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城镇化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综述与重构

2014-11-05 23:46吕丹叶萌杨琼
财经问题研究 2014年9期
关键词:新型城镇化

吕丹 叶萌 杨琼

摘要:近年来,中国的城镇化水平有了飞跃性的提升和发展,但是在喜人的数字背后,却隐藏了很多会引致中国社会进一步非均衡发展的新的问题。在党的十八大召开之后,新型城镇化成为了中国经济和社会进一步良性发展的重要载体。因此,如何在内涵不断丰富的前提下提升城镇化的质量,成为了我们必须面对的选题。本文正是基于公共服务均等化和生态建设等新型城镇化的社会和生态内涵,在系统梳理既有城镇化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的基础上,进行客观和发展式的评价;进而针对既有评价体系的不足和缺陷,提出了更加完整的新型城镇化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思路。

关键词:新型城镇化; 质量评价指标;公共服务均等化

中图分类号:F299.2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176X(2014)09007207

党的十八大和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拉开了我国新型城镇化发展的崭新一页,这将是一场深刻的经济和社会变革。自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镇化经历了一个低起点、高增速的历程,目前城镇化发展已进入快车道[1]。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以常住人口来计算的话,我国的城镇人口已经由2002年的5.02亿人,增加到2012年的7.12亿人,城镇化率也相应由36.09%上升到52.57%,以每年平均1.35%的速度在增长。从表面来看,我国城镇化建设已经达到世界52%的平均水平,但这一数据背后隐藏着诸多问题,现有评价指标体系多偏重于人口本身和城市经济的发展水平,涉及公共服务均等化及环境生态等内容则相对较少。如果按照户籍人口,依照政府提供的教育、医疗和社会保障等基本公共服务水平来计算的话,我国城镇化率大概只有35%—36%。这种粗放式的城镇化进程和质量评价指标已经不能反映出我国目前城乡统筹发展的实际情况,因此,本文在现有研究的基础上,试图将新型城镇化的重要内涵,如公共服务均等化、生态建设等内容,都客观地涵盖在新型城镇化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当中。

一、城镇化质量评价指标体系沿革综述

2005年,国家城调总队福建省城调课题组[2]的研究成果虽然并没有涉及到新型城镇化的概念,但是他们建立的城市化质量评价体系在当时来看是比较完整的,包括了经济发展质量指数(0.24)、生活质量指数(0.17)、社会发展质量指数(0.15)、基础设施质量指数(0.16)、生态环境质量指数(0.16)和统筹城乡与地区发展指数(0.12)(括号内为各项所占的权重)。从以上指标中可以看出,经济发展质量是衡量城市化质量的最重要指标,其次为生活质量指数,再次为基础设施质量指数和生态环境质量指数。经济发展质量指数包括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人均地方财政收入、城镇化水平。距离该指标体系提出的近八年之后所召开的党的十八大,提出的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以及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在2005年构建城市化质量评价指标体系时就已经加入了生态环境质量指标,其重要程度位居第三位,由此可以说明注重生态、保护环境的思想雏形形成很早,并且专家学者早在2005年就已经意识到生态环境这一指标对于评价城市化质量是必不可少的。生态环境质量指标包括环境质量和可持续发展指标两部分,环境质量下设三项指标,城市绿化覆盖率所占权重最大(0.032),空气质量综合指数次之(0.024);可持续发展下设四项指标,分别是万元GDP综合能耗、工业废水处理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建成区面积占本行政区面积比重,四项的权重相同(0.02)。而在统筹城乡与地区发展指标中,最为重要的是经济的协调性,用地区经济发展差异系数衡量(0.06);收入协调性用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衡量(0.036)。对所有指标的权重进行分析后得出相对重要的指标依次为: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万人国际互联网用户数、地区经济发展差异系数、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城镇化水平、人均地方财政收入、人均可支配收入、恩格尔系数、每万人刑事案件立案数和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其权重均>0.0350。这一时期的城镇化质量评价标准比较注重经济指标和社会治安;而城乡统筹发展虽有涉及,但重要程度次之;生态指标的重要性也相对较弱。指标权重的计算采用了综合评价方法,即指数法。根据我国东部发达省份和国际上中等发达国家的相关阶段性指标,确定各指标的城市化质量标准值;进而采用层次分析法确定各指标的权重;最后利用指数法进行评价。

2009年,陈明星等[3]对城市化综合测度指标体系做了修改,并分析了1978—2006年中国城市化综合水平的演变过程。文章分别从人口城市化、经济城市化、土地城市化和社会城市化四个方面设置子系统层,并下设16项指标。通过分析可以看出,1981—2006年间,人均工业总产值和人均GDP的权重排在前两位,分别为0.1839和0.1755,这与国家城调总队在2005年提出的城镇化指标中最重要的因素不谋而合,并且人均GDP的权重有所上升。由此说明,1981—2006年间,经济增长是中国城市化进程的最主要因素。其余三项子系统指标由高到低依次为社会城市化、土地城市化和人口城市化,而人口城市化的权重仅占0.0444,对城市化影响并不显著。此外,社会城市化中,起主要作用的指标为人均用电量和万人在校大学生数,权重分别为0.1374和0.1413,而万人拥有医生数和万人拥有床位数的权重极小,仅为0.0018和0.0006,隐约可以看出当时的公共服务并不完善。土地城市化下增设了人均公共绿地面积和人均道路铺设面积,权重分别为0.0819和0.0725。此外,文章中并没有涉及生态环境质量的相关指标,而国家城调总队在2005年构建的指标体系中却有涉及,说明在2009年之前的城市化评价指标中,生态环境指标曾经被提出过,但并没有作为衡量城市化质量的主要指标。在指标权重的计算方面,作者采用了熵值法,对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计算信息熵、信息熵冗余度、指标的权重、单项指标评价得分、年份综合水平得分。

