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家山汉简古医书研究综述*

2015-01-23 14:34武警上海总队医院药剂科上海2003
中医文献杂志 2015年4期
关键词:帛书马王堆医书

武警上海总队医院药剂科(上海,2003) 李 雯 赵 争

·文献综述·

张家山汉简古医书研究综述*

武警上海总队医院药剂科(上海,201103) 李 雯 赵 争1

张家山汉简古医书出土30年来,国内学者对其进行了多角度的研究。对张家山汉简《脉书》的研究主要集中于释文考释以及与经脉学内容有关的问题;有关《引书》的研究集中于释文考释、导引术内容及古代养生学理论的相关问题。在相关研究取得显著成果的同时,还有值得进一步推进的研究课题。

张家山 汉简 古医书 脉书 引书 研究综述

1983年在湖北省江陵县(今荆州市荆州区)张家山247号汉墓出土了一批竹简。这批竹简中除了法律文书及算术书外,还包含二种古医书:《脉书》和《引书》。这二种古医书出土时均有书名,其中《脉书》绝大部分内容与马王堆帛书《阴阳十一脉灸经》、《脉法》及《阴阳脉死候》对应,《引书》部分内容也可与马王堆帛书《导引图》参看。出土30年来,有关张家山汉简古医书的研究取得了许多重要成果,以下即将有关研究情况大致进行梳理。

张家山汉简《脉书》研究概况

1.释文、考释及语言文字研究

刊发于《文物》1985年第1期的《江陵张家山汉简概述》一文对张家山汉简的情况进行了简要的说明,其中包括对《脉书》的简要介绍。汉简《脉书》释文首先发表于《文物》1989年第7期,除《脉书》释文外,还附有据汉简《脉书》对马王堆帛书《脉法》进行的重释[1]。2001年文物出版社出版了《张家山汉墓竹简〔二四七号墓〕》一书,公布了张家山247号汉墓出土的8种竹简古书的图版和释文,其中包括《脉书》的释文以及简注;《张家山汉墓竹简〔二四七号墓〕:释文修订本》作为《张家山汉墓竹简〔二四七号墓〕》一书的简装本于2006年由文物出版社出版,此书不含图版,仅收录释文及注释,纠正了一些错漏。

有关汉简《脉书》的考释工作,首先当提及高大伦《张家山汉简〈脉书〉校释》一书[2]。此书是一部针对汉简《脉书》进行校释的专著,其所据底本为发表于《文物》1989年第7期的《脉书》释文,其校勘主要依马王堆帛书及相关传世文献,仅列异同,不作取舍,此书注释部分则对校勘歧异进行取舍,解释字词,考析症状及病名。高氏《江陵张家山汉简〈脉书〉病名考释》一文是对《脉书》第一部分的病名进行考释的成果[3]。马王堆帛书《阴阳十一脉灸经》、《脉法》及《阴阳脉死候》3篇均同时见于汉简《脉书》,且后者多更为完整,故马继兴考释马王堆帛书时,《阴阳十一脉灸经》、《脉法》及《阴阳脉死候》3篇均据汉简《脉书》释文,以帛书与汉简《脉书》相互校补订正[4]。连劭名对《脉书》前半部分所记的部分病名进行了考释,对《脉书》后半部分有关经脉的内容中可能存在的误字进行了讨论,并对《脉书》较帛书多出的某些内容进行了分析[5]。张显成对马王堆帛书及《脉书》中的“戒”字进行了综合考察[6]。刘钊对汉简《脉书》第十条“悒悒如乱”进行了较为详细的考释,纠正了以往考释的不确之处[7]。杜勇主要针对《脉书》六条材料的有关古病名进行了考释[8]。王贵元考校了汉简《脉书》的一处释文[9]。孟蓬生对张家山汉简中的10处字义进行了考释[10]。何有祖对《脉书》的9处释文进行了校释[11]。郝慧芳的硕士学位论文《张家山汉简语词通释》对张家山汉简的字词依音序进行了逐字考释,每条考释包括字头、注音、单字出现次数、释义及例证。此外,该论文还据汉简图版字形对张家山汉简释文进行了分篇校读,郝氏论文涉及《脉书》者均可资参考[12]。张雪丹与张如青就张家山汉简中的“瘅”字字义及用法进行了专门的考释[13]。罗宝珍对汉简《脉书》的一处释文进行了重新考释[14]。刘玉环指出《脉书》52号简“先<无>活人”之“活”据简文当释为“沽”[15]。

