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健版与刘炳善版《伊利亚随笔选》副文本研究

2015-01-31 13:04
周口师范学院学报 2015年3期
关键词:伊利亚兰姆译本

张 鸽

(河南大学国际教育学院,河南 开封 475001)

高健版与刘炳善版《伊利亚随笔选》副文本研究

张 鸽

(河南大学国际教育学院,河南 开封 475001)

翻译文本中的副文本是翻译文本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对高健版和刘炳善版《伊利亚随笔选》中丰富的副文本因素进行总结分析,可以看出翻译家高健和刘炳善的翻译观和读者观。副文本的评价是翻译作品评价的有机组成部分,对两版本中副文本因素的研究也使我们对翻译过程中译者的角色和作用有了新的认识。

翻译文本;副文本;高健;刘炳善

高健和刘炳善皆为我国资深翻译家,主攻英汉翻译,尤善英语散文翻译。两位翻译家译作等身(高健先生译作似更丰饶),读者甚众。2010年末刘炳善先生带着遗憾驾鹤西去,高健先生耄耋之年至今仍活跃在译坛,实乃我国译界幸事,近年来其《见闻札记》(2011)、《英国特工》(2013)等翻译作品相继出版,可谓国内读者的福祉。随笔散文在英国蓬勃发展,有近400年历史,散文名家名作众多。其中19世纪初作家查尔斯·兰姆的作品Essays of Elia(《伊利亚随笔集》)和The Last Essays of Elia(《伊利亚随笔续集》)以其独特的魅力闪着耀眼的光芒,吸引一代代中国读者去品读、赏鉴。可惜的是,能读懂原文的只有极少数精通英文的学者、研究人员等,普通读者被英语语言这道坎挡在了门外。幸运的是兰姆的作品在改革开放后有了适合当代读者阅读的中文译本,最早的是刘炳善翻译的《伊利亚随笔选》,1987年由上海三联出版社出版,稍后有了高健的译本《伊利亚随笔》,1999年由广州花城出版社出版。这两个版本皆由著名翻译家翻译,译笔各具特色。本文在对其内容发表评论之前,先对这两个译本所含的丰富的副文本因素加以考察。

一、副文本理论之于翻译研究回顾

“副文本”的概念,原是法国文论家杰拉德·热奈特(Gêrard Genette)于20世纪70年代提出的,指的是“在正文本和读者之间起着协调作用,用于展示作品的一切言语和非言语的材料”[1]17。热奈特对副文本进行了进一步划分,根据副文本和文本本身所处的位置关系,可分为“内文本”和“外文本”。具体来讲,“内文本”在文本内部,包括正文之外的标题、序言、后记、献词、插图及注释等。“外文本”所承载的信息独立于文本之外存在,与文本内容相关,比如媒体登载的相关访谈、评论或其他私人交流的书信和日记等。“副文本”这一概念经过充实、发展,逐渐成为分析、评价文学文本的重要理论工具[2]。“副文本”理论拓宽了文学文本的研究范围,对翻译文学文本研究的启示也越来越为国内外众多研究者所重视。例如土耳其学者Sehnaz Tahir -GÜrcaglar在What Texts Don’t Tell:The Uses of Paratexts in Translation Research一文中就曾指出:批判地描述副文本因素可以发现一种文化中特定年代里相异的概念和定义,如翻译的性质、译者身份、原创性、匿名的意义等,并了解翻译文本的产生和接受机制[3]。国内译界,某些副文本因素如译序、注释等也已开始引起译界一些学者的注意。徐炜[4]和孙昌坤[5]都曾探讨过译序在翻译研究中的作用。修文乔通过归纳、分析傅雷译作中的序言、献词等副文本因素总结了傅雷的翻译观和读者观[6]。也有学者从理论角度对副文本理论对翻译研究的意义进行了阐释,如郑玮[7]和肖丽[1]。本文采取个案研究的方法,对翻译文学作品《伊利亚随笔选》两个版本的副文本因素进行比较研究,尝试拓宽对两个翻译家翻译作品的研究范围,为两位翻译家的研究提供一些新思路。

