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理性地研究西方“福利国家”的经验教训

2015-01-30 06:27王兆铮
中共宁波市委党校学报 2015年5期
关键词:福利社会保障发展

王兆铮

(中共中央党校,北京100091)

科学理性地研究西方“福利国家”的经验教训

王兆铮

(中共中央党校,北京100091)

建设和健全社会保障体系是中国梦的题中应有之义。这需要从人类文明的宏大宝库中汲取营养。这就要认真研究西方国家的全民福利体系。我们要以大格局的宽旷视野看问题,以求真务实的智慧和能力,从西方国家福利体系推进的经验教训中获取教益,做得比他们更好。这是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的任务。

中国梦;理性福利;社会保障

在实现中国梦的进程中,谈到社会建设问题的时候,人们很自然地谈到西方福利国家的问题。一些人津津乐道于“从摇篮到坟墓”的福利制度,以为这是可以照抄照搬的模式。在实现中国梦的进程中,这是一个绕不开的问题,更是一个需要回答的问题。

一些国家实行的全民福利制度,是社会经济发展进步的成果,是人类文明发展进化的成果。对此,我们在建设和健全社会保障体系进程中当然值得研究和借鉴的。而那种“全民高福利制度”在实践中也出现许多问题。我们应当全面研究其经验教训,更是要在“超过他们”,“而且比他们管得更好”的方面下功夫。在这方面,至少有两条需要很好研究。

首先,必须认识西方许多国家所实行的“福利国家”制度,其之得以形成和得到长期的实施,固然有许多历史和现实的因素,而最主要和最根本的是基于这样两个基本性的因素,即:这些国家的经济发展提供了可以满足福利需求的社会物质财富和人民群众为争得自己应享的福利而进行的不断奋斗抗争。

1.普惠的福利享有,第一位的是要“有”。“人人享有”的前提是要“有”,并且不是一时的“有”,而是可持续的“有”。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使我们懂得:一个社会形态的存在和发展,是同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密切相关联的。马克思说过,物质财富的生产和不断丰富是“一切人类生存的第一个前提,也就是一切历史的第一个前提”。这是一条很朴素却又是颠扑不破的真理。当物质财富贫乏的时候,期待实行普惠的福利,是不现实的幻想。在社会物质十分贫乏的社会里是不可能有普惠福利的。生产力的这种发展“之所以是绝对必需的实际前提,还因为如果没有这种发展,那就只会有贫穷、极端贫困的普遍化;而在极端贫困的情况下,必须重新开始争夺必需品的斗争,全部陈腐污浊的东西又要死灰复燃。”只有社会生产力有了较大的发展的情况下,普惠式的福利才有实现的物质基础。实行“福利国家”制度的各国情况各异,但都与其进入工业文明阶段,拥有并用好比较丰富的自然资源、掌握比较先进的技术以及对外掠夺殖民原始积累等等因素相关联的。贫穷不会有普惠的福利,在贫穷的基础上更不会建成福利制度。只有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了一个水平并且处于不断发展演进的进程中,从而使社会物质财富相对地比较宽裕的情况下,才能有人的社会关系的优化,促进社会普惠福利的因素才会不断地增长,阻挠和压抑社会普惠福利的因素才能得到抑制、化解;才能使无社会普惠福利的社会不仅被废除,而且不会再产生。物质财富的相对宽裕是社会福利制度的首要前提和基础,是福利制度存在、巩固和不断发展的基础条件。在生产力很不发达的情况下设想构建普惠的社会保障体系,只会是一种空想。

邓小平在拨乱反正的时候讲过一句名言:“不重视物质利益,对少数先进分子可以,对广大群众不行,一段时间可以,长期不行。革命精神是非常宝贵的,没有革命精神就没有革命行动。但是,革命是在物质利益的基础上产生的,如果只讲牺牲精神,不讲物质利益,那就是唯心论。”这两个“可以”、两个“不行”,是彻底的唯物主义,是彻底的辩证法。我们在干社会主义,建设和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的全部进程中,都不要忘记。在构建社会保障体制探索的进程中,有些人鼓吹炒作怀念在绝对平均主义条件下“一致”;有些人以过分尊崇公平而鞭挞重视效率;有的人离开社会财富实际水平而侈谈共享;……那都不能说是马克思主义的。

