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阳市小麦生产存在问题与应对策略初探

2015-01-22 13:30杨志辉
种子科技 2015年3期
关键词:南阳市南阳高产

杨志辉

南阳市种子技术服务站,河南 南阳 473400

南阳市小麦生产存在问题与应对策略初探

杨志辉

南阳市种子技术服务站,河南 南阳 473400

着重阐述了小麦生产在南阳农业生产中的重要意义,总结了南阳小麦连续十一年增产的经验,分析了当前小麦生产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并提出了对策。

小麦;生产经验;对策

南阳市作为国家粮食生产核心区,耕地面积93.98万hm2,总人口1 070万人,其中农业人口780万人,是河南省土地面积最大、人口最多的地市级农业大市。小麦作为南阳市的主要粮食作物,常年种植面积在66.7万hm2左右,已连续实现了十一年增产。

近年来,产量水平虽在提高,但增产幅度越来越小,干旱、暖冬、病虫害、干热风等灾害性天气,再加上耕作粗放、施肥比例失调、排灌设施缺失、滥用农药等不良因素,制约了小麦产量进一步提高。针对目前生产中出现的问题,种子技术服务人员研究出了相应的对策。

1 小麦生产在南阳市的重要性

1.1 稳定小麦生产是国家大局需要

南阳市作为“全国重要的农产品生产基地”和“国家粮食安全战略工程河南粮食生产核心产区”,头顶两个“国字号”,8个县、市、区成为国家粮食产能重点县,是全国21个超百亿斤的地市之一,承担着全省11%、全国1%的粮食产能。河南省委、省政府始终把粮食生产作为关系国家安危的政治问题,切实抓好南阳粮食主产区建设,是南阳种业人的政治责任。

1.2 提高小麦产量是南阳市自身需要

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首先是抓好小麦生产是解决南阳市1 070万人口吃饭问题的第一需要;其次,稳定小麦生产是立足南阳实际,加快全市经济结构战略调整的首要基础。无粮不稳,缺粮少粮势必引起价格波动,影响经济发展和社会正常秩序,迟滞南阳市产业结构调整。

1.3 南阳市小麦生产具有优势

南阳市气候温和,光热资源丰富,常年平均气温14.5~15.8℃,年平均降水量为800~1 100 mm,全年无霜期为225~240 d,年均日照1 900~2 100 h,非常适宜小麦生长发育。近年来以小麦为主要原料的食品加工业发展迅速,不仅创造了巨大的社会效益,还吸收了大量人员就业。南阳市作为国家粮食战略工程的主产区,国家不仅加大了财政转移支付力度,还增加了惠农资金补贴数额。

2 南阳市小麦生产经验

2.1 领导重视为小麦丰收提供了组织保障

南阳市委、市政府对小麦生产高度重视,切实把小麦生产放在重要位置。特别是2014年,小麦、玉米在拔节期、抽穗期都遭遇了63年一遇的大旱,市委、市政府提出把抗旱保粮作为一切工作的重心,给各县下达了重灾地区少减产,轻灾地区不减产,无灾地区多增产的目标任务,同时组织13个市级抗旱保丰收督导组和13个市级技术服务队,分包13个县、市、区,指导小麦抗旱工作。

2.2 惠农政策激发农民种粮积极性

随着国家种粮直补、良种补贴、农资综合补贴、农机补贴和保护价收购等一系列支农、惠农政策实施,农民种粮积极性进一步提高,生产投入和田间管理逐年加强。2014年以来,全市落实种粮直补、综合补贴11.5亿元,良种补贴2.2亿元,农机购置补贴7 000万元,抗旱浇麦补贴、弱苗追肥补贴6 700万元。由于惠农政策落实到位,农民种粮积极性高涨,小麦种植面积逐年稳中有增。

