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电视主题报道舆论引导能力的新探索——以中央电视台《大国工匠》为例

2015-01-14 03:03张良君贺丛周
新闻爱好者 2015年10期
关键词:大国工匠大国工匠

□张良君 贺丛周 刘 阳

主题报道是主流电视媒体的常规报道,如何让主题报道出新出彩是电视业界经常面临的难题。 今年“五一”期间,中央电视台推出的系列主题报道《大国工匠》得到了社会的一致肯定。 《大国工匠》播出期间,在央视多个时段形成了收视高峰;人民网、新华网、新浪网、腾讯网等主流网站纷纷大篇幅转载;《大国工匠》还引起了美联社等境外媒体的高度关注。 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副局长田进在《大国工匠》节目研讨会上说,《大国工匠》是匠心独运的新闻策划,是难得的新闻精品。 本文以《大国工匠》为例探讨提升电视主题报道舆论引导能力的新举措。

一、立意高远:小切口,大主题

主题报道是围绕党和国家的大政方针、 中心工作开展的宣传报道。 主题是主题报道的灵魂,如何确定主题, 确定什么样的主题, 是主题报道的核心问题。 这就要求新闻从业者把握时代脉搏,深刻领会党和国家中心工作的内涵, 全面深入地解读党和政府的战略部署,将重大主题宣传转化为有新闻性、可看性、感染力的节目,力求报道立意高远、挖掘深入、情感真挚,让主题报道入心入脑,有效发挥舆论引导作用。 《大国工匠》的主题重大、立意高远,它报道的是工匠们的精湛技术, 讴歌的是中国普通劳动者的劳动精神, 弘扬的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诠释的是“大国之路,匠心筑梦”的时代主题。 《大国工匠》选取的八位工匠都是一线工人,分别从事焊接、研磨、捞纸、錾刻等不同职业。 八位工匠与众不同之处在于,他们的工作连接着举世瞩目的长征火箭、 蛟龙号潜水器、港珠澳大桥、高铁等现代顶尖制造行业和名扬天下的宣纸、錾刻等传统工艺制作行业,令人叹为观止。 八位工人、八种手艺、八大领域,极具代表性,代表着中国制造业发生的巨大变化和重大成就, 代表着中国的顶尖高科技前沿和优秀的传统文化, 涵盖了国家的软硬实力,因此选题的新意即刻显现。 值得一提的是,《大国工匠》对“大国之路,匠心筑梦”这一时代主题,没有采取宏大的叙事方式,而是巧妙地选取中国发展进程中最不起眼的普通工人、 不可或缺的岗位与工种作为切入点, 通过平凡工匠的小故事进行呈现,以小见大地阐述了劳动的内涵、劳动的价值和劳动精神,诠释了“让劳动共同托起中国梦”的伟大号召,契合了习近平总书记在“五一”讲话中提出的“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和创造性劳动”的精神实质。 《大国工匠》可谓是“切口小,主题大”。

主题报道的主题要现实性强,必须接地气,从群众中来,才能回到群众中去,这就要求新闻从业者不仅要把握时代脉搏,还要深入生活、深入群众,平等交流,扎实采访,细致观察,深度挖掘,认真提炼,精心创作。 中国是一个“工匠大国”,“工匠精神”在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历史发展中得到了传承和发扬, 虽然今天“工匠精神”有所失落,但当今发展中的中国不缺工匠和“工匠精神”,缺少的是发现。 《大国工匠》的选题立足于现实,从现实中寻找、发现了中国的顶级技艺,找到了有顶级技艺的工匠,聚焦其中的八位工匠代表,讲述了他们的感人故事,传达了“技高一筹,人有我优”“微而著,小而实”“匠心筑梦”的“工匠精神”,赞美了劳动创造之美和劳动精神的可贵。 《大国工匠》这一主题接地气,既有时代高度,又有现实厚度。 《大国工匠》播出后,得到了受众的认同,引起了受众的情感共鸣,唤起了受众对“工匠精神”的追求,激发了亿万劳动者向着梦想前行的斗志。

二、德技融合:小人物,大情怀

主题报道要想吸引人、打动人,必须融入情感,讲好故事。 《大国工匠》讲述了八位工匠“匠心筑梦”的精彩故事,既报道了他们的劳动成就,又报道了他们的内心感受,将他们的“技”之精与“德”之厚巧妙自然地融合在一起,有很强的感染力。

