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对群众路线价值认识的演进提升

2015-01-30 06:27张雪梅
中共宁波市委党校学报 2015年5期
关键词:刘少奇群众

张雪梅

(南京政治学院上海校区部队政工系,上海200433)

中国共产党对群众路线价值认识的演进提升

张雪梅

(南京政治学院上海校区部队政工系,上海200433)

在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关键时期,着力发挥群众路线的生命线和社会发展功能,这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执政的基本规律,也是全党搞好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必须具有的理论认识。从中国革命炮火硝烟中产生的群众路线,经历了从一般工作方法到哲学认识论、从理论方法到政治路线、从政策定位到执政党建设核心这三大认识提升。深刻理解我党对群众路线价值认识的演进提升,我们才能更好地坚持和创新发展群众路线,为夯实执政合法性,提高执政能力,凝聚起推动中国梦实现的强大力量奠定坚实保证。

群众路线;价值认识;演进;提升

党的十八大提出,要“围绕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在全党深入开展以为民务实清廉为主要内容的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在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关键时期,着力发挥群众路线凝聚民心民智民力的生命线作用,已经成为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执政的基本规律,而这一规律来自于我们党对群众路线价值的深刻认识,这一认识不是一蹴而就的,它主要经历了三次大的提升。

一、从一般工作方法到哲学认识论:群众路线价值认识的第一次提升

中国革命实践的需要催生了工作方法意义上的群众路线。1929年9月,由陈毅根据周恩来谈话精神与指示起草、周恩来最后审定的《中共中央给红军第四军前委的指示信》第一次从工作方法角度提出,红军工作要“经过群众路线,不要由红军单独去干”[1](P97)。这是我们党第一次提出“群众路线”这个概念。它之所以能够出现,而且首先是以工作方法的角色出现,根源于中国革命实践的需要。在旧中国,由于深刻的社会、历史、经济、政治原因,以推翻三座大山为目的的人民革命风起云涌。但在旧民主主义革命过程中,历次革命运动的领导集团都未能使人民群众的伟大作用得到充分地持久地发挥,更谈不到有一条群众路线,所以也不可能取得革命的彻底胜利。进入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革命的特定国情呼唤着新的革命领导者能否以不同于前人的全新观念来对待人民群众。对于这一点,中国共产党也经历了各种考验和认识斗争。

众所周知,中国共产党在1927年后半年遭受了巨大损失,不仅失去了90%的成员,而且其剩余力量被迫退入偏远地区和城市的地下状态。对此,当时党的大多数领导者都没有思想准备,而毛泽东有所准备。1925年,毛泽东在《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一文中表明他意识到“分辨真正的敌友”,“注意团结我们的真正的朋友,以攻击我们的真正的敌人”[2](P3)对取得革命成功的极端重要性,意识到争取一切我们可以接近的朋友,如一切半无产阶级、小资产阶级,以及中产阶级左翼力量等是必要的,也是可能的。1927年3月,他到湖南进行32天考察后写的《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则更鲜明地反映出他对争取农民这个同盟军力量的重视,这些都为他后来坚定不移地探索群众路线奠定了重要的实践认识基础。

