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稼翁集》版本考

2014-11-17 05:23柯贞金谭新红
中国韵文学刊 2014年2期
关键词:抄本刻本

柯贞金 谭新红

(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 管理工程系,广东 广州 510300;武汉大学 文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2)

黄公度,字师宪,号知稼翁,兴化军莆田人。宋绍兴八年进士第一,除秘书省正字,秦桧当国,坐讥切时政,出判肇庆府,终考功员外郎,终年四十八岁。《宋史》无传,仅《宋史翼》有传。著有《知稼翁集》、《汉书镌误》(已佚)。公度幼年好学,诗文皆平易浅显,诗学杜甫,词浅意深,多寄托,诸论家多有赞语[注]林大鼐《宋尚书考公员外郎墓志铭》云:“诗效杜甫,古律格句法逼真。”《洪迈序》云:“(其诗)精深而不浮于巧,平淡而不近俗。”陈俊卿序云:“虽未尽古作,要自成一家。” 清冯煦《蒿庵论词》:“词有本事,待注乃明,知稼翁所赋各阕,尤多寄托。”陈庭焯《白雨斋词话》卷一:“黄师宪知稼翁词,气和音雅,得味外之味。人品既高,词理亦胜。”。

《知稼翁集》由其子黄沃收集而成,最早为家刻十一卷本,附词集后则有十二卷本和两卷本。《知稼翁词》最早为临川单刻本,一卷十五首,后见于丛编、别集、总集及选本中。

一 《知稼翁集》流传情况

(一)宋代刻本

《知稼翁集》在宋代有三次刊行:即家塾本、临川本、庆元邵阳本。宋刻版本均已散佚,仅有抄本流传。

1.家塾本

黄沃《宋尚书郎圹铭》记载:“(黄公度)绍兴二十六年(1156年)八月卒官,享年四十有八……明年九月二十日壬午葬于保丰里莲花山”[1](P600)。龚茂良在《宋左朝散郎尚书考功员外郎黄公行状》中慨叹其与公度“同年进士,辱交最久,知公平生尤详”[2](P508),遂于绍兴二十六年(1156年)十月为公度作行状。绍兴二十七年(1157年),林大鼐作墓志铭,庆元二年(1196)黄沃作圹铭。

公度殁,其长子黄沃收集其诗文编次成集,并请陈俊卿作序,陈序曰:“乾道五年冬,顺昌令黄君沃书抵中都来告曰:‘先君考功力学半世,虽得一第而仕不克显,平生所为文十一通,愿得序引以冠其首。’余方备机政未暇也。越明年,出守长乐郡,复多事少暇隙,又明年,顺昌使其弟洧来责前诺,仲秋既望……莆阳陈俊卿序。”从序中可知,黄沃在乾道五年(1169)乞陈为序,而陈则于两年后的仲秋作此序,因此该序作于乾道七年(1171)年秋。

黄沃于庆元二年(1196年)为庆元本所作跋文记载了此次刊于家塾的事实:“先君在时号知稼翁,文成辄为人取去,故笥所存涂乙之余才十一卷。沃于暇日泣而次之,名之曰《知稼翁集》,已刊于家塾。”

据以上内容可知,家塾本刻于1171年秋,为十一卷无词,行状、墓铭、圹铭均作于刊集以前。因古人编集时多附墓铭、圹铭等以彰显其事业功绩,且以后刻本之序跋中均未提及增补行状墓铭圹铭之事,因此可以推断家塾本前应有陈俊卿序而后面有行状、墓铭、圹铭。

2.抚州本(亦称临川本)。淳熙十六年(1189)年刻于抚州,仅词集一卷,详后。

3.庆元本

庆元间,黄沃权知邵州,刻此本于邵阳郡斋。黄沃跋文记载了此本刊刻的情形:“(《知稼翁集》)已刊于家塾,今复刊于邵阳郡斋而求序于年家父执者,成先志也。……庆元二年丙辰腊月哉生霸嗣子朝散大夫权知邵州军州兼管内劝农营田事兼讼边溪洞都巡检使兼提举义勇民兵借紫沃谨书。”

