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微利上市公司盈余管理偏好研究

2015-01-28 16:34顾煜贺静
会计之友 2015年2期
关键词:真实盈余管理

顾煜 贺静

【摘 要】 盈余管理是一种机会主义行为,它的存在与会计准则、市场效率、公司治理结构以及企业的外部监督密切相关。文章以2009—2013年度沪深两市A股制造业微利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在建立盈余管理方式偏好模型的基础上利用多元线性回归探讨制造业微利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存在性及方式选择。研究显示:真实盈余管理是制造业微利上市公司实施盈余管理的主要方式,但应计利润盈余管理也未退出“历史舞台”,仍辅助真实盈余管理共同实现企业的“管理目标”;在真实盈余管理方式下,费用操控对盈余的影响最大,而销售操控对盈余的影响最小。最后,对规范微利上市公司盈余管理提出适当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 微利上市公司; 真实盈余管理; 应计利润盈余管理

中图分类号:F27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5937(2015)02-0040-06

在半强式有效资本市场中,委托代理下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必然导致各利益相关方之间存在信息不对称,从而为盈余管理的实施提供必然性与可能性。管理当局基于契约摩擦、资本市场预期、政治成本、政府监管等动机采取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的机会主义行为,就是其在市场经济中为追求自身或公司价值最大化实施盈余管理的行为。简言之,盈余管理就是管理当局追求价值最大化过程中影响财务报告信息披露的行为。决策有用性盈余管理能够增加企业价值,帮助投资者或潜在投资者作出正确决策,促进资源合理有效分配;盈余欺诈或机会主义盈余管理却向资本市场传递扭曲的财务信息,误导投资者或潜在投资者,扰乱资本市场秩序(宁亚平,2005;李兴伟,2013)。上市公司盈余管理对资本市场各参与主体影响巨大,研究并引导上市公司管理层正确、适度实施盈余管理有助于保护投资者利益,健全会计制度与准则,促使市场合理分配资源,完善公司治理结构,从而促进资本市场的不断发展与完善。

一、盈余管理及其方式

盈余管理是指企业管理层运用职业判断或主观意识,有目的地干预公司对外披露财务报告过程,采取变更会计手段,或通过规划真实交易使企业的账面盈余达到所期望水平的机会主义行为(Schipper,1989;Roychowdhury,2006)。会计盈余由权责发生制下确认的应计利润与经营活动产生的实际现金流入盈余构成。应计利润盈余管理是指在会计准则、会计制度内选择合理的会计手段管理盈余,如:计提或转回坏账准备(Rao,1998);操纵营运资金项目(陆建桥,1999;王生年,2008);变更固定资产折旧政策(Keating,2000);计提或转回资产减值(赵春光,2006;王建新,2007;纪金莲,2013;吴克平,2013);利用金融资产分类操纵公允价值变动损益(叶建芳等,2009;吴克平,2013);提前或延迟确认营业外收入(吴克平,2013)等。真实盈余管理则是利用实际交易活动安排盈余,如:延迟已有研发计划(Dechow and Sloan,1991;Gunny,2005);采取销售折扣、价格折扣或者放宽信用政策促进销售(Jackon and Wilcox,2000;Roychowdhury,2006);扩大生产(Roychowdhury,2006;张俊瑞等,2008);减少当期酌量性费用(Graham,2005;Roychowdhury,2006;张俊瑞等,2008)等。

盈余管理方式及其选择机制一直是资本市场研究的重点内容之一。Barton(2001)通过联立方程方法先后证实真实盈余管理与应计利润盈余管理可以相互替代。Cohen et al.(2008)发现,在萨班斯(SOX)法案实施之后,真实盈余管理活动有所增加,应计利润盈余管理行为有所减少。李增福、郑友环和连玉君(2011)研究发现在股权再融资过程中,上市公司会同时使用两种盈余管理方式。侯晓红、唐祖薇等(2013)通过盈余管理成本验证真实盈余管理决策与应计利润盈余管理决策是同时作出的,两类盈余管理程度相互影响。蔡春、李明和何辉(2013)发现IPO企业不仅实施了应计利润盈余管理,而且实施了真实盈余管理。

