着力培养中职生的职业核心能力

2015-01-29 19:13张华
河南教育·职成教 2014年2期
关键词:自学挫折交流

张华

培养与提高学生的职业核心能力是职业教育发展所面临的重大而迫切的课题,是职业学校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举措。核心能力反映了学习型社会的具体要求。随着知识的更新和技术进步速度的加快,很多人在一生的工作中不得不变换职业或岗位,在学校里所学的专业知识很有可能会用不上。因此,现代社会要求人们终身学习,教育的职责应由过去的知识传授转变为帮助个人适应职业的变化和职业的流动性。

一、学生抗压能力的培养

1.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是抗压能力的核心。学校建立和健全德育教育体系,应把行为规范教育、爱国主义教育、革命传统教育、集体主义教育、人文教育、劳动教育、职业道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环境教育、人生观与世界观教育等分解成一个个专题,落实到每个学期的教育计划中,认真检查落实,要求教师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教育观,在日常的教育管理中帮助和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认识到人生的真正价值在于对社会的贡献。

2.教育和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挫折观

经历挫折能使人们增长才干和增强克服困难的毅力,提高对周围环境的适应能力。正确认识挫折才能充分发挥其积极作用,把消极影响降到最低限度。教师要从思想上帮助学生面对挫折,从理论学习和生活经验上对学生加以引导,让学生在挫折中成长。教师要使学生认识到理想是美好的,但实现理想是非常艰难的,教育学生以正确的态度看待挫折,直面挫折,提高心理承受力。

3.职业规划引导学生进行合理的目标定位

不少中职生由于在初中阶段成绩不理想,缺乏成功的体验,自信心不足,造成职业规划目标定位不明确。学校应根据学生自身的实际情况,改革评价办法,引导学生实事求是地分析和研究自己,思考过去,审视现在,并进行合理的目标定位。要求学生学好专业知识的同时,加强对自身能力和特长的培养,注重专业技能的提高,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生活习惯。要帮助学生体验成功,不断增强自尊心和自信心,提高抗压能力。

二、对学生交流能力的培养

1.推行行动导向教学模式,将交流能力的培养贯穿于课堂教学中

行动导向教学模式中,学生是教学的中心。学生通过构建综合的学习任务,模拟相应的职业情景,设立项目,分析案列,扮演角色,进行仿真练习,并通过小组学习讨论、自我调节或专家咨询建议等过程,有意识、有目标地进行学习活动。

教师的角色转变是行动导向教学模式的五大条件之一。教师不再仅仅是传道授业解惑者,而是学习的组织者、活动的主持人、行动过程中的建议者和咨询者。在行动导向教学的整个过程中,教师的任何行为都必须紧紧围绕学生自主探索学习这个中心,都要以学生获取完整的知识和经验作为最终的目标,同时引导学生遵守纪律和操作规程、保持良好的团队协作、勇于尝试和直面挫折等,这样才有助于学生交流能力的提高。

2.改变德育课堂现状,重视交流能力培养

德育课堂是学校的方针政策、规章制度宣传和贯彻的前沿阵地,也是班主任和学生交流的平台。但如果每次德育课班主任都是讲制度、讲纪律、讲日常管理细节,时间一长,学生难免会心生厌烦。如何改变德育课堂现状,让学生喜欢上德育课是目前值得研究和必须解决的一个问题。我们尝试了将交流能力的培养与学生日常管理融合到德育课堂,取得了不错的效果。青年学生都是好动的,德育课堂上可多采用互动的方式,比如讲故事、讨论、辩论、游戏等,让每个学生都参与讨论、解决问题,从而提高他们的交流能力。

三、对学生信息处理能力的培养

1.培养学生在课前收集信息的能力

信息获取能力指学生能根据自身学习、工作和生活的需要,有目的地发现信息、收集信息,亲自动手调查、了解所需信息。教师与学生不再是“一桶水”与“一杯水”的关系,教师应积极引导学生找“水源”。现今社会,无论是图书馆、展览馆、科技馆、报刊、电影,还是互动的网络,甚至是在社会生活实践中,都蕴藏着大量信息。教师要把课堂延伸向课外,让学生在课前充分收集和整理信息。

2.在资源共享中培养学生分析、加工信息的能力

面对众多的信息,学生应学会对这些信息进行分析和评价,对经过分析和评价的信息进行综合,并用口头或文字的形式对综合的信息进行表现,这便是处理信息。平时教学中,应多让学生有意识地去选择、辨析、改变信息,对信息进行分类、验证、有机处理,这样他们能够在多样信息环境中不断提高信息处理能力,学会学习。信息分析、加工能力指在众多的信息中,经过分析、过滤,最终获取对自己有用的信息。

3.在综合信息的过程中培养学生交流信息的能力

信息交流能力指在一定范围内交流已掌握的信息,通过交流,获取他人的信息,拓展自己的交流范围,并能利用信息加强与他人的联系、协作。计算机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它与其他学科有着密切的联系。因此,在教学中要从现实的生活信息中引出计算机,并加强计算机与其他学科的密切联系,从而激发学生对计算机的兴趣,并培养、发展学生处理信息、交流信息的能力。

四、对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

1.使学生有自学的心理准备

教师要精心设计自学提纲并给学生布置自学作业。学生根据自学作业进行看书和查阅资料,要做好自学笔记。教师可以先分好学习小组,上课时在每组选一个代表上讲台讲解自己的作业情况,用投影仪打出自学报告、本节的小结及注意事项。最后由教师评价,对自学效果好、笔记认真并能总结出知识规律的学生进行鼓励与表扬。并对本节知识点及与其他节的知识联系加以说明,强调知识的内在联系和延伸。

2.引导学生养成预习的习惯

引导学生掌握科学的预习方法,养成预习的习惯,不仅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听课效率,还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教师要先为学生列出预习提纲,把每一节课教材中的知识要点、重点、难点以问题的形式提出来,要求学生按照预习提纲进行预习。学生带着问题预习,目标任务明确,有助于进入积极思维的状态。对提纲中的难点,学生会重复阅读,仔细推敲,深入研究;对自己不能解决的或难以理解的问题可以作个标记,之后在课堂上寻找答案。预习有利于学生激发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学习效率,培养自学能力。

3.鼓励学生质疑解疑、深化自学能力

爱因斯坦曾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一个问题也许仅仅是一个数字或实验上的技能而已,而提出新的问题,却需要创造性的想象力,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由此可见质疑的重要性。质疑能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充分调动学生自学的积极性、主动性。

质疑并不是说让学生去钻牛角尖,而是要引导学生学会用质疑的眼光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利用科学的方法寻找问题的答案。质疑是学生主动学习的标志,也是学生探索问题和发现问题的开始。学生一旦对某个问题提出怀疑,就要去想办法解决,这个办法就是主动地获取新的知识,这一过程促进了其思维的发展和能力的提高。

总之,提高学生职业核心能力将有助于提高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的综合素质,增强学生的就业竞争力,提高学生适应岗位及职业变化的能力,提升学生的创业能力。对企业和社会而言,将通过接收更多优质的资源和高素质的劳动者,促进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协调发展。

(责编  陈   颖)

猜你喜欢
自学挫折交流
如此交流,太暖!
Holism in Education
挫折
交流平台
交流平台
终身不遇
“交流”等5幅
告读者
怎样培养自学的习惯
编者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