近年来,大量学者在构建城市化质量评价体系时更多关注生态、社会保障和城乡一体化等方面的指标。方创琳和王德利[4]提出了由经济城市化发展质量、社会城市化发展质量、空间城市化保障质量三类指标以及12项具体指标构成的城市化发展质量综合测度三维指标体系。分析得出,经济城市化发展质量依然是最重要的,首次提出了经济效率指数;其次为经济结构指数和经济发展代价指数,在经济结构方面提出了新的指标,如:高技术产品占制造业比重、万元GDP水耗;在经济发展代价指数方面,用万元工业增加值废水废气产生量、亿元工业增加值固体废弃物产生量来衡量;科技进步贡献率也被作为经济增长动力提出。不难看出,在经济发展过程中,人们开始更加注重经济效率,强调产业结构调整和科技进步的作用,这是新型城镇化在经济发展方面所倡导的。社会保障指数所占权重跟以往比较有较大幅度提升,该指标不仅包括已经存在的失业率和社会保障覆盖率,还提出了社会保障占GDP比重这一新的指标;在生态环境保障指数下,增设了工业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率;基础设施发展指数下,增设了百人基础教育拥有教师数;衡量城乡一体化的城乡收入差距这一指标所占权重由之前的0.036增至0.0425。由此可见,这一时期评价指标体系无论从经济发展还是社会保障,抑或生态保护方面都越来越凸显现代新型城镇化所倡导的理念——科学发展、集约发展、绿色发展、以人为本。

2012年至今所构建的新型城镇化质量评价指标体系逐步趋于完善。曾志伟等[5]以环长株潭城市群为例,构建了新型城镇化新型度评价指标体系,认为“新型度”应该包含新型城镇环境保护、新型城镇经济发展和新型城镇社会建设三项一级指标和43项二级指标,可见他们构建的新型城镇化评价指标体系相当细致、全面。三项一级指标所占权重由高到低依次为新型城镇社会建设(0.411)、新型城镇经济发展(0.339)、新型城镇环境保护(0.25),社会建设指标首次超过经济发展指标而成为最重要的指标。在43项二级指标中,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和二、三产业从业人员比值所占权重最大,为0.031,与2005年相比,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的权重上升了1.1个百分点,说明随着时代的发展,生态环境保护逐渐被提上日程,重要程度与日剧增;而二、三产业从业人员比值相对2005年来说是新的发展,在之前的评价指标中,二、三产业就业人口和二、三产业产值比重所占权重十分微小,分别为0.0059和0.0017[3]。文章还新增了环境保护的指标,包括平均气温、降水量、日照时数、城镇生活污水处理率、人均绿地面积、万元工业三废综合利用产品产值,其中前三项为中性指标。除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之外,所占权重较大的为平均气温和单位GDP能耗,均为0.027;而单位GDP能耗的权重较2005年的0.02几乎没有变动。在新型城镇社会建设指标下,人均城镇道路面积和农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所占权重最大,为0.026;其次为城市建设用地占市区面积比重(0.025);新增指标有:每百人公共图书馆藏书、就业率(此前多用失业率代替)、广播综合人口覆盖率、电视综合人口覆盖率、有线电视入户率、农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专利申请数、拥有发明专利。从2005年至2012年间,权重下降的指标有:城镇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0.048→0.024)、互联网利用率(0.08→0.021);权重上升的有:每万人医生数(0.0149→0.022);基本没变的有:城市建设用地占市区面积比重(0.02→0.025)、每万人拥有公共汽车(0.02→0.024)。在城镇经济发展方面也有新增指标,所占权重较大的依次为二、三产业从业人员比值(0.031)、项目投产率(0.026)、地区生产总值增长率(0.025)。此外,在衡量经济发展质量的指标中,有三项涉及到高新技术产业,分别是:高新技术产品总值、高新技术产品增加值和高新技术产品销售收入,合起来的权重达到0.063,权重之大足以说明高新技术产业对新型城镇经济发展越来越重要,经济结构趋向于高附加值的行业。另有三项指标涉及到对外经济,合起来的权重达到0.06。综上所述,曾志伟等构建新型城镇化评价指标是对以往指标的丰富和发展,无论在经济或是社会发展或是环境保护方面都有所扩展和深化,他们认为较重要的指标有: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二三产业从业人员比值、单位GDP能耗、平均气温、项目投产率、人均城市道路面积、农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工业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率、城镇生活污水处理率、人均绿地面积、地区生产总值增长率、城市建设用地占市区面积比重,权重均大于0.025。在权重的计算方面同样也采用了熵权法。

