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产学研合作倾向与效率:回顾与展望

2014-10-24 04:56萍,李
石家庄学院学报 2014年5期
关键词:开放度产学研效率

曾 萍,李 熙

(华南理工大学 工商管理学院,广东 广州 510640)

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深入,创新变得越来越重要。作为国家和区域创新体系中基础运作机制的产学研合作的协同创新,也因此获得了政府、社会与企业的广泛关注。2012年,胡锦涛在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指出,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和加快建设国家创新体系,都需要着力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2013年11月,党的第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 《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再次强调了这一点。然而在实践中,产学研合作还存在许多甚至很严重的问题。创立初期的“同舟共济”、完成任务过程中的“同床异梦”、最后阶段的“同室操戈”已经成为某些产学研合作的真实写照;表面的“合作形式”取代了实质的“合作内容”,从而使产学研合作变成了工业上的“批量生产”和商业上的“运作艺术”。总之,现实中产学研合作深度信任与有效合作的缺乏,已经成为中国科技发展的痼疾。而对于上述严重问题,学术界却没有给出令人满意的回答,已有的产学研合作倾向与效率的相关实证研究结论,还表现出不一致甚至相互矛盾的情况。更为重要的是,随着中国改革的全面深化以及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决定性作用的逐步发挥,产学研合作所处的外部环境尤其是制度环境将会发生巨大的变化,而这种变化可能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甚至改变产学研合作倾向与效率。

因此,本文试图对产学研合作倾向与效率的相关文献进行回顾与梳理,描述其研究进展并总结存在的主要不足,在此基础上对未来研究方向,尤其是全面深化改革以及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决定性作用条件下的产学研研究进行展望,希望能够有效推动中国经济转型独特情境下产学研合作理论与实践的发展。

一、产学研合作倾向

深入探究影响或制约企业产学研合作倾向的因素,是建立高效产学研合作的基础。目前,研究者们主要从企业内部与企业外部两个层面,探讨了各种因素对于企业产学研合作倾向的影响。其中,企业内部因素主要包括企业规模、研发投入、企业开放度等,企业外部因素则包括企业所属行业特征、政府支持等。[1]表1归纳了研究者们的主要研究结论,不同研究者所获得的结论存在很大差异,甚至截然相反。

(一)企业内部因素

1.企业规模

作为企业的基本属性,企业规模对产学研合作倾向的影响一直是学者们研究的重点,然而学者们获得的研究结论表现出不一致甚至相互矛盾的情况。多数研究认为,企业规模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资源的丰富程度。小企业资源有限,缺乏参与产学研合作的基本要素,因此合作倾向会被削弱。与之相反,大企业拥有丰裕的资源,能够吸引学研方的合作并能通过合作获取利益与技术,因此其产学研合作倾向更强。[2]谢园园等基于江苏省229家创新型企业的实证研究为此提供了支持,企业规模对产学研合作行为有显著的积极影响,相对于小型企业,中型企业更容易发生产学研合作。[3]然而,相反的观点认为,规模越小的企业在创新资源方面的劣势越大。因此,为了弥补自身资源不足,小型企业往往会倾向于选择产学研合作,这一观点在针对广东省部产学研合作的实证研究中得到了支持。企业规模越小,企业倾向于参与省部产学研计划的可能性就越大。[4]不过,Eom和Lee基于韩国538家企业的实证研究却获得了第三种发现,企业规模对于其产学研合作倾向的影响并不显著。[5]

表1 产学研合作倾向的影响因素

2.研发投入

除了企业规模,研发投入也是影响产学研合作倾向的重要因素。从企业层面来看,企业研发投入越多,表明其对产学研合作的重视程度越高,对学研机构参与合作的积极性的调动作用也就越大。Cohen等研究发现,高研发投入的企业之所以更倾向于产学研合作,主要是因为高研发投入可促进企业吸收能力的提高,缩短与学研机构的技术差距,从而在产学研合作中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6]之后,Fritsch与Lukas、樊霞的研究再次验证了这一发现。[4,7]研发强度对企业与科研机构建立合作关系有积极影响,即研发强度越高企业就越倾向于参与产学研合作。然而,Eom和Lee实证研究的结论却显示,研发投入对于产学研合作倾向的影响并不显著。[5]