“求序于年家父执”即洪迈。洪迈在序中介绍了为此本写序的时间、缘起:“魏国陈丞相既序其首,而邵州又欲予赘语于后,忆四十年前与公从容于番禺药州之上,余作素馨赋,公盖戏而反之,异于不相知闻者,兹不宜辞,若平生事业,则有参知政事龚公吏部尚书林公之铭在,庆元二年(1196年)十月庚申焕章阁学士宣奉大夫提举隆兴府玉隆万寿宫魏郡公鄱阳洪迈序。”

编是集时,黄沃特附词一卷(十五首)于后,并跋曰:“庆元乙卯(1195年)假守邵阳逾年谨刊《知稼翁集》于郡斋,并以词一卷系其后,嘉平之月(腊月)其日戊午沃谨识。”

黄沃长子处权参与了校刊。李之鼎《宋人集乙编》收录了《知稼翁集》,扉页有“宜秋馆重刊宋钞足本”(按:既是宋钞足本,应指庆元十二卷本),并云每卷末有“孙迪功郎新泉州惠安县主簿处权校刊”。

《宋志》著录《莆阳知稼翁集》十二卷,乃指庆元本诗文十一卷,词一卷。《皕宋楼藏书志》亦云:《莆阳知稼翁集》十二卷,“影写宋刊本”,前有洪迈序,陈俊卿序,“后有行状(龚茂良撰)墓志(林大鼐撰)圹铭(无名)黄沃跋”,为十行行十八字。因此可知皕宋楼所藏为影写庆元本,亦可知庆元本行款格式。(按:圹铭实为黄沃作,其一,铭文中多次出现“先君”的称谓;其二,结尾有“将塴,沃为之铭曰‘位弗称施曷普兮,号于路矧膝下兮,万之报惟归兹土兮’”,这里明确指出沃“为之铭”。)

要之:沃权知邵州时于庆元二年(1196年)刻此本于邵阳郡斋,有诗文十一卷,词一卷,共十二卷,为十行行十八字。此本为诗文词全集,前有陈俊卿序、洪迈序,集末依次有黄沃词跋、行状、墓铭、圹铭及黄沃跋,每卷末有“孙迪功郎新泉州惠安县主簿处权校刊”。

(二)明代刻本

《知稼翁集》在明代曾刊刻两次。一为黄廷用衡州刻本,一为黄崇翰天启刻本。天启本黄崇翰跋文介绍了两次刊刻的经过:

《知稼翁集》,目载《文献通考》及《八闽通志》,更宋元之变,无有存者。嘉靖辛卯(十年,1531年),主政敬甫公刻《四如公集》。其序慨《知稼翁集》不可见。丙午(二十五年,1546年),先司空任翰撰,司徒君翰公任文选,有陕中谒选人持是集贽。册有御印,盖前朝秘府流落人间者,得之喜从天坠,与先考百叩交。乙卯,考以宫洗谪倅衡州,刻于衡。壬戌(四十一年,1562)倭变,版复毁。乃就榕城陈环江公索回一部,侄孙鸣俊自会稽寄俸,遂图付梓。

1.衡州本

据黄崇翰跋文,其先考(黄廷用)冼谪衡州期间,于(嘉靖)乙卯年刻此本,黄廷用墓志铭中也有“公度文集君刻于衡州”[3](P1930)的记述。衡州所用底本乃所谓前朝秘府藏本,衡州本今唯杭州大学图书馆有藏,乃孙诒让旧物,有文集十一卷,词一卷,每半页十行,行十八字,白口,左右双边,[注]《宋人别集叙录》:“据跋所述,天启本之前,尚有万历(应为嘉靖)衡州刻本,而衡州所用底本乃所谓前朝秘府藏本。衡州本今唯杭州大学图书馆著录一部,为黄廷用刊,乃孙氏旧物,即《增订四库总目标注·附录》孙诒让所谓‘余家有明刻十二卷本’者也。该本文集十一卷,词一卷,每半页十行,行十八字,白口,左右双边。据衡州刻本,知底本(秘府本)应为庆元本,故有词。”(《宋人别集叙录》卷第十九,中华书局1999年版,第918页。)按:此本应为为嘉靖衡州本,详见拙作《明黄廷用刊〈知稼翁集〉之刊刻年代小考》(《长江学术》2013年第2期):“丙寅(嘉靖四十五年,1566)十月初十日一疾竟不起,距生弘治庚申年(1500)六十有七耳。”可见,黄廷用死于万历年之年。据黄崇翰跋文干支纪年法推算,此处刚好算错了一个甲子。每卷下“孙迪功郎新泉州惠安县主簿处权校勘”之后增“明世孙洗马廷用重校”一行字。按卷数及行款格式可知“前朝秘府本”就是庆元本。