2013年,牛晓春等[6]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又进一步完善并发展了新型城镇化质量评价指标体系。他们从人口、经济、基础设施、生活质量、生态环境和城乡统筹六大方面建立评价指标体系,并运用信息熵技术支持下的层次分析法,以陕西省10个省辖市为例进行实证分析。在人口城镇化指标下,提出了非农人口比重这一新指标,权重高达0.0640,是整个评价指标第二位重要的指标;同时将每万人在校大学生数这一指标修改为每万人具有大学文化程度人数,较之前更加准确,权重为0.0235;城镇化率的权重为0.0600,仅次于非农人口比重;二、三产业从业人数比重所占权重为0.0469,较之前上升约0.0160个百分点。在经济城镇化指标下,人均GDP的权重为0.0688,重要程度位居第一,但跟之前的指标体系比,权重有所下降(在2005年此指标的权重为0.0922);新增指标有:亿元GDP专利授权量、亿元GDP生产安全事故死亡率。在居民生活质量指标下,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权重上升(0.0220→0.0408),也是相对重要的指标,新增指标有:公众对社会治安满意率、社保和就业支出占城市财政支出比重,由此可以看出国家已经将关注民生落到实处。在生态环境指标下,新增指标有:市区环境空气全年优良率和工业污染治理费用占GDP比重,权重分别为0.0292和0.0196;建成区绿化覆盖率的权重较之前上升约0.01个百分点;城镇生活污水处理率和工业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率的权重基本没有变动。关于统筹城乡发展的指标有较大变动,用城乡居民收入比替代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这一指标,笔者认为随着城乡居民收入的增加,相对指标收入比能更加清晰地反映出收入差距的倍数。此外,之前大部分学者并没有将统筹城乡发展的指标加入新型城镇化的评价指标体系中,牛晓春等将城乡统筹发展的指标进行了完善更新,包括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城乡居民恩格尔系数比、城乡人均固定资产投资比、劳动生产率二元对比系数、农村非农产业从业人员比重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其中劳动生产率二元对比系数是指第一产业比较劳动生产率与第二、三产业比较劳动生产率的比值,反映经济结构的二元性强度。综上所述,该时期新型城镇化发展质量评价指标体系中较重要的指标有:人均GDP、非农业人口比重、城镇化率、二三产业从业人数比重、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第三产业产值比重、建成区绿化覆盖率、城镇居民恩格尔系数,所占权重均大于0.03。

戚晓旭等[1]认为可持续城镇化是新型城镇化内涵式发展的重要内容,因此从可持续指标体系出发,构建了新型城镇化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在生态环境方面,新增了许多新的指标,更全面地测度生态环境质量对新型城镇化的影响。测度空气质量的指标包括:空气质量达到二级以上天数占全年比重、AQI空气污染指数、PM10浓度、PM2.5浓度、NO2浓度;测度污水排放的指标有:废水总量、工业废水排放量、工业废水达标排放量、单位GDPCOD排放量、单位GDP氨氮排放量;测度大气污染排放指标有:废气总量、SO2排放量、烟(粉)尘排放量、氮氧化物排放量。在测度社会进步指数时,戚晓旭等将其细化为人口及社会保障、城市用地、教育、文化、医疗五部分,每一部分又有具体的指标,医疗方面涉及到医疗卫生机构床位、卫生人员数、医疗卫生支出三项,教育方面涉及到普通高校数、中学数、小学数和教育支出四项。笔者认为,这些指标很好地考量了社会总体投入情况,但是对于人均医疗、教育等资源分配情况,却不能有所反映,进而就很难将公共服务均等化程度表现出来。戚晓旭等构建的指标体系目前来看是相对完善的一个,但并没有给出这些指标的具体权重。

综观新型城镇化评价指标的发展演变历程,有些指标在发展过程中被新的指标替代,而且随着对新型城镇化理解的加深,一些新的指标也加入了评价体系。至今为止所构建的新型城镇化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已经实现了很多突破,但仍存在一些问题。笔者认为,现有的指标体系在公共服务均等化方面的评价指标涉及不足,综合以上学者的研究成果,参考中国新型城镇化的重要内涵之一——公共服务均等化的测度指标,预期构建一个更加完整的新型城镇化质量评价指标体系。

二、新型城镇化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根据全面系统性、主导性、层次性、可操作性和导向性原则,基于新型城镇化的内涵本质,借鉴已有的研究成果[6],并力求在公共服务均等化方面有所突破,选取人口城镇化指数、经济发展指数、生态环境支持指数、城乡统筹指数和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指数五个方面的指标,本文重构了新型城镇化质量评价指标体系。

(一)指标的选取

1.人口城镇化指数

人口城镇化是城镇化进程的直接结果,表现为人口由乡村向城镇的积聚,农业人口转化为非农业人口以及人口素质的提高等。选取的指标有非农业人口比重、二三产业从业人数比重。

2.经济发展指数

新型工业化是新型城镇经济发展的直接推动因素,新型城镇化倡导经济发展要集约高效,力求实现循环经济;突出技术创新的推动作用,提高知识、技术、信息对经济发展的贡献;强化规模效应,节能降耗。选取的指标为人均GDP、人均地方财政收入、第三产业产值比重、高新技术产品产值比重、科技进步贡献率、专利授权量、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单位GDP能耗。

