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跬步”方至“千里”

2015-02-02 18:26张惠红
课外语文·下 2015年1期
关键词:跬步作文课堂教学

张惠红

【摘要】课堂教学与作文关系密切。我们教师应该走好“跬步”:在课堂中渗透作文思想、作文方法,引导学生时时留意生活,观察生活,体验生活,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作文观,那我们的学生就一定会写出好文章来。

【关键词】课堂教学;作文;注重积累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静静的深夜,群星在闪烁,老师窗口的灯光彻夜未眠……”夜晚,老师对批改学生作文,呕心沥血;白天,老师为上好作文讲评课,筋疲力尽,付出了很多,得到却甚微,学生作文水平仍似老牛拉破车。如何解决这一难题呢?荀子在《劝学》中说道:“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这句话揭示了一个真理:丰富的知识是靠日积月累和平时的认真学习得来的。同时也告诉了我们一种教学方法:日积月累。几年来,我坚持从平时课堂教学出发,采取以下几点措施,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一、思想重视,平时渗透

作文是一个学生语文能力的综合体现。指导好学生作文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而只用一周两节课的作文课,时间不甚宽绰。因此要教好作文,教师必须从思想上重视。要时刻琢磨如何利用一切可利用的机会,随时给学生引导,向学生渗透。要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有意无意地向作文教学倾斜,为作文服务。

二、激发情感,以情促作

激发情感不仅是课堂教学的需要,更是作文教学的需要。没情感而无病呻吟是写不出好文章的,没情感的文章是没有生命力的。如何激发情感?我的做法如下:

(一)入境动情,以情激情

教师有“情”是一节课成功的灵魂。当一个教师满怀激情地在讲台上一亮相,学生的精神就会为之一振,心自然会容易与你沟通。自然而然进入你设的意境中随你喜而喜、随你悲而悲。相反,当一个教师有气无力地站在讲台上讲时,即使他的教案写得再好,普通话再好也不会打动多少学生,学生表现出的多是不耐烦或恹恹入睡。

教师要有情,必先“入境动情”。教师在情感的催化下,潜入教材深处以心与之相亲,用灵魂与之碰撞产生激情,达到内心世界与文章蕴含水乳交融,能为文章而哭为文章而笑。

如在讲《彭德怀和他的大黑骡子》一课时,我被文中那真挚的情感深深地打动了。我是流着泪读完课文的,带着一种急于倾诉的欲望走上讲台,当我缓缓而动情地讲完那琐碎却体现了人与人、人与动物之间的真爱,那欲言却难以表达的一个个令人荡气回肠的镜头后,我的喉咙有点哽,而教室里有学生时不时地在抹眼泪。很明显学生已进入意境,我的情激发了他们的情感。根据学生这一情感的出现,我及时往作文方面引导:问他们能否也写一篇表现人与人之间情爱的文章?同学们都很自信地回答“能”。并且感慨平时肚中什么也没有,今天忽然感到素材很多,文思如涌。而且写出来的文章也保证能让一两个同学哭。于是,我顺势布置下次作文时就写这样的主题,结果绝大多数同学写得很好。

你看,在课堂教学中因势利导,以情激情,以情促情,所用的时间不多,收到的效果却是意想不到的。

(二)先声夺人,出情传情

当然也不能排除教师在讲台上动情地讲,下边一部分人却木然地听。如何杜绝这种现象,让学生立刻入情入境呢?有时可采用一种先入为主的方式——闭眼听。

闭上眼,静下来,脑海一片空灵。这时外界输入的信息在脑中作最活跃,最急剧的反应。在处理一些言辞优美、意境幽远的文章时,让学生闭上睛静默3—10秒钟,然后教师开始读文章或放录音。这叫先声夺人,也可理解为强迫人情。这种做法可使学生的情感一下子被激活,容易入境入情。

听完后,让学生睁开眼,发现学生的眼中明显流露出震惊感、欣慰感、满足感。这时教师及时要求学生利用1—3分钟时间同桌互相倾诉内心感受。学生心中丰富的世界只有讲出来,那个世界才真正属于自己。别小看短短的几分钟,它既是每个同学情感的宣泄,更是一次口头作文。抓住一瞬间的美丽,使之成为永恒。这样久而久之地训练,学生会出口成章,甚至能把原先一些只可意会而不可言传的东西表达出来。这样学生还会为硬造一句话而皱半天眉吗?

(三)合理想象,激活想象

丰富的想象力,是写好作文必不可少的前提之一。某些课文适当发挥一下,既可激发情感又能激活想象。

如在《一路花香》中“太阳正照着路旁美丽的鲜花……”这一段中,对这美好景象没作太多的描写。为增加美感,教师可引导学生展开联想,想象阳光普照、鲜花盛开、一路花香的美好景象。比如:太阳把金色的光辉洒在大地上,路旁的鲜花姹紫嫣红,争奇斗艳,花瓣上还滚动着钻石一样闪亮的小露珠,勤劳的小蜜蜂,可爱的小蝴蝶在花丛中翩翩起舞,纵情歌唱……

如此一扩展,再加上教师声情并茂的语言如“大珠小珠落玉盘”般融入学生心田幻化成一幅幅图像,变为一首首动人心扉的诗。合理的扩展可化平淡为神奇,变枯燥为魅力。激活想象,可使学生志得神怡,情怀激荡,回味无穷。课文的合理拓展,可使学生的想象插上翅膀,在作文的王国中自由飞翔。

三、课文还原,适时点拨

文章一般都写得比较含蓄,给读者一定的品味余地,有的还一波三折,悬念迭起,引人入胜。学生只看着很好,却不知为什么好。这时如把课文适当地还原一下,使学生恍然大悟,对学生以后作文时的思路会有很大的帮助。

如碰到像《驿路梨花》这样的文章,它写得悬念层叠,引人入胜。为什么会这样?教师可还原一下故事,再加以点拨。本文组材顺序是这样的:十年前解放军建小屋方便行人→梨花出嫁后其妹接过她的担子→瑶族老人受惠后来报恩→我和老余进山得知此事。可这样写下来,给人的感觉是平淡,毫不吸引人。作者为避免这一点,对素材进行巧妙的安排,每个层次都是设想——释悬——带出新悬念。通过这些悬念的安排与展示,使原本照顺序写下来平淡的文章曲折回环,波澜起伏,达到极好的艺术效果。

相信通过这样一讲,在以后的作文中多数同学会借鉴这一课的写法,为避免平铺直叙而动一番脑筋。

(编辑:龙贤东)

猜你喜欢
跬步作文课堂教学
积跬步以致千里 积小流以成江海
在历史视域中探索法治的中国图景——评《跬步探微:中国法史考论》
积跬步至千里——访江苏省自行车电动车协会理事长陆金龙先生
秋至
且行且思,让批注式阅读融入课堂教学
把“三个倡导”融入课堂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