除以上释文及考释成果外,另有研究者聚焦于汉简《脉书》的语言文字研究。如邓统湘对汉简《脉书》的21个副词的用法及字义进行了考察[16],郝慧芳对汉简《脉书》中的18例异体字的使用情形、成因及沿革进行了考察[17],赵久湘对包括《脉书》的张家山汉简异体字进行了较为全面的统计和考察[18]。此外,高二焕据张家山汉简材料对《说文》所收字的字形、字义进行了考察,其中涉及《脉书》材料与《说文》的比较研究可资参考[19]。

2.有关经络理论的研究

李鼎通过对比汉简《脉书》的臂部二阴脉与《灵枢》的手部三阴脉指出,从名称上看,《脉书》十一脉臂太阴、臂少阴与《灵枢》十二脉之手太阴、手厥阴、手少阴相比缺手厥阴一脉,《脉书》臂太阴脉实质近于《灵枢》手厥阴脉,前者实际上可谓手太阴、手厥阴的混合体,并论证《灵枢》手太阴属肺当为从《脉书》联系到“心”的臂太阴分化而来,是由以“心”为主的症候转化为以“肺”为主的症候;《足臂十一脉灸经》中的“肩脉”、“齿脉”、“耳脉”的命名是从解剖意义上概括手三阳经穴的主治重点,而不应将此命名局限化、绝对化[20]。符友丰通过对比帛书《脉法》、汉简《脉书·脉法》与相关传世文献的有关记述,提出了帛书《脉法》、汉简《脉书·脉法》佚文的补充方案,通过对比出土文献与传世文献有关病候及治法的记述,论证了传世文献的某些注释之非[21]。刘士敬、朱倩通过马王堆帛书《脉法》及张家山汉简《脉书》内容,对“相脉之道”的古代经脉疾患诊断方法及该法在《素问》中的演变进行了讨论,并依此纠正了对“弹踝诊法”的某些不合理解释[22]。夏庆与刘士敬通过对比帛书《阴阳十一脉灸经》与张家山汉简《脉书》互见部分考订两者以及《灵枢》的有关内容[23]。侯书伟、胡志强、谭奇文对比了《脉书·十一脉》与《灵枢·经脉》在经脉名称和数目、经脉起止和走向、经脉循行及经脉病候方面的内容[24]。

3.其他方面的研究

马继兴将汉简《脉书》分作五个部分,分别命名为《病候》、《阴阳十一脉灸经》丙本、《阴阳脉死候》乙本、《六痛》、《脉法》乙本,并对各篇进行了简要的说明,对部分字词进行了简注,并论述了《脉书》在墓葬地域、文本结构及抄本特征方面的特点及其与马王堆古医书的可能关系[25]。陈国清与韩玉琴认为,虽然汉简《脉书》并无有关五行的字面记载,然而其内容暗含五行生克关系,此书与五行学说相关[26]。辛立与陈易新通过比较汉简《脉书》与《灵枢·经脉》中脉的概念,认为脉的概念起源于人们对血管的认识,在它的形成过程中受到了临床观察与经验、阴阳、五行哲学思想以及藏象学说的不断影响,逐渐演变并最终形成了今天的经络理论[27]。符友丰讨论了《脉书》及马王堆古医书中与鼠疫有关内容,并与相关传世文献进行对比,认为汉简《脉书》的史料证实治疗鼠疫采用的灸、砭乃是今天针灸术的滥觞,并由此导致两部《十一脉灸经》的问世,并推断汉简《脉书》的成稿年代应在战国末期[28]。陈少明对汉简《脉书·病候》部分的肛肠病候进行了讨论[29]。韩国学者金永日通过对比汉简《脉书》与传世文献的有关内容,指出《脉书》及《内经》中即含有中医整体观理论与辨证论治的内容,这对经络学说的继承和发展极为重要,经络学说所含的辨证论治模式也为后世八纲及各种辨证方法提供了基础[30]。