微利上市公司作为证券市场上的特殊群体,有着实施盈余管理的强烈动机。我国微利上市公司操纵盈余的倾向(孙铮、王岳堂,1999)、盈余管理行为的存在性(周晓苏,2004)已先后得到证实。虽然管理当局“灵活”运用会计准则的自由不断受到限制,但仍可利用新会计准则充分发挥其主观意识与职业判断。笔者认为:我国制造业微利上市公司盈余管理普遍存在应计利润盈余管理与真实盈余管理两种方式,其中真实盈余管理是新会计准则实施以来制造业微利上市公司管理盈余的主要方式。

二、研究假设

1998年证监会颁布的《关于上市公司状况异常期间的股票特别处理方式的通知》中,要求证券交易所对出现异常情况的上市公司股票进行特别处理。2003年沪深两市正式实施退市风险警示制度:当上市公司出现财务状况异常或者其他异常情况,导致其股票存在被终止上市的风险或者投资者难以判断公司前景,投资权益可能受到损害的,证券交易所将对该公司股票交易实行特别处理和其他特别处理措施。这一警示制度对我国资本市场上通过严格行政审批制获取上市资格的公司提出又一大挑战,使得紧俏的“壳”资源更加稀缺珍贵,而会计利润作为退市风险警示制度中的关键指标,成为判断上市公司是否能够继续保留“壳”资源的红绿灯。对于报告前濒临亏损、公司治理或经营管理存在问题的上市公司,证监会将毫不犹豫地亮起红灯,其结果就是投资者丧失信心、股票价格下跌,进而损害公司股东利益,增加公司后续融资成本。同时,公司管理人员因为经营不佳,不能获取薪酬契约中的奖金,甚至会受到惩罚。根据理性经济人假设,经济决策的目标是自身价值最大化。在委托代理情况下,披露财务信息的管理者具有强烈动机发挥信息优势,实施逆向选择或道德风险的机会主义盈余管理,以保留“壳”资源,满足债务契约与资本市场预期,规避政府部门监管。

我国上市公司普遍存在以避免亏损为动机的盈余管理(陆建桥,1999;王亚平,2005;吴联生,2007)。微利上市公司往往经营业绩不佳,濒临亏损边缘。为避免亏损带来的一系列惩罚,微利上市公司也普遍存在盈余管理行为。孙铮、王跃堂(1999)证实微利上市公司存在调节非营业项目损益影响盈余的倾向;周晓苏(2004)通过关联规则证实微利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存在;张俊瑞、李彬等(2008)以1998—2005年A股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发现微盈公司存在销售操控、费用操控和生产操控的真实盈余管理操控行为;侯晓红、唐祖薇等(2013)以2001—2009年微利上市公司为样本,证实微利上市公司同时作出真实盈余管理决策和应计盈余管理决策。我国资本市场中,第二产业对GDP的贡献所占比重最大(2009—2013年均在40%以上),其中制造业GDP占第二产业GDP比重均在80%左右,所以针对制造业微利上市公司进行盈余管理研究很有必要。因此,本文提出假设1:

H1:为了避免特别处理、暂停上市、终止上市等处罚,制造业微利上市公司存在同时实施应计利润盈余管理与真实盈余管理的行为。

会计信息,特别是财务报告中的数字会计信息,是上市公司管理层与股东、债务人、相关监管者及政府等利益相关者之间的沟通语言,会计信息的真实性与可靠性对规范资本市场、促进资源合理分配、保护各相关者利益至关重要。美国2002年颁布的萨班斯法案与我国2006年颁布的新会计准则正是提高会计信息真实性与可靠性的有力举措。但作为理性经济人的管理者与会计准则始终存在博弈关系,只要实施盈余管理的成本低于亏损所受惩罚带来的经济损失,盈余管理就会存在。新会计准则谨慎、严格的适用条件极大缩小了管理层利用会计政策实施应计利润盈余管理的空间,如:资产减值一经确认不得转回,在财务报表附注中披露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债务重组、投资性房地产、关联方交易中相关资产的公允价值的定价政策、相关损益金额及其影响等。这使管理层将解决“问题”的矛头指向真实盈余管理,即:通过构造真实交易及控制交易发生时间来管理盈余。真实交易活动操控与公司正常的生产经营决策很难区分,比应计利润盈余管理更隐蔽。林永坚、王志强等(2013)以2002—2011年微利A股上市公司为样本,证实新会计准则实施后微利上市公司利用真实盈余管理多于应计项目盈余管理;侯晓红、唐祖薇等(2013)发现微利上市公司根据实施盈余管理成本决策采取应计利润盈余管理还是真实盈余管理。因此,本文提出假设2:

H2:制造业微利上市公司更偏重于使用真实盈余管理。

三、数据来源及研究设计

(一)数据来源及处理

本文选取2009—2013年沪深两市制造业A股上市公司为总样本,数据筛选分为四个步骤:(1)界定加权ROE处于[0,1%]之间的上市公司为微利上市公司;(2)中国证监会颁布的《上市公司新股发行管理办法》中规定公司最近3个会计年度加权ROE平均不低于6%,且预测本次发行完成当年加权平均净资产收益率不低于6%,因此,本文剔除加权ROE处于[6%,7%]的上市公司,以排除上市公司为增发新股进行盈余管理的影响;(3)基于盈余管理计量模型对数据连续性(至少三年)的要求,本文剔除连续性不足的样本;(4)为消除极端值的影响,本文剔除加权ROE小于-50%以及加权ROE大于50%的样本,并且剔除数据缺失、股东权益为负以及主营业务收入为0的样本(见表1)。

(二)研究设计

1.应计利润盈余管理的衡量

本文的研究采用修正琼斯模型来衡量应计利润盈余管理。首先使用制造业非微利上市公司数据分年度进行最小二乘法线性回归,得到参数α1、α2、α3后,计算出微利样本非操纵性应计利润(NDA);最后得出微利样本操纵性应计利润(DA)。当操纵性应计利润显著不为0时,表明样本公司实施应计利润盈余管理。

=α1*( )+α2*( )+α3*( )+εt

(1)

=α1*( )+α2*( - )+α3*( )                   (2)

= -              (3)

式中:TAt=NTt-CFOt;TAt为总应计利润;NTt为净利润;CFOt为经营活动净现金流量;At-1为上期期末总资产金额;ΔREVt为主营业务收入变动金额;ΔRECt为应收账款变动金额;PPEt为本期固定资产。

2.真实盈余管理的衡量

对真实盈余管理,本文用销售操控、生产操控和费用操控三种手段衡量:(1)销售操控:管理层在临近期末适时地增加销售折扣、现金折扣或者放宽信用条件进行商品促销,以提高销售收入,增加会计盈余。相对于正常商品销售,销售操控因为存在折扣或信用政策使流入企业的现金流低于正常水平,有损于企业的长期发展。(2)生产操控:利用规模效应通过扩大生产降低单位商品成本;当销售收入保持不变时,间接提高当期盈余。过度生产会导致期末存货增加,引起本期已售产品成本与期末存货成本之和增加。因此,相对于正常生产的企业,实施生产操控的企业体现出更高的总生产成本。(3)费用操控:通过缩减可操纵费用(研发开支等研发费用、广告支出等销售费用、维修管理等管理费用)提高当期会计盈余。相对于未实施销售操控的企业,缩减可控费用的企业列支较少的管理费用或销售费用。

根据以下模型,利用制造业非微利样本数据分年度分别对式(4)、式(5)、式(6)进行最小二乘法多元线性回归得出相应参数;将回归得出参数与微利上市公司数据再分别代入式(4)、式(5)、式(6),得出微利上市公司正常经营活动现金流(CFO)、正常产品成本(PROD)和不可操纵性费用(DISEXP);最后用报表实际值减去正常值,得到真实盈余管理中的销售操控(A_CFO)、生产操控(A_PROD)、费用操控(A_DISEXP)的数据。当销售操控、生产操控、费用操控显著不为0时,表明样本公司实施真实盈余管理。

