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域经济综述新探

2014-11-25 22:01初云峰
黑龙江史志 2014年2期
关键词:县域经济综述评价

初云峰

[摘 要]志书编纂要注重全面、客观、深刻地反映经济问题。《井陉县志(1985-2004)》经济总览篇综述县域经济发展的全貌,反映经济发展动态变化和本质联系;注重揭示规律性发展趋势和阶段性发展特点,彰明因果;图表设计、指标选用、数据分析比较精当,较准确反映出经济发展的核心问题。内容记述较完整、有深度,突出存史、资政重要作用,其优长和可完善之处值得很好地借鉴。

[关键词]井陉县志;县域经济;综述;评价

《井陉县志(1985-2004)》(简称《井志》)经济总览篇分7个类目、17个分目,全篇4万多字,详述县域经济宏观发展变化,内容记述较完整、有深度,在全国县级志书中较为少见。整篇综述县域经济发展的全貌,反映经济发展动态变化和本质联系;注重揭示规律性发展趋势和阶段性发展特点,彰明因果;图表设置、指标选用、数据分析比较精当,较深刻地反映出经济发展的核心问题,其中归纳或总结性观点可称之为点睛之笔,这些都是《井志》之亮点。在志书编纂实践中,如何将《井志》经济总览篇的优长和可完善之处作为借鉴,编写好县级志书的经济综述,从宏观上展现县域经济状况,是一个从理论到实践都需要重视的问题。现就《井志》经济总览篇,在县域经济综述中较具共性的内容谈谈看法。

一、经济总量与结构的记述

优长处:阶段动态记述恰当,拐点清晰准确。

经济总量类目,编者将1985-2004年GDP逐年总量绘成动态经济发展曲线图,概括反映全县经济发展总貌。按照全县GDP长期增长与短期波动趋势分为5个阶段,分别记述每个阶段三次产业变化情况及其变化原因,符合“宏观经济分析的核心是解释GDP的长期增长与短期波动”(1)的理论要求。

在每个发展阶段,编者利用三次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速这个核心指标,分述GDP构成中三次产业结构变化(2)及其原因。各阶段记述重点突出、环环相扣。比如:在平稳发展期记述的主体为农村经济发展,绘出农村各业产值变化曲线图,表明农业持续在高位运行,带动农村二产、三产经济较快增长的情况。同时,按照供给需求原理(3),记述相关的消费需求、物价等影响经济发展因素。在低增长期记述的主体为工业企业发展,单列工业产品产量表,反映工业产品结构不平衡现状,为第三阶段结构性调整埋下伏笔。在高速增长期记述主体为农业和工业的变化,单列农产品产量表,说明农业经济迅猛增长,带动农产品商品率的极大提高,突出反映农业由自给自足转向商品经济的变化;工业的变化体现在结构调整后形成的建材、化工、陶瓷三大主导产业,以及工业对GDP贡献率的提高上。总体看,该部分记述较全面,尤其以井陉县在全省县域综合经济排位收尾恰到好处。略感遗憾的是人均GDP指标记述内容太少。人均GDP为衡量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重要综合指标。仅在第五阶段有“人均GDP首次突破万元大关”一语,如果将人均GDP也绘成发展趋势图反映经济社会实力变化要更好些。

经济结构记述分三次产业结构和产业内部结构两个部分。三次产业结构调整找出1985年、1993年两个重要产业结构变化节点(也可称拐点),记述三次产业结构动态变化及其原因,清晰地显现出经过两个节点变化后,三次产业由一二三、变为二一三,再逐步发展为二三一格局的发展脉络。同时,列出发展关键年份三次产业结构表,补充记述1985年、“七五”末、“八五”末、“九五”末、2004年等重要节点的三次产业结构变化情况。

同样,一产内部结构变化也找出1992年和1997年两个变化节点,记述一产主要构成种植业、畜牧业动态变化,推导出在商品经济观念和比较效益的驱使下,畜牧业逐渐成为农业主导产业的变化过程。此后,列出部分年度一产内部结构表,详述畜牧业、种植业、林业、渔业各构成要素的变化情况。