3.企业开放度

企业的技术创新活动不仅需要在企业内部创造知识,也需要不断地从企业外部吸收信息和知识。[8]因此,有学者提出企业的开放程度也会对企业与大学等的合作产生影响。Fontana等以企业的搜寻、筛选和发送信号意愿作为开放度的测量指标,对欧盟国家558家创新企业进行了定量分析,结果表明企业的开放度与它们开展产学研合作的倾向显著正相关,越是开放度强的企业参与合作的倾向越强烈。[9]Cassiman和Veugelers的研究也支持了这一结论。[10]

(二)企业外部因素

1.行业特征

除了企业内部因素,外部环境因素对于产学研合作倾向的影响也是不容忽视的。学者们首先关注的是行业特征对于产学研合作倾向的影响。Laursen和Salter通过实证研究发现,研发投入大与科研活动密集行业中的企业更倾向于和科研机构保持联系。[11]这是因为,高技术企业往往需要解决更高技术难度和复杂度的问题,它们需要借助外界学研机构的资源和力量才能实现技术创新,因而更加倾向发起产学研合作创新。然而,谢园园等基于江苏省的创新型企业的研究却表明行业类型对企业产学研合作倾向的影响并不显著。[3]

2.政府支持

一些学者认为,政府作为一种非市场的力量可以推动企业的技术创新行为,从而弥补企业R&D活动的市场失灵。因此,政府的引导和支持会对企业产学研合作倾向产生积极影响。政府不仅可以在政策上引导产学研合作,积极推动产学研中介体系等重要合作平台的构建,还可以从资金和税收优惠政策方面直接推进企业与大学科研机构之间的合作。[12]Mohnen和Hoareau、谢园园等的实证研究为上述政府支持促进产学研合作倾向的观点提供了很好的支持。[3,13]

二、产学研合作效率

效率是衡量产学研合作的关键绩效指标,也是考察产学研合作最终能否获得成功的重要指针。然而在产学研合作中,由于企业、高校、研究机构之间存在着价值观念与利益上的冲突,加上企业存在技术创新能力弱、产业化程度不高等问题,导致当前很多产学研合作的成功率和效率都不高。严峻的现实迫切需要学术界深入思考并解决如下问题:产学研合作效率受到哪些关键因素的影响?这些关键因素又是如何影响产学研合作效率?为了回答这些问题,学者们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并从企业内部与外部两个层面探讨了各种因素对产学研合作效率的影响。其中,企业内部因素主要包括企业规模、研发投入、企业吸收能力、企业开放度、企业家精神、出口导向等,企业外部因素则包括政府支持与产业竞争等。[1]表2归纳了学者们的主要研究结论,除了企业研发和企业开放度以外,学者们对于其他因素影响产学研合作效率的结论较为一致。

(一)企业内部因素

1.企业规模

学者们对于企业规模与产学研合作效率关系的研究结论较为一致,企业规模对于产学研合作效率具有积极的影响。戴勇等基于广东省34个省部产学研联盟合作企业问卷调查的研究结果显示,企业规模与产学研合作绩效在1%的水平上显著正相关[14];樊霞等的研究也表明,企业规模与产学研合作创新效率高度相关,每提高1个单位的企业规模,企业产学研合作的创新效率可提高0.055个单位[1]。

2.研发投入

企业充足的研发投入是产学研合作顺利进行的基础。那么研发投入对于产学研合作效率是否具有促进作用呢?比较多的研究表明,企业研发投入对于产学研合作效率具有正面的影响。例如,Wakelin在对英国制造业公司的实证研究中发现,R&D与产学研合作绩效的关系呈显著正相关。[15]戴勇等以及肖丁丁与朱桂龙的研究也得到了类似的结论。[14,16]不仅如此,企业研发投入与产学研创新绩效之间的显著正相关关系还在一定程度上验证了产学研合作中企业创新主体地位。[14]然而,陈春晖等通过实证研究却发现,研发投入对于产学研合作绩效影响并未达到显著性水平。[17]

