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教学美育渗透浅探

2015-01-13 08:50邓志飞
读与写·下旬刊 2014年10期
关键词:美育教育教学

邓志飞

摘要:在高中地理教学中按照美学规律,加强美育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与渗透,定会以美诱人,以美感人,以美动人,以美育人。

关键词:高中地理;教学;美育;渗透中图分类号:G633.55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4)20-0270-01美育是培养学生认识美、爱好美和创造美的能力的教育,也称审美教育。教育部在《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动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明确指出:"实施素质教育,必须把德育、智育、美育等有机地统一在教学活动的各个环节中。"我国近代著名的教育家蔡元培先生也说过:"凡是学校所设置的课程,都没有与美育无关的。"因此美育的实施是每位教师神圣的职责,作为蕴含丰富美育内容的高中地理学科,更是责无旁贷。地理教学中美育是教师通过教学过程和活动有意识、有目的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审美情趣,养成学生崇高的审美理想。使学生在思想感情上爱好、好学、学好地理。随着创新教育和素质教育的实施,地理教学必须渗透美育教育。寓教育于美的享受之中,对于提高学生兴趣和素质,熏陶学生情操,开拓学生视野,规范学生行为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1.巧用文学知识,体现高中地理教学过程的文学美

在高中地理教学中,恰当运用诗歌、散文、民谣、谚语、故事等文学知识来描述和讲解地理事物和现象,穿插多媒体教学,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1.1恰当运用诗歌散文,体现高中地理教学的文学美。诗歌散文语言优美,声情并茂,充满激情,简明顺口。能让学生如临其境,如闻其声。如引用王冕《梅雨》"三月东风吹雪消,湖南山色翠如浇"反映我国南方气候因受来自太平洋暖湿气流影响春暖雪融、山色翠绿如洗的美景;引用白居易《海潮赋》"白浪茫茫与海连、白沙茫茫四无边,朝来暮去淘不尽,遂令东海变桑田"反映地球上海陆变迁及外力作用对地形的影响。引用碧野的散文《天山景物记》会使学生进一步了解天山优美环境、丰富资源、迷人风光。再来看苏轼的《望湖楼醉书》"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这首诗出神入化地写出了夏季天气的神奇变化,一个"未"字和一个"忽"字,写出了夏季暴雨来得快、去的也快的特点。其实,诗中所写的雨也和快行冷锋活动密切相关。夏季时,空气受热不均,对流旺盛,冷锋移来时常常狂风骤起、乌云满天、暴雨倾盆,气象要素发生剧变。但是这种天气历时短暂,冷锋过后气温急降,天气豁然开朗。苏东坡的这首诗成功地描写了夏季暴雨的典型特征。

1.2适当引用民谣谚语,体现高中地理教学的文学美。民谣谚语是群众中间流传的固定语句,用简单通俗的话反映深刻的道理,具有广大的群众性和深刻的哲理性,若在地理教学中巧用,必会起到"一石击破水中天"之效。如讲淮河流域污染时引用当地民谣"50年代淘米洗菜,60年代洗衣灌溉,70年代水质变坏,80年代鱼是绝代"。很形象地说明了淮河水质变化的情况;"一场春雨一场暖,一场秋雨一场寒"生动说明了暖锋、冷锋过程后的天气状况;"白露早,寒露迟,秋分种麦正当时"反映了农业生产的季节性。

1.3及时穿插文学故事,体现高中地理教学的文学美。文学故事形象生动,通俗易懂,对学生有很强的吸引力,能调动学生的兴趣。日本"水俣病"的故事引发了学生对环境保护的紧迫性的思索;古巴甘蔗田里"蔗形蛇"的故事使学生对甘蔗生产的重要地位产生了深刻的记忆;"洋流助战"的故事使学生对密度流增加了认识。这些扣人心弦的文学故事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

2.充分利用教具和多媒体,追求高中地理教学手段的艺术美

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校本课程资源的开发"要积极利用开发现代信息技术课程资源建立广泛的有效的课程资源网络"。新课标也明确要求"在有条件的地方和学校,教师利用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制作课件和开发网页。以促进教学内容呈现方式,学习方式,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以信息技术为先导,以系统论和教育技术理论为指导,根据学科教学规律而进行的学科教学改革即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它所引起的学生大脑皮层的反映,要比单一媒体(特别是老师口述)引起的反映强烈得多。这种综合效应,有利于学生对地理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提高教学效率。

地理教学光靠语言不行,还要借助一系列艺术手段来表达。若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板画、幻灯、录像、多媒体、地理模型艺术手段,就能很好体现地理教学的直观性、艺术性、趣味性,充分调动学生视觉记忆、听觉记忆和动觉记忆,使新的兴奋点不断持续出现,能有效地提高兴趣和效果。讲省区轮廓利用板画形象记忆(如青年像玉兔等)变死的"哑图"为会动的"活图";讲太阳系利用多媒体展示浩翰宇宙中千姿百态的星球,在诡谲变幻的音乐背景衬托下,使学生感到神奇、刺激、有趣,同时获得美感。

3.开展课外活动,创造高中地理教学内容的鉴赏美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告诉我们:人们对美的感受追求不是自然产生,需要后天培养教育。因此开展课外活动到大自然中,是提高审美能力、鉴赏能力的最好课堂。如开展天文兴趣小组、组织夜间识星、开展野外考察等,这些多彩自然的美的活动形式,既培养了学生实践能力和创造能力,感受美、鉴赏美,而且使学生直接、间接地去领略自然美,从而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美好情感。

在高中地理教学中按照美学规律,加强美育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与渗透,定会以美诱人,以美感人,以美动人,以美育人。

参考文献

[1]孙玮琪. 高中地理可持续发展观教育的教学研究[D]. 辽宁师范大学, 2010.

[2]叶民强.双赢策略与制度激励-区域可持续发展评价与博弈分析[M].社会科学出版社,北京.2008.

[3]王伟中主编,郭日生,黄品副主编.《地方可持续发展导论》,商务印书馆,北京.2009.5.

[4]廖荣华编著.《可持续发展的理论与实践》,湖南师范人学出版社,长沙.2005.3.

[5]郑金洲.基于新课程的课堂教学改革[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03.

[6]李文.对新课程背景下高中地理课堂有效教学的思考[J].地理教育,2006,(6).

[7]刘谆谆.在品味中获取真知——论高中地理课堂有效教学[J].教学月刊,2011,(10).

猜你喜欢
美育教育教学
国外教育奇趣
题解教育『三问』
让美育引领幸福生活
微课让高中数学教学更高效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美育史料·1902年刘焜与“美育”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
“自我诊断表”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美育最忌急功近利
对外汉语教学中“想”和“要”的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