二、《伊利亚随笔选》两版本副文本研究

(一)两版本的副文本因素简介

本文所依据的版本分别是:高健的《伊利亚随笔》,广州花城出版社2007年第2版,以下简称高版;刘炳善的《伊利亚随笔选》,上海译文出版社2008年第1版,以下简称刘版。两个版本的文本内副文本因素都很丰富,有译序、附录、注释、插图等。除此以外,高版的副文本因素还有“作者生平简介”“译者的话”(可以看作是译序的延伸)“译后语”等。两译本都从兰姆的随笔全集中选译了32篇佳作,且32篇内容一致,可见译家识珠的慧眼何等相近。特别值得注意的是,两译本都是每篇附有注释,注释符号密布正文中,数量可观。高版32篇正文中共有注释1127条,平均每篇多于35条;刘版32篇正文中共有注释800条,平均每篇25条。其中,高版有28篇注释条目多于刘版,3篇注释条目少于刘版,1篇注释条目两译本数量持平。此外,高版正文前皆无一例外附有译者的导读文字。这些文字,长短不一,短则三四百字,长则千余字。

(二)从副文本看译者的翻译观

两位译者翻译生涯皆逾半个世纪,其认真、负责的翻译态度,严谨、踏实的翻译作风,从译本丰饶的副文本材料中不难看出。从高版《译序》《译者的话——谈谈兰姆的散文》《兰姆生平简介》和刘版《译序:兰姆及其〈伊利亚随笔〉》,可以看出两位译者动笔前都做了大量功课,否则也不会有高健对兰姆作品中的关注对象(城市中的弱势群体——城市平/贫民)、兰姆的语言特点、风格特色等做出的深入分析。刘炳善在译序中则从内容、文风、情调、笔法等方面对兰姆作品进行了解读。由于兰姆随笔中作者自己的影子几乎出入于每篇文章之中,对此刘炳善阅读了多部兰姆传记材料,搜寻大量资料才解决了翻译和注释中的大部分难题[8]147-148。高健在《译者的话》中随手拈来两位英国作家的话对兰姆进行评论,看似随意,实际上没有前期深入而细致的研究是无法轻松做到恰到好处的引用的。两个版本每篇正文后洋洋洒洒的注释文字,无疑是两位译者脚踏实地工作作风的最佳佐证。注释中内容庞杂,有兰姆生前的历史人物,也有兰姆的“三亲四友”,还有兰姆虚构的人物,真假虚实委实难辨。两位译者没有因工作的烦琐而在注释时偷懒,语焉不详,而是一一加以甄别,对人物来历加以交代,帮助读者看清兰姆绘制的人物关系图谱以加深对内容的理解。用秦颖(约高健翻译《伊利亚随笔》的编辑)的话说,高健是个“刻苦、严谨的‘阵地翻译家’”。

对译本中的副文本细察之后可以多少看出译者的翻译方法、翻译倾向和翻译主张。高版倾向于直译,注释中多有说明。如高版《南海所追忆》文后注11,把比喻义列于注释,意即正文中采取直译法。《烤猪技艺考原》文后注19则直接交代用了直译法。追求译作与原作同等阅读效果几乎是每位严肃译者的追求,高版倾向于追求与译作一致的幽默效果。《烤猪技艺考原》文后注1对“dissertation”一词翻译的交代,《席前风雅饭前经》文后注1对文章题目由来的解释都可看出译者为追求译作效果做出的尝试和努力。从文本内的副文本看不出刘版的翻译方法,但从“外文本”——刘炳善所写的谈翻译兰姆的文章来看,刘的翻译方法显而易见:细察原意,熔铸新词,即在理解阶段调动一切工具、资料、手段充分理解原意,不望文生义,表达阶段则摆脱原文字的束缚而进行文学再创作,“既保持译文内容的准确性,又注意提高译文语言的艺术性”[8]169。据上所述,似乎刘倾向更灵活的翻译方法。但无论采取何种译法,两位译家都以把兰姆的传神出彩之处再现给中国读者为己任。刘将兰姆原文中的“reader”译为“看官”,将文章题目“That Home is Home though it is never so Homely”译作“家虽不佳仍是家”的传神译法谦称是“巧遇”。机遇只青睐有准备之人,若没有平时深厚的学养积淀和敏感的文学思维,这种“巧遇”恐难出现。另外,副文本中还透露出译者的翻译主张或翻译思想。高在《译后序》中反复强调其翻译主张及其翻译的最高原则是“调和”,这一翻译思想后又发展为“协调论”。刘则没有明确提出自己的翻译思想。