表2 产学研合作效率的影响因素

3.企业吸收能力

尽管很多学者将企业研发投入视为影响产学研合作效率的重要因素之一,然而另外一些学者认为研发投入只是企业吸收能力的一个维度,单纯研究研发投入对于合作效率的影响过于狭隘。因此,学者们主张引入企业吸收能力,并认为企业吸收能力作为企业识别评价、吸收内化和利用新的外部知识完成企业目标的综合能力[4,18],才是真正影响产学研合作整体绩效的关键因素。Toshihiro提出,企业的吸收能力有利于增强企业研发合作或外部技术获取的有效性,进而增强R&D合作对企业创新绩效作用的发挥。[19]樊霞等则认为企业吸收能力不仅决定了企业通过合作所获知识的广度和深度,而且会影响产学研合作的投入产出效率,其基于参与广东省部产学研合作计划的332家企业的问卷调查研究表明,企业吸收能力对产学研合作创新绩效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每提高1个单位的企业吸收能力,企业产学研合作的创新效率可提高0.557 1个单位。[1]

4.企业开放度

产学研合作是企业应对快速的技术变革和资源短缺的重要手段,而企业的开放性有助于获取和利用外部创新资源。通过对内外创新资源的整合和利用,企业减少了技术和市场的不确定性。因此,企业开放性可以提高产学研合作效率。Katila和Ahuja以企业从外部寻找的知识源的数量来测度企业开放度,并认为企业整合的外部创新资源越多,企业开放度就越高,对企业研发能力的提高的促进作用也越大。[20]樊霞等则采用企业产学研合作经费以及与其他企业合作的经费投入占企业总研发经费投入的比重来衡量企业开放度,其基于广东企业问卷调查的研究也发现,企业开放度与产学研合作创新效率正相关。[1]然而,陈钰芬与陈劲却认为,企业开放度与创新绩效的关系是复杂的。从积极方面来看,合作有利于不同的组织分担创新风险与成本、共享资源并缩短创新周期,此外合作的协同效应还能够带来技术突破,从而提升创新效率;从消极方面看,企业在找寻适宜的合作伙伴及匹配的技术时需要花费的时间、精力等搜寻成本以及创新的不确定性都会对合作创新效率产生负面影响。事实上,他们基于209家创新型企业的研究为上述观点提供了部分实证支持:企业开放度能促进创新,但是不同产业的企业实施开放对创新绩效的影响程度不同。对于科技驱动型产业的企业,开放度对创新绩效呈倒U型的二次型曲线相关关系。但目前我国企业在技术创新活动中的开放程度普遍较低,基本还没有达到阈值。对于经验驱动型产业的企业,开放度对创新绩效存在正线性相关关系,开放度增加会促使创新绩效提高。[21]

5.企业家精神

企业家是产学研合作的最有力协调者,也是推进新技术产业化的承担者。因此,有学者提出作为企业主体特征之一的企业家精神在促进新技术产业化、推动企业研发、协调产学合作关系等方面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肖丁丁与朱桂龙基于广东省260家合作企业的创新效率的测评以及影响合作效率关键要素的考察,发现企业家精神与合作效率在1%的水平上显著正相关。[16]

6.出口导向

在内部因素中,出口导向也是影响产学研合作效率的关键要素。“从出口中学习”假说认为,出口型企业在出口过程中通过学习与吸收国外的技术与知识,从而增强创新意识,提升创新效率。[16]肖丁丁等利用广东省产学研合作企业的调查数据,采用企业产学研合作开发实现的出口创汇额测度出口导向,实证研究了出口导向与产学研合作绩效关系,结果显示二者并无显著关系,出口导向仅对大企业的创新活动有较弱的促进作用,而这种微弱的促进作用也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企业吸收技术溢出能力差,无法有效学习国外先进技术和知识,导致“从出口中学习”的目的未能实现。[22]

(二)企业外部因素

1.政府支持

很多学者认为,政府的资助有利于促进企业的合作创新投入,激励企业进行更多的研发活动,进而提高研发的创新效率。一些实证研究为上述观点提供了支持。例如,肖丁丁与朱桂龙的实证研究表明,政府资助对合作效率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并且具有长期的影响效果。[16]樊霞等的研究也发现,政府资助力度与产学研合作创新效率显著正相关,每提高1个单位的政府资助力度,可使合作创新效率提高0.192 2个单位。然而,樊霞等对于上述结论给出了另外的可能解释:政府往往会对创新水平较高和吸收能力较强的优质企业进行优先资助,而这种政府选择产学研资助对象的机制在无形之中保障了产学研合作的效率。[1]

2.产业竞争

产业竞争通常被视为驱动企业技术创新和进行研发合作的动力,产业竞争越激烈,企业的产学研合作创新效率越高。但这一观点并未得到实证研究的支持,樊霞等发现产业竞争程度与企业产学研合作创新效率没有直接正相关关系,产业竞争程度的增加并没有带来企业产学研合作创新效率的提高。[1]