1927年10月,毛泽东领导秋收起义失败的剩余部队来到了偏僻而遥远的井冈山。在这里他开始反思中国革命是否能够生存下去,以及如何生存下去的问题。对这一问题的思考,我们可以在《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一文中看到结果。毛泽东认为,红色政权能够生存下来并不是因为它自身的力量,而是因为“白色政权间的长期的分裂和战争”。中国半封建、半殖民地的政治经济状况创造了不同敌对势力相对独立的控制范围,并且没有任何人能够巩固和加强一个有效的和有序的全国政权。因此,一个地方权力中心的边缘地带经常处于多方敌对势力的竞相控制中,而这些合作性不强的敌对势力恰恰给红色政权提供了生存的可能,因为如果井冈山上的红军受到来自湖南方面的进攻,红军将转移到江西;而江西敌军如果在与红军打交道的过程中变得疲惫不堪时,它又寄希望由湖南军阀对红军进行反扑。毛泽东正是敏锐地看到了这一点,才坚信虽然所有各方都痛恨共产主义者,但“一小块或若干小块的共产党领导的红色区域,能够在四围白色政权包围的中间发生和坚持下来”。[2](P49)当然,这种生存的可能性要变为现实是有条件的。最重要的当然是军事,所以毛泽东在1927年秋天说出了“枪杆子里出政权”的名言,但同时还提出了一个重要观点:军事行动必须与发动群众和扩展根据地相结合。不能有效动员和组织群众,再好的军事战略战术也无异于纸上谈兵,特别是对于当时无论在组织、成员,还是在意识形态上都与所处乡村不相适应,时时渴求返回城市的共产党而言,最大限度地发动群众建设根据地是件极为困难的事情,因而群众路线的出现对中国革命而言不仅必然,而且必要。这也是毛泽东为什么强调“‘工农武装割据’的思想,是共产党和割据地方的工农群众必须充分具备的一个重要的思想”根源所在。[2](P50)周恩来、陈毅三次提到群众路线,也是基于红军具体工作方法而言,而毛泽东的伟大之处,在于从哲学认识论高度将群众路线工作方法进行了理性提升。

对哲学,毛泽东有个独到见解:“哲学就是认识论”。[3](P390)他说,“唯物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方法论,是认识的方法,是论理的方法,然而它就是世界观。世界本来是发展的物质世界,这是世界观;拿了这样的世界观转过来去看世界,去研究世界上的问题,去指导革命,去做工作,去从事生产,去指挥作战,去议论人家长短,这就是方法论,此外并没有别的什么单独的方法论。所以在马克思主义者手里,世界观同方法论是一个东西,辩证法、认识论、论理学,也是一个东西。”[4](P29、30)之所以强调认识论意义上的哲学,一是因为毛泽东认为,“关于从实践到感性认识,再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的道理,马克思和恩格斯都没有讲清楚,列宁也没有讲清楚。列宁写的《辩证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只讲清楚了唯物论,没有完全讲清楚认识论”。[3](P389)这促使毛泽东要结合中国革命实践完成这个哲学使命。另一方面,作为一个实践哲学家,毛泽东不仅赞同并继承了世界观、认识论和方法论相一致这一马克思主义实践哲学的本质特征,而且更加关注如何使哲学世界观转化为具体方法的探索,更看重和强调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认识论和方法论的意义。这些中国革命实践环境造就的哲学思维特点,使得毛泽东对群众路线的哲学提升主要体现在认识论和方法论的提升。这一提升的经典表述,体现在《关于领导方法的若干问题》一文中,即“在我党的一切实际工作中,凡属正确的领导,必须是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这就是说,将群众的意见(分散的无系统的意见)集中起来(经过研究,化为集中的系统的意见),又到群众中去作宣传解释,化为群众的意见,使群众坚持下去,见之于行动,并在群众行动中考验这些意见是否正确。然后再从群众中集中起来,再到群众中坚持下去。如此无限循环,一次比一次地更正确、更生动、更丰富。这就是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5](P899)