=α1*( )+α2*( )+α3*( )+εt

(4)

=β1*( )+β2*( )+β3*( )+β4*( )+εt                (5)

=γ1+γ2*( )+γ3*( )+εt (6)

式中:St、St-1为本期与上期销售收入总额(取自财务报表中的主营业务收入);ΔSt、ΔSt-1分别为本期与上期销售收入差额;PRODt为本期主营业务成本与存货变动额之和;DISEXPt为销售费用与管理费用之和。

3.盈余管理方式的检验

本文借鉴蔡春、李明等(2013),张俊瑞、李彬等(2008),林永坚、王志强等(2013)的研究模型,构造盈余管理方式偏好模型,见式(7)、式(8)。通过式(7)进行最小二乘法多元线性回归,检验新会计准则实施后微利上市公司是否同时存在真实盈余管理与应计利润盈余管理,验证假设1。本文在式(8)中引入虚拟变量SPT,便于微利样本与非微利样本的对比分析。当研究样本加权ROE处于0与1之间时,取SPT=1;否则,SPT=0。式(8)中因变量为应计利润盈余管理与真实盈余管理指标,即DAt、A_CFOt、A_PRODt、A_DISEXPt,通过最小二乘法多元线性回归,探究微利上市公司不同盈余管理方式的使用程度。

ROAt=ρ0+ρ1*( )+ρ2*( )+ρ3*( )+ρ4*( )+ ρ4+i*CONTROLSi,t

+εt                    (7)

EMt=η0+η1*SPT+η2*LNAt+η3*REC_Rt+η4*ATU-

RNt+η5*GROWTHt+η6*DEBTt        (8)

为增强模型解释力,本文引入的控制变量为:(1)公司规模LNAt:取总资产自然对数;(2)应收账款占比REC_Rt:取期末应收账款占营业收入比;(3)营运能力ATURNt:取总资产周转率;(4)发展能力GROWTHt:取总资产增长率;(5)总资产结构DEBTt:取资产负债率。

四、实证研究结果分析

(一)盈余管理存在性

本文对制造业微利上市公司应计利润盈余管理变量和真实盈余管理变量进行单样本T检验和中位数检验,通过检验结果是否显著不为0判断研究样本公司盈余管理的存在性。根据两种盈余管理计量模型,微利上市公司操纵性应计利润(DA)、销售操控(A_CFO)、生产操控(A_PROD)、费用操控(A_DISEXP)应显著为0,即当以上四个变量显著不为0时,认为样本公司实施了盈余管理。考虑到公司可能同时采取真实盈余管理中的三种手段,本文设定了计量真实盈余管理的综合指标(RM,RM=A_PROD-A_CFO-A_DISEXP)。当该指标为正时,说明微盈公司采用真实盈余管理向上做大利润。结果显示,2009—2013年度制造业微利上市公司采用应计利润盈余管理方式较少,只有2012年度操纵性应计利润(DA)显著不为0;但真实盈余管理方式普遍存在于2009—2013年度。5个年度内真实盈余管理综合指标(RM)均在5%水平下显著不为0,表明制造业微利上市公司在新会计准则颁布实施后较多使用真实盈余管理方式(见表2)。

从真实盈余管理的手段选择来看,制造业微利上市公司在研究年度内均采用费用操控进行盈余管理。2009年、2010年、2011年与2013年4个年度异常费用(A_DISEXP)的均值与中位数在1%水平下显著为负,2012年度在5%水平下显著为负,说明制造业微利上市公司偏向采用降低销售费用与管理费用来提高公司盈余。异常生产费用(A_PROD)均值与中位数在研究年度内均大于0。2009年、2011年与2013年异常生产费用(A_PROD)均值与中位数在5%水平下显著为正,表明制造业微利上市公司利用规模效应扩大生产以降低销售商品的单位生产成本,从而间接提高盈余水平。异常经营现金净流量(A_CFO)均值与中位数几乎均为负,表明样本公司可能为促进销售提高营业收入而采取价格折扣或者宽松信用政策,从而导致经营现金净流量低于正常水平。但仅2010年度均值、2012年度中位数、2013年均值与中位数通过检验,表明制造业微利上市公司较少通过销售操控实施真实盈余管理。

