颈动脉狭窄介入治疗后复发脑卒中的特点分析

2014-11-26 07:25许俊华
河南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14年6期
关键词:颈动脉支架血管

许俊华

(鹤壁市人民医院,河南 鹤壁458030)

随着人们生活方式的转变,临床上脑血管的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临床研究表明,颈动脉粥样硬化是导致患者出现脑卒中的高危影响因素,不仅提高患者的致残率和致死率,还会影响其预后治疗效果[1]。以往的治疗以降压、降血脂、神经保护剂等药物为主,虽然能够延缓病变速度,但是往往很难取得预期的治疗效果。随着医疗技术的进步,临床上通过经皮血管内支架植入术( pecutaneous transtumiml angioplasty and stenting,PTAS)手术治疗颈动脉狭窄,该治疗方式不仅并发症少、安全性高的特点,还能够降低病情的复发率[2]。笔者对34 例颈动脉狭窄患者病历资料行综合分析,相关资料整理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纳入标准: ①经临床头颈部CTA结果显示颈动脉狭窄。②未见颅内组织病变者。③入组前30 d 出现脑卒中症状。④意识清醒者。⑤了解并自愿签署知情通知书。

排除标准:①存在严重的心肺功能障碍。②中途退出治疗。③出现恶性肿瘤疾病。④失访者。⑤意识障碍者。⑥存在大面积脑梗死,支管介入治疗无法改善其预后。

本组抽取鹤壁市人民医院于2011年4月~2013年4月收治的颈动脉狭窄患者34 例为研究对象,其中男性23 例,女性11 例,年龄49~71 岁,平均(57.06 ±2.68) 岁。本组34 例患者中,7 例存在高血压史,4 例存在糖尿病史,4 例脑卒中史。

1.2 治疗方法 患者入院后均行血常规、彩超、实验室等检查,了解其颈动脉粥样硬化情况,并根据NIHSS 评分对其神经功能缺损状况进行评价。

患者入院后行颈动脉狭窄介入治疗。行手术治疗前1 周,取阿司匹林和氯批格雷治疗。对于存在高血压、糖尿病症状的患者,取对症药物治疗。手术治疗前,先辅助患者取仰卧位,行局部麻醉处理。根据患者的术前检查资料,了解颈动脉血管长度,测量狭窄处血管动脉的直径,选择合适支架开展手术。按照路径图指示将导丝经狭窄血管的远端入路,取球囊经导丝置入狭窄血管位置,行扩张处理,扩张结束后取出球囊。取合适支架经导致植入狭窄血管狭窄位置,常规进行释放。支架植入完成后,及时对基底动脉行造影处理,了解支架的形态,缝合穿刺血管,并行加压包扎处理。行手术治疗后,嘱咐患者卧床休息1 d,复查了解支架置入情况。同时,取低分子肝素、氯批格雷等药物行常规治疗。每天取100 mg 阿司匹林肠溶片持续治疗。

1.3 临床观察指标 ①随访1 a,了解患者治疗期间病情的复发以及死亡情况。②参照NIHSS 评分标准了解患者治疗前以及随访1 a 时神经缺损状况。③采用mRS 评分了解患者的生存质量。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6.0 统计学软件分析文中数据,计量资料采用平均数±标准差,并行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 <0.05 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临床观察指标 随访1 a,34 例患者中,4 例患者病情复发,占11.76%,1 例死亡,占2.94%。治疗前患者的NIHSS 评分为1.94 ±1.86 较治疗1 a NIHSS 评分0.91 ±1.01 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

2.3 mRS 评分状况 观察均具有统计学意义( P <0.05),见表1。

表1 治疗前后mRS 评分状况[n=34,n(%)]

3 讨论

脑卒中是临床常见的脑血管疾病,该病具有较高的致残率和致死率,与颈动脉粥样硬化存在直接关系。临床研究表明,当患者出现颈动脉粥样硬化症状,容易引发血液循环异常,造成患者出现颅内缺血症状。若未及时进行针对性治疗,则会对患者的预后生存质量造成影响[3]。