《大国工匠》报道的不是科学家、作家、学者、决策者等大人物,而是来自一线的技术工人,他们没有显赫的家庭背景,没有高学历,年龄不一,有80 后的青年,有风华正茂的中年人,有即将退休的老年人。他们中许多人是第一次接受采访, 但就是这样一群普普通通的劳动者成了中央电视台新闻报道的对象。 他们身上所展现出来的敬业精神、所散发出来的家国情怀之所以令人心动、产生共鸣,是因为他们自觉地把爱岗敬业的职业态度转化成了做人做事的准则,把个人的理想融入了国家的梦想之中。 这种“小人物,大情怀”的表达方式正是《大国工匠》的创新,也是吸引观众的主要创作手法之一。

《大国工匠》 报道的八位工匠都是 “国宝级的工匠”,报道如何呈现“国宝级工匠”高超的技艺?首先,数据的使用和转化呈现出八位工匠的技能精湛。 工匠们的工作性质决定了报道离不开数据,《大国工匠》中便使用了大量的数据, 这些具体数据的使用增强了报道的说服力, 同时让数据说话也能够避免平淡空洞的铺叙。 如《练就手眼神功 装配精确到丝》中一开始就连用几组数据:“1 公斤,是深海中1 个指甲大小的面积上要承受的水压”“1 丝,只有0.01 毫米,也就是一根头发丝的1/10 那么细”“球体和玻璃的接触面必须控制在0.2 丝以下”“0.2 丝, 只有一根头发丝的1/50”,这些数据描写形象具体,扣人心弦,营造了报道的紧张气氛, 也传达了语言表述不能传递的信息。 像这样的数据,《大国工匠》中几乎每期都有,这些数据在编排形式上一致,统一用字幕展示,编成两行,第一行是数据,第二行是数据解读,版面醒目,增强了观众对数据的认知, 避免了解说中数字一带而过的情形。 电视是声画合一的媒体,在主题报道中如何发挥电视的这一优势? 报道只有把数据转化为可知可感的画面和通俗易懂的语言, 才能避免数据的堆砌和枯燥。 编组人员在《大国工匠》中准确无误地把数据转化成了生动形象的画面和易于理解的语言,如《张冬伟:液化天然气船上“缝”钢板》在数据介绍时就配有字幕和解说,解说中有“3.5 米”“5 小时”“薄如纸的殷瓦钢板”“13 公里”“不能有一丝停顿”等关键性语言, 还有张冬伟焊接LNG 船的内胆特写画面, 再配上张冬伟的同期声:“自己烧的焊缝一眼就能够看出来的,像绣花一样,一针一针很均匀,板厚最薄的地方只有0.7 毫米,跟一张牛皮纸一样薄……我们的工作就是像在木头上玩火。 ”这些数据、特写画面和有声语言等多要素相配合, 共同表现了张冬伟的工作难度大, 也清晰地呈现了他的劳动成果之美、技术之精湛。

“大国工匠”张冬伟

其次,通过细节凸显与众不同。 电视中的细节最有表现力和冲击力,也最能抓住受众的眼球,震撼受众的心灵。电视报道中可选择人物在工作中的某个动作、生活中的某个瞬间或者身体上的某个部位等典型细节, 用特写镜头呈现,细节的展现胜过千言万语的空洞赞美。“国宝级工匠”的精湛技艺离不开他们灵巧的双手,《大国工匠》就特别强调“工匠之手”,“工匠之手”的特写画面也成为全片的标志性符号。比如顾秋亮没有指纹的手指, 胡双钱沾满铝屑和漆色而显得有些发青的手,周东红红彤彤的双手,管延安沾满油污的双手,孟剑锋布满老茧的手等,这些极富冲击力的“手”的画面拨动了每一个受众的心弦,使他们对工匠们的敬佩之情油然而生。 工匠们做出的产品也最能表现他们的劳动创造之美,《大国工匠》 多次用细节甚至特写镜头呈现他们的产品原形。 比如工艺美术师孟剑锋纯手工錾刻的APEC 国礼, 高铁研磨师宁允展手工研磨的定位臂, 捞纸大师周东红捞出的富有灵魂的宣纸等,这些特写画面恰到好处,完美呈现了劳动的创造之美, 给受众带来了视觉享受和心灵震撼。