二产内部结构记述,先列出1985-2004年二产结构曲线图,说明二产结构主要是工业结构,再单列工业结构表,记述轻重工业、工业结构主体的动态变化。经济结构记述部分既有总体的比例结构内容,又有动态的主体发展脉络,增强了整体的直观性和可读性。

二、经济质量与效益的记述

优长处:图表设置、指标选用较独到,内容有深度。

《井志》将经济质量与效益分为生产力水平、经济效益、社会保障三部分记述,其精妙之处在于一是设生产力水平分目反映经济质量的提高程度,二是落脚于居民生活质量的提高(4)。编者以生产力决定因素这条隐含主线贯穿整个部分。生产力水平分目,又分劳动力总量及结构、主要能源与资本积累、主要工农业产品生产水平与能力三部分。首先交代总体背景资料,选用区域总面积、人口密度、人均山场耕地、企业个数等指标数据,反映出井陉县生产力的自然和物质生产条件。再通过图表文相结合方式记述劳动力总量及结构的变化,重点反映产业和文化结构优化两方面内容。其中在产业结构优化方面,点明劳动力逐步向二、三产业转移与三次产业结构调整的因果关系,起到相互呼应的作用。值得一提的是,对比分析两次全国人口普查年的劳动力文化结构,展现10年间文化结构的优化趋向,在全国县级志书中并不多见。

在主要能源消耗与资本积累条目,列出部分年度电力消耗与工农业资产情况表,反映能源消耗与资本积累之间此消彼长的情况,记述方法较为独到。其中在表与文字记述中,恰当地选用全社会用电量(5)、人均用电量、劳均生产用电量、劳均农机总动力、劳均固定资产等指标数据进行分析比较,所列指标既有绝对指标,也有相对指标,能够较准确反映生产力发展水平。工农业产品生产水平与能力记述中,编者将断限内上下限年份主要农产品人均量进行对比,凸显农业生产水平的巨大提高。

在经济效益分目,列出部分年度经济效益指标情况表,其中采用12项相对指标反映经济效益总体变化,尤为独到。如采用投入产出率、劳动生产率、中间投入率、投资效果系数等指标评价综合经济效益变化,采用劳动生产率、增加值利税率、资产负债率评价规模工业变化,采用百元费用创农村经济纯收入、劳均农民纯收入评价农村经济变化,采用贸易业成本利润率评价商品贸易变化等,都是很有新意的评价方法,抓住“生产率作用及决定因素”(6)这个关键点,增加了记述的深度。社会保障分目,将广义社会保障(7)内容纳入经济质量和效益记述范围,采用交通便利、通讯、教育、卫生、社会保险等指标数据对比分析,反映经济质量与效益不断发展提高,较好地凸现社会效益。在居民生活质量部分,选用城乡居民人均消费水平、恩格尔系数、人均储蓄存款余额等指标反映居民生活质量的提高,所选指标少而精,很有代表性。

当然,经济质量与效益记述仍有可完善的余地。一是要增加环境效益的记述,即反映出人民福利指标绿色GDP(8),可采用农村饮用清洁水人口比重等指标评价。二是如果增加人均GDP、人均财政收入、出口额占GDP比重等指标将更好地综合评价经济质量与效益的变化。

三、投资与消费的记述

优长处:突出阶段性变化重点内容,记述角度纵横交织。

投资是经济增长的“发动机”。按照现行统计制度,投资是指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包括基本建设、更新改造等内容。正文固定资产投资记述分投资规模、投资结构两部分。在投资规模部分,先按1985-2004年逐年固定资产投资额绘出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图,再按投资阶梯式增长曲线分为徘徊、扩张、平缓、再扩张四个阶段,交代各阶段投资总量和投资的主要方向,编者较准确地把握事物发展的阶段性。通过记述社会需求和时代背景等变化因素彰明投资增长与减缓的原因,立体地反映出固定资产投资的动态变化过程。同时,标明除平缓期外各阶段的投资额峰值、谷值纵向比较,列表与毗邻两县进行横向比较,得出井陉县投资规模有很大发展的结论。这种在相同阶段或不同地域的纵比与横比,更深刻反映出事物发展中量和质的变化。