内科治疗是改善颈动脉狭窄的方式之一,常用的内科药物为溶栓药物、降压药、降血糖药、抗血小板药等。然而,有学者指出,颈动脉狭窄患者入院后行内科治疗,并无法达到预期的治疗效果[4]。随着医疗技术的进步,颈动脉狭窄介入治疗也逐渐得到发展。支架植入治疗主要通过改善颈动脉狭窄症状,促使血液正常循环,能够有效改善颅内缺血、缺氧症状,不仅能够有效控制疾病的发展,还能减少脑梗死的面积。基于颈动脉狭窄介入术的操作简便、并发症少、安全性高的特点,该治疗方式已经广泛应用于脑卒中等疾病中,并取得满意的效果。本研究中对PTAS 手术治疗颈动脉狭窄情况进行分析,随访1 a,观察组34 例患者中,4 例患者病情复发,占11. 76%,1 例死亡,占2. 94%。研究结果显示,PTAS 手术能够提高颈动脉狭窄患者的预后生存质量。国外研究表明,PTAS 手术能够有效降低脑卒中的复发率[5],本研究结果与其相符。治疗前患者的NIHSS 评分为(1.94 ±1.86)较治疗1 a NIHSS 评分(0.91 ±1.01)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 <0.05)。临床研究表明,临床上用于治疗狭窄的药物逐渐增多,在降低脑血管疾病的发生率方面也具有一定应用的价值。然而,有学者对药物治疗和颈动脉狭窄介入治疗的预后效果进行分析,两组患者的心血管事件的发生几率存在显著差异[6]。国内研究表明,加强颈动脉狭窄介入治疗在脑卒中的应用,能够有效改善机体血液循环状态,有利于降低颅内压,减少对颅内组织的损伤,不仅能够控制疾病的发展,还能够提高患者的预后生活质量。

笔者对颈动脉狭窄介入治疗患者的病历资料进行综合分析,发现该治疗方式主要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优势:①治疗期间,能够有效改善血管狭窄症状,促使血液正常循环,不仅能够改善颅内缺血症状,还可以降低脑梗死的发生几率[7]。②临床研究表明,若颈动脉血管长期处于狭窄状态,会产生大量的活动性斑块,增加血管栓塞的发生几率。行颈动脉狭窄介入治疗后,促使活动性斑块脱落,避免其长期受压引发斑块内出血症状。③安全性高。目前,临床上常通过颈动脉内膜切除术以及颈动脉支架植入术治疗颈动脉狭窄症状[8]。国外相关学者研究表明,颈动脉支架置入术的并发症以及终点事件发生率均低于颈动脉内膜切除术,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

国内研究表表明,颈动脉狭窄介入治疗的效果明显优于药物治疗。但是该研究还存在不足之处,即未对患者入组前的治疗情况进行分析。部分患者入组前持续用药治疗控制病情发展,再行颈动脉狭窄介入治疗治疗,可能对研究结果造成影响。

综上所述,颈动脉狭窄患者入院后,行介入治疗不仅能降低脑卒中的复发率,还可以提高其预后生存质量,值得推广使用。

[1]谈晓牧,曾艳芳,耿晓坤,等.颈动脉狭窄介入治疗后复发脑卒中的特点[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3,51(23):5 807-5 808.

[2]黄仕雄,何祥英,文国强. 颈动脉狭窄介入治疗的研究进展[J].海南医学,2010,21(15):108-109.

[3]杨 华,王 爽,王智平,等.40 例颈内动脉狭窄患者支架植入前后64 层CT 脑灌注成像评价[J]. 重庆医学,2011,40(2):111-112

[4]杨 华,王 爽,王智平,等.40 例颈内动脉狭窄患者支架植入前后64 层CT 脑灌注成像评价[J]. 重庆医学,2011,40(2):111-112.

[5]郭奕彤,谭志刚.血管内支架材料特点与缺血性脑卒中的治疗效果[J].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13,16(12):2 257-2 264.

[6]杨一帆.脑血管病介入诊疗术后安全性及中长期预后的临床研究[D].泸州:泸州医学院,2013.

[7]Mendiz OA,Sposato LA,Fabbro N,et al. Improvement in executive function after unilateral carotid artery stenting for severe asymptomatic stenosis[J]. J Neurosurg,2012,116(1):179-184.

[8]Huang H,Chen K,Guo T,et al. Treatment with carotid angioplasty stent placement for post-stroke depression compared to antidepressants[J].Neurosciences ( Riyadh),2012,17(1):53-56.

猜你喜欢
颈动脉支架血管
支架≠治愈,随意停药危害大
给支架念个悬浮咒
前门外拉手支架注射模设计与制造
血管里的河流
最伤血管的六件事
三维超声在颈动脉内膜剥脱术前的应用价值
脑微出血与颈动脉狭窄的相关性分析
血管
你的血管有多长
颈动脉内膜剥脱术治疗颈动脉狭窄的临床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