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马铃薯种薯繁育体系与主产省区的差距分析及发展对策

2015-01-22 13:30刘彦和
种子科技 2015年3期
关键词:省区原种种薯

刘彦和

云南省农业技术推广总站,云南 昆明 650032

云南省马铃薯种薯繁育体系与主产省区的差距分析及发展对策

刘彦和

云南省农业技术推广总站,云南 昆明 650032

从云南省马铃薯种薯繁育体系角度出发,与国内种薯主产省区中的甘肃、四川等进行对比,从中找出云南省存在的差距,并提出促进产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云南;马铃薯;种薯繁育体系;对策

马铃薯是我国第五大粮食作物,“十二五”初,我国马铃薯种植面积约521万hm2,平均单产1.04 t,远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云南和内蒙、甘肃、四川、贵州是国内马铃薯5大主产省区。2011年全省种植面积49.64万hm2,种植面积和总产量排在内蒙、甘肃、四川、贵州之后,居国内第五位。

5大马铃薯主产省区在国内马铃薯种植区划上位于北方一季作区和西南多季混作区,绝大部分省区为经济欠发达地区,具有不同的自然资源和产业比较优势,但共同的特点是近10年种植面积增长较快。2011年5省区马铃薯种植面积315.44万hm2,占全国总播种面积的60.5%,比“十五”初的2001年提高了8%;10年间5省区马铃薯单产水平始终与全国单产水平相近,与山东、辽宁、黑龙江等高产省区相比差距较大。可见5省区单产水平对我国马铃薯总产量起决定作用。

马铃薯种薯具有用量大、易损耗、繁育周期长等特殊性。作为支撑产业发展的马铃薯种薯体系建设,关系到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和提质增效。因此,马铃薯种薯繁育体系建设已成为各主产省区加快马铃薯产业发展,着力扶持和重点提升的关键环节之一。而云南马铃薯种薯繁育体系建设与国内主产省区中的甘肃、四川等省份差距较大,笔者从发展现状与对策角度进行分析。

1 四川、甘肃、云南3省区马铃薯产业发展现状

1.1 四川、甘肃种植面积增长较快,云南发展后劲相对不足

甘肃省马铃薯产业发展起步较晚,2000年以前处于广种薄收的状况。但通过10多年的努力,种植面积、单产水平稳步提高,尤其是种薯体系建设是5省区中成效最显著的。

2001年甘肃省马铃薯播种面积约为41.71万hm2,比云南省多10万hm2,但平均产量比云南低289.7 kg/667 m2。至2006、2008年,云南省马铃薯发展较快,甘肃省播种面积平均比云南省多4万hm2,但平均产量已超过云南省40~100 kg/667 m2。2009年云南省虽发生秋冬干旱,但当年粮食总产量仍比2008年增3.8%,马铃薯生产并未受到较大的影响。当年,甘肃省马铃薯种植面积比云南多出19.13万hm2,平均产量比云南省增55 kg/667 m2。

与云南相邻的四川省在国内马铃薯种植区划上与云南省同处于西南多季混作区,马铃薯生产均具备全年生产、四季上市的优势。

2001年以前,四川省马铃薯生产与云南处于相近水平。2001年四川省、云南省种植面积分别为30.36万hm2、31.69万hm2,平均单产分别为1 012.3 kg、1 128.7 kg。当年四川省马铃薯平均产量比云南省低约100 kg/667 m2,云南省马铃薯种植水平领先于四川省。经过10年的发展,期间两省区种植面积曾此消彼长,但单产水平四川省始终稳步提升,在5省区内保持较高水平。至2011年,四川、云南播种面积分别为60.11 hm2、49.64万hm2,面积比10年前分别增加97.8%、56.6%,四川省马铃薯种植面积比云南省多10.47万hm2,平均产量仍比云南省增加127 kg/667 m2。

1.2 甘肃、四川脱毒种薯繁育体系成效显著,云南省种薯繁育相对滞后

甘肃省拥有四级脱毒种薯繁育体系。2013年原原种产量超过6.0亿粒,原种繁育基地0.29万hm2,一、二级种扩繁基地10万hm2,基本上实现了全省马铃薯二级脱毒种薯100%覆盖。与2009年相比,原原种产量增加4.8亿粒,原种面积增加0.13万hm2,一、二级种面积增加0.3万hm2,约70%的原原种实现外销,销往河北、山东、广东等省,出口到东南亚和中东地区。