投资结构分目设投资主体、项目规模、投资类型、投资产业、资金来源五个条目,侧重记述投资类型结构、投资产业结构和资金来源结构三方面内容,详略得当,重点突出。投资类型、投资产业、资金来源结构记述中,列出类型、产业结构表和资金来源构成表,选择关键年份、期间(如上下限年份和“八五”“九五”“十五”期间)(9)的投资的绝对数、相对数进行比较,较好地反映出投资结构之间的阶段性差别和联系。特别在资金来源结构记述中,抓住预算内资金、金融贷款、自筹资金三条主线,突出其在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的四个“五年计划”期间的起伏交织变化,彰明相关资金来源的背景原因,记述较为深入。

消费是经济发展的“助推器”。分物价指数和消费品市场两部分记述。物价指数记述列出1985-2004年井陉县居民消费与商品零售价格总指数表,按照CPI与RPI(10)波动趋势分为两次走高与两次走低四个阶段,简述各个时期CPI与RPI(或篮子中物品)的变化及其主要原因,较准确把握了各阶段国家宏观经济形势、井陉经济发展趋势与当地物价指数变化的联系。需要指出的是,表中列出的CPI与RPI数据隐含通货膨胀率这个敏感指标变化,由此推断编者选用表而不是图的形式反映CPI与RPI走势的主要原因。

消费品市场类目,首先总体交代消费品市场由“卖方市场”向“买方市场”转变的特点,再分零售网点、市场规模、市场特征、市场类型、营销业态五个分目详述变化过程。在零售网点分目,将上下限商业机构网点、从业人员的绝对数和相对数纵向对比所呈现面的变化,与三个“五年计划”期间出现的大型商场、专卖店和超市等点的情况结合起来,有点有面,突出了阶段性内容。市场规模部分,找出表6-1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幅较大的3个关键年份(1988、1994和2003年),作为划为阶段的变化节点,阶梯式规模增长脉络清晰可见。市场特征部分点明1997年井陉县消费品市场由“卖方市场”转向“买方市场”,其精妙之处是突出供给需求的均衡点(11),这是由井陉县物价水平和消费品、劳务的产量或供给量决定的。

在市场类型部分,选择公有经济与非公经济量变至质变的关键节点年份(1994和2002年),横陈各种经济类型零售额市场占比数,突出公有经济占绝对主体地位、多种所有制形式并存直到非公有制经济占主体地位的结构性变化过程,阶段性特点较为明晰。

另外,如果把经济总量类目中“为农民购物方便建设的城镇商品一条街”照片放在消费品市场分目内,将更为恰当。

四、民营经济的记述

优长处:从历史发展和现状对比中,反映地域性和时代性特色。

井陉县民营经济在多种经济成份发展中主体地位趋向明显,《井志》将民营经济纳入经济综述记述范围,着重记述其在县域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分发展历程、社会进步作用两个分目记述,角度把握较好。在发展历程分目,列出1980-2004年个体工商户发展情况表(表6-16)、1985-2004年私营企业发展情况表(表6-17),主要采用户数、从业人员、注册资金、营业额4项指标数据反映整体面貌,为以下记述作好铺垫。此后,选取表6-16与表6-17中综合指标数据发生剧变的两个年份(1985年、1996年)作为划分阶段的节点,将民营经济发展划分为起步、发展、壮大三个阶段,记述各阶段民营经济发展的主要形式和特点。如在起步阶段民营经济以个体工商户形式为主,规模小、效益低。在发展阶段个体工商户、私营企业两种形式共同发展,将表中1995年数据与1985年的比较,反映民营经济仍处于资金积累和滚动发展的特点。值得注意的是,在发展和壮大阶段,记述县委、县政府制定的发展非公有制经济政策和措施,推动民营经济发展进入两次高潮;采用不同阶段的户均注册资金额、户均营业额两个平均数相对指标进行纵向比较,反映个体工商户和私营企业效益的提高,突出时代特点。尤其在壮大阶段,侧重记述民营资本参与国有、集体企业的体制改革和涉足山场开发,促进生产资料市场发展等情况,实际反映民营经济的劳动和资本在市场这个“看不见的手”(12)诱导下向有利的行业或领域延伸的过程。饶有新意的是,《井志》设社会进步作用分目,采用数据对比的方法反映民营经济为经济发展主要增长点和繁荣活跃市场的状况,凸显井陉民营经济的重要作用。如纵向比较1998年与2004年国有、集体、民营经济的工商企业资产总额和比重,民营经济以10.6%的年均增速、39%的占比在资产结构中占据首位,当推个中翘楚,成为全县最具活力的经济增长点;纵向对比1996年与2004年民营经济社会商品零售总额与比重,民营经济以88倍的增幅和59%的占比远超国合经济增长,其繁荣活跃市场的作用显而易见。这种利用绝对和相对指标比较,突出了民营经济发展的地域性和时代性特色。另外,在文中巧妙运用以事系人手法穿插记述“吕日新承包洞阳坡生态园区1万余亩”的典型事例,让人印象深刻。