三、结论与展望

迄今为止,国内外学者对于产学研合作倾向与合作效率问题展开了诸多探讨,也获得了较为丰富的研究成果。然而,现有的研究还存在以下两个方面的不足。

首先,实证研究缺乏且部分结论高度不一致。只有通过大量实证研究的检验,才能明确产学研合作相关理论的有效性和适应性,也才能完善和发展产学研合作理论。然而,目前产学研合作倾向与效率领域相关的实证研究数量还是太少,更为重要的是,数量本就不多的实证研究其部分结论还存在较大的差异,这既构成了产学研合作理论发展的重要障碍,也导致了产学研合作实践中的迷茫。

其次,没有考虑区域制度环境差异与市场分割对于产学研合作倾向与效率的重要影响。事实上,中国经济转型时期,不同区域之间制度环境的较大差异、市场分割的广泛存在、地方政府对于GDP锦标赛的积极参与,都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产学研合作参与主体尤其是企业的行为。不仅如此,区域制度环境差异与市场分割对于跨区域的产学研合作倾向与效率可能具有更为重要的影响。然而,以往的产学研合作倾向与效率的研究很少注意到区域制度环境以及不同区域之间制度环境差异与市场分割的影响,也没有考察区域内部与区域之间的产学研合作倾向与效率的异同。

以上不足的存在,就是未来的重要研究方向。因此,产学研合作倾向与效率未来的研究方向主要包括如下方面。

首先,企业产学研合作倾向与效率综合理论框架的构建,应当是未来研究的首要重点。为此,未来需要在现有产学研合作倾向与效率理论框架的基础上,大量地开展案例研究,尤其是区域间产学研合作的多案例比较研究,以全面深入地解读区域制度环境差异、参与主体内外因素等影响产学研合作倾向与效率的机制与过程,并对之前所构建的理论框架进行修订与完善,最终归纳出关于产学研合作创新的重要命题。

其次,产学研合作倾向与效率综合理论的构建,只是未来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至于该理论框架是否适应中国独特的情境并能有效地解释产学研合作倾向与效率,还需要实证研究加以检验。因此,未来研究的另一个重要方面是广泛开展涉及中国不同区域的大样本的实证研究。具体来说,今后的实证研究需要深入探索各种因素作用于产学研合作倾向与效率的传导机制与过程,同时考察情境因素的重要影响,以合理解释现有部分研究结论的显著差异,并争取逐渐打开诸多因素影响产学研合作倾向与绩效过程的内在“黑箱”。这就需要做好四个层面的实证研究:(1)继续挖掘和检验影响产学研合作倾向与效率的其他重要内部与外部因素。(2)深入考察对于内外因素与产学研合作倾向与效率关系具有调节效应的情境因素的影响。(3)揭示参与内外因素作用于产学研合作创新倾向与效率的内在过程,探究中介变量的作用。(4)综合以上四个方面的因素,进行跨区域的大样本的实证研究,以考察这些因素的互动对于产学研合作倾向与效率的影响,从而为综合理论框架的完善提供更为全面的实证证据。

第三,由于采用了渐进式、分权式和试验式的改革推进方式,使得中国经济转型时期的制度具有鲜明的“政治集中与经济分权”特点,并具体表现为市场分割性的广泛存在,中国不同区域之间不仅在市场化程度方面存在较大差异,而且在制度环境方面也存在显著的不同。中国经济转型时期的独特情境,在很大程度上影响或者约束了各个主体参与产学研合作的行为模式,从而极大地影响了产学研合作倾向与效率。因此,引入中国区域制度环境差异与市场分割性作为重要的情境变量,并考察其对于中国不同区域乃至跨区域产学研合作倾向与效率的影响,是产学研合作理论中国本土化与情境理论化研究的重点,也是一项充满了机遇和挑战的艰巨工作。

第四,随着中国全面深化改革各项政策的制定与逐步落实,市场将越来越在资源配置中起到决定性作用,而政府作用也将得到更好的发挥。在这种情况下,产学研合作所处的环境,尤其是制度环境将会发生巨大的改变。相应地,探索制度环境的逐步变化及其对产学研合作倾向与效率的影响,进而考察制度环境与产学研合作的共同演化,也是未来产学研合作的重要研究方向。

总之,只有沿着上述研究方向不断拓展现有的理论与实证研究,才能充分发挥产学研合作对于创新的积极作用,推动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提升与创新区域以及创新国家建设的顺利进行。

[1]樊霞,赵丹萍,何悦.企业产学研合作的创新效率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J].科研管理,2012,33(2):33-39.