四川省2013年生产原原种1亿粒左右,与2009年原原种产量2 938万粒相比,增加7 062万粒。原种和一级种基地2万hm2,年生产脱毒一级种薯40万t,脱毒种薯覆盖率近30%。四川省推行三级种薯繁育体系,二级及二级以上种薯民间自行扩繁,不在政府统计范围。

云南省2013年原原种产量6 000万粒左右,原种面积0.13万hm2,一、二级种薯面积约3.67万hm2,与2009年相比原原种产量增加了3 000多万粒,大田各级种薯种植面积保持稳定。

1.3 甘肃、四川前端种薯生产实现企业化、标准化,云南标准化程度低

马铃薯脱毒种薯繁育环节多、周期长、投入劳动力成本高,扩繁中易受病毒感染。甘肃、四川两省种薯繁育前端如基础苗、原原种扩繁已实现资质认证,企业规模化生产。规模化生产可节约生产成本、提高种薯合格率,并按标准严格执行病毒检测;利于基础苗更新,政府可以有效监管种薯质量。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研究现状 笔者查阅相关文献发现,我国关于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方法与实施策略的研究仍比较薄弱,很多中小学教师以及教育工作者不清楚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模式、方法、实施策略等,在实际教学中不知道如何进行整合实践;而且目前的研究多数是将传统的教学模式和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模式进行比较分析,鲜有研究把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几种模式进行内部比较,这也是资源、设施的应用率比较低的原因之一。

2012年甘肃省具有基础种薯生产经营资质单位43家,其中爱兰种业、定西凯凯、万向德农3家企业生产脱毒苗2.0亿株、原原种3.2亿粒,产量超出全省总产量的50%。2014年爱兰种业年产脱毒微型薯已超过2亿粒。

2010年,四川省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全省组建了省级基础苗供应中心和3个地区分中心,实行全省基础苗订单供给,对全省基础苗、原原种进行监管。2013年生产约1亿粒原原种,原原种年生产能力达1 000万粒以上的企业有四川高地种业、凉山州良圆马铃薯种业、四川喜玛高科农业生物工程有限公司等8家,占全省总产量的70%。实行脱毒种薯条码管理,2011年抽检脱毒基础苗合格率达100%,原原种达99%以上。

云南省种薯企业少、规模小、供种能力弱,企业供种能力远远不能满足全省马铃薯生产用种需求,科研部门、农技推广部门不得不参与种薯生产供应工作。第一,云南省马铃薯基础苗主要依靠云南省农科院生物所提供,企业、州、市、县农技推广部门原原种生产基地检测设备不全,检测技术人员缺乏,难以开展多种方法的病毒检测,无法保证基础苗质量。

第二,云南省尚未建立基础苗统供机构,尚未开展企业生产基础苗资质认证。各原原种扩繁基地,企业更多地是向省农科院生物所定购所需基础苗,再来扩繁组培苗和生产原原种。2013年云南省农业技术推广总站马铃薯技术中心,以农科院生物所为技术依托,开始着手开展全省基础苗统供,已对南华、宣威、迪庆等地区提供了部分基础苗。同年,云南省有原原种生产企业9家,原原种设计产能达1 000万粒的3家。

第三,云南省目前原原种生产尚未开展质量监管,产量和种薯流向无法准确统计,有的基地试管苗更新后多年仍在使用,部分企业脱毒苗未经检测或多年不检测就直接生产原原种。

1.4 四川、甘肃两省注重原种基地投入和运营,云南原种基地建设基础薄弱

原种扩繁是种薯繁育中承上启下的关键环节。种薯开始进入大田扩繁,对环境和生产技术标准化要求较高。甘肃省自2008年起开始扶持原种生产,原种基地由企业承建,以33.3 hm2原种生产规模为1个单元,通过公开招标与统一供种相结合的方式,省政府每单元补助网棚建设费250万元,补助种薯贮藏库40万元,两项补助分别约占建设成本的50%。中标企业由政府先提供70%的补贴,待企业原种收获后,企业提供完整的供货合同和销售发票,政府再拨付其余30%的款项,确保补贴生产的原种全部用于扩繁一级种薯。

云南推行四级种薯繁育体系。2013年云南建有原种基地约1 333万hm2,建设单位由企业、基层事业单位、科研部门构成,自行组织扩繁原种。规模上133.3 hm2的较少。该省昭通、会泽等地区推行的“种薯一分地”工程,使原种扩繁面积化整为零,加速了病毒和其他病害对原原种的影响,种薯质量难以保证。2009年农业部种薯补贴中对原种单独进行补贴,云南补贴共667 hm2,平均500元/667 m2。2009—2013年云南各级大田种薯累计补贴1.12亿元,补贴7.13万hm2。虽然采用一卡通的形式兑付给农户,但没有从根本上解决繁种问题。

