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教育亟须冷思考的淬炼

2014-10-24 22:31陈桂娟
教书育人·教师新概念 2014年10期
关键词:生命学校教育

陈桂娟

教育的终极目标是提升人的生命价值,提升个体的生命质量,这也是教育的根本目标与价值所在。开展生命教育,就是要让中小学生对生命的孕育、生命的发展有所认识,对生命的意义与价值有所感悟,从而形成正确的生命观,珍惜自己和他人的生命,彰显生命的价值。

笔者曾在网络搜索引擎上输入“中小学生生命教育”,搜索到的相关网页多达74.8万。这个数字力证了生命教育的“热炒”现状。但“热炒”过后,生命教育亟须冷思考的淬炼。

一、生命教育开展的原因剖析

中小学生面临较大的学习压力与心理压力,心理发展尚未成熟,抗挫折能力普遍较差。学校虽然开展了心理健康教育,但往往只停留在理论层面上。很多学生在碰到心理问题时,求助意识较弱。为避免自杀或杀人这种极端行为的出现,学校有必要对学生开展生命教育。

(一)在现实生活中,中小学生不堪各种压力自杀或杀人的惨剧屡见不鲜

有资料显示,在我国青少年死亡的各种原因中,排在前列的就有自杀。突然遇到一点挫折或打击,感觉郁闷,就选择以终结生命作为解决方式。全国中小学每年非正常死亡人数约为16000,意味着每天有一个班级消失。据不完全统计,2010年全国中小学生自杀73起。悲剧的发生除了与中小学生心理脆弱有关外,还跟学校对学生缺乏生命教育有关。这些恶性事件提醒我们,加强对学生的生命教育已迫在眉睫。

(二)生命教育的缺失是学生自杀或杀人的深层原因

多少年来,生命教育在大部分学校里一直是空白。网络世界的诱惑,学校生命教育的匮乏,部分学生不能客观地认识“生”与“死”的现象,漠视自己和他人的生命。在这个意义上,生命教育的缺失是学生自杀或杀人的深层原因。对学生进行生命教育,引领学生正确认识和珍爱生命,是教育必须承担的义务,是教育亟须去负载的重任。

(三)生命教育的开展是生命价值实现的保障

2013年开学第一课的主题是“乘着梦想的翅膀”,与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中国梦呼应。第二节“有梦就要坚持”,梦想教师是汶川地震最美舞者廖智。廖智曾是一位舞者,却被地震夺去双腿;廖智曾是一名母亲,却失去了女儿。她经受了一般人不能承受的痛苦,重拾舞蹈梦想,重建人生。2013年,廖智出版了一本新书《廖智:感谢生命的美意》;2013年,廖智闯入《舞出我人生》总决赛,并取得第二名的优异成绩。震后,廖智的生命因为追逐梦想而怒放,她用生命的顽强实现了生命的价值。生命教育就是要引导学生对生命的意义与价值有所感悟,提升生命质量,引导学生健康成长。

二、生命教育难以开展的现状透视

生命教育的重要性毋庸置疑,但现实中,开展起来确实有一定的难度。

(一)生命教育的政策支持现状

近年来,在教育教学活动中,“生命教育”的概念也逐渐被国内的教育界认可。上海市2007年出台了《关于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实施意见》,其中强调要加强未成年人的“生命教育”,要通过开展“生命教育”让学生树立正确的生命观,培养对自己和他人生命珍惜和尊重的态度,增强爱心和社会责任感,使学生在人格上健全发展。上海市这一决定,意味着“生命教育”这一现代教育理念,开始正式进入我国中小学校园。

虽然国家和省市有了对生命教育的政策支持,但是,在地区层面缺乏相关的硬性要求。这是生命教育执行不力、难以开展的重要原因之一。

(二)生命教育的师资配备现状

日前,笔者刚刚走访了区内部分中小学校,对生命教育的师资配备现状做过专项调查。经统计发现,生命教育的师资配备现状基本上可以归纳为四种类型:年龄大,非专业专职教师(约60%);学科教师,非专业兼职教师(约20%);心理健康教师兼任,较好的状况(约5%);班主任兼任(约15%)。

