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合与联动:纪念性报道的实践与创新

2015-01-14 03:03朱燕丹
新闻爱好者 2015年10期
关键词:新华日报纪念抗战

□靖 鸣 朱燕丹 张 博

(靖鸣为南京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朱燕丹、张博为南京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硕士生)

2015 年9 月3 日是国家首个法定的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 为隆重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 周年, 今年3 月,国务院以“铭记历史、缅怀先烈、珍爱和平、开创未来”为活动主题,对纪念活动作出总体安排。 一时间,各类媒体纷纷聚焦纪念抗战胜利的主题报道。 新媒体传播环境下, 人们享受着碎片化阅读带来的快捷便利和各种崭新的媒介形式带来的阅读体验。 传统媒体在此情况下如何进行持续有效的主题纪念性报道,如何满足和服务自己的受众群体,对于纪念性报道如何构建共同记忆,彰显自身的报道价值等,成为当下新闻业务中值得研究的问题。

南京作为旧时民国首都,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历史中留有浓墨重彩的一笔。 在整个抗日战争时期,江苏地区成为遭受日本法西斯侵略最为惨重的地区之一,也是反抗侵略、英勇抗争最为壮烈的地区之一。 因此,在这次纪念报道活动中,以南京为中心的江苏地方媒体关于抗战胜利纪念报道的内容和报道方式更具有研究的价值。 本文以《新华日报》《扬子晚报》《南京日报》《现代快报》为例,主要通过对8 月初至“9·3”阅兵期间的报纸版面进行分析,对相关新闻报道进行总结反思。

一、聚合:结构化叙事,凝聚报道内容

1945 年9 月9 日,中国战区的日本投降仪式在南京举行。 日本中国派遣军总司令官冈村宁次在对华投降书上签字,并向中方交出他的随身佩刀,以表示侵华日军正式向中国缴械投降。

在宏大的纪念主题活动中如何进行高质量的策划与采编,是传统媒体必须审慎考虑的问题之一。 南京地区的平面媒体在此次纪念抗战胜利70 周年的系列报道中,立足于自身的独特性,在报道内容和叙述结构上精细打磨,从细节处表现情感, 以适应受众阅读习惯的变化。 他们巧妙地运用传播渠道, 对报道内容进行契合形式的创新, 在报道叙述的过程中讲解深入、挖掘透彻, 有利于公共记忆的构建,营造了民众的讨论氛围,凸显了纪念性报道的意义与价值。

(一)专题化报道:全面展现纪念活动内容

纪念主题报道与以主要报道渠道为特色的突发事件不同, 新闻策划和运作往往可以真正体现报社的背景资源和团队实力。 南京地区传统纸质媒体面对同一主题在抓住报道主线的同时,开设各具特色的专题,全面展现纪念活动内容。

1.《新华日报》:开展“正义之胜”新华报业全媒体行动

《新华日报》领衔新华报业传媒集团较早地投入了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 周年的报道,自2015 年4 月底开始便启动了“正义之胜”的全媒体行动。 《新华日报》作为联动全媒体的核心,成为党报先遣队,在专题内容编排上先是放眼于世界,采编团队重走二战中的节点城市,追忆70年前的报道。 然后返回国内,先后梳理影视艺术、雕塑艺术等文化阵地与抗战有关的经典作品, 以此为新华报业集团下一步对国内纪念活动的集中报道进行铺垫。 最后在8 月份以“1+13”的形式带动江苏省内13 个地级市党报进行联合报道,掀起纪念活动报道的高潮。 9 月3 日至5 日,《新华日报》进行以阅兵为主题的“胜利日”全版专题报道。 抗战胜利70 周年的纪念活动报道因此得以全面铺展, 促进了报道的深入,提高了传播的广泛度。

2.《扬子晚报》:以“我家的抗战”的家庭叙事形式纪念抗战胜利70 周年

《扬子晚报》 充分发挥都市报晚报的报道特色,在得知目前江苏地区仍然健在的抗战老兵有6000多名的基础上, 以向市民征集我家的抗战故事的方式报道纪念抗战胜利70 周年。 《扬子晚报》针对江苏省省情,与读者之间形成了良好互动,在调动公众参与和分享的积极性的同时, 也为优质内容的报道提供了素材。