张家山汉简《引书》研究概况

张家山汉简《引书》的释文最初发表于《文物》1990年第10期,此文仅有释文而无注释。《张家山汉墓竹简〔二四七号墓〕》一书公布了《引书》的图版、释文及注释。

1.释文、考释

对于张家山汉简《引书》的研究,首当提及者为高大伦的《张家山汉简〈引书〉研究》一书[31]。该书内容主要分为二部分:一为研究篇,主要内容包括对汉简《引书》的年代(包括下葬年代与成书年代)、汉简《引书》的导引术式及相关的导引发展史问题、《引书》与相关出土文献及传世文献关系问题以及《引书》与道家、导引与战国秦汉社会文化关系问题的研究;二为注释篇,是对《文物》杂志发表的汉简《引书》释文的整理工作,包括注释、译文和相关文献辑录。此书注释内容主要包括:对原简错字的改正、夺文补出及衍文删改,对字、词、句义作出详解并尽可能引出与《引书》时代相近的文献根据。除高氏外还有不少研究者对《引书》进行了相关的考释工作。如史常永对《文物》公布的张家山汉简《引书》释文的有关字词进行了较为详细的训释,共涉及20条释文[32]。邓春源在《文物》杂志所公布释文的基础上,对《引书》进行了考释及译读[33]。刘钊对《张家山汉墓竹简〔二四七号墓〕》精装本的部分注释提出了商榷意见,或审辨图版,或细绎字形,或训释字义,共涉及《引书》释文9条[34]。王贵元对汉简《引书》的5种释文进行了考释[9]。陈斯鹏对汉简《引书》的8处字词进行重新考释[35]。刘金华对《引书》55、56号简的佚文提出了补写方案[36]。孟蓬生对《张家山汉墓竹简〔二四七号墓〕》精装本释文的10个字字义进行了考释,其中涉及《引书》者为六一号简的“敦”字[37]。何有祖对《引书》的14处内容进行了重新考释[38]。李发对1990年《文物》杂志所刊《引书》释文、高大伦《张家山汉简〈引书〉研究》一书的校释以及《张家山汉墓竹简〔二四七号墓〕》精装本的相关注解进行了讨论,其中涉及《引书》释文16条[39]。路永照对《引书》中的4则下肢导引法进行了较简单的注释和译读[40]。刘朴对《引书》41式导引法所涉的11个身体部位及18个动作术语进行了考释[41]。张雪丹与张如青就张家山汉简《脉书》与《引书》中“瘅”字字义及用法进行了讨论[13]。