3.生态环境支持指数

新型城镇化提倡“资源节约”、“环境友好”、“低碳、绿色”,因此在指标的选取方面要反映生态环境质量、污染控制、环境建设等[5]。排除技术因素,笔者选取与人民生活息息相关的环境指标:空气质量达到二级以上天数占全年比重、PM10浓度、二氧化硫年均浓度、二氧化氮年均浓度、一氧化碳年均浓度、工业废水排放量、工业废水达标排放量、化学需氧量排放量、氮氧化物排放量、工业废气排放量、二氧化硫排放量、烟(粉)尘排放量、工业固体废弃物产生量、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率、城市生活污水处理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建成区绿化覆盖面积、人均公园绿地面积、建成区绿化覆盖率。

4.城乡统筹指数

城乡统筹发展是新型城镇化评价的重要方面。选取指标有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城乡居民恩格尔系数比、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农村非农业从业人员比重。

5.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指数

在联合国的文件中,基本公共服务包括清洁水、卫生设施、教育、医疗卫生和住房。从国内情况来看,有的学者认为基本公共服务是指直接与民生问题密切相关的公共服务,有的学者认为基本公共服务是指纯公共服务。在《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研究》一文中,李一花[7]将“基本”定义为一旦供给被中断,经济就会出现局部或者全面崩溃,政府提供公共服务的范围和水平直接影响到居民的福利水平和生活质量。此外,新型城镇化倡导以人为本,而真正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即是做到了以人为本。因此,笔者从供给角度,将公共服务均等化看作一个复合性目标体系,其构成要素具体包括基础教育、基本医疗卫生、公共就业服务、基本社会保障、基本公共设施的均等化。

(二)改进熵值法确定指标体系的权重

新型城镇化质量评价指标体系权重是各指标对新型城镇化发展的贡献度的度量,权重的不同会导致不同的评价结果。由于权重的赋值的随机性比较大,加之专家们的知识结构、理念不同,对指标的重要程度有不同的理解[8],国内的学者采用了诸如层次分析法、主成分分析法和熵值法等很多方法计算权重。目前,国内并没有一个统一的计算权重的方法,参考已有的数学方法及相关研究成果,本文采用改进熵值法确定指标的权重。

熵值法是一种客观的赋权方法,其根据指标的离散程度确定权重。某项指标的指标值离散程度越大,熵值越小,该指标所提供的信息量越大,其权重也越大;反之,指标间离散程度越小,熵值越大,其容纳的信息量越小,权重越小[8]。改进熵值法是在熵值法的基础上增加了对指标的差异性评价,比其更为准确。用熵值法给指标赋权可以避免评价指标权重的人为因素干扰,使评价结果更符合实际。通过对各指标熵值的计算,可以衡量出指标信息量的大小,从而确保所建立的指标能反映绝大部分的原始信息。

1.通过对新型城镇化质量评价指标体系权重的计算,我们看到了与以往不同的结果

在以前的评价指标体系中,经济发展方面所占的权重一般是最大的,而此次的结果却向我们展示了在新型城镇化逐渐深入发展的过程中,公共服务均等化指数已经成为了最重要的指标,所占权重高达0.4175。其中,基本公共设施均等化的权重最大,为0.1383,其次依次为基本医疗卫生均等化(0.0897)、基本社会保障均等化(0.0896)、基础教育均等化(0.0621)、公共就业服务均等化(0.0379)。在基本公共设施均等化指标下,每万人拥有公交数量和户均成套住宅套数所占权重最大,户均成套住宅套数在以往的评价指标中没有出现过,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是否都拥有住房及拥有住房的质量对新型城镇化来说越来越重要。基本医疗卫生均等化指标下,每万人执业(助理)医师数占有最大权重,其次为每万人医疗机构床位数、每万人卫生技术人员数,说明此三项指标对于衡量新型城镇化质量有较大的意义,这三项指标均等化的实现程度能够大致代表基本医疗卫生均等化的实现程度。近年来,政府一直重视医疗卫生及社会保障的全民覆盖,就目前情况来看,二者的均等化程度较好。在基本社会保障均等化指标下,对衡量新型城镇化质量最重要的指标是医疗保险社会综合覆盖率和失业保险社会综合覆盖率,而养老保险社会综合覆盖率次之,其它指标的重要程度则相对较弱。基础教育均等化指标下,每万名学生学校数和生均预算内教育经费所占权重分别位于第一、第二位;公共就业服务均等化指标下,城镇非私营单位在岗职工平均工资的权重最大。综上来看,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指标下,具有较大权重的指标有:每万人拥有公交数量、每万名学生学校数、户均成套住宅套数、医疗保险社会综合覆盖率、每万人执业(助理)医师数、生均预算内教育经费、失业保险社会综合覆盖率。通过这些指标的重要性排名,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新型城镇化坚持以人为本,关注民生,注重人们生活质量的提高以及社会服务在不同群体间分配的公平性和均等化。

