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投入产出表的京津冀产业对接研究

2015-01-01 02:43◎文/郑
天津经济 2015年10期
关键词:第二产业重合第三产业

◎文/郑 礼 戴 颖 韩 维

产业对接协作是京津冀协同发展有望率先突破的重点领域之一,是带动区域一体化发展的关键支撑。京津冀经济发展阶段各异,产业结构处在不同发展梯度上,存在一定的互补性,为实现区域内产业合理分工、协同发展奠定了基础。本文利用2012年投入产出数据,对京津冀产业对接的方向选择和重点定位进行探讨,力求为推进区域内产业对接协作提供有效依据。

一、投入与产出:京津冀产业对接的现实基础

当前,北京着力强化全国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国际交往中心、科技创新中心的首都核心功能;天津加快建设全国先进制造研发基地、北方国际航运核心区、金融创新运营示范区、改革开放先行区;河北积极打造全国现代商贸物流重要基地、全国产业转型升级试验区、全国新型城镇化和城乡统筹示范区、京津冀生态环境支撑区。三地充分发挥比较优势,逐步形成各具特色的产业体系,合作提升空间较大,奠定了协同发展的坚实基础。

1.京津冀产业体系互补性较强

从中间投入看,物质投入占比均高于服务投入。京津冀第三产业投入分别占中间投入的44.4%、22.1%和14.3%,尽管比例关系有所差异,但均小于第一产业与第二产业比重合计,反映出物质投入在中间投入中的主体地位。从总产出看,三次产业结构梯度明显。北京已形成以服务业为主导的产业结构,总部经济、科技研发优势突出,三次产业占总产出的比重分别为0.8%、43.9%和55.4%;天津制造业基础雄厚,培育了一批高端产品,形成了一批产业聚集,三次产业比重分别为0.9%、69.0%和30.1%;河北基础原材料产业占有重要地位,钢材、平板玻璃、焦炭等产品产量居全国前列,三次产业比重分别为6.9%、71.6%和21.6%。

2.京津服务业阶段性差异较大

从服务业自身发展的规律看,其内部结构一般呈现“由流通类为主导向非流通类为主导演变”的趋势。天津流通类服务业具备传统优势,交通运输、批发零售等部门占据重要地位,占服务业中间投入的比重分别为35.2%和8.3%,占服务业总产出的比重分别为23.3%和18.0%,规模效应明显。北京非流通类服务业功能完善,尤其是金融、科技、信息等部门辐射带动能力强,占服务业中间投入的比重分别为9.5%、15.3%和10.1%,占服务业总产出的比重分别为 13.8%、12.5%和10.9%,比较优势突出。深化区域合作,可以充分发挥北京高端生产性服务业的供给能力,为带动天津服务业发展、满足先进制造业发展需求提供有力支撑。

3.津冀工业产业链相关度较高

天津与河北工业投入和产出排名前10位部门中,分别有5个和6个部门重合。天津装备制造业较为发达,电子信息、交通设备、金属制品、通用设备四个部门合计占工业中间投入的29.7%,占工业总产出的28.3%;河北冶金工业占据主导,金属冶炼部门占工业中间投入和总产出的比重分别为27.2%和16.5%,生铁、粗钢产量占全国的1/4。石油开采、石油加工分别是天津与河北的主导产业,分处石化产业链上下游,产品供需高度衔接,具有天然的合作发展基础。

二、供给与需求:京津冀产业对接的方向选择

主导产业选择是产业对接转移的前提和基础。通过投入产出产业关联分析法和地平线图分析法,分别考察京津冀各自产业关联程度和内部需求状况,明确三地主导产业的方向选择,为推进产业对接转移提供有效依据。

1.基于产业关联的影响力和感应度分析

产业之间通过产品供需形成相互依存的内在联系,通常将一个产业影响其他产业的程度称为影响力,而受到其他产业影响的程度称为感应度,分别用影响力系数和感应度系数来测算。传统的测算方法采用简单算术平均形式,需要假定各部门的产出完全相等,将所有部门同等对待来考察其重要性。然而现实状况并非如此,对于一些总量规模偏小的部门,传统方法的测算结果未必能真实反映其对经济发展的重要程度。针对这一问题,在参考现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本文以部门增加值作为权数,测算加权形式的影响力系数和感应度系数,用以分析产业间的关联程度,从而明确京津冀产业发展重点。