(三)从副文本看译者的读者观

两个译本的译者均利用正文前的译序等文字给读者提供了大量信息,这些信息有对原作者身家背景、性格特点、生平经历和文学成就的介绍,也有对作者原文特点做的有依据、有内涵的解读。这些信息帮助19世纪的英国作家兰姆穿越时空来到中国读者面前,使读者有机会与其近距离接触,与其神交。另外,两译本每篇正文后都附有注释,注释内容丰富,涵盖面广,有对文章的内容提示和写作背景的交代(只限刘本),有与文章内容相关的宗教、历史、文学、艺术、地理等具体相关知识的介绍,也有对当时英国风俗习惯、兰姆与亲友故交关系的交代。穿插在两版正文之间由英国本土著名画家为译文本所做的插图活灵活现,使原作中的人物形象、事件经过和景物风情跃然纸上,直观地呈现在读者面前,英国风味和英国气派十足。这些信息和插图,营造了一种浓郁的氛围,降低了读者的阅读门槛,把读者领进了兰姆的家门,使读者走近了兰姆的生活,为读者最大程度上理解兰姆“古怪”的行文风格服务。另外,高版中篇篇热情洋溢的导读文字想必也是本着这种良苦用心而写的。译者处处为读者考虑,力图从多角度给读者的阅读提供便利,两位译者皆可谓名副其实的“读者友善型”译家。

(四)从副文本看译者的显形

高版中的导读文字是其一大特色。这些导读文字少则三四百字,多则一千多字。对原作者无限的崇拜和热情的赞颂奠定了每篇导读文字的基调,在此基调上译者对每篇文章的内容给出了较详细的介绍,对原作写作手法、语言句法特点、风格特色等进行了分析。另外,每篇导读中译者自己的赏析也占了不少篇幅。译者在导读中时常对中英语言和文学进行一番比较。如《海上忆旧游》一文导读中,就有译者对中外作家作品中景物描写情况发表的看法[9]274。同一篇导读中译者又对中英语言的句法运用进行了讨论[9]275。而在《友人更生记》一文前的导读文字中,译者则将兰姆“爱用旧典”的行文特点与一些中国文人的行文特点进行一番对比[9]328,同时又对兰姆友人的“书痴”形象与中国《聊斋》中的书痴形象进行了比较。由此可见,译者有很强的中西语言和文学比较意识,翻译过程也同时是一个研究过程。高版中导读文字的出现使译本深深地印下了译者的痕迹。相比之下,刘版中译者对原文的直接评论较少,在《梦幻中的孩子们》文后注释中对兰姆终身未婚、无儿无女、亲人一个个离他远去的身世给予了真挚的同情[10]152。在另一篇文后注释中对人是否应该结婚简要发表了一下看法[10]203。这些看似与正文“无关”的导读和评论文字很幸运,没有被编辑和出版社扼杀掉,这从一定程度上说明了中国译者地位的提高和翻译环境的宽松,中国译者开始逐渐从幕后走到台前,从“隐形”开始“显形”。

