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建引领下的社区自治实践创新

2014-10-23 06:26姚芳陈斌
上海党史与党建 2014年10期
关键词:党工委带头人街道

姚芳++陈斌

近年来,杨浦区江浦路社区(街道)党工委始终坚持发挥党建引领作用,精心谋划社区治理创新的方向、布局和试点,不断探索、总结和推进社区自治的创新实践,有效地实现了政府治理和社会自我调节、居民自治的良性互动。

一、转变理念,创新机制,探索社区自治的长效发展模式

如今,社区已成为各类人群的集聚点、各类矛盾的交汇点、工作的落脚点。江浦路社区(街道)党工委在推进社区自治中深切感到,要让社区自治具有蓬勃活力和内生动力,工作不能仅仅停留在建立领导小组、召开工作例会、印发有关文件等传统方法上,而是应加强对社区自治本质和特性的研究,实现理念上的根本转变和机制上的充分保障。

在理念上,社区(街道)党工委积极实现“三个转变”,即由以往的加强领导为主向加强引导为主转变;由实施控制为主向完善机制为主转变;由布置任务为主向做好服务为主转变。在机制上,从注重社区自治发展的连续性、协调性和有效性出发,创新“顶层设计、中层推进、基层实践”的推进模式。在顶层设计上,党工委着重做好社区自治格局的总体规划,明确逐年推进的重点和方向,强化支撑帮扶力度、及时总结经验并进行推广;在中层推进上,由居民区党委牵头,会同社保科等部门发挥自治规划的落实、指导、调研、培训、交流等功能;在基层实践上,由居民区党组织和居委会通过自上而下的项目认领和自下而上的自我创新,以搭建平台、组织队伍、开展活动等形式推动社区自治的常态化。“三层推进”工作模式,初步构建了江浦路社区自治发展的长效推进机制,充分体现了整合各层级资源与优势,形成上下联动的江浦特色,为实现社区自治的全面、持续发展打下了比较扎实的基础。

二、构建平台,创设载体,激发社区居民参与自治的活力与热情

在推动社区自治的过程中,社区居民的关注点主要聚焦在四个方面:一是通过自治,满足日益多元化、个性化的精神文化需求;二是通过自治,期盼获得更加多样化、多层次的公共服务;三是通过自治,维护社区居民的正当利益和合法权益;四是通过自治,增强社区居民对社区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江浦路社区(街道)党工委努力构建平台,创设载体,在社区自治的探索实践中取得了一批初步成果。

以创新“五位一体”新模式破解小区物业矛盾。通过物业党建联建试点实践,逐步完善形成由居民区党组织(居委会)牵头、业委会、物业公司、街道房办和小区民警共同参与的“五位一体”小区物业管理模式,探索基于物权和利益为核心的业主和物业公司、业主和业委会间的矛盾协调机制。阳明小区的酬金制、众和小区的公开制、辽三小区的联建制、辽四小区的自管制,在自治的前提下,都以业主广泛参与、直接参与、理性参与为主要特征,实现物业管理矛盾的有效缓解或破解。

以创建活动团队为载体满足居民精神文化需求。建立了以学习、服务、娱乐、健身等不同类型的群众性活动团队170余支,参加居民达7000余名。团队每年自主开展近2000余次(场)各类活动,吸引居民10万余人次参与,满足了社区居民多样性、多层次的精神需求,营造了文明和谐的社会氛围。

以健全“三会制度”为抓手畅通居民参与渠道。通过开展课题研究和项目化认领活动,居民区普及了听证会、协调会、评议会的“三会制度”,总结和推广了“事前听证、事中协调、事后评议”的运作程序,确立了涉及群众共同利益的重大决策事项,使“三会制度”成为确保居民参与权、知情权、建议权和监督权的重要制度保障。阳明苑、又一村更换大楼水管、金上海换聘物业公司等等,都经过先听证、后决策;先协调、后实施的程序,使容易引发群体性、对立性的矛盾得到有效化解。

以建立党课报告团为平台开展居民自我教育。坚持以“党工委主导推进、报告团自主运作、居民区共同参与、始终面向党员群众”的自我教育机制,党课报告团十余年来共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大众化宣讲800余次,听讲党员群众逾5万人次,成为社区党员群众开展自我教育的主要平台。同时,党工委发挥报告团的理论辐射作用,组建了28个群众性学习(读书)小组,参加党员群众600余人,有力地推动了学习型社区、学习型党组织建设。