[2]刁丽琳,朱桂龙,许治.国外产学研合作研究述评、展望与启示[J].外国经济与管理,2011,33(2):48-57.

[3]谢园园,梅姝娥,仲伟俊.产学研合作行为及模式选择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 [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11,32(3):35-43.

[4]樊霞,陈丽明,刘炜.产学研合作对企业创新绩效影响的倾向得分估计研究——广东省部产学研合作实证[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13,(2):63-69.

[5]EOM B Y,LEE K.Determinants of Industry Academy Linkages and Their Impact on Firm Performance:The Case of Korea as a Latecomer in Knowledge Industrialization[J].Research Policy,2010,39(5):625-639.

[6]COHEN W M,NELSON R R,WALSW J P.Links and Impacts:the Influence of Public Research on Industrial R&D[J].Management Science,2002,48(1):1-23.

[7]FRITSCH M,LUKASR.Who Cooperates on R&D?[J].Research Policy,2001,30(2):297-312.

[8]COHEN W M,LEVINTHAL D A.Absorptive Capacity:A New Perspective on Learning and Innovation[J].Administrative Science Quarterly,1990,35(1):128-152.

[9]FONTANA R,GEUNA A,MATT M.Factors Affecting University-Industry R&D Projects:The Importance of Searching,Screening and Signaling[J].Research Policy,2006,35(2):309-323.

[10]CASSIMAN B,VEUGELERS R.In Search of Complementarity in Innovation Strategy:Internal R&D and External Knowledge Acquisition[J].Management Science,2006,52(1):68-82.

[11]LAURSENK,SALTERA.Searching Low and High:WhatTypes of Firms Use Universities as a Source of Innovation?[J].Research Policy,2004,33(8):1 201-1 215.

[12]郭斌,谢志宇,吴惠芳.产学合作绩效的影响因素及其实证分析 [J].科学学研究,2003,21(增刊):140-147.

[13]MOHNEN P,HOAREAU C.What Type of Enterprise Forges Close Links with Universities and Government Labs?Evidence from CIS[J].Managerial and Decision Economics,2003,24(2-3):133-145.

[14]戴勇,肖丁丁,锁颍馨.研发投入、企业家精神与产学研绩效的关系研究——以广东省部产学研合作企业为例[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10,31(11):137-143.

[15]WAKELIN K.Productivity Growth and R&D Expenditure in UK Manufacturing Firms[J].Research Policy,2001,30(7):1 079-1 090.

[16]肖丁丁,朱桂龙.产学研合作创新效率及其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 [J].科研管理,2013,34(1):11-18.

[17]陈春晖,曾德明.我国自主创新投入产出实证研究 [J].研究与发展管理,2009,21(1):18-23.

[18]LANE P J,LUBATKINM.Relative Absorptive Capacity and Interorganizational Learning[J].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1998,19(5):461-477.

[19]KODAMA T.The Role of Intermediation and Absorptive Capacity in Facilitating University–Industry Linkages——An Empirical Study of TAMA in Japan[J].Research Policy,2008,37(8):1 224-1 240.

[20]KATILA R, AHUJA G.Something Old,Something New:A Longitudinal Study of Search Behavior and New Product Introduction[J].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2002,45(6):1183-1194.

[21]陈钰芬,陈劲.开放度对企业技术创新绩效的影响[J].科学学研究,2008,26(2):421-426.

[22]肖丁丁,朱桂龙,戴勇.R&D投入与产学研绩效关系的实证研究 [J].管理学报,2011,8(5):706-712.

(责任编辑 张 转)

猜你喜欢
开放度产学研效率
精益求精产学研 继往开来朝阳人
提升朗读教学效率的几点思考
服务业开放度视角下中国攀升全球价值链研究
“政产学研用”:培养卓越新闻人才的新探索
完善转化机制 推动产学研融合
研发团队创新开放度、吸收能力与团队创新绩效——基于环渤海地区装备制造企业的实证分析
学前音乐教育专业产学研人才培养模式探讨
跟踪导练(一)2
“钱”、“事”脱节效率低
经济开放度与经济发展关系的实证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