(五)从副文本看翻译过程中的译者

翻译是特殊而复杂的脑力劳动,多数人只关注翻译活动的最终产品——译本,忙于评判译本质量的优劣好坏,对翻译过程中译者所扮演的角色关注不够。通过分析译者翻译过程中留下的痕迹,不仅可以看出翻译过程中译者的种种努力与付出,通过分析译者的心理活动轨迹还能对翻译活动的复杂机制有更直观的认识。兰姆爱玩文字游戏,爱引经据典,爱穿插人物掌故,文体文白杂糅,迂回曲折,以传达他那独特的幽默,即“含泪的微笑”(laughter in tears)[8]199。吃透这一写法已是不易,译出他那亦庄亦谐的效果更是对译者的挑战。不过刘炳善不畏艰难,迎难而上。刘的《译事随笔》中《英国散文与兰姆随笔翻译琐谈》一文对翻译兰姆时所遇困难和应对方法有详细记载,可供参看。高健翻译时做出的努力和选择也清晰可见,如《除夕志感》文后注5所述“译文对这一警语进行了尽可能的复制”[9]71;《论烤猪技艺考原》文后注18对双关语的翻译说明[9]226。高版《论尊重妇女》文后注1对标题翻译的解释[9]126,又说明了译者在翻译过程中的无奈。此外,两位译者皆在正文后注释中提供了丰富的背景知识和信息,这些知识和信息充分说明了在跨文化交际活动中译者自觉扮演着“中介者”和“交际者”的新角色[11]。通过对翻译副文本因素的研究不仅能看出翻译过程的复杂与艰辛,还能加深对翻译过程中译者角色和作用的认识。

三、翻译文本中的副文本研究新意义

国内外学者对副文本研究引入翻译研究的意义已有阐述:国内学者肖丽曾提出“副文本研究是对文本本身研究很好的补充和扩展”[1]20;郑玮的论述则更具体,“副文本研究是全面而有效地解读正文本的有力保障,是了解译者翻译思想的重要途径”[7]52。国外学者Sehnaz Tahir-GÜrcaglar指出分析文本的副文本能给我们带来文本本身未能揭示的信息[3]59。笔者十分赞同以上看法,通过上述分析想提出以下建议:对于文学、历史、科技以及其他学术著作等严肃作品的翻译,我们可将译作的副文本纳入译本评价范围之内。热奈特指出:一部文学作品一般由正文及其副文本部分之间的关系组成,不曾存在而且永远不会存在没有副文本的文本[2]40。由此可以说副文本是文本的有机组成部分,译文中的副文本也是译文本的有益成分,是译本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译本副文本的丰富信息给读者提供了“前理解”,并参与译本正文本意义的生成,直接影响着读者的阅读。可见我们理应在评价译文本时关注译本的副文本,特别是书内副文本,比如书的译序、书内注释、插图、附录、译后语等。副文本对文学作品以外的历史、科技和其他学术著作等复杂文本的作用和价值是不可忽视的,所以我们认为,对上述著作的翻译文本进行评价时,对其副文本的评价也应纳入译文本质量评价范围。

[1]肖丽.副文本之于翻译研究的意义[J].上海翻译,2011 (4):17-21.

[2]朱桃香.副文本对阐释复杂文本的叙事诗学价值[J].江西社会科学,2009(4):39-46.

[3]Tahir-GÜrcaglar,Sehnaz.What texts don’t tell:The uses of paratexts in translation research[C]//Theo Hermans Crosscultural Transgressions,Research Models in Translation Studies.II Historical and Ideological Issues.Beijing: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2007:44-60.

[4]徐炜.译序的作用[J].江苏外语教学研究,2005(2):47-51.

[5]孙昌坤.译作序言跋语与翻译研究[J].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5(6):126-128.

[6]修文乔.从傅译副文本看傅雷的翻译观和读者观[J].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2008(6):66-69.

[7]郑玮.副文本研究:翻译研究中不可忽视的一环[J].杭州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2):50-53.

[8]刘炳善.译事随笔[M].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2009.

[9]高健.伊利亚随笔[M].2版.广州:花城出版社,2007.

[10]刘炳善.伊利亚随笔选[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 2008.

[11]苗菊.探索翻译过程与译者[M].英文版.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3.

H315.9

:A

:1671-9476(2015)03-0058-03

10.13450/j.cnkij.zknu.2015.03.014

2014-12-03;

:2014-12-15

河南省教育厅人文社科青年项目“刘炳善与高健散文汉译对比研究”(2013-QN-526)。

张 鸽(1982-),女,河南鲁山人,讲师,研究方向为翻译理论与实践。

猜你喜欢
伊利亚兰姆译本
兰姆的点金术
扫帚也有梦想
艺术家作为事件的讲述者
《佛说四人出现世间经》的西夏译本
铅笔描绘雪世界
11月微寒,来一口热奶油兰姆酒棕吧
《通玄记》的西夏译本
伊利亚斯
外国小伙成了重庆通
《孙子兵法》俄译本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