这也就是邓小平为什么在改革开放之初,就斩钉截铁地强调:“核心是现代化建设。这是我们解决国际问题、国内问题的最主要的条件。一切决定于我们自己的事情干得好不好。”“现代化建设的任务是多方面的,各个方面需要综合平衡,不能单打一。但是说到最后,还是要把经济建设作为中心。”“其他一切任务都要服从这个中心,围绕这个中心,决不能干扰它,冲击它。”他在政治交代中,又一次强调:“‘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基本路线要管一百年,动摇不得”,“能发展就不要阻挡”。

“发展是硬道理”。这是个很朴素的真理。却又会在某些特定的历史条件下由于某种误读而为人们有意无意地贬斥了。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国家的经济发展成果累累,但由于种种主客观因素的影响,也付出了许多代价,特别是资源环境方面出现的问题,这也就是生态文明被突出起来的重大历史背景。而一些缺乏辩证思维而更多了一些浪漫色彩的人则以为可以放松经济建设,有意无意地把经济建设与生态文明对立起来,甚至有的说出“宁要青山绿水,也不要金山银山”之类的昏话。有的人甚至断章取义,以中央某个文件没有写上“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而大做文章,来为自己贬低发展意义和作用言论作为论据。在我们还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在我们的人均GDP还处于相当落后的时候,我们必须也只能经济建设与生态文明建设并重,中国人民的选择只能是也必然是:青山绿水和金山银山的兼得。否则,说不上如何改善会提高民生。而且,即使到了“共产主义社会高级阶段”,到了“各尽所能,按需分配”的时刻,到了劳动“本身成了生活的第一需要”的时候,还是离不开“生产力也增长起来,而集体财富的一切源泉都充分涌流”为条件的。

2.许多福利国家的历史进程清清楚楚地告诉人们:普惠的福利享有的获得,首先和重要的不是靠人性的说教,不是上帝的恩赐,而是靠“福利”的拥有创造者和享有者资格的人民群众的觉醒而奋起的争取。这是同这些国家人民群众的觉醒,人们对贫富差距的抗拒和斗争,使国家的统治者、管理者被动地进行福利制度改革以平息社会矛盾等因素分不开的。把福利国家的出现和实现,纯粹归因于文化自省或宗教道义,不是无知、天真,就是偏执、误导。

中国人民选择了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为人民谋利益的事业。中国共产党作为领导中国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长期执政党,其历史使命就是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资文化需求。使人民群众享有越来越多的社会福利,不仅是好事,而且是共产党人的责任。我们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复兴梦,就是为了使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的需求得到不断提高和满足。习近平在就任党中央总书记之后发表的第一个谈话,就旗帜鲜明地说道:“我们的人民热爱生活,期盼有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环境,期盼着孩子们能成长得更好、工作得更好、生活得更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人世间的一切幸福都是要靠辛勤的劳动来创造的。我们的责任,就是要团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继续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开放,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努力解决群众的生产生活困难,坚定不移走共同富裕的道路。”习近平在就任国家主席的时候,以历史的担当,鲜明地明确:应当“随时随刻倾听人民呼声、回应人民期待,保证人民平等参与、平等发展权利,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在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上持续取得新进展,不断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使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在经济社会不断发展的基础上,朝着共同富裕方向稳步前进。”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了人民当家作主,为倾听人民呼声、回应人民期待,提供了根本条件。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条件下,人民之间根本利益是一致的,没有对抗性的社会矛盾,这就从根本上保障了社会福利保障得以实现普及型、普及性。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民主制度,扩大公民的知情、参与、协商,使决策、管理和监督的民主秩序的健康运行,保证全体人民享有广泛的权利和自由,保障信息沟通渠道的畅通,形成生动活泼的政治局面,就能形成既有对多数人意志的服从、又有对少数人见解的保护这样一种各得其所又和谐相处的社会状态。但是,这不是没有矛盾的社会,而是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相一致的条件下的广泛存在着的非对抗性的矛盾,特别是当我们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处于仍然属于发展中国家,并且处于各地区、各领域发展很不平衡。这特别就有全局与局部、长远与现实的矛盾,也就是人们经常讲的大道理和小道理的关系。