一是利用影响力系数分析产业间的带动作用。影响力系数是指,某产业每增加一单位最终需求,对其他产业产品的需求量。影响力系数大于1时,表示该产业对其他产业的生产影响程度超过平均水平;影响力系数越大,说明该产业对其他产业的拉动作用越大。纵向看,对天津经济增长带动作用较大(影响力系数大于1)的部门有13个,其中第二产业部门8个、第三产业部门5个;对北京经济增长带动作用较大的部门有14个,其中第二产业部门5个、第三产业部门9个;对河北经济增长带动作用较大的部门有12个,其中第一产业部门1个、第二产业部门8个、第三产业部门3个。横向看,京津冀重合的重点部门有6个,分别是批发和零售、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交通运输设备、建筑、化学产品、金融;仅天津与北京重合的重点部门有3个,分别是通信设备计算机和其他电子设备、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租赁和商务服务;仅天津与河北重合的重点部门有2个,分别是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品、食品和烟草。

二是利用感应度系数分析产业间的依赖程度。感应度系数是指,其他产业每增加一单位最终需求,对某产业产品的需求量。感应度系数大于1时,表示该产业对其他产业的需求感应程度超过平均水平;感应度系数越大,说明其他产业对该产业的依赖程度越高。纵向看,对天津经济增长制约影响较大(感应度系数大于1)的部门有14个,其中第二产业部门10个、第三产业部门4个;对北京经济增长制约影响较大的部门有13个,其中第二产业部门6个、第三产业部门7个;对河北经济增长制约影响较大的部门有12个,其中第一产业部门1个、第二产业部门8个、第三产业部门3个。横向看,京津冀重合的重点部门有7个,分别是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品、批发和零售、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化学产品、金融、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煤炭采选产品;仅天津与北京重合的重点部门有2个,分别是通信设备计算机和其他电子设备、租赁和商务服务;仅天津与河北重合的重点部门有2个,分别是石油炼焦产品和核燃料加工品、食品和烟草。

2.基于内部需求的重要性和自给率分析

研究产业结构有多个视角,常用的方法是对每个视角分别进行研究,而地平线图方法是同时从两个视角展开分析,通过内部需求对产业的诱发程度来判断产业的重要性,通过内部供给满足内部需求的程度来判断产业的自给率。

一是从需求拉动角度分析产业的重要性。在地平线图中,产业重要性在坐标横轴显示,某产业重要性的大小等于其在横轴上所占区间的宽度,表示内部需求(最终消费支出+资本形成总额)所诱发的该产业产出占所诱发的全部产出的比例。纵向看,天津受内部需求拉动较大 (重要性高于全部产业部门平均值)的部门有16个,其中第二产业部门11个、第三产业部门5个;北京受内部需求拉动较大的部门有14个,第二和第三产业部门均为7个;河北受内部需求拉动较大的部门有13个,其中第一产业部门1个、第二产业部门10个、第三产业部门2个。横向看,京津冀重合的重要部门有6个,分别是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品、建筑、化学产品、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金融;仅天津与北京重合的重要部门有4个,分别是批发和零售、房地产、租赁和商务服务、通信设备计算机和其他电子设备;仅天津与河北重合的重要部门有4个,分别是非金属矿物制品、煤炭采选产品、石油炼焦产品和核燃料加工品、电气机械和器材。

二是从供需平衡角度分析产业的自给率。在地平线图中,产业自给率在坐标纵轴显示,每一柱状的白色部分是各产业的自给率,黑色部分是调入(调入=国外进口+外省市流入),超过100%水平线以上的部分是调出(调出=出口国外+流出本市)。某产业自给率大于1,且比1大的越多,就意味着纯调出、调出诱发的产出越大,说明区域外部对该产业的需求越大;某产业自给率小于1,说明内部供给难以满足需求,该产业对区域外部同类产业有较大的拉动作用。纵向看,天津自给程度较高(自给率大于1)的部门有15个,其中第二产业部门7个、第三产业部门8个;北京自给程度较高的部门有15个,其中第二产业部门5个、第三产业部门10个;河北自给程度较高的部门有18个,其中第一产业部门1个、第二产业部门12个、第三产业部门5个。横向看,京津冀重合的自给性部门有5个,分别是交通运输设备、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住宿和餐饮、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批发和零售;仅天津与北京重合的自给性部门有3个,分别是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其他制造产品、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仅天津与河北重合的自给性部门有4个,分别是食品和烟草、纺织服装鞋帽皮革羽绒及其制品、燃气生产和供应、公共管理、社会保障和社会组织;仅北京与河北重合的自给性部门有2个,分别是金属矿采选产品、专用设备。