二、从理论方法到政治路线:群众路线价值认识的第二次提升

在党的七大上,刘少奇在《关于修改党章的报告》中专门论述了党的群众路线的极端重要性,并将它提到了党的根本的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的高度,他指出:“党的群众路线,是我们党的根本的政治路线,也是我们党的根本的组织路线。”[6](P342)需要提出的是,这一提升的理论前提是刘少奇对群众观点的系统论述。如果说毛泽东对群众路线的哲学提升有所欠缺的话,那就是由于过于强调方法的运用,强调认识论,而容易使人忽视唯物史观的作用,忽视群众路线的价值根本在于群众观点。特别是在面临复杂政治局势时,往往容易模糊甚至遗忘群众路线本质,而将群众路线等同于群众运动,以为群众运动就是实践群众路线的唯一方式,导致不应有的错误。20世纪50~60年代发生的大跃进、人民公社、文化大革命等极左群众运动就是明证。所以,刘少奇关于群众观点内容地位的理解,对群众路线性质属性的揭示,以及如何处理好党与群众关系的方法等思想不仅丰富发展了群众路线内涵,而且具有重大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1945在关于修改党章的报告中,刘少奇在肯定了“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这一领导方法的同时,第一次系统论述了群众观点内涵:“一切为了人民群众的观点,一切向人民群众负责的观点,相信群众自己解放自己的观点,向人民群众学习的观点,这一切就是我们的群众观点,就是人民群众的先进部队对人民群众的观点。”[6](P354)对于这四点,刘少奇逐一进行了详实的解释:第一,一切为了人民群众,即我们党就是为了服务于人民而建立的,党员的一切牺牲、努力和斗争,都是为人民谋利和解放,而不是为别的,这是我们一切共产党人最大的光荣和最值得骄傲的地方。第二,一切向人民群众负责,即为人民服务,就要对人民负责,就要在客观上使人民因为我们的服务而获得益处,获得解放,就要力求不犯错误,免得害了人民,引起人民的损失。因此我们在人民面前,一切都不应采取轻率的态度,而应采取严肃的负责的态度。第三,相信群众自己解放自己的观点,就是说人民群众是真正伟大的,群众的创造力是无穷无尽的,我们只有依靠了人民群众,才是不可战胜的。最后,刘少奇分析到,之所以要树立向人民群众学习的观点,是因为群众的知识、群众的经验是最丰富、最实际的,群众的创造力是最伟大的,只有把群众的知识和经验集中起来,化为系统的更高的知识,才能够具体地去启发群众的自觉,指导群众的行动。我们的同志有了这些观点,才会真正领会工作中的群众路线,才能实现正确的领导。针对执政党地位的新变化,刘少奇《在扩大的中央工作会议上的报告》中,又从两个方面概括了群众路线的基本点:第一,信任人民群众,相信他们能够自己解放自己,相信他们是历史的创造者,第二,党必须根据群众的实践来检验自己的工作,党的方针、政策、措施都必须“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基于对群众观点的深刻认识与系统梳理,刘少奇提出了群众路线“是我们党的根本的政治路线,也是我们党的根本的组织路线”的重要论断。他认为,“我们对人民群众的这种观点,我们与人民群众的这种关系,是和一切剥削阶级对待人民群众的观点及其与人民群众的关系,根本不相同的”。[6](P343)这种“根本不相同”决定了党走不走群众路线,党能否密切联系群众,就成了一个很重要的原则问题。这实际上揭示了群众路线的阶级属性和政党属性,进一步明确并提升了群众路线的性质地位,从而为如何处理党群关系指明了方向。

新中国成立后,面对执政环境改变所带来的考验,刘少奇进一步强调要重视群众路线的学习,加强党群研究。刘少奇认为,党执政之后面临的主要考验,一是容易产生脱离群众的倾向。1957年,刘少奇到河北、河南、湖北、湖南和广东五个省调研之后,严肃地指出:“现在我们有的同志已经变为老爷,把人民群众当作仆人,自己还不自觉,这是错误的。我们所有的领导人都是为人民服务的,是人民的公仆,是人民的勤务员,没有权利当老爷。”[7](P30)1962年1月27日《在扩大的中央工作会议上的报告》中,刘少奇再次指出,“脱离群众的作风,在有些地方、有些部门、有些同志身上,表现得相当严重”。刘少奇提醒全党同志“应该记住,我们党是掌握了全国政权的执政党,许多党员是国家政权的各级领导人”,“一切共产党员,不论职位多高,都是人民群众的勤务员,都应该把自己看成普通劳动者,没有任何特权,都必须关心群众生活,和群众同甘共苦”。[7](P401)为此,刘少奇发出号召:“各级党组织必须认真地讨论一下什么叫做群众路线的问题。一切党员干部,凡是还没有真正懂得党的群众路线的,都应该从头学起”。[7](P406)二是容易产生官僚主义。刘少奇对我党执政后,一些干部处处讲究生活上的享受,对群众的疾苦漠不关心,明目张胆地挥霍人民财产的特殊化作风和官僚主义恶习进行了严厉批评,并指出:“只有打掉了这些官气,彻底纠正了这些恶劣作风,党同群众的联系才能够进一步加强。”[7](P401、402)三是执政后党群矛盾突出了。刘少奇认为,“真正的矛盾产生在领导机关犯了官僚主义。如果领导机关不犯官僚主义,问题就可以解决了,矛盾就缓和了”。[7](P303)可惜的是,这一正确认识在极左年代没有得到真正的贯彻落实。