要不断解决这些矛盾,既必须不断完善人民当家作主的政治制度,必须努力寻求真正有效实现的形式和手段,由人民群众这个主人公来处置;也必须强化人民群众的大局全局意识,对现实中国所处的历史方位有科学全面的认识,对世情、国情、民情、党情有清醒而理性的认识。这就要实现大道理和小道理的兼顾。不能以服从大道理来无限地推辞、推迟不同地区、群体的小道理的满足;也不能为了迁就某个小道理而影响大道理的推行。这需要强化我们的辩证思维,进行具体情况下的具体分析,努力寻找和把握大道理和小道理统筹兼顾的结合点、切入点。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历史条件下,努力建设社会保障体系是时不我待的,但如同列宁以他的深厚阅历和丰富经验教训所讲的那样:“要真正认识事物,就必须把握住、研究清楚它的一切方面、一切联系和‘中介’。我们永远也不会完全做到这一点,但是,全面性这一要求可以使我们防止犯错误和防止僵化。”所以,我们应当不懈地努力再认识,再提高,并在不断地实践检验中进行校正。

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中国共产党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既坚信我们事业的正义性,更是充分认识到:美好前景的实现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这就要审时度势地弄清和把握全局与局部、长远与现实、顺境和逆境相统一的最大公约数,突破陈旧思想观念和狭隘利益攸关的束缚,做出科学决策,并要对与最大公约数不相一致的方方面面,既做出合情合理的阐述和说服工作,更要统筹兼顾地做出安排。“善于把正确的意图变为广大群众的自觉行动”这是一些福利国家中的政客为了捞取选票而做不到的,而全心全意为人民群众某利益的政党应当而且可以做到的。

本例引自习近平在2013年莫斯科国际关系学院的演讲,演讲中习近平引用了中国家喻户晓的谚语“一年之计在于春”道出了中俄传统友好关系的重要意义以及访俄在时间节点的重要性。译者将其直译为“he who hopes for a good year starts planning in spring ”,原文和译句平实易懂,比喻形象,因为无论对于哪国人民而言,万物复苏的季节都是春天,都是一年的开始,因此不管译入语所在国是否有类似的表达都能使读者所理解并产生共鸣,这样既能获得译入语文化中的认同并且保留中国语言文化特征。

因此,为了不断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并不断提高保障水平,就必须既要不断夯实实现中国梦的物质文化基础,更要居安思危,准备应对可以预见和难以预见的自然和社会的风险和困难,这就要“留有余地”,对已经达到并收获的社会财富,不能吃光用光,更不能透支,而要准备回转余地,要有以丰补歉的未雨绸缪。近年来一些福利国家出现的支付危机,特别是欧洲主权债务危机对社会福利的冲击,原因多多,既有物质文化基础方面的问题,也有只讲提升而不顾及风险困难。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胃口吊高了,实在没办法时要收缩。在这方面,中国共产党老一辈领导人的言行也给我们很多启迪。当年周恩来在总结“大跃进”的经验教训时就这样说过:“我们总是对困难估计不够,总是希望好一点,好的快一点。……这还不是自己的错误。”所以,一定要有“安全系数”的理念。“留有余地”可能是“有备无患”,而这无论如何,比“有患无备”强得多,比“患”到临头手忙脚乱、不知所措,要好得多。

