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渗透

2014-10-14 05:41吴双桃
新课程·下旬 2014年7期
关键词:渗透方法小学语文教学德育

吴双桃

摘 要:自古以来,我国就十分重视德育,在国家治理方面也主张以德治国和依法治国相结合。现代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是“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其中把“德”摆在了首位,可见德育的重要性。德育是培养学生良好品质、教会学生如何做人的一门学问,也是促进我国思想道德素质教育、提高人们思想道德水平、建设我国精神文明社会的需要。因此,对小学语文课堂的教学,提出了渗透德育的教学要求。

关键词:德育;小学语文教学;渗透方法

随着社会发展的需要,对人们的思想道德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社会也越来越需要德才兼备的应用型人才。为了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我国也一直重视对学生的德育工作,德育培养了学生良好的道德素质,有利于良好社会风气的形成,对国家发展具有深远的意义。尽管我们开设了专门的思想品德教育课程,但为了更好地促进德育,在小学语文课程教学中提出了渗透德育教学的思想。本文主要探讨了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的具体教学方法。

一、在课文朗读中渗透

小学语文是一门基础性的语言学科,它通过无声的文字传达出作者的感情和思想。通过语文课文的朗读,学生能够更加深刻地领悟和体会文章的内涵和意思,陶冶学生的语文情操和素养,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和心灵,从而使学生在美妙的语文课文朗诵中产生情感的共鸣,给学生树立美好、积极向上的情操,从而达到德育的合理渗透,在语文课文的朗读中培养良好、优秀的品格。例如,在教学《美丽的小兴安岭》时,语文老师首先通过向学生介绍此篇文章的主旨大意,让学生大致了解一下基本含义,然后让学生分组、分角色地朗读此篇课文。在学生的朗誦中,从优美的语句描写中,能够更深刻地领悟到祖国大好河山的绮丽与壮美,产生情感的激动和共鸣,从而在心中产生一种对祖国的热爱之情,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品格,确立为祖国的繁荣昌盛而不断努力奋斗的志向,达到德育渗透的目标。

二、在阅读教学中渗透

众所周知,阅读教学是小学语文学习中的重要部分,通过阅读学习能够不断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阅读素养。阅读教学是教会学生自己解读作者思想感情和文章内涵的一种良好途径和方法,而学生分析和解读文章内涵和作者思想感情的过程,就是德育的过程。由于小学生的理解能力比较差,对事物的认知比较少,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渗透德育,老师首先要对学生介绍作者的基本信息和写作背景等基本情况,这样才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阅读文章的内容和含义,让学生在阅读学习的过程中正确把握阅读的中心思想,从而在阅读中达到德育的目的。例如,在教学《为人民服务》时,老师首先对阅读中的人物形象和背景等做基本的介绍,然后在阅读教学中渗透对学生爱国主义和良好思想品德的道德教育。

三、通过教师人格魅力渗透

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老师发挥着主导性的作用。老师的一举一动、一颦一笑,都会不同程度地影响到学生,并且小学生对周围的一切认知比较少,对很多事情都充满了好奇,老师在他们心中就是神圣的,因此,他们在内心有一种对老师的崇敬之情,所以说老师直接对学生形成了一种无形的反射教育。一般来讲,富有人格魅力的老师,深得学生的爱戴和尊敬,在长期的教学与相处中能够培养良好的师生关系,建立真正的友谊,从而为学生的学习和成长搭建一个良好、和谐的环境。老师的人格魅力可以通过很多方面体现出来,比如,责任心强,对学生真诚、慈爱,教学课堂绘声绘色等。一名优秀、富有人格魅力的老师,能够在学生心中树立一种威信,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和熏陶学生,从而把德育很好地渗透到语文教学中去。

综上所述,德育一直以来都是我们关注和重视的焦点。良好的道德是一个人立足社会的根本,人们道德水平的提高不仅有利于自身价值的实现,还有助于良好社会风气的形成,建设和谐的精神文明社会,有利于中华民族整体素质的提升。小学语文教学是进行德育渗透的良好途径,我们要采取不同的教学策略和方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恰当地渗透德育。

参考文献:

[1]冯磊.小学语文教学中德育渗透的实践研究[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2013(03).

[2]李沂颖.生态环境教育在小学语文课程教学中的渗透与实施[J].郑州大学学报,2013(08).

[3]李俊卿.培育“魂”的花园:谈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J].国家教师科研基金十一五阶段性成果集:山西卷,2010(03).

[4]谷志平.浅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德育渗透的策略[J].教育实践与研究,2013(05).

编辑 张珍珍

猜你喜欢
渗透方法小学语文教学德育
德育要在“善”处留白
《中国德育》
德育提效:必要的叙事转向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
以形思数,以数想形
初中历史岳麓版教学中素质教育的渗透
初中语文教学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渗透
论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的方法
强化师生互动, 保持课堂活力
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