2.有关导引术及养生学的研究

除了相关的文本考释外,《引书》本身所包含的导引术及相关的养生学内容无疑是最受研究者关注的。与张家山汉简《引书》释文同期发表的有《张家山汉简〈引书〉初探》一文,此文依《引书》的内容性质分别讨论了《引书》中的导引养生理论、《引书》中的导引术式、导引术与疾病的治疗以及《引书》与《导引图》导引术的比较研究[42]。李学勤依内容性质将《引书》分作六部分,并对各部分的内容进行了简要的介绍;对于《引书》的文本特点,李先生指出《引书》各段的导引动作名称“彼此有时不能照应,见于一段的不见于另一段”,这种情形说明《引书》全篇可能是集中导引论作的汇合;此文还比较了《引书》与《导引图》相同及相似导引术式内容,并对此现象的原因进行了讨论[43]。连劭名依内容性质将《引书》分作三部分,分别对《引书》符合于时节的养生理论、相关导引术式及气论进行了讨论[44]。吴志超除了依四部分对《引书》内容进行论述外,还着重讨论了同墓出土的张家山汉简《脉书》与《引书》的关系问题,通过对比两者的内容,吴氏认为《脉书》为病理著作而《引书》为治法著作,二者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45]。王晓萍对张家山汉简《引书》的四季养生之道、生病防病之说、强身导引之术等养生学思想及养生学贡献进行了论述[46]。赵毅通过对《引书》中4处包含推拿手法的内容进行字词考释及文义疏通,详细论述了《引书》中的4种具体的推拿手法[47]。吕利平与郭成杰主要通过对战国《行气玉佩铭》、马王堆帛书《导引图》及张家山汉简《引书》相关内容的分析,论述了先秦及秦汉时期的行气导引术与养生哲理、经络学术、阴阳五行观念以及行气导引术的养生祛病的实用功法[48]。雷震主要据马王堆帛书《导引图》及张家山汉简《引书》的内容,阐述了吐纳行气的基本理论及其特点,介绍了吐纳行气术的医疗保健作用、导引功法与行气的配合及吐纳行气的实用功法[49]。姚海燕对马王堆帛书《导引图》及张家山汉简《引书》的疾病治疗类导引术式、仿生类导引术式及导引器械进行了比较研究[50]。刘朴针对汉简《引书》及导引术进行了较为系统的研究,刘氏的相关研究可大体分为三类:第一类为健康导引法研究,第二类为器械及物体治疗导引法研究,第三类为徒手治疗导引法研究。有关第一类研究,在对《引书》导引41式的身体部位及动作术语进行考释的基础之上,刘氏对《引书》导引41式每一术式的动作进行了还原,结合图形进行解释,并对健康导引法的姿势、动作种类、身体部位、运动强度、“引”的动作性质及部位以及汉代身体阴阳部位确定诸问题进行了讨论,详细对比了帛书《导引图》与汉简《引书》的导引术式内容[51];刘氏又根据马王堆帛书及竹简相关内容及汉简《引书》材料,通过对导引术式命名方式的分类研究,总结出了汉代健康导引法导引术式的命名特点及规律,讨论了汉代人创编健康导引术的指导思想及与健康导引法导引术式命名相关的哲学问题[52]。有关第二类研究,主要是对汉简《引书》利用器械及物体的导引法的复原,包括依据《引书》释文进行的导引法动作研究及图解,以及对器械等导引治疗方法的治疗原理的讨论[53];此外,对马王堆帛书《导引图》与汉简《引书》的利用器械治疗导引法的比较研究也是此类研究的重要内容[54]。有关第三类研究,主要内容包括对汉简《引书》中徒手治疗导引法的术式动作的说明及图解,对相关治疗原理的探讨以及对帛书《导引图》与汉简《引书》徒手治疗导引法内容的比较研究[55]。

结语

通过上述对30年来学界有关张家山汉简古医书的研究情况梳理可以发现,张家山汉简古医书受到了较多的关注,相关研究从不同侧面展开,对张家山古医书的认识也较为立体和全面。即便如此,仍有一些研究课题值得进一步推进,例如针对张家山汉简古医书的较为全面的集释工作,这项工作可以为有关研究带来很大的便利;其次,整合更多的材料,在更宏观的层次上进行综合性更高的研究,有关古脉学说的研究在这方面开展得较好,而导引类材料的相关研究非常值得更进一步的推进,进而对古脉学说及导引学说之间的关系进行发生学研究;再次,在进行更加综合的研究同时,应当重视张家山汉简古医书自身的特点,结合最新的古书成书及文献学研究成果,探讨古医书及相关传世文献的成书及体例等问题,这也是关涉其他方面研究的、值得深入探讨的基础性课题。

[1] 江陵张家山汉简整理小组.江陵张家山汉简《脉书》释文[J].文物,1989,(7):72-75.

[2]高大伦.张家山汉简《脉书》校释[M].成都:成都出版社,1992.

[3] 高大伦.江陵张家山汉简《脉书》病名考释[J].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2,(4):91-101.

[4] 马继兴.马王堆古医书考释[M].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2:217-320.

[5]连劭名.江陵张家山汉简《脉书》初探[J].文物,1989,(7):75-81.