3.《南京日报》:“踏访抗战遗迹·追寻抗战往事”

抗战期间,南京作为民国首都,承受了极为惨痛的苦难, 南京市及其周边地区都留有很多与抗战相关的历史遗迹。 《南京日报》策划了“踏访抗战遗迹·追寻抗战往事”大手拉小手的系列专题活动,让学生这一特殊群体扮演小记者的角色, 通过他们的视角去踏访遗迹,与老兵对话,完成了抗战记忆的传承与重新解读。

4.《现代快报》:以“胜利日”倒计时系列报道开展纪念活动

《现代快报》针对抗战胜利纪念活动,在特定版面以醒目的“胜利日”倒计时的方式为特殊报道进行铺垫。 自8 月中旬始,每天一期,以“9·3”阅兵为终点进行倒计时。 大胆新颖的形式与相应的内容紧密贴合,相得益彰。

(二)结构化叙事:报道的独特角度

对于广大民众而言, 关于抗战和抗战纪念的话题及事迹并不陌生。 因此传统媒体在做对应报道的时候,需要选取独特的报道角度,避免复杂呆板的背景介绍,以恰如其分的叙述方式切入。

1.以小见大,挖掘深入

《新华日报》作为中共江苏省委机关报,对抗战纪念活动从细节切入,层层挖掘,进行了较为系统全面的报道。 作为系列报道的第一篇——《“手印墙”,讲述不屈的抗争》就极富典型性。 此报道以“手印墙”这一切口引入内容,以“每个手印背后都有一段抗战故事”为线索,讲述了当年南京沦陷后,新四军在周边地区开展游击战并建立敌后抗日根据地的历史故事。 在叙事铺展过程中,重点介绍三位抗战老兵手印背后的故事,以小见大,挖掘历史。 老兵闵长山,“乔装打扮深入县城侦察敌情”;老兵陈世鹏,“摸进据点俘虏伪军两个排”;老兵张德夫,“夜袭端了伪自卫团缴枪40 多支”。 通过三位老兵的现身讲述,以此支撑串联起南京城沦陷后新四军通过敌后抗战的历史事实。 他们通过游击战的方式屡次取得胜利,积小胜成大胜,最后在南京城郊的江宁、高淳、溧水、江浦、六合等地区相继建立起抗日根据地。

2.细节表现,语言亲和

《现代快报》作为新华通讯社公开发行的都市类日报,是一份主打南京地区新闻的区域性报纸。 在本次纪念抗战的系列报道中, 作为主要受众为南京人民的都市报,《现代快报》 以江苏省内的抗战故事为主要报道对象,语言表现十分亲切温和。 《现代快报》利用自身媒体优势,助力“抗战烈士”的申报活动,在8 月12 日《迟到78 年的烈士证明终于补上了》的报道中体现得尤为生动。 《现代快报》于今年3 月24 日刊发了 《南京保卫战172 位江苏籍殉难官兵名录公布》,现年82 岁的老人倪自强因为材料档案的缺失,无法为自己的父亲——当年的抗日英雄倪国鼎申报烈士证明,通过媒体助力,各方专家的缜密查询、调研配合, 最终还原了南京保卫战中时任中校参谋的倪国鼎主动请缨、 夺回被日军占领的光华门并壮烈殉国的历史真相。

原本只停留在倪自强老人记忆中的英雄父亲渐渐被还原历史真身, 报道将相关细节逐一披露:“倪国鼎,1908 年1 月1 日生,汉族,籍贯江苏省铜山县。生前为国民党第71 军第87 师第261 旅参谋主任(中校)。 ”当真实的历史细节被描摹出现时,历史事实就不再显得苍白无力。 该报道以近乎口语的叙述方式,从标题到全文,通过老人为父亲申报烈士证明事件中前后过程的细节表现, 真正体现出了纪念抗战胜利这一宏大叙事的社会价值。