2.天启本

据黄崇翰跋文,衡州本刻版毁于倭变之后,黄崇翰从榕城陈环江公家索回一部,由侄孙鸣俊寄俸资助刊刻。此本与衡州本最大的不同是改十二卷为二卷,增入世孙鸣震录补《词律补遗》(《菩萨蛮·闺情》)一首[注]所补遗之词为《菩萨蛮·闺情》:“牡丹带露真珠颗,佳人折向庭前过,含笑问檀郎,花强妾貌强,檀郎故相恼,只道花枝好,一面发娇嗔,碎挼花打人。”按:此词非黄公度所作,乃唐无名氏所作。明杨慎《词品》卷二曰:“此词无名氏,唐宣宗尝称之,盖又在花间之先也。”徐釚《词苑丛谈》卷三亦云:“唐宣宗尝称之,时有妇人断夫两足者,宣宗戏曰‘此亦碎挼花打人耶’”。此诗亦收入张先词《存目附录》中。、《汉书镌误》一段及弘治间所修的《兴化府志》中的传记一篇(署名周瑛及黄仲昭撰)。卷上收录十二卷本的前五卷(其中赋一卷,诗四卷),卷下收录十二卷本中的后七卷(其中诗两卷,奏议、表一卷,启两卷,记、跋、行状、青词等一卷,词一卷及附录)。每卷卷目下有:“宋尚书考功员外郎黄公度著,知邵州军事借紫男沃编,新泉州惠安县主簿孙处权校勘,明广东按察司佥事十一世孙先廷宣、工部右侍郎十一世孙廷用重校”四行题识。集末有黄崇翰天启乙丑年跋文,可知此本刻于天启五年(1625)。跋文后又有“休烈飞鲲起谁、世孙台鸣俊鸣、起有起昂,星光同校”等四行。其行款为九行二十字白口四周单边。此本现藏于北京图书馆,卷内有“铁琴铜剑楼”印记,曾为瞿氏所藏。

古人曾有十二卷本为全本、两卷本为残本的误解。《持静斋书目》四卷续增一卷记载藏有黄廷用本的抄本:“旧抄本,有陈俊卿洪迈二序,第一卷为赋,二三四五六七卷为诗,八卷为奏议书表致语,九十十一卷为启,十二卷为记序跋行状青词祝祭文,每卷末有孙迪功郎新泉州惠安县主簿处权校刊,可知此本犹是据宋本过抄者。与天启乙丑其裔孙黄崇翰所刻几增十分之七。四库所录有佚词一首,今第十二卷共词十五首,兼有苏柳二家豪迈婉丽之致,举世皆无完书,此独全本具在,亦清淑之气,阅久而不能终閟者矣。”从以上所载,丁氏所藏应为衡州本抄本,但他认为比天启本“几增十分之七”, 并自诩“举世皆无完书,此独全本具在”,此为作者误以卷数来计算作品多寡之故。《知稼翁集》集前提要曰:“此本为天启乙丑其裔孙崇翰所刊……然并词集合为一编仅一百三十四页,分为上下二卷,似不足十二卷之数,岂尚有佚遗欤?”明《文渊阁书目》卷九尝录“黄师宪《知稼翁集》一部三册,阙”。《菉竹堂书目》卷三亦录有三册。

王智勇先生推测了天启本由十二卷合为二卷的缘由:“天启本不仅对衡州本多有校订,而最大差别在于将十二卷改为上下二卷,盖刊刻者以其篇什少而卷帙繁,遂合并其卷帙也”;“本钞本亦系天启本,故与《四库》诸本同源……又此本载《兴化府志》名臣传、龚茂良撰《行状》、林大鼎撰《墓志铭》及《宋尚书郎圹铭》,库本无,而多黄崇翰跋。盖此本《附录》又较天启本有所增减也。原本目录置《汉书镌误》以下为附录,而正文则并入卷下,尤为无理,为存原本风貌,今因仍不改”[4](P434)。王智勇所言之本为天启本抄本,他认为抄本将《汉书镌误》以下部分当作附录,没有道理,所以他为存原本(天启本)风貌,仍按上下两卷分卷。这也解释了《文渊阁书目》、《菉竹堂书目》所谓“《知稼翁集》一部三册,阙”的缘由,即将附录部分当为上下卷之外的第三卷,与十二卷相比感觉有残缺。

