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茶树变身摇钱树——天柱县油茶产业助推“三农”增效

2015-02-05 02:27邓万里
当代贵州 2015年46期
关键词:油茶树油茶三农

文丨当代贵州全媒体记者 邓万里

近年来,天柱县把油茶产业作为经济转型的主攻产业来抓,围绕油茶产业园区建设,实现种植突围、加工突围、品牌突围,让油茶树成为产业富民的“摇钱树”。

10月22日,行走在天柱县社学乡金凤村的公路上,沿途的油茶林犹如绿毯般铺在崇山峻岭间,挂满枝头的茶果飘逸出浓浓的香味。

村民孙培齐正在茶林里摘果子,他承包的500余亩油茶林已经开始挂果,今年预计有4万余斤,按市场价可卖8万余元。

作为贵州全省面积最大的油茶产地,天柱县油茶种植面积达30万余亩,年产油1400吨,年产值上亿元。

近年来,天柱县把油茶产业作为经济转型的主攻产业来抓,围绕油茶产业园区建设,实现种植突围、加工突围、品牌突围,让油茶树成为产业富民的“摇钱树”。

荒山变茶林

天柱县地处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冬无严寒,夏无酷暑,雨水充沛,独特的地理环境孕育了靠山吃山的产业格局。但几年前因交通不便,农业产业发展滞后。

“随着高速公路的畅通,天柱县的山地农业迎来了发展的春天。”天柱县委书记江朝伦说,立足资源禀赋,大力实施山地高效农业,才能达到生态美、百姓富的目标。

既要靠山吃山,更要绿山护山,天柱县把兴林富民的眼光瞄向了既有生态效益又有经济效益的油茶树。

油茶油含有一种生理活性成分角鲨烯,有很好的富氧能力,可抗缺氧和抗疲劳,具有提高人体免疫力及增进胃肠道的功能,被誉为“东方橄榄油”。

天柱县是油茶原产地之一,种植历史悠久,早在明朝时就有种植记载。“但以前老百姓种植的都是老油茶树,品种不好,挂果不多,很难形成产业。”天柱县油茶产业办公室主任袁仁根说。

为了育出好品种,袁仁根带队先后奔赴湖南、广西等地考察学习,了解油茶树的品种、栽种技巧、产业发展等情况,回来后再结合老品种培育新品种,并小面积试种。

“只有根据当地的气候、土壤,培育出的品种,才能适合本地种植。”袁仁根介绍说,天柱县已引进和自育了“湘林210号”“长林44号”“瓮洞8号”等40多个品种,填补了贵州省无自主优良品系的空白。

走进天柱县邦洞镇的60亩油茶苗圃园,大棚内的油茶苗木生机勃勃,20多名农民正在为油茶苗除草,不时有前来购买育苗的车辆。

袁仁根介绍,天柱县油茶苗木培育基地共220多亩,是贵州目前面积最大、技术力量最强的油茶苗生产基地,每年育苗上千万株,已销往湖南、广西等地。

苗木培育成功后,天柱县采取“先易后难,先熟地后生地,先集中后分散”的原则,利用海拔800米以下、坡度25度以下,土层深厚的荒山荒地、采伐迹地、火烧迹地、撂荒坡耕地等开发油茶新基地,逐渐以点带面,辐射一片。

第一批试种挂果后,群众纷纷以出租山地或土地入股的方式发展油茶产业,大片的荒山荒地被开垦成油茶基地,油茶造林大户不断涌现。

天柱县积极鼓励农民工返乡创业,按照“承包户+基地+农户”的模式,采取个人投资负责种植、管理,农户出地入股的经济合作方式,把荒山改建成油茶基地,规模化发展油茶产业。

目前,已新造油茶林10多万亩,改造低产老油茶林8万多亩,全县油茶林面积发展到30万余亩。

茶林变园区

金凤村是一个以侗族苗族为主的民族村寨,过去群众大面积烧山耕地,以致水土流失严重,自然灾害频发,荒山坡地较多。

政府带动发展油茶产业后,金凤村成功流转了5000多亩土地用以栽植油茶,并成立3家专业合作社,人均收入上万元,从穷山窝变成了“金凤凰”。

金凤村的变化,是天柱县油茶产业示范园区发展的一个缩影。

近年来,为了把茶林变成示范园区,天柱县林业、农业、科技等部门深入茶山走访座谈,开展详细摸底调查,全方位掌握自然、社会、经济等第一手资料,为园区建设的规划、实施奠定了基础。

