职院校学生的问卷调查反映出学生对财务管理课程的学习兴趣不高,师生互动交流不够,学生主体教学方式有待进一步加强与改进,应用型高校也不同程度地存在类似问题,对学生的反思性思维、创新能力、自主学习能力等的培养都缺乏足够的设计与评价。

当下日新月异的理财环境为财务管理课程教学提供了众多鲜活的案例,通过案例讨论与分析,一方面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另一方面锻炼其解决问题的专业能力,并有目的地培养其职业思维习惯。所以,教师应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导性,选择适合其水平的案例,通过精心设计,落实案例教学的前期准备、中期讨论、后期评价的诸多环节,立足过程,不在于评论对与错,而是引导多元化的分析视角,调动学生的联想能力。同时,不断丰富与完善网络学堂,选择一些视频或音频教学辅助材料引发学生认同,创造师生、学生之间更多互动的机会。也可以适当选择个别章节由学生组织讲授,比如,财务指标、筹资方式、企业并购,学生自主提问,最后由教师画龙点睛、提纲挈领地总结,将教师讲授与学生学习、学生个人学习与小组合作学习、课堂学习与课后学习有效结合起来,借此培养学生的独立学习能力。此外,在课程考核中加大对课堂讨论、案例展示、网络互动等环节的权重分配,以此提升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S

猜你喜欢
课程内容财务管理改革
基于“课程内容六要素”的绘本文本解读路径探析
日本中学家政课中的劳动教育——基于“技术·家庭”课程内容分析
高级会计人才在财务管理中的作用浅析
事业单位财务管理中如何应用管理会计
国企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改革之路
析课程内容 谋教学佳策——“数的认识”模块知识的教学思考
改革备忘
改革创新(二)
医药企业内部控制、财务管理与风险防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