均值T检验与中位数检验结果表明,制造业微利上市公司存在明显的盈余管理行为,既使用应计利润盈余管理方式又使用真实盈余管理方式;结果还表明在新会计准则实施之后,制造业微利上市公司更偏向使用真实盈余管理方式,假设2得到初步验证。

利用模型(7),对2009—2013年度内微利上市公司进行最小二乘法多元线性回归,回归结果显示,可操纵应计利润与总资产收益率呈显著正相关,表明制造业微利上市公司存在应计利润盈余管理。真实盈余管理手段中销售操控、生产操控与总资产收益率呈显著正相关;费用操控与总资产收益率呈不显著正相关,即制造业微利上市公司同时使用真实盈余管理方式提高公司盈余,假设1得到验证。从两种盈余管理方式与总资产收益率的系数绝对值来看,应计利润盈余管理对公司盈余的影响小于真实盈余管理对公司盈余的影响,假设2得到初步验证(见表3)。

(二)制造业微利上市公司对盈余管理方式的选择

对制造业微利上市公司盈余管理方式偏好模型式(8)分年度进行多元线性回归,得到:(1)各年度各盈余管理手段模型D-W值最小取值为1.485,最大值为2.003,说明模型(8)中残差独立性较强;(2)各年度各盈余管理手段模型回归sig值均为0,表明该模型自变量与因变量之间存在显著的线性关系;(3)各年度各盈余管理手段模型回归结果中各参数的共线性检验值VIF均小于1.5,说明各系数不存在严重共线性(见表4)。

如表4所示,2009—2013年5个年度内制造业微利上市公司经营现金净流量与可操纵性费用显著为负,生产成本显著为正,说明:(1)制造业微利上市公司比非微利上市公司获取更低的经营现金净流量;微利上市公司可操纵费用低于非微利上市公司的可操纵费用,而为降低单位生产成本却拥有高于非微利上市公司的总生产成本。(2)制造业微利上市公司采用的三种真实盈余管理手段中,费用操控对公司盈余影响最大,销售操控最小程度地影响公司盈余。(3)可操纵应计利润未通过检验,表明制造业微利上市公司较少使用应计利润盈余管理。比较应计利润盈余管理方式与真实盈余管理方式下的SPT回归系数绝对值,可得真实盈余管理的使用程度要高于应计利润盈余管理。

同时得到:(1)2011年、2012年、2013年应计利润盈余管理对样本公司盈余有影响;2011年与2013年负向影响盈余,2012年正向影响盈余。(2)制造业微利上市公司在5个年度内均使用销售操控正向影响盈余(其中2009年、2010年、2011年、2012年在10%水平下显著),导致5个年度内异常经营现金净流量为负,即其经营现金净流量低于正常企业经营现金净流量。(3)制造业微利上市公司的生产成本均高于非微利上市公司生产成本(2009年、2012年、2013年在5%水平下显著),即其为了减少销售成本间接提高销售利润实施扩大生产的真实盈余管理手段。(4)制造业微利上市公司异常可操纵性费用正向影响盈余(其中2009年、2011年、2012年、2013年在10%水平下显著),即其通过减少销售费用、管理费用等可操纵性费用间接提高利润总额。

根据各年度各盈余管理手段下回归系数的绝对值可以得出,各年度真实盈余管理程度高于应计利润盈余管理程度;各年度真实盈余管理均正向影响盈余,应计利润盈余管理对盈余的影响方向不定,即其辅助真实盈余管理达到管理层规定的“管理目标”。

五、结论与建议

本文通过对2009—2013年沪深两市A股制造业微利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存在性及两种盈余管理方式偏好实证研究发现,制造业微利上市公司在新会计准则实施后,仍能够在新会计准则监管下实施盈余管理规避证券监管部门的特别处理。同时发现,制造业微利上市公司在新会计准则的限制下,偏好使用真实盈余管理方式,且费用操控的盈余管理程度最高,销售操控的盈余管理程度最低。