(三)清刻本、抄本

1.刻本

《知稼翁集》在清代共有四次刊行。其一为四库本,其二为清道光九年重修本,其三为清道光间王子蟾刻本,其四为光绪年间李之鼎刻本。四库本与李之鼎本为丛书本,另两种为单刻本。

⑴四库本

《知稼翁集》集前提要曰:“此本为天启乙丑其裔孙崇翰所刊,称嘉靖丙午得于陕西谒选人,乃前朝秘府之本尚有御印,然并词集合为一编仅一百三十四页,分为上下二卷,似不足十二卷之数,岂尚有佚遗欤……公度别有《汉书镌误》,今已佚。此本从他本掇拾二段并佚词一首附之卷末今亦并录之焉。”可知四库底本乃天启刻本,然而仅据“不足十二卷之数”而误称其为残本,乃不知黄廷用十二卷本与天启本之别故,与持静斋丁氏犯了同样的错误。《四库全书》本与天启本稍有不同之处,即天启本只附录《汉书镌误》一段,而库本则“掇拾两段”。

四库采进本二卷本有两淮盐政采进本;十二卷采进本有江苏巡抚采进蒋重光抄本及鲍士恭抄本。《浙江采集遗书总目》中也著录有十二卷刻本,应为嘉靖乙卯黄廷用刻本。[5](P125)

⑵道光年间福建重刻的二卷本

此本题名为《宋状元知稼黄公集》,书衣有墨笔题赠,为两卷本,清道光九年(1829)重修,10行20字白口单鱼尾四周单边,可知以天启本为底本。此本现藏于国家图书馆。

⑶王子蟾刻二卷本

此本为道光间王子蟾重刻,其目仅见《山东省藏图书馆古籍书目》,为2册(一函),亦应以天启本为底本。

⑷李之鼎刻本

咸丰己未(1859)冬月,李之鼎刻入《宋人集》乙编,为十二卷本,扉页有“宜秋馆重刊宋钞足本”,每卷末有“孙迪功郎新泉州惠安县主簿处权校刊”。李之鼎跋云:

向年避地灋渎,徐积余君(徐乃昌)以余编刊宋集出此本及《龙学文集》、《陈简斋外集》三种,禆迻录付,刊以广流布。此集原分十二卷,卷七以前为诗,八卷至十二卷为文,卷末为词,后有附录,乃宋抄本也。每页二十行十八字,卷末间有其孙处权衔名校刊一行,实为宋刊原式。与库本稍有不同,盖库本乃据明天启裔孙崇翰所刊,著录并为二卷,诗文次序虽无大异,惟中有全句及数十字彼此互异者,盖宋时已有二刻本,一刊于家塾,一刊于邵阳,见师宪子沃跋中,处权所刊殆家塾之本与?鼎别有丁氏所藏传钞,库本与之相校尚不惬心,因丁氏本伪误太多也。戊午冬邮寄京师乞周子干用文津阁库本复校,乙未秋亲携写定本至京,再以库本重校始臻完善。至题字上下不同诗文互异之处,不复更易以存宋本之旧,有宋本实误者从,记附后,各还两本之面目。……己未冬月南城李之鼎跋。

李之鼎本之底本为宋钞足本(庆元本),此底本为沈清十经斋旧藏,经刘香竹水山房方燕昭十万琳琅阁、徐乃昌积余斋递藏,今归北京图书馆,共二册,半页十行,每行十八字。[5](P126)李之鼎本于卷末增校刊记,原注曰:“用传钞库本初校,又以文津阁库本重校二次”,即将此本与钱塘丁氏八千卷楼所藏传抄库本(二卷本,今藏南京国学图书馆)初校,复与文津阁库本复校二次,并作《校勘记》附于集后。至于徐乃昌本从何而来,今不详。《皕宋楼藏书志》卷三八亦著录影宋本十二卷,后归静嘉堂文库。李之鼎校刊精审,尤为可贵的是“各还两本之面目”,此本足资参考。