八位工匠的绝技是怎样练成的? 他们为什么能够坚持? 受众在佩服惊叹之余会产生一些疑问。 《大国工匠》在报道中没有局限于报道人物的技能,而是深入到人物内心,用诚实的态度和平实的视角,真实记录工匠们平凡生活中的点点滴滴, 用讲故事的形式生动再现了他们成长路上的酸甜苦辣和坚定的信念,呈现出他们的德行之厚,更进一步讴歌了中国劳动者的崇高精神。 为了讲好工匠们的故事,报道从他们的实际工作出发, 通过记者深入的采访和细致的观察, 抓住了工匠们富有表现力的言行和事迹来反映他们的职业态度和人生追求。 比如火箭“心脏”焊接人高凤林,戴上焊接面罩工作能够坚持10 分钟不眨眼,这是常人难以想象的坚持,而他却要求自己不能有一丝闪失。 当一些企业开出高薪外加两套北京住房的诱人条件聘请他时,他拒绝了,记者采访时他说:“每每我们看到我们生产的发动机, 把卫星打到太空,一种成功以后的自豪感,你说金钱能买到吗?给我挖走了,得不到一种民族认可的满足感。 ”微笑的面容,平和的语气,质朴的话语,却字字铿锵,饱含感情,这些言行反映了一个劳动者对工作的执着、对品质的追求、对祖国的热爱。

《大国工匠》 中的八位工匠都有朴素平实的心境、任劳任怨的劳动心态,同时更有博大的情怀:坚守品质、精益求精、民族认同等。 从更高的角度看,《大国工匠》中报道的工匠已不仅仅是普通工匠的个体展示, 而是当代中国劳动者的群像代表, 他们的感人故事是整个民族的共同财富。 正因为如此, 这些报道才能够深入人心,使人产生强烈的共鸣,唤起受众的民族情感和价值认同。

“大国工匠”高凤林

三、整体联动:多渠道传播,多手段配合

当今新媒体时代, 一般的新闻报道很容易被淹没在海量信息中,不为人们所关注。 要提高主题报道的舆论引导能力,需要媒体精心策划,整体联动,多方参与,互相配合,互相补充,共同形成舆论合力,以取得最佳传播效果。 《大国工匠》就是中央电视台精心策划的杰作,在传播上做到了整体联动,多渠道传播,多手段配合,传播面广,社会关注度高,影响力大,舆论引导能力得到了提升。

《大国工匠》是中央电视台综合频道和新闻频道联合推出的报道,是央视新闻人集体创作的结晶。 两个频道的多个栏目同时参与报道,如《新闻联播》《东方时空》《共同关注》《朝闻天下》《24 小时》 等栏目在不同时段播出《大国工匠》的相关报道,使中国劳动者的形象和劳动创造之美不断在荧屏上出现, 受众对劳动者的认知感受不断加强, 对劳动价值和劳动精神的认同不断强化, 主题报道的舆论引导能力自然得到提升。 另外,中央电视台充分利用了新媒体,从 《大国工匠》 开播当天的4 月30 日起到5 月10日,参与报道的各栏目及时在央视新闻网传送了《大国工匠》的相关内容;“央视新闻”微博、微信、客户端等新媒体平台也同步推出了很多有关《大国工匠》的特别设计和特别策划,积极引领网络舆论。 其中央视新闻一则题为《向劳动者致敬! 你愿意为这八双手转发吗? 》的博文,阅读量高达675.5 万次,转发超过1.8万次。 “央视新闻”微信推出题为《今天,让我们向这8双手致敬!》的文章,阅读量达10 万次,点赞2315 次。这些新媒体的配合有效扩大了《大国工匠》的传播面、关注度和影响力,同时还加强了与受众的互动,使受众的参与热情大大提高。

节假日是全民休息的时间, 大家关注媒体较往常多,电视利用节假日推出主题报道,能够提高主题报道的关注度。 利用节假日传播也是《大国工匠》的特点之一。 中央电视台在今年“五一”假期推出《大国工匠》,用电视的表现手法展现劳动者的风采,展示劳动创造之美,通过这种特殊的形式向千千万万的劳动者致敬,得到了受众的认可,引起了受众的情感共鸣,激发了受众的工作热情,提升了报道的舆论引导能力。

2015 年5 月27 日《大国工匠》节目研讨会在北京举行, 与会者总结了节目的成功经验。 当晚央视《晚间新闻》以《用工匠精神铸造中国梦》为题报道了此次研讨会,再次引起了受众对《大国工匠》的关注,使其影响力进一步提升。

总的来说,《大国工匠》 的成功为主题报道的创新提供了一个范本和借鉴,主题报道接地气,从群众中发现报道对象,从现实中寻找时代主题,讲究传播技巧。 只有这样,主题报道才能有生命力,才能提升舆论引导能力,增强传播效果。

猜你喜欢
大国工匠大国工匠
90后大工匠
工匠风采
吐槽大国
多想记住你的脸
工匠神形
从器官捐献大国到移植大国还有多远
“大国工匠”张翼飞
工匠赞
周边大国的海上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