3.情感的共鸣,读者的互动

在抗日战争时期, 江苏地区是遭受日本法西斯侵略最为惨重的地区之一, 在这样一片土地上有过许许多多值得颂扬的英雄和事迹。 《扬子晚报》是新华报业传媒集团旗下的都市报, 也是中国发行量最大的晚报、都市报。 在本次纪念抗战胜利70 周年的报道中,《扬子晚报》紧紧抓住江苏地方特点,策划了“我家的抗战”系列报道,通过开设专门板块,开通热线电话,动员读者提供“抗战家谱”,以读者提供的“抗战家事” 充实报道内容,积极与受众互动,引起了读者的情感共鸣。

除了重现在抗战过程中涌现的英雄事迹,在新闻报道中挖掘抗战遗迹的历史真相也成为纪念性报道的重要内容之一。 《南京日报》作为中共南京市委机关报,结合南京及江苏地区的实际特点,在纪念报道活动中开展了“踏访抗战遗迹·追寻抗战往事”大手拉小手的系列活动。 通过学生扮演小记者的方式,重走前辈的老路,踏访抗战的遗迹,让小记者与老战士对话,形成独特的报道叙述方式和结构, 在一次次踏寻和对话中形成一篇篇报道, 以独特的报道方式弘扬抗战精神,彰显活动的教育意义。

保卫南京的中国精锐部队(摘自南报网)

(三)运作资源优势,深入剖析解读

报纸作为传统媒体中的典型代表, 与当下各类媒体相较而言拥有更为优质的采编基础, 便于对报道内容进行更为深入的剖析和解读。 因此,传统媒体在纪念性报道中能够运用较大的篇幅与规模, 形成具有一定深度、 带有批判性观点的报道视角和系统化、理论化的具有可读性的内容。

新媒体形态的报道固然拥有强烈的视觉刺激和丰富的感官体验,但大多停留在现象表面,透过表象进行深入剖析的内容较少。 相较而言,传统媒体传播的信息更为真实可靠,具有权威性。 因此,能否形成具有深度的、 系统化的解读与思考是传统媒体在主题报道中能否获得成功的关键。

《新华日报》在本次纪念性报道中具有较为浓厚的理性批判色彩, 对一些关于抗战期间英雄事迹质疑的内容和网络上质疑革命英烈真伪的现象均进行了较为理性的分析, 体现了一般媒体无法达到的思想深度。 在阅兵结束之后,《新华日报》在致敬老兵、共襄和平的同时, 还将抗战精神落脚于为新的国家建设而努力奋斗之上。 9 月6 日,《新华日报》头版头条刊发了 《把伟大的抗战精神转化为建设新江苏强大力量》的评论文章。 文中写道,“以史为鉴,汲取开创未来的智慧和民族复兴的动力”,“历史需要铭记,也需要一代代人传承”,“要在学业中勤学乐学善学,在工作中创新创业创优,在生活中崇德向上向善,把个人梦融入到国家梦、民族梦之中”,由此将纪念活动带来的精神感召转化为建设国家和努力奋斗的动力与志向,提升了纪念性活动的实践意义,为公众明确历史价值提供了思考。

二、联动:报道的接力,集体的突围

如何看待历史, 如何看待历史事件与人物等具体问题,是历史观、价值观和伦理导向的具体体现。历史人物和事件进入大众视野的具体形式对公众的媒介化记忆具有重要和直接的影响。 新媒体时代,传统媒体如何在最大限度地运用现有资源的基础上进行新的突破, 在公众碎片化阅读习惯的前提下进行精致化探索,以新形式传播固化知识,成为传统媒体进行转型的关键。 南京地区平面媒体以历史为线索,以点带面,以报联报,用全媒体的形式为抗战胜利70周年报道创新了模式。

(一)以报联报:多方位塑造媒体记忆

2015 年7 月7 日, 由新华报业传媒集团组织的“正义之胜——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 周年”大型全媒体新闻行动第三板块——《经典再现,中华民族的抗战岁月》系列报道在《新华日报》《扬子晚报》同时推出。[1]《新华日报》在本次抗战系列报道中, 除了在头版发表社论和报道江苏省内相关领导参与抗战纪念座谈会, 还创新利用自身的优势, 与新华报业传媒集团的各家媒体进行联动, 将报纸自身特点与反法西斯战争历史的发展脉络相结合,多方位塑造媒体记忆。