2.在整个指标体系中,重要程度居于第二位的指标是生态环境支持指数,其权重为0.3240

在此指标下,二氧化氮年均浓度所占权重最大,其次为建成区绿化覆盖面积、PM10浓度、一氧化碳年均浓度,由此看出绿化覆盖面积对城镇化的影响程度一直在持续上升,更为重要的是,与人们生活最密切相关的空气质量指标对新型城镇化质量的影响也很深远。PM10又称可吸入颗粒物,是直径在10微米以下的颗粒物,对人的健康和大气能见度都影响很大。它由来已久,国家环保总局1996年颁布修订的《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1996)》中将飘尘改称为可吸入颗粒物,正式作为大气环境质量标准。近些年来随着全年雾霾天气增多,空气质量每况愈下,对PM10的重视程度与日俱增,并且PM10这一指标在以前的城镇化评价指标体系中也没有出现过。笔者认为,空气质量指标的重要性在以后的工作中对新型城镇化质量的影响程度将越来越大。“绿色、清洁、健康”的新型城镇化理念需要真正实现空气的清洁,居住环境的美化。

3.经济发展指数的权重为0.1480,在整个指标体系中位于第三位

随着时代的发展,经济因素在衡量新型城镇化质量方面的作用渐渐淡化,逐渐让位于生态环境和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在经济发展指数下,权重较大的指标依次为: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人均地方财政收入、专利授权量、高新技术产品产值比重、单位GDP能耗、科技进步贡献率。前两项指标在以往的城镇化评价指标中所占权重也都较大,跟以往比不同的是,该指标中专利授权的权重为0.02007,其重要性跟以往相比有显著增加,说明科技发明在经济发展过程中被赋予了较大的重视。此外,高新技术产品产值比重和科技进步贡献率的权重也比以往有较大的提升,可见科技在城镇化过程中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大。因此,政府应继续加大对科技的投入,力争科技为经济的发展贡献更多的力量,以符合新型城镇化所倡导的科学发展观及创新性社会的构建。

4.人口城镇化指数与城乡统筹指数的权重相对较小

在人口城镇化指标中,二、三产业从业人数比重所占权重最大;在城乡统筹指标下,农村非农业从业人员比重的权重是最大的,该指标代表了就业协调程度,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的比重次之。原始数据中显示城乡收入比连年下降,说明城乡居民的收入差距在缩小,而农村合作医疗的参合率逐渐上升,说明农民对于参加医保的意识在加强。在新型城镇化的发展过程中,应兼顾农村和城乡居民生活水平的同步提高,尽量缩小二者的差距,切实做到以人为本,城乡统筹发展。

三、结论与政策启示

第一,通过以上的分析得出三点政策启示:一是在经济发展过程中,要将发展的依靠力量聚焦于科技和创新领域,加大对二者的投入,让科技成为经济发展的助推器;二是兼顾好生态环境保护,注重节能减排和资源集约高效利用,努力发展低耗经济、低碳经济和循环经济,同时做好对空气质量的检测和净化,实现人类、城市与自然的和谐共生;三是继续坚持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核心理念,进一步完善公共服务均等化程度,通过城乡体制改革加速推进农民市民化,通过积极的就业政策提高就业水平,通过医疗卫生、社会保障和文化教育等社会事业的快速发展,建立惠及全民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加强落实城乡统筹发展。

第二,本文所构建的新型城镇化质量指标体系包含的信息比较全面、丰富,涉及了人口、经济、生态、城乡统筹和公共服务均等化等多方面内容,且首次将公共服务均等化加入了评价指标体系,充分体现了新型城镇化内涵的综合性。其中人口城镇化指标有2个,经济发展指标有8个,生态环境指标有19个,城乡统筹指标有4个,公共服务均等化指标有22个,而生态环境和公共服务均等化指标所占的权重较大,可能与这两个指标下的三级指标数量较多有关。

第三,本文在方法选择上采用了改进熵值法,所依据的赋权原始信息来源于客观环境,根据各指标所提供的信息量来定量决定指标的权重。但这种方法没有考虑到决策者的主观意愿,依据此方法确定的权重,最重要的指标不一定具有最大的权重,最不重要的指标可能具有最大的权重,得出的结果在某种程度上可能会与各属性的实际重要程度相悖。因此,笔者认为可以对此进行修正,加入专家主观偏好的权重信息,将主、客观赋权法相结合。但这也会存在问题,由于不同专家的知识构成不同,给出的权重可能会有较大差异。

第四,本文以大连市为例,就大连市2008年至2012年的统计数据进行了时间序列上的纵向分析,但是未进行城市之间或省域之间的横向对比和更大范围的分析。但作为一个研究案例,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希望能引起更多专家学者对新型城镇化质量指标体系的深入研究,以拓宽思路,逐步构建一个完整精确的评价指标体系。

参考文献:

[1]戚晓旭,杨雅维,杨智尤.新型城镇化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 宏观经济管理,2014,(2):51-54.

[2]国家城调总队福建省城调队课题组.建立中国城市化质量评价体系及应用研究[J]. 统计研究,2005,(7):15-19.

[3]陈明星,陆大道,张华.中国城市化水平的综合测度及其动力因子分析[J]. 地理学报,2009,64(4).