文革结束之后,作为处于社会主义中国第一个重大历史关头的领导核心,邓小平第一次把群众路线确定为毛泽东思想三个“活的灵魂”之一,并从工作路线角度将党的群众路线的基本内容概括为“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其实质是将实践标准与群众路线作为共产党执政必须坚守的两个最根本的东西紧密联系起来,使党的思想路线达到内容和形式的完美统一,为新的历史条件下如何更好地实践群众路线奠定了科学的哲学基础,为大胆地试大胆地闯,群策群力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赢得了重要的思想力量和物质力量。此后整个八九十年代,我们党基本上都是从政治路线、组织路线,特别是工作路线这个定位进行群众路线教育和实践的。

不过,面对改革开放之后日益复杂分化的利益与阶层变化,面对日益退化、虚化、弱化的群众路线,单从政治政策层面认识群众路线价值,己缺乏足够的说服力和认同力,如何再认识群众路线的现代价值,如何创新发展群众路线,以更好地发挥群众路线的生命线作用,己成为事关中国共产党执政成败的重大理论与现实问题。

三、从政策定位到执政党建设核心:群众路线价值认识的第三次提升

无论将群众路线定位为政治路线、组织路线,还是工作路线,都是侧重从政策层面对群众路线的价值认识。随着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实践的深入推进,特别是党的十六大以来,我们党日益意识到“社会实践是不断发展的,人们对客观规律的认识不可能一次完成,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也不能一劳永逸。时代条件发生了变化,客观实际发生了变化,我们的思想认识就必须不断前进,不断根据新的实践进行新的理论探索和概括,党的基本理论也必须在继承的基础上不断吸取新的实践经验、新的思想而向前发展,以为新的实践提供有力的理论指导。”[8]因此,群众路线作为中国共产党的传统政治优势,也必须根据党的历史方位、形势任务及其所处环境的变化而与时俱进。

江泽民、胡锦涛和习近平为代表的党的创新理论群体先后围绕党风政风、执政能力、先进性纯洁性等执政党建设的核心问题提升认识,将群众路线融入到经济、政治、社会管理等全方位的执政领域,有力地推进了群众路线理论的发展与创新。

以江泽民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明确提出,“我们党是立党为公的,任何时候都把群众利益放在第一位”[9](P181),“党的一切工作,必须以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最高标准”,[9](P280)党的三大作风的核心就是向人民负责、为人民服务。对执政党来说,最大的危险就是脱离群众,“能否始终保持和发展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直接关系到党和国家的盛衰兴亡”,全党干部尤其是高中级干部,对此必须保持高度警惕,并作出了《关于近期做几件群众关心的事的决定》、《关于加强党同人民群众联系的决定》。“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当然地成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核心内容。

党的十六大更加明确指出,“推进党的作风建设,核心是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要“认真研究我国社会生活的新变化和群众工作的新特点,把加强和改进群众工作贯彻到党的建设和政权建设的各项工作中去。共产党员首先是各级领导干部,都要努力运用说服教育、示范引导和提供服务等方法,做好新形势下的群众工作,团结和带领群众不断前进”。[10](P41)党的十七大再次强调,“始终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是党风政风建设的核心问题。”[11](P54)在党员先进性教育上要“拓宽党员服务群众渠道,构建党员联系和服务群众工作体系”。[11](P41)