经济总览篇存在的主要问题是未能客观地反映宏观经济中至关重要的失业问题。正文第270页载“2004年,全县非农从业人员96823人”,而根据表(6-7)2004年全县非农劳动力人数也为96823人,失业人数为零。而失业率不可能为零,因社会总会存在自然失业情况,即摩擦性、结构性失业现象,正文有“民营经济的发展缓解了农业剩余劳动力、城镇待业青年和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就业压力”一语,这说明失业人口是客观存在的,证明上述数字有失真实。

五、《井志》在县域经济综述编纂方面的启示

通过分析探讨《井志》经济总览篇主要部分,深入挖掘综述中的创新经验和可行做法,得出以下几点启示。

(一)要做到点与面相结合。一是将内容的全面性和记述的深刻性相结合。县域经济综述篇,除经济总量与结构、经济质量与效益、投资与消费等部分外,其他内容视各地实际情况恰当地安排设置。既全面地反映县域宏观经济发展的各个方面,又要在具体方面“点”的记述上深刻地揭示经济发展的规律性。《井志》宏观经济记述除经济总览篇反映的内容外,还有经济发展战略、经济体制改革、对外开放(13)、人民生活水平等,均设专篇或分散归于各篇内详记,因此在全志宏观经济记述总体上看,是较全面、系统的。在经济总览篇各部分内容记述上,虽存在些许暇疵,但对绝大部分“点”的记述,基本做到客观、深入地反映经济发展的实质问题。二是合理运用图表与文字互补的记述方式。图表概括总貌或分貌,展现一个或多个“面”,直观而全面地反映经济发展的总体情况。文字详述重点,侧重于对“点”的内容记述,即抓住志书断限的上下限内重要内容详记。以文字记述为主线,图表从属于文字,二者互为补充。从经济总览篇综述的内容来看,以恰当的文字表述,加之适量的图表配合,取得了相得益彰的效果。三是按波动趋势将总体面分解为多个分体面,由面及“点”,准确把握住事物发展的阶段性,反映出阶段性特点。如文中对经济总量GDP波动发展的划分,分为平稳发展期、低增长期、高速增长期等阶段,着重记述各阶段三次产业发展的主要变化,从而反映出GDP总体发展脉络。编者按照经济规律,确定好划分阶段的标准,分析阶段波动变化原因,这是经济总览篇记述的重要特点。

