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度集经》注释商榷

2014-10-26 08:36
关键词:梵志六度径路

徐 萍

(浙江工业大学 人文学院,浙江 杭州310023)

《六度集经》注释商榷

徐 萍

(浙江工业大学 人文学院,浙江 杭州310023)

三国吴康僧会翻译的《六度集经》是早期汉译佛经,吴海勇注译的《六度集经》是便于初学的普及读本,不过其中注解似有可商榷之处,此文就其中的“乳虎”“噢咿”“婴”“惓”“不男”“径”六个词语的注解提出商榷。

《六度集经》;注释;商榷

《六度集经》是三国吴康僧会辑译的一部佛本生故事与佛传故事集。译者康僧会虽是西域人,但对中国文化有较深的了解,他所翻译的《六度集经》文辞简练,词义精到。该经具有很强的故事性和可读性,适于初涉佛经者阅读,因此,致力于佛经研究或佛教事业者整理出版了几种便于初学者阅读的读本,除圣开法师的《六度集经白话故事》外[1],梁晓虹、吴海勇、蒲正信都曾对其做过注译或注释[2]。其中吴海勇注译的《六度集经》既有注解,又有全文翻译,而且易得,尤其便于初学。不过,笔者在研读该书的过程中,发现其注解似有可商榷之处,于是不揣浅陋,条陈如下,以求教通人。

1.乳虎

昔者菩萨,时为逝心,恒处山泽,专精念道,不犯诸恶。食果饮水,不畜微余,慈念众生,愚痴自衰。每睹危厄,没命济之。行索果蓏,道逢乳虎。虎乳之后,疲困乏食,饥馑心荒,欲还食子。(卷一,《菩萨本生》)

第17页注解(3)“乳虎:指正处哺乳期的母虎。”

按,“乳虎”当指刚刚分娩过的母虎。“乳虎”虽有指正处哺乳期的母虎之意,但本文中当指刚刚分娩过的母虎,否则与下文“虎乳之后,疲困乏食,饥馑心荒”不谐。如果是仅仅为幼虎哺乳,母虎不至于“疲困”,因为哺乳本身并不是一件耗费体力之事,只有分娩才会使母虎筋疲力尽。再者,生产、分娩是“乳”的常用义之一,典籍多有用例。《说文解字》:“乳:人及鸟生子曰乳,兽曰产。”《广雅·释诂一》:“乳,生也。”《史记·扁鹊仓公列传》:“菑川王美人怀子而不乳。”司马贞索隐:“乳,生也。”《汉书·外戚传下》:“许美人……元延二年褱(怀)子,其十一月乳。”颜师古:“乳,谓产子也。”又,《郊祀志上》:“神君者,长陵女子以乳死,见神于先后宛若。”颜师古注引孟康曰:“产乳而死也。”“产乳”同义连文。可见,此处“乳虎”为“刚刚分娩过的母虎”之意可不疑。《汉语大词典》“乳虎”条有“育子的母虎”与“初生的小虎”两个义项,未及此义,《汉语大词典订补》亦未及,当补。

2.噢咿

梵志本末陈之,兆民路踊巷哭,或吐血者,或息绝而尸视者。彼王逮臣,武士巨细,靡不噢咿。(卷二,《波耶王经》)

第54页注解(9)“噢咿:安抚。”

按,“噢咿”乃因悲伤痛心或因悲痛而发出叫声之意。经文是说波罗奈国臣民听了梵志详细述说国王自愿牺牲自己的生命,让向他求施舍的梵志用他的头向入侵的邻国国王换取赏金的情况后,国民不禁捶胸顿足悲伤痛哭,入侵的邻国国王及大小官员武士(因受触动和感染)也没有不因此悲痛的。玄应《一切经音义》卷三十三曾对此作音义,引《埤苍》云:“噢咿,内悲也,亦痛念之声。”正是此义。慧琳《一切经音义》卷二十四《四童子经》卷上所作音义引《埤苍》同。其他如吴支谦译《太子瑞应本起经》:“举国人民,莫不歔欷。王悲噢咿,涕泣交流,谓瞿夷曰:‘如吾子所觉,老病死苦,实为大患。此神人也。’”(T03,no.185,p.476,a13-16)①“噢咿”也是此义,上文“悲”及下文“涕泣交流”都是“噢咿”乃悲痛或因悲痛而叫唤之意的注脚。