所谓媒体记忆,主要涵盖两个基本层面:一是媒体对重大事件的报道, 特别是人们无法亲历但通过媒体可“目击”的“媒介事件”,这构成了重要乃至唯一的信息来源和记忆基础。 二是被称为 “昨天的历史、今天的新闻”,即历史人物和事件直接以各种面貌进入新闻报道,更关注新闻媒体如何扮演“公共历史学家” 的角色,选择最重要的历史人物和事件,并阐发它们的历史意义。[2]新华报业传媒集团的报道行动选取独特的视角,组织人员实地走访了斯大林格勒、 珍珠港、柏林、诺曼底等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重要的标志性战役与事件的所在地。 行动报道从今年4月底启动,5 月正式开篇,《新华日报》 从二战重要战事及事件的历史报道角度切入,呼应行动主题,重现世界各国人民在反法西斯战争中英勇抗战、捍卫和平的真实历史,在凸显《新华日报》 的独特历史背景和文化底蕴优势的同时,给予读者二战历史重现的真切感受。 国外的实地走访与回忆,与国内经典艺术形式的刊登相互补充,再现了中华民族的抗战岁月, 为8 月份集中聚焦江苏的报道进行了铺垫。

《现代快报》2015 年9 月2 日第F4 版

8 月10 日,《新华日报》从南京篇《“手印墙”,讲述不屈的抗争》开始,从国际回归国内,组织“1+13”省市机关报全媒体联动——“寻访江苏儿女的烽火八年”,通过专门版面,以江苏省内各市的抗战事迹为主题,每期更新一篇。 从镇江、常州、无锡到宿迁、淮安、扬州,以全省篇《“8·15”当天,新四军已兵临南京城》收尾。 《新华日报》立足于党报自身的特点,服务于本省省情,以时间纵向为轴,从南京辐射全省,反映了江苏八年抗战的具体实况, 以贴合本地实情的方式展开记录报道。 南京篇《“手印墙”,讲述不屈的抗争》以抗战老兵的手印集合为切入角度,引入南京地区的新四军抗战故事。 南京沦陷之后,南京周边的郊区分别处于新四军建立的淮南、 苏南和皖江三个敌后根据地范围,在此期间,数以千计的抗日英雄在与日伪的斗争中牺牲。 该报道内容足以证明,八年沦陷时期,南京不只是惨遭日军屠城的“悲情之城”,更是一座英雄的“不屈之城”。

以报联报,既促进了报业之间的合作,也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相同主题下各大报纸报道内容同质化和资源有限性的问题。 地方党委机关报结合地方特色,以“1+13”省市机关报为平台进行地方性抗战报道, 拓宽了读者的视野。 在系统化进行纪念抗战胜利70 周年报道的基础上,提升了贴近性和亲切感,全省各地党报联合给予了抗战过程中全省人民众志成城、联合抗战的情感转移,强调了历史的重现感。

(二)以点带面:全媒体传播促进报道精致化

报业由角色、发展模式上的单一性传媒转向以“全介质传播”为特征的全媒体,在身份、规模、结构与模式上突破传统局限性的探索, 对传统新闻业的未来发展模式创新具有突出的典型意义。[3]技术的进步既给予了传统媒体运用的新手段, 也加速了网络媒体对传统媒体的挑战。 南京地区平面媒体在此次纪念抗战胜利70 周年的报道中,巧妙运用全媒体,在报纸报道和运用新闻网站进行报道相互补充的基础上, 结合报道内容与微博、微信平台特色,多渠道联合发布,提高了报社软实力,提升了报道形式精致化水平。