袁仁根说:“县里召开过10余次专题调度会、现场办公会、现场观摩会,邀请省林业厅、省农委、省科技厅、贵州大学、省林科院等部门专家多次到产业核心区和重点区实地勘察、指导,为园区规划和建设指明方向。”

2012年,省委、省政府作出建设100个现代高效农业示范园区决定后,天柱县整合扶贫、林业等项目资金,积极规划示范园区建设。

在广泛征求基层干部群众意见建议后,2013年完成的《天柱县油茶产业示范园建设规划》审批通过,并正式入列贵州省100个现代高效农业示范园区和30个省级重点园区。

打造园区过程中,天柱县按照区域化布局、集约化栽培、产业化经营的发展思路,积极引进和培育企业、合作社规模种植,开展精深加工和品牌打造,实行“一手抓良种培育、一手抓林下经济,新造和改造油茶林双轮驱动。”实现了良种化、标准化、规模化、园区化“四化”发展格局。

同时,天柱县还充实完善规划编制合同、技术服务,合理规划园区水、电、路、土地开发等基础设施,编制油茶产业、林下经济、高效农业产业等分类项目,明确了组织领导机构、人员、工作任务,确保园区建设保质保量、有力有序推进。

这些政策优势吸引了不少省内外企业和个人。目前,园区已培育、引进11家油茶加工企业,并带动成立了13家农民专业合作社。

今年2月,国家科技部颁布第六批国家农业科技园名单,天柱县油茶产业园被纳入国家农业科技园核心区重点打造,积极带动全县油茶产业步入产销一体化的现代农业之路。

园区变景点

在园区建设基础上,天柱县还大力推进农业结构调整,结合“林—畜—草”、“林—禽”、“林—药”等经济模式,建设高标准生态循环种植基地,着力打造农业园区升级版。

在挺盛种养专业合作社基地,油茶林间套种了辣椒、柚子、柑橘等,林下鸡群相互追逐,林下种养的收益超过了预期效益。

“以前山高路陡,交通不便,致富无门。现在好了,县里不仅把荒坡荒土改造成油茶林,还修了水泥公路,为我们在油茶林里发展果蔬产业提供了便利条件。”天柱县高酿镇邦寨村村民杨德智说。

山坡经改造成茶林后,土质疏松、肥沃,特别利于西瓜、辣椒等果蔬生长。村民不仅可以在茶林打工拿工资,也可以在茶园里搞林下种植。

杨德智初中毕业后一直在外地打工,拌过水泥挑过浆,扛过砖头砌过墙。村里搞油茶产业园区建设后,他回到村里给园区当管理人员,一个月可以拿到1600元的工资。

从去年开始,杨德智在油茶林里栽种辣椒、白菜等蔬菜,卖了一万余元。今年又栽种了西瓜、柚子、辣椒等果蔬,收入达6万余元。目前,杨德智已带动周边村民搞林下种植达200多亩。

天柱县油茶产业逐渐成为集采摘体验、花卉观赏、产品加工、展销、餐饮娱乐服务于一体的产业新格局。(天柱县委宣传部供图)

一产连二产,天柱县还积极推动农旅一体化建设,不仅丰富了旅游活动内容,还适应了居民消费的升级需要,在带动农民脱贫致富的同时,也促进了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

邦寨村共种植了3000多亩油茶林,靠卖油茶果,老百姓的日子越过越红火,但村民们并不满足。“我们要通过搞美丽乡村建设,实行农旅一体化,把油茶的附加值‘挖’出来。”杨德智说。

在村里的农家饭庄里,游客不断。外来游客在体验采摘果蔬乐趣的同时,还可以留在这吃住,大大带动了村民的经济收入。

“把农业和园区、旅游结合在一起,无论对企业还是农户,都有收益。”村民陈和生介绍,他们利用基地里的山塘,修建起了集垂钓、采摘、观光为一体的休闲中心,把一二三产业有机结合起来。

如今,油茶产业园区逐渐成为集采摘体验、花卉观赏、产品加工、展销、餐饮娱乐服务于一体的产业新格局,实现了农业生产的规模化、区域化、效益化与现代化发展。

通过发展油茶产业,天柱县补齐了农业短板,助推“三农”增效,走出了一条具有现代山地特色高效农业发展的新路子。

猜你喜欢
油茶树油茶三农
广东省油茶种植技术与发展前景分析
数说2021“三农”新变化
浅谈油茶树炭疽病的发生及防治措施
商务部:多措并举惠“三农”
2020年“三农”十大新闻
江西提高油茶新造和低改补贴标准
家乡的油茶
茶耳
老家的油茶树
40年,时光轴下的“三农”演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