1.5 四川、甘肃两省种薯质量检测体系建成运行,云南种薯监测尚处于起步阶段

近年甘肃省已建成1个省级和4个区域马铃薯种薯质量检测中心和28个县级种薯质检中心,检测点覆盖率为47%。已制定并实施《甘肃省马铃薯脱毒种薯质量检测规程》《甘肃省马铃薯种薯认证方案》,连续3年由各级种子管理部门检验人员开展对马铃薯脱毒种薯的田间检验、标签的真实性认定、种薯质量抽检等。每年开展3次种薯检测,包括田间检验、收获后进行检测和出库检测。

2009年,四川省规定纳入种薯补贴范围的原原种和原种供种企业,经省植检站检测种薯合格后才可供种。至2010年起,规定参与供种的企业投标时,必须提供由省级农业主管部门或其授权单位出具的原种检验合格证书。种薯调出时,供种单位必须出具种薯质量检测报告给调入单位。种薯生产期间加强田间管理,防止病毒或其他病源感染,生产的一级脱毒种薯经检测合格方可销售。2012年建成马铃薯质量追溯系统,可通过电脑查询终端、电话短信查询,追溯政府监管范围内的各级种薯质量。

云南省受自然、地理、气候等因素影响,商品薯与种薯生产无法严格划分区域,种薯生产环境质量不易控制。尽管该省已经颁布了一系列与种薯相关的标准和规程,但整个种薯生产未能建立系统有效的质量检测和监控,尤其是田间繁殖过程中没有专业化的病虫害检测队伍。2013年云南省农业技术推广总站对全省农技中心(农科所)组培苗生产基地、部分种薯生产企业开展了组培苗、原原种病毒检测,共征集到263瓶组培苗样品,1 600多粒微型薯进行检测。检测结果堪忧,组培苗、原原种合格率均较低。

2 发展对策和建议

2.1 尽快完善种薯质量检测体系

针对目前云南省级检测机构较少,而马铃薯质量检测任务重的现状,建立省级质量监管机构,实现基础苗统一供给势在必行。

建议在马铃薯主产区建设1~2个种薯质量检测机构,先从源头上提高种薯质量。可参考甘肃省的办法,按照农业部马铃薯质量检测中心的建设标准,完成仪器设备和技术人员配置。主要开展以下业务:一是基础苗扩繁质量、原原种生产全程质量监测,合格证核发;二是原种生产质量检测,包括田间检测、收获后检测、出库前检测;三是检测结果若出现争议,可到省级机构复检,保证结果的公证性。

2.2 抓紧认证建设标准化原种生产基地

云南人均耕地面积较少,交通不便,土地流转难度大,加之繁种基地所在区域交通不便,适宜种植作物的数量有限,如种植荞麦等作物比较效益低,造成原种基地轮作困难,不同级别种薯和商品薯交错种植现象十分普遍。2013年云南省原种生产平均用种成本已超过2 000元/667 m2,劳动力和农用物资价格上涨较快,种薯基地固定十分困难,原种、一级种生产基地界定多由当年播种种薯的级别来定。这些因素造成了大田种薯合格率不高。

应在对云南省原原种生产企业、单位进行质量认证的基础上严格把关,加强对种薯企业的扶持力度,省级财政投入资金主要用于土地流转、基础改造、种薯补贴、环境质量认证等,扶持企业开展好原种基地建设。主要开展以下业务:一是按省级或地方马铃薯生产计划,指导种薯扩繁;二是对上游种薯生产企业的种薯质量和产量进行监控;三是确保合格原种薯进入一级种生产环节。

1005-2690(2015)03-0023-04

S532.038

B

刘彦和(1965-),女,高级农艺师,主要从事马铃薯技术推广和项目管理工作。

2014-01-05

猜你喜欢
省区原种种薯
“川山×蜀水”原种保种技术及效果
家蚕原种繁育微粒子病防控措施及成效
家蚕原原种“871”“872”种性变化分析
全方位管理 提高原种整体质量
美国马铃薯种薯生产及认证
开年第一会,11省区打响“当头炮”
马铃薯脱毒种薯的应用及发展思考
贵州马铃薯种薯体系构建与发展思考
真抓实干,为这26省区点赞!
脱毒马铃薯技术要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