生命教育的师资配备现状,说明缺乏专业的生命教育师资。这也是生命教育难以开展的重要原因之一。

(三)生命教育的课程设置现状

近几年来,教育教学工作也开始尝试通过各种方式使学生学会敬畏生命,爱惜生命。2006年1月1日出版的袁卫星主编的《生命课——一个学生的必修课程》,是全国首本生命教育读本。青岛市2006年9月最新出版的小学生命教育课本,是青岛市首套关注生命教育的教材,从这个学期开始,生命教育将作为地方课程,进入青岛市中小学课堂。生命教育课本“出炉”后,中小学的生命教育将更加“有纲可循”。从2007年11月22日开始,青岛市各区所有小学的生命教育将全面开展。

为更好地推动生命教育,最理想的状态是开设独立的生命教育课程,并列入学校课程计划。但现状是:生命教育并没有单独开设课程,而是融合在两周一节的安全教育课程里面。这种现状非常不利于生命教育的有效开展。

我们期许“生命教育”能被更多的教育主管部门和教师给予重视,教育学生用客观的态度善待自己和他人的生命,增强生命意识,最终实现自己生命的价值。

(四)生命教育开展的效果现状

生命教育的开展虽是势在必行,但事实上,效果却是差强人意。近年来,中小学生自杀或者杀人行为逐年增多,我国已成为世界上儿童自杀第一大国。中小学生对自己和他人生命的漠视,已经屡见不鲜了。这些表明生命教育开展的实效性较差。

三、生命教育开展的建议和措施

学生是自己生命的主人,教育就是要引领学生去把握生命的丰富内涵,教育学生认识生命只有一次,引导学生去珍爱自己和他人的生命,追逐梦想,实现生命的价值。为确保生命教育的开展卓有成效,学校要拓宽渠道,多方位构建生命教育的平台。

(一)设立生命教育课程,构建生命教育的主阵地

学校责无旁贷必须承担起生命教育的重任,把生命教育纳入学校整个课程体系当中。通过课程这个有效的载体,不断地渗入正确的生命教育价值观,培养学生对生命的尊重与敬畏,挖掘各种潜在的教育资源,进行生命教育。

(二)畅通心理咨询渠道,对中小学生进行危机心理干预

根据上级教育主管部门的要求,各学校均设有心理咨询室,但大多形同虚设。一是根本没有专业的心理教师坐班,二是因为怕别人知道自己的隐私,真正心理有问题的学生通常也不愿前去咨询。因此,必须畅通心理咨询渠道,创建心理咨询与沟通零障碍平台。

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可以通过开通心理咨询博客、网络聊天室、电子邮件、微信等渠道,对中小学生进行危机心理干预,未雨绸缪,及时对有自杀倾向的学生进行生命教育,避免惨剧的发生。这些平台的使用,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第一个优势是:除心理咨询教师以外,学校还可以组织一部分教师、学生参与到该活动中。尤其是班主任老师,他们有着丰富的学生工作的经验,这样可以扩大心理咨询活动的影响面;而学生的参与,更容易拉近同龄人之间的心理距离。第二个优势是:学生可以采用虚拟名字来咨询,这样就可以打消学生的顾虑,让学生愿意参与咨询。通过这些渠道的开通,从而真正实现心理咨询与沟通的零障碍,提高生命教育的实效性。

(三)高度正视死亡教育在生命教育中的重要作用

死亡教育,是生命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却也是长期被我们忽视的。通过死亡教育,要让中小学生了解,死到底是怎么一回事。相当一部分中小学生自杀或他杀的潜在原因是他们根本不明白死意味着什么。网络世界的诱惑,学校生命教育的匮乏,学生不能客观地看待“生”和“死”的现象,漠视自己和他人的生命。弄不清网络这个虚拟世界和现实世界的区别,“肉体死亡、灵魂升天”、“转世”等网络游戏规则误导了学生对生死的正确认识,让他们误以为“肉体死亡了,灵魂就可以升天”,从而轻率地对待自己和他人的生命。