[4]方创琳,王德利.中国城市化发展质量的综合测度与提升路径[J]. 地理研究,2011,(11):274-290.

[5]曾志伟,汤放华,易纯,等.新型城镇化新型度评价研究——以环长株潭城市群为例[J].城市发展研究,2012,(3):11-15.

[6]牛晓春,杜忠潮,李同昇.基于新型城镇化视角的区域城镇化水平评价——以陕西省10个省辖市为例[J]. 干旱区地理,2013,(3):355-363.

[7]李一花.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研究[J]. 税务与经济,2008,(4):33-37.

[8]王琳.山东城镇化评价指标体系研究[D]. 山东.济南大学.2011.

[9]徐建华.现代地理学中的数学方法(第二版)[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10]李秀霞,张希.基于熵权法的城市化进程中土地生态安全研究[J]. 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11(9):13-17.

[11]欧向军,甄峰,秦永东,等.区域城市化水平综合测度及其理想动力分析——以江苏省为例[J]. 地理研究. 2008,(5):93—102.

[12]胡畔.任重道远:从基本公共服务供给看新型城镇化[J]. 城市发展研究,2012,(7):29-35.

[13]迟福林.城市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与城乡一体化[M]. 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9.

[8]周利军,张淑花.基于熵权法的农业可持续发展评价——以绥化市为例[J]. 资源开发与市场,2008 ,(11):982-984.[9]章穗,张梅,迟国泰.基于熵权法的科学技术评价模型及其实证研究[J]. 管理学报,2010,(1):35-41.

(责任编辑:杨全山)

2.在整个指标体系中,重要程度居于第二位的指标是生态环境支持指数,其权重为0.3240

在此指标下,二氧化氮年均浓度所占权重最大,其次为建成区绿化覆盖面积、PM10浓度、一氧化碳年均浓度,由此看出绿化覆盖面积对城镇化的影响程度一直在持续上升,更为重要的是,与人们生活最密切相关的空气质量指标对新型城镇化质量的影响也很深远。PM10又称可吸入颗粒物,是直径在10微米以下的颗粒物,对人的健康和大气能见度都影响很大。它由来已久,国家环保总局1996年颁布修订的《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1996)》中将飘尘改称为可吸入颗粒物,正式作为大气环境质量标准。近些年来随着全年雾霾天气增多,空气质量每况愈下,对PM10的重视程度与日俱增,并且PM10这一指标在以前的城镇化评价指标体系中也没有出现过。笔者认为,空气质量指标的重要性在以后的工作中对新型城镇化质量的影响程度将越来越大。“绿色、清洁、健康”的新型城镇化理念需要真正实现空气的清洁,居住环境的美化。

3.经济发展指数的权重为0.1480,在整个指标体系中位于第三位

随着时代的发展,经济因素在衡量新型城镇化质量方面的作用渐渐淡化,逐渐让位于生态环境和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在经济发展指数下,权重较大的指标依次为: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人均地方财政收入、专利授权量、高新技术产品产值比重、单位GDP能耗、科技进步贡献率。前两项指标在以往的城镇化评价指标中所占权重也都较大,跟以往比不同的是,该指标中专利授权的权重为0.02007,其重要性跟以往相比有显著增加,说明科技发明在经济发展过程中被赋予了较大的重视。此外,高新技术产品产值比重和科技进步贡献率的权重也比以往有较大的提升,可见科技在城镇化过程中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大。因此,政府应继续加大对科技的投入,力争科技为经济的发展贡献更多的力量,以符合新型城镇化所倡导的科学发展观及创新性社会的构建。

4.人口城镇化指数与城乡统筹指数的权重相对较小

在人口城镇化指标中,二、三产业从业人数比重所占权重最大;在城乡统筹指标下,农村非农业从业人员比重的权重是最大的,该指标代表了就业协调程度,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的比重次之。原始数据中显示城乡收入比连年下降,说明城乡居民的收入差距在缩小,而农村合作医疗的参合率逐渐上升,说明农民对于参加医保的意识在加强。在新型城镇化的发展过程中,应兼顾农村和城乡居民生活水平的同步提高,尽量缩小二者的差距,切实做到以人为本,城乡统筹发展。

三、结论与政策启示

第一,通过以上的分析得出三点政策启示:一是在经济发展过程中,要将发展的依靠力量聚焦于科技和创新领域,加大对二者的投入,让科技成为经济发展的助推器;二是兼顾好生态环境保护,注重节能减排和资源集约高效利用,努力发展低耗经济、低碳经济和循环经济,同时做好对空气质量的检测和净化,实现人类、城市与自然的和谐共生;三是继续坚持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核心理念,进一步完善公共服务均等化程度,通过城乡体制改革加速推进农民市民化,通过积极的就业政策提高就业水平,通过医疗卫生、社会保障和文化教育等社会事业的快速发展,建立惠及全民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加强落实城乡统筹发展。

第二,本文所构建的新型城镇化质量指标体系包含的信息比较全面、丰富,涉及了人口、经济、生态、城乡统筹和公共服务均等化等多方面内容,且首次将公共服务均等化加入了评价指标体系,充分体现了新型城镇化内涵的综合性。其中人口城镇化指标有2个,经济发展指标有8个,生态环境指标有19个,城乡统筹指标有4个,公共服务均等化指标有22个,而生态环境和公共服务均等化指标所占的权重较大,可能与这两个指标下的三级指标数量较多有关。