某些特定的媒介内容(大字报、广播大喇叭、电影电视剧、动画形象)和媒介经验(比如集体观看露天电影)会成为“世代认同”与“世代记忆”的重要成分。[4]事件亲历者是最权威的讲述者,公众真正参与的纪念性实践活动与切身感受往往比媒介呈现传递的信息更为直观。 2015 年8 月14 日,《现代快报》对苏州志愿者在全国走访抗战22 次大会战主战场,搜集1932 年至1945 年为国捐躯将领资料的事迹进行了报道。 媒体具有舆论引导的功能,对公众自发性纪念活动的报道,一方面对史实进行了重点描述,另一方面提高了受众从间接接触事件向直接进行历史事件探索过渡的积极性。

《扬子晚报》于2015 年9 月2 日,即抗战胜利70周年纪念大会召开前夕, 一改大多数传统媒体文字与照片简单结合的报道习惯, 以武器装备图形数字化的形式对阅兵的具体流程和内容予以展现, 在清晰提供信息的基础上提高了版面的美观度, 也吸引了读者的注意力。《新华日报》在9 月3 日结束专题报道的特别版上, 通过时间轴的图表形式, 全程回顾了新华报业的全媒体行动。 创新形式的运用提高了复杂内容信息传播的有效性, 也在很大程度上增强了内容的可读性。 互联网的出现与发展在加速信息传播的同时,也给当今的舆论环境带来了挑战。 政治话题的泛娱乐化成为网络媒体非线性传播特性下衍生的互联网环境传播特征之一, 如何巧妙利用公众偏向于娱乐性的特点,配合文艺形式恰当增强宣传色彩成为传统媒体突破新媒体重围的关键之一。《新华日报》在结合自身历史进行纪念抗战报道的同时,大幅度系统介绍了与抗战有关的文艺作品,比如8 月3 日整版介绍抗战题材电视剧,8 月5 日整版介绍抗战纪录片等, 为受众多渠道了解史实提供了平台和资源链接,在迎合读者趣味的基础上提高了舆论引导的有效性。

《新华日报》2015 年8 月10 日第6 版

三、总结与提升

媒体在纪念历史的同时也是在书写历史。 与常规性新闻报道不同, 纪念性报道往往带有一定的主观分析和评述。 第一,抗战纪念活动报道周期长,涵盖内容多,报道种类繁杂多样,既需要各大报社的合作,也需要在合作中寻求创新。 以由《新华日报》牵头的新华报业全媒体行动为例,“1+13” 全媒体联动的形式可以促进报社之间的学习, 提高专业技能,但“1+13”全媒体联动还是停留在相对较浅层次的形式上的互动, 一定程度上消解了地方媒体的独立性和创新性。第二,专题报道编排应具有一致性。《现代快报》的“胜利日”专题在形式上表现出了醒目和独特,但是在内容的策划上前后报道缺乏一定的连贯性,内容稍显杂乱。 第三,纪念性活动报道需要在坚持自身内涵的基础上重塑外延范围。 政治主题诚然有一定的严肃性, 但在报道过程中也需要有一定的技巧丰富内容。 传统媒体的新闻报道不应被扮演成高高在上的“政府号令”, 需要从叙事语言、 切入角度、报道结构、传播形式等多方面灵活改变, 突出自身的价值与特点。

今日刊发的报道, 就是若干年后的历史记录。 媒体对纪念性主题活动的报道往往扮演着建设公众 “公共记忆”的角色,尤其是作为拥有权威话语权的传统媒体,更应当慎重策划,灵活选题。

[1]刘蓓蓓,涂桂林.穿越历史硝烟 再现抗战岁月——新闻出版广播影视界纪念抗战胜利70 周年主题宣传报道升温[N].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2015-07-08.

[2]李红涛.昨天的历史 今天的新闻——媒体记忆、集体认同与文化权威[J].当代传播,2013(5):19.

[3]麦尚文.全媒体融合模式研究——中国报业转型的理论逻辑与现实选择[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79.

[4]Maass, M. and González, Jorge A.. Technology,global flows and local memories:Media generations in“global”Mexico[J]. Global Media and Communication,2005(2).

猜你喜欢
新华日报纪念抗战
纪念九一八
特别的纪念
“建党100周年”系列故事 《新华日报》的“红色管家”
为纪念中俄建交 7O 周年
我们家的抗战
忘不掉的纪念
抗战音画
抗战,在未被占领的中国
添笔游戏
巧组成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