只要我们正视死亡教育,让学生明白了死亡的概念,他们也才自然会真正明白活着的意义,从而知道去珍惜和尊重自己与他人的生命。

(四)将生命教育的理念贯穿在思想品德学科的教学中

要通过思想品德教育让学生知道,生命既属于自己,也属于家庭和社会;使他们认识到每个人的生命只有一次,要爱护自己的生命,也要尊重和关爱他人的生命。更重要的是,通过思想品德教育,还要进一步引导学生追求生命的意义,实现生命的价值。例如,思想品德课“珍爱生命远离毒品”、“敬畏生命”、“生命与责任”等课题的教学就是直接进行生命教育的资源。

(五)将生命教育的理念渗透到各门学科的教学中

中小学生命教育要有机渗透在学校教育的各门学科、各个环节。新一轮课程改革推出的众多学科都蕴涵着丰富的生命教育资源。例如,小学数学课中“三角形的稳定性”;语文课中的《司马光砸缸》;初中物理课中“欧姆定律与安全用电”;信息教育中渗透网络安全教育等都蕴含着生命教育资源。教师要在学科教学中增强生命教育意识,挖掘显性和隐含的生命教育资源。

(六)将生命教育的理念糅合到学校的各种活动中去

1.充分利用“安全教育日”资源,开展主题活动

1996年,国家教委、劳动部、公安部、交通部、铁道部、国家体委、卫生部联合发布关于全国中小学生安全教育的通知,确定每年3月最后一周的星期一为全国中小学生的安全教育日。设立这一制度是为全面深入地推动中小学生安全教育工作,大力降低各类伤亡事故的发生率,切实做好中小学生的安全保护工作,促进他们健康成长。

全国中小学生“安全教育日”每年确定一个主题。学校可根据此主题,组织开展有效的生命教育主题活动。

2.紧密配合“世界预防自杀日”主题,开展相关活动

2003年9月10日被世界卫生组织定为首个“世界预防自杀日”,首个“世界预防自杀日”的口号为“自杀一个都太多”。2013年9月10日是第11个“世界预防自杀日”,主题为“歧视:自杀预防的绊脚石”。中小学生自杀的原因主要在于他们所面对的学习压力和竞争压力比较大,而他们在学校和家庭都缺乏必要的挫折教育和心理素质教育,这就造成了他们的心理素质不高,面对压力缺乏相应的应对能力。要配合“世界预防自杀日”的活动主题,开展生命教育的主题活动。

3.合理利用“开学第一课”的教育契机,开展教育活动

教育部2008年8月26日发表了名为《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启动2008年中小学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月活动和开展安全教育活动的通知》。通知指出:教育部与中央电视台联合举办了“知识守护生命”大型公益活动,以生命意识教育为主题,倡议全国的中小学生每学期都进行应急避险教育。

自此,每年的9月1日,都要开展“开学第一课”教育活动。各学校应合理利用“开学第一课”的教育契机,开展生命安全教育活动。

4.利用课内课外相结合等活动方式,开展形式多样的专题教育

生命教育要充分利用青春期教育、心理教育、安全教育、健康教育、环境教育、禁毒和预防艾滋病教育、法制教育等专题教育形式,开展灵活、有效、多样的生命教育活动。

5.坚持实践体验为主,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

课外活动是学生体验生命成长的重要途径。要充分利用班团队活动、纪念日活动、仪式教育、学生社团活动、社会实践活动等多种载体,开展生命教育活动,让学生感悟生命的价值。

(七)学校、家庭、社会联合互动,共同关注生命教育

生命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它的实施不能只局限于校内,而应是学校、家庭与社会整体合作,共同参与。教育部副部长刘利民在第18个全国中小学生安全教育主题活动上呼吁:关爱生命,必须齐抓共管。各地教育部门和中小学要进一步密切与政府相关部门和家庭、社区的合作,形成多部门配合联动,齐抓共管,全社会积极参与的工作格局,努力为中小学生的生命安全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总之,“热炒”过后,经过冷思考的淬炼,生命教育的重要性毋庸置疑。我们一定要加强对学生的生命教育,保证学生的安全,引导学生学会尊重与敬畏生命,实现生命的价值,这是每一位教育工作者的职责与使命。■

(作者单位:山东青岛市黄岛区教育发展研究中心培训室)

猜你喜欢
生命学校教育
国外教育奇趣
题解教育『三问』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学校推介
这是用生命在玩自拍啊
可遇不可求的“生命三角”
I’m not going back to school!我不回学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