第三,本文在方法选择上采用了改进熵值法,所依据的赋权原始信息来源于客观环境,根据各指标所提供的信息量来定量决定指标的权重。但这种方法没有考虑到决策者的主观意愿,依据此方法确定的权重,最重要的指标不一定具有最大的权重,最不重要的指标可能具有最大的权重,得出的结果在某种程度上可能会与各属性的实际重要程度相悖。因此,笔者认为可以对此进行修正,加入专家主观偏好的权重信息,将主、客观赋权法相结合。但这也会存在问题,由于不同专家的知识构成不同,给出的权重可能会有较大差异。

第四,本文以大连市为例,就大连市2008年至2012年的统计数据进行了时间序列上的纵向分析,但是未进行城市之间或省域之间的横向对比和更大范围的分析。但作为一个研究案例,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希望能引起更多专家学者对新型城镇化质量指标体系的深入研究,以拓宽思路,逐步构建一个完整精确的评价指标体系。

参考文献:

[1]戚晓旭,杨雅维,杨智尤.新型城镇化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 宏观经济管理,2014,(2):51-54.

[2]国家城调总队福建省城调队课题组.建立中国城市化质量评价体系及应用研究[J]. 统计研究,2005,(7):15-19.

[3]陈明星,陆大道,张华.中国城市化水平的综合测度及其动力因子分析[J]. 地理学报,2009,64(4).

[4]方创琳,王德利.中国城市化发展质量的综合测度与提升路径[J]. 地理研究,2011,(11):274-290.

[5]曾志伟,汤放华,易纯,等.新型城镇化新型度评价研究——以环长株潭城市群为例[J].城市发展研究,2012,(3):11-15.

[6]牛晓春,杜忠潮,李同昇.基于新型城镇化视角的区域城镇化水平评价——以陕西省10个省辖市为例[J]. 干旱区地理,2013,(3):355-363.

[7]李一花.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研究[J]. 税务与经济,2008,(4):33-37.

[8]王琳.山东城镇化评价指标体系研究[D]. 山东.济南大学.2011.

[9]徐建华.现代地理学中的数学方法(第二版)[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10]李秀霞,张希.基于熵权法的城市化进程中土地生态安全研究[J]. 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11(9):13-17.

[11]欧向军,甄峰,秦永东,等.区域城市化水平综合测度及其理想动力分析——以江苏省为例[J]. 地理研究. 2008,(5):93—102.

[12]胡畔.任重道远:从基本公共服务供给看新型城镇化[J]. 城市发展研究,2012,(7):29-35.

[13]迟福林.城市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与城乡一体化[M]. 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9.

[8]周利军,张淑花.基于熵权法的农业可持续发展评价——以绥化市为例[J]. 资源开发与市场,2008 ,(11):982-984.[9]章穗,张梅,迟国泰.基于熵权法的科学技术评价模型及其实证研究[J]. 管理学报,2010,(1):35-41.

(责任编辑:杨全山)

2.在整个指标体系中,重要程度居于第二位的指标是生态环境支持指数,其权重为0.3240

在此指标下,二氧化氮年均浓度所占权重最大,其次为建成区绿化覆盖面积、PM10浓度、一氧化碳年均浓度,由此看出绿化覆盖面积对城镇化的影响程度一直在持续上升,更为重要的是,与人们生活最密切相关的空气质量指标对新型城镇化质量的影响也很深远。PM10又称可吸入颗粒物,是直径在10微米以下的颗粒物,对人的健康和大气能见度都影响很大。它由来已久,国家环保总局1996年颁布修订的《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1996)》中将飘尘改称为可吸入颗粒物,正式作为大气环境质量标准。近些年来随着全年雾霾天气增多,空气质量每况愈下,对PM10的重视程度与日俱增,并且PM10这一指标在以前的城镇化评价指标体系中也没有出现过。笔者认为,空气质量指标的重要性在以后的工作中对新型城镇化质量的影响程度将越来越大。“绿色、清洁、健康”的新型城镇化理念需要真正实现空气的清洁,居住环境的美化。

3.经济发展指数的权重为0.1480,在整个指标体系中位于第三位

随着时代的发展,经济因素在衡量新型城镇化质量方面的作用渐渐淡化,逐渐让位于生态环境和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在经济发展指数下,权重较大的指标依次为: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人均地方财政收入、专利授权量、高新技术产品产值比重、单位GDP能耗、科技进步贡献率。前两项指标在以往的城镇化评价指标中所占权重也都较大,跟以往比不同的是,该指标中专利授权的权重为0.02007,其重要性跟以往相比有显著增加,说明科技发明在经济发展过程中被赋予了较大的重视。此外,高新技术产品产值比重和科技进步贡献率的权重也比以往有较大的提升,可见科技在城镇化过程中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大。因此,政府应继续加大对科技的投入,力争科技为经济的发展贡献更多的力量,以符合新型城镇化所倡导的科学发展观及创新性社会的构建。

