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一代报人王芸生》有感

2014-10-21 19:44狄静静
华人时刊·下旬刊 2014年5期
关键词:新闻专业主义大公报

狄静静

【摘要】新闻专业主义并不是在新闻诞生之初起就已经存在的,新闻人也不是从职业且专业的新闻人士做起的,而是起于“包打听”。民国时期,尤其是在新记《大公报》诞生之日起,报纸上的文章也渐由“文人论政”向“新闻专业主义”发展,在张季鸾、王芸生两代总编辑的带领下,新记《大公报》尽力追逐新闻专业化,但由于编辑本身的思想及多种外部因素的影响下,新记《大公报》在新闻专业主义上还有所欠缺。

【关键词】王芸生;新记《大公报》;新闻专业主义

中图分类号:G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278(2014)05-266-01

《一代报人王芸生》是由其子王芝琛所著,子为父作传,一是对其人物生平十分了解,加之王芝琛走访父亲许多生前好友、同事等,第三是王芝琛本人对其父毕生供职的《大公报》也颇有研究,而且整部著作客观公正,故而对研究王芸生其人、其思想乃至当时《大公报》的办报理念都有很高的价值,只是这部传记在某些部分失之于略,没有用历史的长视角做深度的挖掘。读《一代报人王芸生》,吾以为王的一生都尽力做到专业,即后面提到的新闻专业主义,但由于思想上的狭隘及其他因素的影响,又未能时时事事忠于新闻专业主义。

一、什么是新闻专业主义

新闻专业主义是关于“新闻独立”的一种理念,是在政治独立和经济自主的基础上对采编、评论和刊发自由的追求。其特征是:1.传媒具有社会公器的职能,新闻工作必须服务于公众利益;2.新闻从业者是社会的观察者,事实的报道者,而不是某一利益集团的宣传员,或政治、经济利益冲突的参与者或鼓动者;3.他们以实证科学的理性标准评判事实的真伪,服务于事实这一最高权威,而不是臣服于任何政治权力或经济势力;4.他们受制于建立在上述原则之上的专业规范,接受专业社区的自律,而不接受在此之外的任何权力或权威的控制。

二、新记《大公报》对新闻专业主义的践行

1.理念:“不党、不私、不盲、不卖”的“四不”方针。新记《大公报》在复刊之日就在天津版发表社评《本报同人之志趣》,提出了“不党、不私、不盲、不卖”的“四不”方针。所谓“不党”就是纯以公民地位发表见解,不偏心于任何党派;所谓“不私”就是报纸是社会公器,不能用作私图;所谓“不盲”就是不随声附和,要有独立见解;所谓“不卖”就是报纸始终为报社同人所有,不接受任何有政治性质的金钱资助,不接受政治性的入股投资。

2.实践:贯彻执行“四不”方针的理念。就“不党”而言,新记《大公报》在政治上是独立的,它站在民间报纸的独立立场对事实本身进行客观公正的报道,尽力呈现事实本身,既不站在国民党一边,也不站在共产党一边,也不站在其他任何政党的立场,至于报道的结果骂了谁帮了谁那只是客观的作用,并非《大公报》的主观意念。就“不私”而言,新记《大公报》是社会公器,不能夹杂报社或记者本身的名誉心和利害心,这也是《大公报》之所以为“大公”的原因,无不体现着报纸作为社会公器应为公众服务的宗旨。就“不盲”而言,新记《大公报》不盲目跟风、不随声附和,有自己独立的见解。就“不卖”而言,新记《大公报》为同人报纸,不受政府和党派控制,显示其办报自主和言论独立。”

3.报社业务方面,始终以新闻为本位,完善记者队伍,坚持事实至上,允许不同声音,体现了新闻专业主义的特质。“报纸生命,首在新闻,盖应能反映中国之全部重要问题,以满足救亡建国途中国民之一切需要。”首先,张季鸾、胡政之作为《大公报》创始人,始终没有坚持新闻采访报道,一生都是职业报人。其次,发现并重视新闻人才,开辟新的报道形式。一代新闻名记范长江就是胡政之发现的,从此《大公报》开辟了旅行报道这一新的形势。

三、新记《大公报》新闻专业主义的局限性因素

(一)总编辑张季鸾后期对蒋介石的态度有违新闻客观性原则

作为新记《大公报》创始人兼总编辑的张季鸾先生与蒋介石是不“骂”不相识,张季鸾曾在蒋介石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时骂蒋倒行逆施,在蒋介石与宋美龄结婚时骂蒋介石“离妻再娶、弃妾新婚”;但相识后,1934年,蒋介石在南京大宴百官时,紧挨蒋介石坐的是一介布衣张季鸾;张季鸾也有恩必报,1936年西安“双十二”事变之际,张季鸾接连发表两篇社评《西安事变之善后》和《再论西安事变》,呼吁社會各界以大局为重,呼吁张学良、杨虎城“幡然回悟”,尊蒋之中心地位。

(二)政治性的强制停刊与新闻检查制度

1937年上海的《大公报》因抗议日本的新闻检查制度,决定自动停刊。1943年,因报道河南省旱灾实况,触怒了蒋介石,被罚停刊三天。这种情况其实在中国近代新闻史上屡见不鲜,所以即便是“不党”、“不私”、政治独立、自主经营的《大公报》也摆脱不了大环境的制约,无可奈何地背离这新闻专业主义。

四、结论

新记《大公报》在某个时期、某些事件上虽然主观客观地背离了新闻专业主义的原则,但在那个时代、那个政治经济大环境下能够跳出“文人议政”的窠臼向着新闻专业主义跨进已经是非常有进步意义的。甚至可以说,它的某些理念、具体实践对现代报纸甚至现代传媒都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

参考文献:

[1]傅国涌.王芸生在《大公报》[J].炎黄春秋,2003(12).

[2]蒋瑞森.《大公报》的新闻专业主义[N].新闻世界,2013-3.

猜你喜欢
新闻专业主义大公报
“希望大家向张季直先生学习”
Ice Hockey Requires Teamwork
浅谈普利策新闻奖调查性报道的特征
新媒体时代的传统媒体话语权提升研究
关于构建中国公共领域的可能性探究
浅析媒介体制比较研究的框架设计和技术逻辑
“新闻反转剧”中的媒体责任冷思考
“全民记者”时代新闻专业主义面临的挑战与机遇
社交媒体时代突发事件报道面临的新问题
左中右三报抗战时期想象的共同体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