2.3 技术支撑是小麦增产的关键

南阳市小麦实现十一连增,配套的高产栽培技术措施,是持续增产的关键。第一,根据品种的特征特性每年由南阳市政府制定并下发小麦品种应用及生产布局指导意见,加快适合南阳市生态条件的高产优质小麦新品种的应用。目前半冬性、弱春性品种种植比例已调整到48∶52,布局更加合理,良种覆盖率100%,优质强筋小麦面积占到50%以上。

第二,大力推广“六统一”供种生产模式,做到统一品种、统一包衣、统一秸秆还田、统一机械耕种、统一配方施肥、统一田间管理和病虫害防治。加大科技培训力度,重点推广成熟的涵盖农技、土肥、植保、农机等集成新技术的综合运用,为小麦增产提供了技术保障。

2.4 农技人员深入基层做好技术指导

南阳在全市开展了“千名科技人员包千村”活动,全市组织了1 200多名农业技术人员,在抗旱及小麦生长的关键时期,深入村组农户,对农民进行全方位的技术服务,真正把小麦抗灾防灾、高产高效栽培技术送到农民手中。2014年全市累计举办各类农业技术培训1 000多场次,培训农民172万人次,印发各种农业技术资料5 000余万份,推广配方施肥面积约60万hm2,化学除草约49万hm2,种子包衣、药剂拌种、土壤处理等技术也得到普及推广。

2.5 开展高产创建,提供示范引领

小麦高产示范方建设,是推广先进实用技术的载体,在南阳市小麦生产中起到了典型引领和辐射带动作用。目前唐河、方城赵河镇、新野施庵镇、宛城汉冢乡已成为4个国家级粮食高产创建试点县乡,在2014年遭受持续干旱的情况下,平均产量500 kg/667 m2以上。市政府组织开展了全市小麦高产示范方创建观摩现场会,进行技术交流,充分肯定了高产创建取得的成效。

3 南阳市小麦生产中存在的问题

3.1 农业基础设施薄弱

一是旱涝保收田比重小。全市94.7万hm2耕地中有效灌溉面积46.4万hm2、旱涝保收田33.2万hm2,分别占耕地面积的47%和34%,仍有55.9万hm2中低产田,抗御自然灾害能力差,产量低而不稳。二是农田水利基本建设不完善。渠系不配套,机井缺乏维护,利用率低。三是岗丘浅山区缺乏水利设施,风调雨顺增产,一遇灾害天气就严重减产。

3.2 种植小麦效益较低

农业生产资料(农药、化肥、农膜等)价格不断上涨,尽管实行农资综合直补,降低了农资价格上涨对农民的压力,但种植小麦的比较效益仍然偏低。据在唐河县5个乡镇、15个行政村对300个农户的调查,小麦平均产量为396 kg/667 m2。每667 m2产值760元,而各项投入成本相加是437元,加上补贴收入等,净收益仅为423元。

3.3 先进技术推广困难

南阳全市农村劳动力594万人,但综合素质较低,据统计,全市农村劳动力中,小学文化程度占20.1%,初中占61.8%,高中以上仅占到14.2%,文盲半文盲占3.9%,普遍存在老、弱在种地,青壮年多数外出打工的局面。由于种田者文化素质较低,导致先进的农业技术难以普及推广,只种不管、天旱不浇、有病不防的望天收小农思想在某些地方仍普遍存在。

3.4 抗御自然灾害能力差

南阳市的小麦生产中,风调雨顺的年份较少,小麦生育期间,常常遭受旱、涝、冻害、病虫害、干热风等自然灾害的影响,再加上基础设施不完善、思想不重视、良种良法不配套等,导致小麦生产中抗御较大自然灾害的能力比较弱。

4 南阳小麦应采取的对策

4.1 提升政策支持力度,激发农民种粮积极性

一是认真落实中央、省关于农业生产特别是粮食提升政策支持力度,激发农民种粮积极性;二是加强对农资价格的管理,严格控制农资价格过快上涨,降低生产成本;三是加大资金投入,地方财政每年要拿出粮食发展专项基金,重点支持小麦高产创建、农技推广等工作。同时,要积极探索财政支农资金投入方式,通过政府投入激活民间资金,实现民间资金向民间资本的转变,逐步建立起国家、集体、社会力量、农民等多渠道、多形式的投入机制。