3.婴

令妻子升车,执辔而去。始欲就道,又逢梵志,来从乞马。以马惠之,自于辕中,挽车进道。又逢梵志,来匃其车,即下妻子,以车惠之。太子车马衣裘,身宝杂物,都尽无余。令妻婴女,己自抱男。(卷二,《须大拏经》)

第74页注解(13)“婴:系在颈上。”

按,“婴”当是“抱着”。经文的意思是须大拏太子在把车子施舍给来讨要车子的梵志后,让妻子抱着女儿,自己抱着儿子继续上路。“婴”作此解,首先可从异文中得到印证。关于太子须大拏的故事,除了《六度集经》有载外,还有西秦沙门圣坚所译的《太子须大拏经》,还见于《法苑珠林》和《经律异相》,其中《经律异相》也作“令妻婴女,己自抱男”,对于确定“婴”的词义没有什么帮助,但其他两处的异文则有助于对“婴”的理解。

(1)太子布施车马钱财衣被了尽,初无悔心大如毛发。太子自负其男,妃负其女,步行而去。(西秦沙门圣坚译《太子须大拏经》,T03,no.171,p.420,c23-25)

(2)太子自负其儿,妃抱其女,步行而去,相随入山。(《法苑珠林》卷八十,T53,no.2122,p.879,b25-p.880,b22)

上引例(1)太子“负”男,妃“负”女,动词都是“负”,例(2)则太子“负”儿,妃“抱”女。妃不管是“负”还是“抱”,都告诉我们《六度集经》中的“婴”解释为“系在颈上”的不准确,何况从情理上也说不过去。“负”的常用义是用背承载(物品),《释名·释姿容》:“负,背也,置项背也。”又,《释车》:“负,在背上之言也。”从得名之由的角度说明了“负”就是用背扛的意思,现在仍广为使用的双音词“背负”,正是同义连用而来的联合式复音词。不过“负”引申也有“抱”义,文献用例颇多,如《礼记·内则》:“子生男子设弧于门左,女子设帨于门右,三日始负子,男射,女否。”注:“负,抱也。”《荀子·不苟》:“故怀负石而赴河,是行之难为者也。”王念孙《读书杂志·荀子一》:“故字乃总冒下文之词。‘怀负石而赴河’者,负,抱也,谓抱石于怀中而赴河也。《韩诗外传》曰‘申徒狄抱石而沈于河’是其证。”[3]《淮南子·说林训》:“负子而登墙,谓之不祥,为其一人陨而两人殇。”高诱注:“负,抱也。”皆其例。虽然“负”既有“背”的意思,又有“抱”的意思,但从情理上说,孩子多用“抱”,且有《法苑珠林》的异文作旁证,所以此处理解为“抱”比较合理。当然,在特定的语境下,“婴”也有“背”义,如《六度集经》卷四《国王本生》:“妇婴其跛婿,入国乞匃,陈昔将婿,避世之难。”(T03,no.152,p.18,c12-14),吴海勇注译本对此句的“婴”没有作注,但第160页与“妇婴其跛婿”相对应的译文为“妇人抱着她的跛脚丈夫”,可知“婴”为“抱着”。但此处实际上应该理解为“背着”比较合理,因为成人比较重,长时间抱着实在不堪其重,而背着就比较能够承受。

4.惓

令明彻夜而头不损,心定在经,霍然无想,七日若兹,都无懈惓念矣。(卷三,《梵志本生》)