表1 京津冀产业对接方向选择

综合判断,京津产业对接协作的重点部门有14个,其中两地输出型部门各有7个;津冀产业对接协作的重点部门有15个,其中两地输出型部门分别有6个和9个;京冀产业对接协作的重点部门有19个,其中两地输出型部门分别有8个和11个。

三、融合与互补:京津冀产业对接的有效路径

当前,京津冀协同发展已进入提速推进的新阶段,应重点依托合作功能区建设,打造承接优质资源和对接互补项目的有利平台,以高端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为对接重点,加强与京冀的上下游产业协作,延长发展链条,形成分工合理、相互支撑的区域产业发展格局,为打造天津经济“升级版”注入新的动力。

1.向结构调整要动力,促进产业转移对接

建设全国先进制造研发基地,是实现与京冀产业对接的前提和基础,必须瞄准世界先进水平,着力打造技术领先、配套完备、链条完整的产业集群,并加快建设与之相匹配的服务体系,推动制造业实现转型升级。一是力促产业结构转型调整。对接“中国制造 2025”和“互联网+”行动计划,以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来调“高”,以加快发展生产性服务业来调“轻”,以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来调“优”,以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来调“强”,构建现代产业体系,抢占价值链高端。二是完善合作发展载体平台。加快推进京津合作功能区建设,使之成为承接北京非首都核心功能的先行区,吸聚首都科技、研发、高端人才等优质资源来津发展;加强与河北产业对接,结合产业转型升级和产业链条的延伸拓展,开展重大项目合作。

2.向海空两港要潜力,提升集聚辐射功能

海空两港是天津最突出的比较优势,也是推进京津冀产业对接最具现实性的抓手和平台,要发挥海空两港的基础性先导性作用,吸引各类资源要素聚集,带动临港产业和临空经济发展。一是推动海港空港转型发展。优化临港产业结构,承接北京高端制造业转移,发展船舶、海工装备、港口机械制造等临港工业,延伸发展旅游、金融、贸易等相关产业,全面提高航运服务辐射功能和全球资源配置能力;发挥机场货邮优势,加快发展航空物流、航空金融、邮件快递等临空产业,对接北京物流企业外迁,吸引重点物流项目落户。二是提升口岸综合服务水平。在建设电子商务平台、提升电子口岸信息化水平上下功夫,提供更加人性化、便利化的服务,打造优质服务品牌,增强竞争力和吸引力。

3.向改革开放要活力,拓展经济发展空间

改革的深度、开放的程度,决定着京津冀产业对接的进度,要充分利用先行先试政策优势,加快推进投资与服务贸易便利化,为区域发展带来更多更大扩散效应。一是推进京津冀一体化发展。发挥自贸试验区政策优势,与京冀共享改革红利,共同探索建立统一的财政税收、金融投资、产权交易、技术研发、创业就业政策,推动资本、技术、产权、人才、劳动力等生产要素自由流动和优化配置。二是加快京津冀城市群建设。主动融入京津冀城市群建设,以“双城、辅城、中等城市、特色小城镇和美丽乡村”为骨架,完善配套设施,增强服务功能,提高综合承载能力和内涵发展水平,努力打造一批生态环境好、商务成本低、生活质量优的现代化新城,为各类人才和企业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

[1]梁伟欣,王珏.京津冀产业对接实证研究[J].现代产业经济,2013(11).

[2]全诗凡.京津冀区域产业分工与产业转移分析[J].现代管理科学,2013(8).

[3]杨建梅,李秋然,唐锡晋.地平线图对产业结构研究视角的综合作用及应用[J].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2013(12).

猜你喜欢
第二产业重合第三产业
第三产业完成投资增长2.9%
在长江经济带战略背景下安徽省沿江城市带第二产业经济转型与产业升级的研究
我国第三产业发展研究
我国第三产业发展研究
电力系统单回线自适应重合闸的研究
第三产业完成投资增长6%
第三产业完成投资增长6.7%
一季度第三产业增速明显下滑
生产性服务业与第二产业之间的互动机制
浅析重合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