[6] 张显成.释简帛医书中的“戒”[J].甘肃中医学院学报,1994,(1):56-57.

[7] 刘钊.关于马王堆和张家山出土医书中两个词语解释的辨正[J].古籍整理研究学刊,1994,(5):34-35.

[8]杜勇.张家山汉简《脉书》古病名释义[J].湖北中医杂志,1997,19(5):11-12.

[9]王贵元.张家山汉简字词释读考辨[J/OL].简帛研究网站.[2003-06-04].http://www.jianbo.org/W ssf/2003/wangguiyuan01.htm.

[10]孟蓬生.张家山汉简字义札记[J].古籍整理研究学刊,2004,(5):1-4.

[11]何有祖.张家山汉简《脉书》、《算数书》札记[J].江汉考古,2007,(1):91-93.

[12]郝慧芳.张家山汉简语词通释[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

[13]张雪丹,张如青.张家山汉简《脉书》、《引书》中“瘅”字考释[C]//全国第十八次医古文研究学术年会论文集.安徽:中华中医药学会,2009:35-39.

[14]罗宝珍.马王堆简帛、张家山汉简文字考释5则[J].福建中医药大学学报,2011,21(3):67-69.

[15]刘玉环.读《张家山汉墓竹简〔二四七号墓〕》札记[J].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34(4):17-21.

[16]邓统湘.张家山汉简《脉书》副词用法调查[J].宜宾学院学报,2005,5(7):71-72.

[17]郝慧芳.张家山汉代医简古《脉书》中的异体字考[J].山西中医学院学报,2008,9(6):7-9.

[18]赵久湘.张家山汉简异体字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

[19]高二焕.张家山汉简六种与《说文》对比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

[20]李鼎.《脉书》臂五脉与手六经及其经穴主治关系的分析[J].上海中医药大学上海市中医药研究院学报,1996,10(2):34-37.

[21]符友丰.简帛医书《脉动法》新探[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1996,1(4):48-49.

[22]刘士敬,朱倩.“相脉之道”考析[J].中医药研究,1996,(4):14-15.

[23]夏庆,刘士敬.帛书《阴阳十一脉灸经》与简本《脉书·十一经脉》的相互订正[J].甘肃中医学院学报,1998,15(1):47-48.

[24]侯书伟,胡志强,谭奇文.《脉书·十一脉》新探[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1999,22(3):11-12.

[25]马继兴.张家山汉简《脉书》中的五种古医籍[J].中医杂志,1990,(5):44-47;张家山汉简《脉书》中的五种古医籍(续)[J].中医杂志,1990,(6):50-53.

[26]陈国清,韩玉琴.张家山汉简《脉书》与五行学说[J].上海中医药杂志,1997,(2):2-4.

[27]辛立,陈易新.关于《脉书》和《灵枢·经脉管》中“脉”的探讨[J].中国针灸,1999,(1):53-55.

[28]符友丰.从鼠疫流行看汉简《脉书》[J].医学与哲学,2002,23(12):46-48.

[29]陈少明.张家山《脉书》《病侯》篇肠道肛门病候译释与浅论[J/ OL].简帛研究网站.[2005-04-10].http://www.jianbo.org/ showarticle.asp?articleid=1102.

[30]金永日.《脉书》对中医理论体系影响之探讨[J].中医文献杂志,2008(5):10-12.

[31]高大伦.张家山汉简《引书》研究[M].成都:巴蜀书社,1995.

[32]史常永.张家山汉简《脉书》、《引书》释文通训[J].中华医史杂志,1992,22(3):129-136.

[33]邓春源.张家山汉简《引书》译释(续编)[J].医古文知识,1994,(2):33-36;张家山汉简《引书》译释(续完)[J].医古文知识,1996,(4):34-37.

[34]刘钊.《张家山汉墓竹简》释文注释商榷(一)[J].古籍整理研究学刊,2003,(3):1-4.

[35]陈斯鹏.张家山汉简《引书》补释[J].江汉考古,2004,(1):74-77.

