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谐”文化浸润于心——读《文明的复兴与对话》

2015-02-05 02:27文丨汪建初
当代贵州 2015年46期
关键词:中华民族文明领导

文丨汪建初

在《文明的复兴与对话》中,我们可以看到一位领导干部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时代使命的担当,看到一位智者对民族未来预测的担当。

翻开第一页,就感觉到和风习习扑面而来;从第一篇读到最后一页,仿佛春风化雨,让我沉浸在中华民族悠悠五千年“和谐”文化的长河之中。

作者以自己博览群书的功底、融会中西的视野,纵论人与人之间的儒家之和、人与自然之间的道家之和、人与自己内心世界的佛家之和,最终把“和”归结为人的本性使然,并由此得出结论:中华民族的“和谐”文化必将战胜霸权主义。

作为读者,我看到的不仅是作者的论点、论据与论证过程,更在乎他为什么会这样思考。文如其人!透过文章,我感受到的是这样一位作者:

一是有士大夫的风骨。以天下为己任的士子气度和忧国忧民的生命情怀,贯穿本书所有篇目。没有忧患,必将死于安乐,这是历史周期律反复证明的事实。唯有自强不息、厚德载物,我们才能走出1840年以来中华民族的困局。难能可贵的是,作者不仅有先天下之忧,还有后天下之乐,字里行间,我们可以感受到作者参禅悟道的机趣、诗词歌赋的涵养、琴棋书画的陶冶,看到作者在业余生活中“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的洗练,由此构成了士大夫的忧乐人生。

二是有真君子的修为。说起领导干部的文集,人们很容易联想到“秘书作文、领导讲话”的官场惯例。但我们可以看到,作者思想鲜明的原创性,和文章所传达的鲜明个性,绝非“捉笔吏”能为之。正因为如此,本书收录的都是近年来作者在重要活动和主流媒体公开发表的讲话和文章,是经过了实践的检验和广大读者检验的“真金足银”。作者通过文章,充分表达了“君子和而不同” 的境界,他渴望民族文化复兴,又极其清醒地看到传统文化的先天不足;看到民族复兴的必然趋势,又警惕前进道路上的种种危机与风险;他贬斥霸权文化,但又毫不怀疑西方现代文明对当代中国的意义。他提出“以国为重,以人为本,我为人人,人人为我”作为核心价值的核心,并率先垂范践行之,追求知行合一的操守。

《文明的复兴与对话》由孔学堂书局出版。(当代贵州全媒体记者 张 莹 供图)

在一些细节上,依然能看到作者的君子风范。比如作者引用的文字和观点,都明确地注明出处,既表达了对前人智慧的尊重,又使自己的观点与古人的思维互相映衬,也为我们拓展阅读的空间、寻找思想的脉络提供了有益的线索。这种作风,对喜欢将部属拟写文稿编印成自己的文集的一些领导干部来说,无疑是巨大的讽刺。

三是有大干部的担当。2013年6月28日,在全国组织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20字的好干部标准,其中突出强调“敢于担当”。在作者的文章中,我们可以看到一位文化学者对中华五千年文明道统延续发展的担当,看到一位领导干部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时代使命的担当,看到一位中央委员站在历史的天空对国家发展战略的担当,看到一位智者对民族未来预测的担当!正因为敢于担当,文章对读者形成巨大冲击力,使我们沉浸在作者心境营造的忧患语境中久久徘徊,从而激发出我们对个人发展、国家前途、民族命运的深层思考。

读罢全书,意犹未尽;且忧且乐,深契吾心!期盼作者再发灵感,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长河中溅起朵朵浪花,引领我们的爱国之情随波起舞!

猜你喜欢
中华民族文明领导
中华民族的独立之路
请文明演绎
聚焦中华民族之瑰宝“非遗”
漫说文明
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有力保证
努力树立中华民族的文化信仰
对不文明说“不”
2016重要领导变更
文明歌
不能比领导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