第124页注解(4)“惓(juàn)病危:亦作“倦”。

按,正文无“病危”,按照通例,此处注解的对象应该是“惓”,“病危”应该是解释语;从全书体例及注释用语看,“亦作‘倦’”表示“惓”有异文作“倦”,从《大正藏》看,宋、元、明本均作“倦”,正与此相合。不过典籍中“惓”并无“病危”义,经中当为“疲倦”义,与“懈”近义连用,意为疲倦懈怠,为“倦”之或体。《集韵·线韵》:“倦,《说文》:‘罢也。’或作惓。”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倦,字亦作勌、作惓。”疲倦是人的一种感觉,与心理相关,又经常与“懈”连用,受“懈”的影响而偏旁类化,故有或体“惓”。因此,注解应作“惓(juàn):疲倦,亦作‘倦’,为‘倦’的或体。”

5.不男

“纳妻不男,王重忧之,因募国女,化之令男。后遂妷荡,不从真道。王恚之焉,磔著四衢,命行人曰:‘以指确首,苟辱之矣。’”(卷四,《普明王经》)

第198页注解(5)“不男:男根不具之人。”

按,“不男”当指不过性生活,即中土文献之“不能为人道”。“男”在此处并非名词,而是动词,“不男”即“不能男”。这从下面两例的比较中不难知道。

(1)佛言有五种不能男,何等五?一生不能男,二半月不能男,三妒不能男,四精不能男,五病不能男。何等生不能男?从生不能淫,是生不能男。何等半月不能男?半月能淫,半月不能淫,是为半月不能男。何等妒不能男?见他行淫,身分用是妒不能男。何等精不能男?因他人淫身,身分用是精不能男。何等病不能男?若朽烂若堕若虫啖,是病不能男。是为五种不能男。(后秦弗若多罗译《十诵律》卷二十一,T23,no.1435,p.153,c2-b18)

(2)若入他家,不与小女处女寡女等共语,亦复不近五种不男之人以为亲厚。(后秦鸠摩罗什译《妙法莲华经》卷五,T09,no.262,p.37,b4-6)

上引二例,一为“不能男”,一为“不男”,所指相同。中土文献也有关于“五不男”的解释。李时珍《本草纲目》卷五十二:“五不男,天、犍、漏、怯、变也。天者,阳痿不用,古云天宦是也。犍者,阳势阉去,寺人是也。漏者,精寒不固,常自遗泄也。怯者,举而不强,或见敌不兴本。变者,体兼男女,俗名二形,《晋书》以为乱气所生,谓之人疴。其类有三有,值男即女,值女即男者,有半月阴半月阳者,有可妻不可夫者,此皆具体而无用者也。”

“阳痿不用”“阳势阉去”“具体而无用”等语明明白白地告诉我们,“不男”并不是“男根不具之人”。这从下面例子也可以揆知:

时王日日,问诸婇女:“太子与妃,相接近不。”婇女答言:“不见太子,有夫妇道。”王闻此语,愁忧不乐,更增妓女,而娱乐之。如是经时,犹不接近。时王深疑,恐不能男。(刘宋求那跋陀罗译《过去现在因果经》卷二,T03,no.189,p.629,c2-b12)

上例前文说“不见太子,有夫妇道”,下文说:“时王深疑,恐不能男”,可见能不能男就是能不能行夫妇之道,是一种行为,而不是具不具男根,再说“太子”是国王自己眼看着长大,是否具有男根,身为父亲的国王当然清楚得很。如果不具男根,当然无法行夫妇之道,国王也就无需对太子与太子妃行不行夫妇之道抱怀疑态度。可见,“不男”应解释为“不过性生活”才准确。

6.径

妇遂产男,恶念更生,又复如前,以亵裹之,着车辙中。儿心存佛三宝,慈向其亲。晨有商人,数百乘车,径路由兹,牛踬不进。(卷五,《童子本生》)

第223页注解(4)“径:经过。”

按,“径”当为“道路”,与“路”同义连用,为名词,“径路”乃同义连用而成的复音词。这在译经中多有用例,如:

(1)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时彼城中,有五百贾客,往诣他邦,贩买求利,涉路进引,到旷野中,迷失径路,靡知所趣。(旧题吴支谦译《撰集百缘经》卷二,T04,no.200,p.209,a22)

(2)昔有长者,畜一好马,初得之时,志操犇突,不可御调,适欲被骑,举前两脚,跳上游逸,四出横走,不从径路,入于沟渠,突树墙壁。(西晋竺法护译《生经》卷四,T03,no.154,p.99,c4-7)

(3)尔时有王,名婆罗达,出行游猎,驰逐走兽,迷失径路,不知出处。草木参天,无余方计,而得来出,大用恐怖,遂复前行,见一辟支佛。王问其言:“迷失径路,从何得出?军马人众,在于何所?”时辟支佛,臂有恶疮,不能举手,即便持脚,示其道径。(失译人名今附东晋录《菩萨本行经》卷一,T03,no.155,p.112,a10-16)

上引例(1)“径路”圣本作“道路”,是“径路”乃同义连用而来的复音词的极好注脚,意思是说五百商人在旷野中迷了路。例(2)是说一匹良马在开始的时候,不肯听从驾驭者,到处横冲直撞,不沿着道路奔跑。例(3)是说婆罗达国王出去游猎,结果迷了路,然后向一位辟支佛询问道路,辟支佛用脚指点他们该行走的道路。经文前面用“径路”,后面用“道径”,表明两者同义,就是道路的意思。《六度集经》本例的意思是商人车队从这条路经过,但是牛却不肯前进(为了不踩到被抛弃在路中的小孩),表示“经过”义的是“由”,而不是“径”。

目前学术界虽然对汉译佛经颇为关注,尤其是在汉语史研究中,汉译佛经是珍贵的语料已成为研究者的共识,研究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对于一般人而言,佛经都是陌生并且艰深的,而注译本极便于初学,译注本的出版,对于让更多的人了解佛经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正因为译注本主要面向初学者,而初学者对于相关知识的判断能力往往比较有限,所以译注的准确性显得尤为重要。有鉴于此,笔者就研读时发现的问题提出商榷,希望能对完善该读物有所帮助。

注释:

①T03表示该经在《大正藏》第三册,no.185,表示为《大正藏》的第185部,p.476,表示在该册476页,a13-16表示引文在第一栏的第13至第16行。余仿此。

[1]圣开法师.六度集经白话故事[M].加州:人乘佛教世界中心,1989.

[2]梁晓虹.六度集经[M].台北:佛光出版社,1996.吴海勇注译.六度集经[M].广东:花城出版社,1998.蒲正信注.六度集经[M].四川:巴蜀书社,2001.

[3]王念孙.读书杂志[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85.

Discussion of the Annotations ofLiuDuJiJing

Xu Ping

(School of Humanities, Zhejiang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Hangzhou, Zhejiang 310023)

LiuDuJiJingis an early Buddhist scripture translated and edited by Kang Senghui in the period of the Three Kingdoms. The annotation and translation ofLiuDuJiJingby Wu Haiyong is a popular edition for the beginners. But there are some annotations of his translation to be discussed. This paper analyzes Wu’s annotations of the following six words and expressions: “ru hu”, “o yi”, “ying”, “juan”, “bu nan”, and “jing”.

LiuDuJiJing; annotation; discussion

2014-10-26

徐 萍(1990-),女,浙江天台人,浙江工业大学人文学院2012级硕士研究生。

H131

A

1008-293X(2014)06-0077-04

(责任编辑张玲玲)

猜你喜欢
梵志六度径路
锻造“六度”应急队伍
诗二首(其一)
栀子花,六度开
LKJ径路数据校核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三维六度互联影视空间启动
三维六度互联影视空间启动
一种SDN架构下业务属性相关的多径路由算法
早期大乘佛典書面流傳舉證:“梵志”與“樓至”
相同径路的高速列车运行图编制方法
食管心脏电生理技术与临床应用(9)
——房室结双径路的少见电生理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