(二)要做到静态与动态相统一。县域经济综述大部分指标数据均可在当地统计部门的资料中找到,这是静态的资料库。经济总览篇无题序列出主要经济指标统计表,记载断限内县内生产总值(包括三次产业)、财政收入、全部固定资产投资额、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农民人均纯收入、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等逐年统计数据,为全篇内容记述提供详实的静态资料;同样,政策、制度、措施等年年都有,这些也是静态的资料库。编者将这些静态资料活化成动态变化过程和彰明因果的背景内容,总体拿捏得非常到位,纵述技巧恰当、灵活。对我们的启示主要反映在两方面:一方面按照经济规律,找准事物发展变化静态关键点,即把握住发展过程中各个变化节点,重点记述,反映整体动态发展变化过程,这是经济总览篇记述的另一个重要特点。如量或质大起大落的节点,规模、速度、性质和状态明显变化的关键点等。同时,分析几个关键点的变化背景因素,彰明经济动态发展的深层次原因。如文中对三次产业结构、一产内部结构、固定资产投资等发展背景原因的记述。另一方面恰当选取、运用相对指标和绝对指标(14)进行比较,也是经济总览篇较为突出的特点。相对指标具有时间、空间的可比性,侧重反映事物变化的主体,较全面地反映整体变化。如采用比较相对指标将井陉县与毗邻县进行不同空间静态横向对比,采用年均增速相对指标进行三次产业不同时期动态纵向对比,采用结构相对指标、强度相对指标反映三次产业结构和投资结构比重的对比,等等。全篇还多处采用绝对指标进行动态对比,如阶段内峰值与谷值相比、不同阶段的民营经济营业额或社会商品零售总额相比等。同时,利用绝对数或相对数进行数据比较分析,侧重记述事物变化本质,如投资结构部分列出关键年份的投资绝对量和比重、民营经济部分采用不同阶段的户均营业额进行对比,都在内容上深化记述主体。

(三)要做到共性与个性相协调。由于县域经济发展受各种因素的制约,自然资源、地理位置、人力资源等方面的差异性,各地经济发展是不平衡的。因此,县域经济综述要恰当运用共性与个性资料,在共性中挖掘和展示个性,使其相互协调,既突出个性特色,又彰显共性内容。在编纂实践中,一方面要从经济发展的阶段比较中,寻找地域性特色。经济发展要经历各不相同的阶段,通过阶段分析比较,可以找出差距,体现阶段不平衡的特点,从中反映县域经济发展优势或个性特色。如经济总览篇产业结构变化、固定资产投资规模等阶段内容记述,较突出地反映了地域性特点。民营经济促进社会进步作用部分,则用两组数据对比反映时代特色。另一方面注意挖掘县域宏观经济方面的新事物,把新事业、新制度、新经验等载入志书,充分显现志书的个性特点。如经济总览篇载入“民营经济”和“小康建设”内容,较有新意。作为改革开放的时代产物,将“民营经济”和“小康建设”作为单列类目重点记述,充分展示出时代气息和地域特征。当然,各地选取此类内容记述时应根据本地实际,分析成因、内涵等,找准较具个性的内容。一些经济发达县域志书经济综述,还应该载入《井志》未涉及的大农业服务业、工业高新技术产业、新经济成份、产业链等内容。

(四)在综述中突出宏观经济内容的重要性。《井志》在全书政治、经济、文化等部类中,唯一在经济部类设经济综述(15),以专志形式解决原来许多属于经济各篇中难以解决和承担的问题。县级志书设经济综述志反映县域经济总貌内容,从增强志书的整体性,便于施政者和读者能够宏观了解一个县域经济概况来看,是很有必要的。同时,宏观经济发展状况深深地影响着每一个人,如反映人们富裕程度的人均GDP、通货膨胀率、劳动力中就业人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等,都是评价宏观经济的指标内容,在志书中载入这些内容能够较好地体现以人为本和资政的修志理念。

县域经济以县级政权为调控主体,是城市经济与农村经济的交会点。它既是整个国民经济的基础层次,也是薄弱环节。县域经济发展状况,在一定程度上决定区域国民经济的总量及增长速度。因此,本着对历史负责、求真务实的态度,编写好县域经济综述内容,是我们每个史志工作者应肩负的历史责任。

注释:

(1)经济学原理(宏观经济学),P15,真实GDP与名义GDP的结论。

(2)我国地区生产总值(GDP)计算方法多采用生产法,即为三次产业增加值之和,合计后称经济总量(正文载有的财政收入也为总量内容之一)。全国县级统计部门多采用此法,因此在经济总量类目内分阶段着重记述三次产业变化就不难理解。也可用支出法计算GDP,即消费支出+固定资产投资额+政府购买+净出口,西方发达国家多采用此法。也可用收入法,即工资+利息+租金+利润+间接税+企业转移支付+折旧+统计误差。目前,国家统计年鉴对国家GDP三种方法统计结果都有所体现。