以招募志愿者为主体扩大社区公益服务覆盖。志愿者队伍通过团队、结对、沙龙、联建等形式,积极开展公益服务,对社区迫切需要、政府难以满足的居民公共需求实行了广覆盖。陈一居民区构建了党组织服务党员群众、党员服务居民、群众服务群众的服务网络;“老妈妈医疗服务队”定期为小区居民提供医疗服务;蒋家浜消防志愿团队在棚户区开展义务宣传和巡逻;陈广发气功推拿服务坚持15年,义务为万余名居民解除病痛;陈二居民健康自我管理小组以“我的健康我来管”的口号凝聚小区60余名志愿者传播健康生活方式;一位离休干部坚持义务编印《江浦科普》16年,成为社区居民健康指南;兰州“春雷”地铁志愿服务队从世博会开始坚持至今到地铁站义务站岗,成为著名志愿者品牌。志愿者服务不仅有效补充了公共服务产品的供给不足,而且为社区自治注入了强劲的生机和活力,极大提升了居民自治的影响力和凝聚力。

以开展项目活动为契机激发居民自治热情。党工委和杨浦区委党校、复旦大学下属院校联手,开展了以“活力江浦”为主题的居民自治项目化活动。该活动采取自报和优选的方式来确定自治项目的承担者,然后通过设计、推进、检查交流和总结四个阶段,促进自治活动的深化。蒋家浜的“乡音茶馆”担起了调解小区矛盾的责任;“阳明文化乐园”以文化为纽带凝聚了一支30余人的自治骨干队伍;“金鹏公益心桥”项目把自我服务拓展到公共绿地;宝地的“我e社区”通过微博平台,构建和在职居民、白领青年、海外党员的紧密服务联系;辽二(2)的“温馨辽园”以星级达标为抓手,着力培养楼组长的自治能力。这些自治项目调动了居民广泛参与社区治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为形成“一居一品”的个性化社区自治模式打下了扎实基础。

三、培育典型,优化队伍,为社区自治可持续发展提供保障

(一)完善带头人的培育机制,凝聚居民自治的核心服务力量。近年来,江浦路社区(街道)党工委把培育带头人视为凝聚居民自治力量的重要抓手,逐步建立健全带头人的培育机制。一是教育引导党员发挥骨干作用,在取得群众信任的基础上担当带头人的重任;二是居民区党组织(居委会)向平台推荐候选人,帮助把好人选关;三是组建品牌团队带头人沙龙,强化先进自治平台“领头羊”的示范引领作用;四是完善带头人的日常培训机制,提升带头人的综合素质。目前,党员带头人比例达到60%以上,较好发挥作用的带头人约占总数的90%。

(二)扩大和优化志愿者队伍,夯实开展社区自治的社会基础。社区(街道)和居民区、“两新”组织以各类活动的开展为契机,加大对志愿者队伍的建设和扶持,使志愿者的参与率和注册率得到逐年提升。特别是通过吸纳在职党员、统战人士、驻区企业职工参加社区共治,优化了志愿者队伍的素质结构,明显地增强居民自治的能力。目前,江浦路社区(街道)注册志愿者比例已达20%、每年提供各种形式的自我服务达10余万小时、解决居民急难愁问题约千余个。

江浦路社区(街道)党工委立足实际,解放思想,大胆创新,不断激发居民群众的参与意识。下阶段,江浦路社区(街道)将着力研究如何进一步梳理行政职能,逐步将过于繁重的行政职能剥离一部分至自治领域的空间范围内;如何进一步健全社区自治的推进、指导机构和支撑机制,以及相关的配套制度,实现社区自治的有序推进和规范化操作等问题,不断将社区自治工作引向深入。

本文为中共上海市委党校“一般课题”《协作共治——新时期上海社区治理创新研究》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姚芳系中共杨浦区委党校讲师、教务科科长;陈斌系江浦路社区(街道)组织科科长。

责任编辑:赵 菲

猜你喜欢
党工委带头人街道
杜造海:从贫困户到脱贫致富带头人
四川:部署开展农村致富带头人扶持计划5年行动
政策资金扶持 重庆培养五类农村致富带头人
高校“双带头人”建设中的困境及应对
热闹的街道
街道生活
流动项目上的党内政治生活
风居住的街道
街道等
宜宾召开离退休干部“两项建设”推进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