2.抄本

⑴蒋重光抄本

此本以明嘉靖十二卷本为底本,每卷后有“明世孙廷用重校”,另有“古燕顾鳌书”一行。刘乾《四库采进蒋重光家抄本〈知稼翁集〉》一文对此本有详细考述,不再赘述。

⑵徐时栋抄本

该本有《知稼翁集》十二卷,附录一卷,与蒋重光抄本同出于明嘉靖衡州十二卷本,卷首均有抄手“古燕顾鳌书”一行。此本有城西竹堂的印章及徐时栋所作序:“《知稼翁集》十二卷,附录一卷二本,同治甲子(1864)十月城西草堂徐氏谨藏。”序后有“柳泉”印。

⑶绶琪抄本

有“带经堂陈氏藏书印”,表明是书曾经清陈徽芝收藏。绶琪跋曰:“右《知稼翁集》两卷,旧抄本,按其行款遇朝廷等字必空格书。从宋本出也。惟抄书太草率,虽经前人改正一二,然其中差误脱落当不可枚举,得遇善本校之,岂不快乎。 光绪庚子六朋绶琪记。”此本与天启本行款格式完全相同,系抄明天启刻本:序为行款八行十四字,正文为九行二十字,卷首有“宋尚书考功员外郎黄公度著、知邵州军事借紫男沃编、新泉州惠字县主簿孙处权校勘、工部侍郎前洗马侍讲世孙先廷用重校”四行,有周瑛,黄仲昭撰《兴化府志名臣传》,末有崇翰跋,并“世孙台鸣俊、起有、明乔、起昂、士棆 、族孙景 星光同校”等字。此本现藏于湖南省图书馆。

⑷孔继涵抄本

诗文集十一卷词一卷,十行十八字白口无格,影写衡州本,现藏于浙江图书馆。

(四)当代刻本

1.台湾商务印书馆1983年重刊二卷本。此本前言说明乃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

2.四川大学古籍整理、线装书局2004年《宋集珍本丛刊》本。该丛刊第四十四册影印《知稼翁集》两种抄本:其一为影印清代徐时栋抄本,徐时栋跋文,印章俱在,且行款格式与之无异;其二为影印“旧抄本”,按编次顺序,行款格式与天启本基本相同,但亦有差异,一是缺《词律补遗》;二是缺黄崇翰跋文及“休烈飞鲲、世孙台鸣俊起有”等四行落款;三是目录置《汉书镌误》及以下《府志》《行状》《墓志》《壙铭》等于附录,而正文则把以上内容全置于卷下。两本均有王智勇序言,对版本的流传有简要考述,然亦误称嘉靖衡州本为万历衡州本。

二 《知稼翁词》流传情况

知稼翁词主要以三种方式流传:一是单刻本,即临川本;二是合集本,附于《知稼翁集》流传,如庆元本,衡州本、天启本、四库本等;三丛编本,收录入《宋名家词》等词集。

(一)单刻本

1.抚州本(亦称临川本)

宋淳熙十六年(1189)年刻于抚州,仅词集一卷,共十五首,曾丰作序,沃时为抚州通判。曾丰序对此本有详细叙述:淳熙戊申(1188年),公度之子黄沃通守临川。第二年,临川人士得考功乐章,并题为《知稼翁词》,请锓。曾丰为词集作序并归词集于黄沃。黄沃“有志扬其先而不惮锓之木”[6](卷17),亲为之作跋:“时号知稼翁,因以名集。凡十一卷先已命工锓木。而此词近方搜拾未得其半,始录而藏之以传后裔,谨母逸坠云。淳熙十六年重五日男朝散郎权通判抚州兼管内劝农营田事赐绯鱼袋沃谨泽手识于卷内。”(注:抚州即临川)

由此可知《知稼翁词》于淳熙十六年(1189)年刻于抚州,只有词一卷,共十五首,曾丰作序,沃时为抚州通判。此本的最大特点是每词之下系以本事,公度之生平本末可能见其大概。较他家词集特为详备。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卷二一“歌词类”与《文献通考》卷二四六均著录《知稼翁集》一卷,应指临川本《知稼翁词》。

2.商务印书馆于民国29年(1940)刻有《知稼翁词集》一卷。

(二)丛编本

1.《宋名家词》本

明毛晋编,崇祯毛氏汲古阁刻,八行十八字白口左右双边版心下镌“汲古阁”,收录《知稼翁詞》一卷15首。此书六集,共六十一家九十卷。第一二集有夏树芳和胡震享的序,夏树芳为明万历举人,胡震亨序落款为:“庚午夏之朔”,庚午为明崇祯三年(1630年),所以毛晋刻此书大致在1630年。因汇刻之初并无完整计划,初名《宋名家词》,待六十一家刻成始有《宋六十名家词》之称。