在福利问题上,我们应当讲共享,但必须明确共享是有前提的,就是共建。共建才能共享。我们应当讲共享的权利,维护共享的权利,对轻视乃至伤害共享权利的行为进行“零容忍”般的抵制和斗争。而我们更应认识到:“没有无义务的权利,也没有无权利的义务。”为中国梦奋斗贡献才智的每个中国人理当享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成果,而这个权利是他们为改革开放的共同事业奉献的回报,离开全体公民为中国梦的齐心协力的奋斗,就成为空谈。一些自命为公共知识分子的人,离开奉献讲享受,甚至以为是天经地义,大言不惭地以为民请命的贤人自居,则不免显出孤陋寡闻的片面性,而为有识之士所不齿。我们应当确立“共享理当,共建必需”的理念,强化共建共享的观念、理念,在享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成果的时候,应当有感恩社会的理念,更有更积极回报社会的意识,使“共建”与“共享”形成科学的互动激励。要强化“建在先,享应当”的意识。要警惕和防止在社会保障问题上存在的某种煽情的炒作。在共享的问题上不能只讲“应当”,而且要考虑“可能”。而与此相应的是:我们需要在全社会强化相互感恩意识的时候,既尽力为社会作出贡献来回报社会对自己的庇佑,更要在享受福利的时候,以适时适地的“充分、足够”为限,顾及全社会的可持续。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八大以来多次讲到“命运共同体”的概念。这是一个很深邃的理念。现实的中国不是孤立的,而是同世界息息相连的,现实的中国仍然处于和平与发展构成时代主题的世界里,中国面对国际环境种种机遇和挑战的博弈,而对实现中国梦而言,仍然是一个发展的好机遇期;就中国的综合国力发展而言,经过改革开放以来的推进,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方面发展同经济发展一样处于成就多多又问题丛生的阶段,处于提升转型的关键时期;现实中国的人民群众既为改革开放的成就鼓舞,更处于矛盾多发高发的境地,既出现活力迸发并需要进一步激发活力,又面临凝聚活力为合力的艰巨任务;而统筹世情、国情、民情、党情来规划实现中国梦顶层设计的社会主义中国执政党,既有强烈的担当意识,更是稳步地实现这具体的推进……现实中国处于实现中国梦进程中的可以大有作为更是需要大有作为的关键性阶段。我们的中国梦是同世界梦想通的,我们的社会保障体系的完善和水平的确定,也要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体的系统工程相协调。对于我们已经创造并拥有的财富,应当合理谋划运用,既不能不顾长远,吃光用光;也不能只顾自己,不兼顾左邻右舍。从这样开阔的视野看问题,想问题,就可以理解中央关于“一带一路”等的决策,而不是孤立地就“社会保障”谈“社会保障”了,而这正是为了谋求可持续长期稳健推行社会保障。

其次,福利国家发展进程使人们看到了一个需要认真对待的矛盾,就是人们不仅需要面对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与特定条件下国家社会能够满足提供的能力之间不相匹配的矛盾,更要想到人们不断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刚性无限性与人类唯一的地球村物质文化资源的具体特定条件下的有限性的矛盾。

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人们的视野不断开阔,对需求的追逐也会不断地增强,对美好生活的渴望和自由获取的企求是无止境的。而人类的地球村只有一个,尽管科学技术在不断发展中,但地球外的财富获得还没有具体的时间表,而地球自身的财富,就有一个“一部分尚待认识、另一部分在特定条件下存在一定极限”的问题。这就使人们不断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不可能全然得到满足,而且人们为了可持续发展,也不能竭泽而渔,不应透支后人的需求,而是要为后人发展需求留有余地。

发达国家在实行全民福利制度的时候,先是靠殖民掠夺的“优势”,后是靠科技和金融等优势而占有全球较大的财富、较多的资源,从而得以实施其较高的福利,一些发达国家的高水平的生活就是靠先于他人与拥有的金钱而购置的资源,发达国家所消耗的资源远远高于其人均应享水平的多倍。而随着全球化进程中后发展的国家的不断兴起,这些固有的优势将会呈渐渐消减之势,一些高福利制度已呈难以为继的窘态和危机。这就给人们敲起了警钟。这就提醒人们:越来越高消耗资源的福利生活方式,将是难以持续的,因而也是不应该提倡和忽悠的。后进的国家也不应复制那种生活方式。一些西方国家的政客为捞选票而开高额支票,乱许愿,搞的后人难以为继的一套,的确不足为训,倒是足以为训。邓小平老人在89高龄之际,环顾世界,醍醐灌顶地告诫人们:“中国人能干,但是问题也会越来越多,越来越复杂,随时都会出现新问题。”“过去我们讲先发展起来。现在看,发展起来以后的问题不比不发展时少。”在我们所处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保障应当在做全民普及文章的时候,在水平方面要量力而行,留有余地。搞社会保障时,要统筹考虑“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的要求。搞社会保障不能有浪漫主义心态,要准备应对可以预见和许多还难以预见的困难和波折。欧洲的一些国家出现主权债务危机的原因多多,而脱离国家现实能力而开过头的福利支票的教训应吸取。谋求平等要在实际达到方面做文章,而不应在炒作上花心思,更要警惕以“平等”的忽悠来哗众取宠。某些打着为民请命旗号的所谓公共知识分子一味在“平等共享”上做文章,甚至以绝对平均主义的分析方法来鼓吹苛求“共享”水平,不管其主观意愿是什么,至少在方法论上是没有清醒地把长远利益与现实利益、全局利益与局部利益的辩证法把握好。以马克思主义世界观武装起来的中国共产党人在为中国梦奋斗的时候,头脑一定要清醒。西方国家某些高消耗的生活方式与资源、环境的矛盾,即人与自然的矛盾方面的教训,值得汲取。特别应当看到:发达国家的某些高消耗的生活方式实际上是靠挤占不发达国家的资源,或是在应当留给后人使用的资源的基础上实现的。中国共产党人在为人民谋福祉的时候,需要强化我们的生态意识,强化我们的生态文明建设的理念。