根据本文研究结论,实现有效治理盈余管理需从优化公司内部治理结构、提高会计制度执行力度及加强外部监管力度入手。(1)建立有效的治理结构,完善上市公司管理层报酬制度,建立长效激励制度,减弱管理层为短期利益实施盈余管理的动机;削弱高管控制权,健全外部经理人市场,在降低代理成本的基础上减少管理层实施盈余管理的机会;建立披露内部控制鉴证报告制度,已有研究证实自愿披露内部控制鉴证报告的公司内部控制质量较高,相应盈余管理程度较低。(2)会计制度是治理盈余管理最直接有力的手段,但会计制度的制定很难同时满足会计信息的可靠性与及时性。为避免管理层利用信息不对称的优势或会计准则的灰色规定,不仅要详细制定财务报表中披露非经常性损益、公允价值变动损益、政府补助等损益的相关规定,而且要加大披露制度的执行力度,否则会计准则就成为一纸空文。(3)外部监督是督促引导上市公司合理使用盈余管理、规范资本市场良性发展的法治力量。优化审计师队伍,提高审计师素质及独立性,从外部缩减上市公司实施盈余管理的空间;加强行业监管惩罚力度,提高上市公司实施盈余管理成本,使理性经济的管理者对盈余管理望而却步。

【参考文献】

[1] 宁亚平.盈余管理本质探析[J].会计研究,2005(6):65-68.

[2] 李兴伟.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系列报道之六弹性的边界[J].新理财,2013(7):42-45.

[3] Schipper K.Commentary on earnings management[J].Accounting Horizons,1989(4):91-102.

[4] Roychowdhury S.Earnings management through real activities manipulation[J].Journal of Accounting and Economics,2006(3):335-370.

[5] Barton J.,Simko P.J. The balance sheet as an earnings management constraint [J].The Accounting Review,2002(4):1-27.

[6] Cohen D.A.,Dey A.,Lys T.Z.Real and accrual-based earnings management in the pre- and post- Sarbanes-Oxley periods[J].The Accounting Review, 2008(3):757-787.

[7] 李增福,郑友环,连玉君.股权再融资、盈余管理与上市公司业绩滑坡——基于应计项目操控与真实活动操控方式下的研究[J].中国管理科学,2011(2): 49-56.

[8] 侯晓红,唐祖薇,柳雅君.我国微利上市公司盈余管理方式选择研究[J].商业研究,2013(11):117-123.

[9] 蔡春,李明,何辉.约束条件、IPO盈余管理方式与公司业绩——基于应计盈余管理与真实盈余管理的研究[J].会计研究,2013(10):35-42.

[10] 孙铮,王跃堂.资源配置与盈余操纵之实证研究[J].财经研究,1999(4):3-9.

[11] 周晓苏.基于关联规则分析的微利企业利润质量评价研究[J].会计研究,2004(2):52-57.

[12] 陆建桥.中国亏损上市公司盈余管理实证研究[J].会计研究,1999(9):25-35.

[13] 王亚平,吴联生,白云霞.中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频率与幅度[J].经济研究,2005(12):102-112.

[14] 吴联生,薄仙慧,王亚平.避免亏损的盈余管理程度:上市公司与非上市公司的比较[J].会计研究,2007(2):44-51.

[15] 张俊瑞,李彬,刘东霖.真实活动操控的盈余管理研究——基于保盈动机的经验证据[J].数理统计与管理,2008(5):918-927.

[16] 林永坚,王志强,林朝南.基于真实活动操控的盈余管理实证研究——来自中国上市公司的经验证据[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13(4):104-113.

猜你喜欢
真实盈余管理
上市公司实施真实盈余管理的动机与手段分析
产品市场竞争优势、所有权性质与盈余管理研究
上市公司股权结构对真实盈余管理影响分析
应计盈余管理与真实盈余管理比较研究
CEO财务背景与盈余管理的实证分析
审计质量、应计与真实盈余管理的相关性研究
浅析高管薪酬对盈余管的理影响
CEO变更与盈余管理相关性研究分析文献综述
股权激励实施前后的盈余管理行为分析
两种盈余管理方式的比较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