4.2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为抗灾减灾提供保障

要抓好水利建设,力争在“十二五”末,南阳市有效灌溉面积达到56.7万hm2以上。首先,实施大中型灌区翻新工程,利用鸭河、引丹、宋岗、虎山、赵湾等大中型灌区,完善配套末级渠系和节水灌溉设施建设,使其全部达到设计灌溉能力。

其次,实施小型灌区群星工程,抓住国家增加水利投资的机遇,实施灌区续建配套工程,推广节水旱作技术。

第三,实施岗上旱作区水源开发工程,因地制宜建立小型水源工程。

第四,实施沃土工程,综合实施测土配方施肥、秸秆还田、种植绿肥、机械深耕等农机农艺措施,改良土质,提升地力,确保耕地可持续利用。

4.3 推广先进栽培技术,提高科学种植水平

在小麦的栽培管理上,要注重以下几项技术。第一,规范播种技术,选择优良品种。注意整地质量,播期适时,播量适当。

第二,注重科学施肥与节水增效技术。提倡化肥深施,提高化肥利用率;平衡施肥,降低生产成本,增加产量,减少环境污染;推广秸秆还田,培肥地力;加快滴灌、覆膜等节水新技术运用。

第三,运用病虫草害综合防治技术。在搞好病虫测报的基础上,要贯彻“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方针,要突出一个早字,抓住病害发生的关键时期,有针对性地进行防治。减少杀虫剂的使用次数和使用量,减少对天敌、环境和小麦品质的影响,降低成本,增加效益。

第四,运用气象灾害的预警预防技术。地方政府应建立起灾害的预警预防机制,在灾害发生前采取预警措施,将灾害损失降到最低限度。

4.4 提升科技支撑能力,完善社会化服务水平

完善县级,健全乡、村级农技服务网络,加大以政府为主导的多元化、多渠道农业科研投入力度,加快农业科技成果集成创新。大力开展多种形式的技术培训,不断增加农民对新品种、新技术的接受和应用能力,逐步提高小麦生产的科技含量。

4.5 着重高产示范,带动增产效应

小麦高产示范方创建,是突出技术集成,主攻单产,提高品质,节本增效的有效技术措施。全市计划在唐河、方城、社旗、镇平、新野等粮食主产县,按照“大集合、大集中、大开发”的原则,整合农综开发、土地治理、标准良田建设、村村通工程等项目资金,每个县集中打造0.2万~0.3万hm2的小麦高标准示范方,达到田成方、林成网、路相通、沟相连、旱能浇、涝能排,具备现代农业基本特征,年粮食单产达到1 000 kg以上的高标准良田。通过高产示范创建,充分发挥技术、物资、资金等方面的优势,提高产量,从而引导辐射带动广大农民,实现“学有典型,看有样板”。

4.6 提高规模化、集约化经营水平

按照“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在高产示范方、农综开发区、土地整治项目区,加快土地流转,鼓励土地向种植大户、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等懂技术、善经营的主体集中,发展适度规模经营,使这些区域成为小麦生产规模化、专业化、集约化经营的先导区。同时,引导农业企业等社会主体把先进的生产技术、经营理念、管理方式、物资装备、资金等生产要素导入农业,加快现代农业的步伐,促进南阳市小麦生产的可持续发展。

1005-2690(2015)03-0026-03

S339;S512.1

C

2014-01-12

猜你喜欢
南阳市南阳高产
日光温室番茄高产高效栽培技术
大白菜要高产这样管理
南阳市中小企业科技人才发现、培养、激励机制研究
小麦高产栽培技术探讨
南阳市
南阳:高质量开展人大工作评议
南阳市第一中学校简介
南阳市第一中学校简介
秋茬蔬菜高产有妙招
南阳人大“四有”监督的实践与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