[36]刘金华.《张家山汉墓竹简》整理订补二则[J/OL].简帛研究网站.[2004-01-07].http://www.jianbo.org/showarticle.asp?articleid= 828.

[37]孟蓬生.张家山汉简字义札记[J].古籍整理研究学刊,2004,(5):1-4.

[38]何有祖.张家山汉简释文与注释商补[J/OL].简帛研究网站.[2004-12-26].http://www.jianbo.org/adm in3/htm l/heyouzhu07. htm.

[39]李发.读张家山汉简《引书》札记[J].四川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20(1):61-63.

[40]路永照.沉睡2000多年的下肢导引法——《引书》下肢导引方法撮要[J].中华养生保健,2008,(1):7-8.

[41]刘朴.对汉简《引书》健康导引法中身体部位名称及动作术语的考释[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08,24(9):28-30.

[42]彭浩.张家山汉简《引书》初探[J].文物,1990,(10):87-91.

[43]李学勤.《引书》与《导引图》[J].文物天地,1991,(2):7-9.

[44]连劭名.江陵张家山汉简《引书》述略[J].文献,1991,(2):256-263.

[45]吴志超.张家山汉简导引专著《引书》述探[J].体育文史,1995,(5):9-11.

[46]王晓萍.江陵张家山汉简《引书》对养生学的贡献[J].中医文献杂志,1997,15(3):6-7.

[47]赵毅.《引书》推拿手法评述[J].按摩与导引,2002,18,(3):8-9.

[48]吕利平,郭成杰.清辉四辙的中华养生文化——从《行气玉佩铭》、《导引图》和《引书》谈起[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4,27(2):176-179.

[49]雷震.吐纳行气术与保健治疗功——试析汉简《引书》和帛画《导引图》[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4,30(6):33-35.

[50]姚海燕.《引书》与《导引图》的比较分析[J].中华医史杂志,2010,40(5):288-291.

[51]刘朴.汉竹简《引书》中健康导引法的复原及特征研究[J].体育科学,2008,28(12):81-93.

[52]刘朴.西汉初期健康导引术式名称中哲学问题的探讨[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12,29,(2):192-196.

[53]刘朴.汉代竹简《引书》中利用器械及物体治疗导引法的复原及特征研究[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13,(3):1-11.

[54]刘朴.对西汉帛画《导引图》和竹简《引书》中的器械治疗导引式的比较研究[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09,25(5):21-23.

[55]刘朴.汉代竹简《引书》中徒手治疗导引法的复原及特征研究[J].体育科学,2010,30(9):18-29.

Review on Study o f Bamboo-slip Books on TCM o f the Han Dynasty in Zhang Jia Shan Tom b

LIW en1,ZHAO Zheng2
(1.Armed Police Hospitalof Shanghai,Shanghai201103,China 2.DepartmentofHistory,ShanghaiUniversity,Shanghai200444,China)

Bamboo-slip bookson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excavated from the No.247 tomb of Han Dynasty in Zhang Jia Shan of Hubei Province,have been studied from different view ssince 1983.For Mai Shu,researchersmainly focuson its textual interpretations and sphygmology.For Yin Shu,researchers mainly focus on its textual interpretations,daoyin techniques and theories of health preservation.Furthermore,there are severalsubjectsworthwhile to further researchesafter these achievements.

Zhang Jia Shan;bamboo slips;old Booksof T.C.M.;M aiShu,Yin Shu;review

R241.1;K877.5

A

1006-4737(2015)04-0066-04

2015-04-09)

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中国国家起源研究的理论与方法”(编号:12&ZD133);上海085社会学学科内涵建设科研项目

上海大学历史系(上海,200444)

猜你喜欢
帛书马王堆医书
帛书《黄帝四经》之“道”的“入世”特征
神医的秘方
梁潮印簵·钟鼎文帛书人物传写
白蜡树
楚帛书近十五年研究简述
给您推荐两部值得珍藏的宝贵医书·博学奇书
“马王堆”走进上海龙美术馆
健身气功·马王堆导引术教学口令
《马王堆汉墓帛书[叁]》释文补正四则
马王堆汉墓遣策名物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