(3)供给与需求原理为经济学的基本概念;需求指大众因需求一件产品而产生的诉求;供给是指生产者愿意并且能够提供给市场的供给。它包括物价、消费等内容。

(4)在该部分末记述居民生活质量情况。这是因为生活质量的提高是以经济效益的提高为基础的,是经济发展的最终目的和结果。

(5)这是由于电力消费增长与经济发展一样具有周期性特点,且电力消费增长周期与经济发展周期基本同步,全社会用电量指标很大程度上反映区域生产力发展水平。

(6)经济学原理(宏观经济学),P50,“生产率:作用与决定因素”章的观点:即生活水平取决于它生产物品与劳务的能力,它是由人均物质资本、人均人力资本、人均自然资源、技术知识决定的。

(7)广义社会保障定义:包括一切保证社会成员生存与发展的行为和措施。

(8)绿色GDP:作为反映人们福利指标GDP,在计入产值的同时去掉降低福利的东西,如去掉环境污染价格等,经调整后的GDP更科学,这样调整后的GDP称“绿色GDP”。但折算价格非常困难。在此仅指明环境效益与GDP关系密切,突出记述的重要性。

(9)为更好地反映上下限年份的指标数据始末变化,该篇部分表适当上延一年记述各项指标变化数据。

(10)CPI、RPI,为英文缩写。CPI,指居民消费物价指数;RPI,指商品物价指数。

(11)均衡点:本来是物理学上的概念,指物体受到大小相等方向相反的两个力的作用,而保持一种暂时不动的状态。经济学界借用这个概念,分析消费者、厂商和宏观经济达到的最佳状态及实现条件的点。文中1985—2004年第一产业种植业、畜牧业比重变化图的1997年变化节点和1997年消费品市场由“卖方市场”向“买方市场”转变节点均为均衡点。

(12)最早由亚当·斯密在《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中提出。他认为社会中存在着一种不同于人为秩序的“自然秩序”。看不见的手,实际上就是价格机制,在价格机制的诱导下,经济可以有效地运行,达到最佳状态,不需要政府的干预。

(13)井陉县GDP重要组成部分出口情况在对外开放篇详记,经济总览篇仅在经济总量部分涉及首家外资(美资)企业台湾工业城等情况。

(14)相对指标(比较相对指标、结构相对指标、强度相对指标、动态相对指标)、绝对指标和绝对数、相对数,均为统计学上的概念。

(15)经济总览:在首轮新志书的编纂中,经济总貌一般放在全志的总述简述,或设有大篇(编)的经济编中记述。第二轮修志采用大篇(编)结构的志书比较少,不少志书设专篇或专章来反映一地经济的总貌。篇名称经济综貌、经济概览、经济总览、经济发展总览、经济总情等,实际都是经济综述内容。

参考文献:

[1]《经济学原理》(宏观经济学分册),作者:曼昆(美),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8月出版。

[2]《统计学原理》(第四版),作者:李洁明,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年7月出版。

[3]《余庆县志(1988—2005)》读评四题,作者:姚金祥。《中国地方志》2010年第6期。

[4]第二轮志书经济内容设置剖析,作者:梅森。《中国地方志》2009年第10期。

[5]《社会指标体系》,作者:朱庆芳、吴寒光,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年1月出版。

猜你喜欢
县域经济综述评价
SAPHO综合征1例报道并文献综述
基于迁移学习模型的小样本学习综述
知识追踪综述
共指消解技术综述
京津冀协同发展模式下河北省县域经济产业集群问题研究
山东省县域经济发展评价研究
浅议县域经济在招商引资中面临挑战和机遇之探析
2006—2016年度C—NCAP评价结果
2006—2015年度C—NCAP评价结果(3)
2006—2015年度C—NCAP评价结果(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