党的十八大以来,面对四大考验、四大危险,面对严峻的反腐形势和日益泛滥的形式主义、享乐主义、奢糜奢侈之风,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新任党中央集体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和作风建设、巩固党的执政地位、深入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战略高度,进一步深刻认识到群众路线对加强党为民务实清廉思想、作风、能力等事关执政党生死存亡的核心问题解决的重要价值与地位,并决定用一年左右时间在全党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对更加尖锐的作风之弊、行为之垢来一次大排查、大检修、大扫除。这更加突显群众路线的时代价值。在十八届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一次集体学习时,习近平强调:“密切党群、干群关系,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始终是我们党立于不败之地的根基。一个政党,一个政权,其前途和命运最终取决于人心向背。如果我们脱离群众、失去人民拥护和支持,最终也会走向失败。”[12](P11)

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工作会议上,习近平再次指出,人心向背关系党的生死存亡。党只有始终与人民心连心、同呼吸、共命运,始终依靠人民推动历史前进,才能做到坚如磐石。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就是要把为民务实清廉的价值追求深深植根于全党同志的思想和行动中,夯实党的执政基础,巩固党的执政地位,增强党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使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巩固党的执政基础和执政地位具有广泛、深厚、可靠的群众基础。

为此,习近平号召全党要紧紧围绕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以为民务实清廉为主要内容,切实加强全体党员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点和党的群众路线教育,把贯彻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作为切入点,着力解决突出问题。要聚焦到作风建设上,集中解决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这“四风”问题。要着眼于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以“照镜子、正衣冠、洗洗澡、治治病”为总要求,自觉把党性修养正一正、把党员义务理一理、把党纪国法紧一紧,保持共产党人良好形象。要以整风精神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特别要以县处级以上领导机关、领导班子、领导干部为重点,建立健全促进党员、干部坚持为民务实清廉的长效机制,以强烈的责任感和紧迫感,把这一教育实践活动作为一项重大政治任务抓紧抓好抓实。

花繁柳密拨得开,才是手段,风狂雨急立得定,方显风流。中国共产党作为历经艰辛立国兴邦的目前世界最大、执政最久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正是在三大价值认识变迁中,将群众路线这一传家宝砥砺更新,不断提升并释放其执政价值与功能,才有力地保障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大发展、大繁荣。面对当下前所未有的复兴挑战与机遇,我们更没有理由放弃放松生命线,而只有更强有力的创新发展,我们才能继续紧密依靠群众路线,凝聚起推动事业发展的强大力量,切实为中国梦的实现提供坚强保证。

[1]周恩来军事文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7.

[2]毛泽东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3]毛泽东文集》第8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

[4]毛泽东著作专题摘编(上卷)[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3.

[5]毛泽东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6]刘少奇选集:上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1

[7]刘少奇选集:下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

[8]胡锦涛.思想理论建设是党的建设的根本[N].人民日报,2004-04-29.

[9]江泽民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10]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5.

[11]十七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9.

[12]习近平.紧紧围绕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在十八届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一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R].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责任编辑:钱亚仙

D261.3

A

1008-4479(2015)05-0072-05

2014-04-21

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党的执政能力建设与坚持群众路线”(13BKS049)的阶段性成果。

张雪梅(1971-),女,江西鹰潭人,南京政治学院上海校区部队政工系教授、硕士生导师、政治学博士,主要研究方向为政治学及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

猜你喜欢
刘少奇群众
刘少奇穿越103道封锁线回延安
刘少奇与中国共产党
云治理”要贴近群众
刘少奇在安源过春节
多让群众咧嘴笑
刘少奇与粟裕交往二三事
刘少奇:不忘初心 对党忠诚
刘少奇:求真务实,反对形式主义
情牵群众美好生活新期待
“群众来求助”等十六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