4.人口城镇化指数与城乡统筹指数的权重相对较小

在人口城镇化指标中,二、三产业从业人数比重所占权重最大;在城乡统筹指标下,农村非农业从业人员比重的权重是最大的,该指标代表了就业协调程度,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的比重次之。原始数据中显示城乡收入比连年下降,说明城乡居民的收入差距在缩小,而农村合作医疗的参合率逐渐上升,说明农民对于参加医保的意识在加强。在新型城镇化的发展过程中,应兼顾农村和城乡居民生活水平的同步提高,尽量缩小二者的差距,切实做到以人为本,城乡统筹发展。

三、结论与政策启示

第一,通过以上的分析得出三点政策启示:一是在经济发展过程中,要将发展的依靠力量聚焦于科技和创新领域,加大对二者的投入,让科技成为经济发展的助推器;二是兼顾好生态环境保护,注重节能减排和资源集约高效利用,努力发展低耗经济、低碳经济和循环经济,同时做好对空气质量的检测和净化,实现人类、城市与自然的和谐共生;三是继续坚持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核心理念,进一步完善公共服务均等化程度,通过城乡体制改革加速推进农民市民化,通过积极的就业政策提高就业水平,通过医疗卫生、社会保障和文化教育等社会事业的快速发展,建立惠及全民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加强落实城乡统筹发展。

第二,本文所构建的新型城镇化质量指标体系包含的信息比较全面、丰富,涉及了人口、经济、生态、城乡统筹和公共服务均等化等多方面内容,且首次将公共服务均等化加入了评价指标体系,充分体现了新型城镇化内涵的综合性。其中人口城镇化指标有2个,经济发展指标有8个,生态环境指标有19个,城乡统筹指标有4个,公共服务均等化指标有22个,而生态环境和公共服务均等化指标所占的权重较大,可能与这两个指标下的三级指标数量较多有关。

第三,本文在方法选择上采用了改进熵值法,所依据的赋权原始信息来源于客观环境,根据各指标所提供的信息量来定量决定指标的权重。但这种方法没有考虑到决策者的主观意愿,依据此方法确定的权重,最重要的指标不一定具有最大的权重,最不重要的指标可能具有最大的权重,得出的结果在某种程度上可能会与各属性的实际重要程度相悖。因此,笔者认为可以对此进行修正,加入专家主观偏好的权重信息,将主、客观赋权法相结合。但这也会存在问题,由于不同专家的知识构成不同,给出的权重可能会有较大差异。

第四,本文以大连市为例,就大连市2008年至2012年的统计数据进行了时间序列上的纵向分析,但是未进行城市之间或省域之间的横向对比和更大范围的分析。但作为一个研究案例,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希望能引起更多专家学者对新型城镇化质量指标体系的深入研究,以拓宽思路,逐步构建一个完整精确的评价指标体系。

参考文献:

[1]戚晓旭,杨雅维,杨智尤.新型城镇化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 宏观经济管理,2014,(2):51-54.

[2]国家城调总队福建省城调队课题组.建立中国城市化质量评价体系及应用研究[J]. 统计研究,2005,(7):15-19.

[3]陈明星,陆大道,张华.中国城市化水平的综合测度及其动力因子分析[J]. 地理学报,2009,64(4).

[4]方创琳,王德利.中国城市化发展质量的综合测度与提升路径[J]. 地理研究,2011,(11):274-290.

[5]曾志伟,汤放华,易纯,等.新型城镇化新型度评价研究——以环长株潭城市群为例[J].城市发展研究,2012,(3):11-15.

[6]牛晓春,杜忠潮,李同昇.基于新型城镇化视角的区域城镇化水平评价——以陕西省10个省辖市为例[J]. 干旱区地理,2013,(3):355-363.

[7]李一花.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研究[J]. 税务与经济,2008,(4):33-37.

[8]王琳.山东城镇化评价指标体系研究[D]. 山东.济南大学.2011.

[9]徐建华.现代地理学中的数学方法(第二版)[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10]李秀霞,张希.基于熵权法的城市化进程中土地生态安全研究[J]. 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11(9):13-17.

[11]欧向军,甄峰,秦永东,等.区域城市化水平综合测度及其理想动力分析——以江苏省为例[J]. 地理研究. 2008,(5):93—102.

[12]胡畔.任重道远:从基本公共服务供给看新型城镇化[J]. 城市发展研究,2012,(7):29-35.

[13]迟福林.城市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与城乡一体化[M]. 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9.

[8]周利军,张淑花.基于熵权法的农业可持续发展评价——以绥化市为例[J]. 资源开发与市场,2008 ,(11):982-984.[9]章穗,张梅,迟国泰.基于熵权法的科学技术评价模型及其实证研究[J]. 管理学报,2010,(1):35-41.

(责任编辑:杨全山)

猜你喜欢
新型城镇化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机制研究
新型城镇化路径选择
城市权利:从大卫·哈维到中国城镇化问题
用新发展理念引领民族地区城镇化发展
国内各大城市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对比研究
新型城镇化进程中的失地农民就业路径探索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我国耕地保护的困境与制度创新刍议
以协调的发展理念助推新型城镇化建设研究
农村基层团建工作如何变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