2.宋《百家词》本

南宋宁宗嘉定间长沙刘氏书坊辑刻,收录《知稼翁词》一卷。

3.明《唐宋名贤百家词》本

明吴讷编,收《知稼翁词》一卷15首。

4.《宋元名家词》本

紫芝漫抄,共七十种九十七卷,收录《知稼翁詞》一卷15首。现存明抄本,清毛扆校,唐晏跋。九行十五字,黑格,白口左右双边版心下镌“紫芝漫抄”。藏于北京大学图书馆。

5.《宋金明人九家词》本

十卷,收录《知稼翁詞》一卷十五首。现存有清抄本,十行十八字白口左右双边版心下镌“汲古阁”。由清人传抄毛氏汲古阁本,收录《知稼翁词》一卷。抄本今藏北京图书馆,国家图书馆有影印本。

6.《四库全书》本

本书集前提要曰:“《知稼翁词》一卷,宋黄公度撰,公度有《知稼翁集》别著录,所作词一卷已见集中。此則毛晋所刊别行本也。词仅十调共十三阙。”而《四库全书总目》亦著录有安徽巡抚采进本《知稼翁词》一卷,亦为毛氏汲古阁本:“此则毛晋所刊别行本也。词仅十三调共十四阕。”实则收词十一调十五首,乃四库馆臣误计其数。

7.《典雅词》本

钱塘陈氏书棚刊行[注]赵万里《校辑宋金元人词自序》:“以江阴缪氏藏本行款推之,半叶十行,行十八字,与汲古阁影宋陈氏书棚本赵以夫《虚斋乐府》、许棐《梅屋诗余》、戴复古《石屏长短句》均合,平阙之式亦有同者,与毛氏影宋本《知稼翁词》、《和石湖词》、《辛稼轩词》,亦无不合,殆均为陈氏书棚所刻,其性质初与《群贤小集》无异”。,收录《知稼翁词》一卷。明文渊阁藏一部共三十册,后散失。清初朱彝尊始访得宋人钞写本六册,并考其为南渡后诸家词的丛集。清缪荃荪《艺风堂藏书续记》卷七著录《典雅词》五册十四家,其中第五册就著录《知稼翁词》一卷。而傅增湘撰《藏园群书经眼录》卷十九集部著录《典雅词》三册十卷则无《知稼翁词》,按:此集为清劳巽卿(权)手抄本,藏于北京图书馆。

8.《全宋词》本

唐圭璋编,集后注中谓此本乃依“汲古阁本《知稼翁词》,共收录黄公度词15首”。另收存目词一首即天启本《词律补遗》之《菩萨蛮闺情》(牡丹带露真不珠颗),并云“乃唐无名氏作品”,“词已见前张先存目附录”。

参考文献:

[1] 黄公度.莆阳知稼翁集[A].宋集珍本丛刊[C].成都:线装书局,2004.

[2] 龚茂良.宋左朝散郎尚书考功员外郎黄公行状[A].宋集珍本丛刊[C].成都:线装书局,2004.

[3] 呂本.工部右侍郎少村黃公廷用墓誌銘[A].焦竑.國朝献徵录[C].台北:台湾学生书局,1984.

[4] 黄公度.知稼翁集(旧抄本)[A].宋集珍本丛刊[C].成都:线装书局,2004.

[5] 刘乾.四库采进蒋重光家抄本《知稼翁集》[J].人文杂志,1982(2).

[6] 曾丰.知稼翁词序[A].缘督集[C] .四库全书本.

猜你喜欢
抄本刻本
和刻本《事林廣記》中所見宋詞——《全宋詞》未收《迎仙客》詞六首
郑之珍《劝善记》明清刻本流变再论
图片资料
密韵楼藏元刻本《南丰先生元丰类稿》版本关系初探
古人做书为什么不加页码
浙江图书馆藏《三朝北盟会编》明清抄本考论
谈抄本中医药古籍的欣赏与修复
《荷馬頌詩》中世紀抄本T研究
《大戴礼记》版本新论
《齐东野语》版本述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