在研究生态文明的时候,人们常常援引恩格斯的这段脍炙人口的名言:“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人类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对我们进行报复。每一次胜利,起初确实取得了我们预期的结果,但是往后和再往后却发生完全不同的、出乎预料的影响,常常把最初的结果又消除了。……因此我们每走一步都要记住:……我们连同我们的肉、血和头脑都是属于自然界和存在于自然之中的;我们对自然界的全部统治力量,就在于我们比其他一切生物强,能够认识和正确运用自然规律。”在恩格斯这番言论之后的一百多年里,科学技术的进步使人们尽享许多福祉,也诱发了人们的需求的提升和追逐,更是使某些人以为所有的难题都会在科技进步中得到解决,以为人类可以穷尽对自然的认识,而往往对科技进步在为人类提供许多自然界的贡献同时可能出现的负效应,却不认识或不屑于去认识。而生活教育我们:人类需要其他物种的支持才能生存,而其他物种的存在和持续、蓬勃发展首先需要充足的土地和水资源,而地球上的土地和水资源是具体有限的,科学技术的进步既使精细化地用好现有的资源成为可能,也使探索新生资源和再生资源成为可能,但都会处于具体时代条件的限制,那种以为科技进步可以解决一切的想法,本身就是不科学的。那种对“人类只有一个地球村”、“地球村的资源是有极限的”这样的朴素真理不屑一顾,把无限的追求当作为天经地义,是不利于可持续发展。在我们当今改进和改善多种社会保障还有许多运作空间的时候,强调这一点,希望要有必要和足够的清醒,绝不是杞人忧天。也正是这样,一些仁人志士提出要强化这样的认识:个人权利应当和自然社会重大迫切利益之间谋求一种必要的平衡。这应当成为人们的共识和共同努力的方向。而据此,倡导“以理制欲”的理念,也是值得称道的。这就是用辩证思维来看待“欲望”。既看到人欲是人类发展、社会发展的推进力量,人的欲望,或者说人的物质和文化需要,这是与生俱来的,正是人的欲望,人的不断增长、不断发展的物质和文化需求推动了人类的社会生产和科技进步。可以说,现存的人类文明都是在满足人类欲望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同时,必须正视:“人欲”的无节制地膨胀,必将危害他人、危害社会、危害人类、危害自然。为了避免这种状况,维持社会的秩序、安宁和进步,人类有必要制订对有限产品、有限财富的分配制度,有必要将每个人的欲望限制在合理的范围内,用道德观念来控制、克服不正当的过于膨胀的欲望。“理”和“欲”的矛盾是人类社会的永恒矛盾,认识和发现这一矛盾,提倡以“理”制“欲”是人类社会永恒的、普遍的道德要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这个问题上,要有足够的理智和清醒。在我们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的进程中认识到这一点,未尝不是未雨绸缪的预警,而避免了万一导致需要亡羊补牢的窘境。科学的忧患意识有一点,是必要的。

[注释]

责任编辑:梁一群

D616

A

1008-4479(2015)05-0024-06

2015-06-01

中共中央党校2014年校级课题“中国梦的理论与实践”阶段性成果。

王兆铮(1935-),浙江宁波人,男,中共中央党校教授,全国党校期刊研究会学术顾问,中国老教授协会常务理事,中央党校老教授工委主任。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同国际共运、中共历史经验以及资本主义现代化经验教训。

猜你喜欢
福利社会保障发展
社会保障
“旅友视界”征稿啦!福利多多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
Take Away Pizza ?
中国社会保障支出增长原因分析
经济增长与社会保障关系浅析
我国农村社会保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会”与“展”引导再制造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