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对外汉语教学中“龙”与“dragon”的翻译问题

2015-02-14 08:11李雪娇
语文学刊 2015年18期
关键词:龙的传人跨文化留学生

○李雪娇

(鲁东大学 文学院,山东 烟台 264000)

“龙”与“dragon”的翻译问题引起过多次热议,有的学者主张把“龙”直接译为“long”,如岑运强、沈云芳(2005),史传龙、贾德江(2007);有的学者认为应该译为“loong”,如胡兴文、束学军(2000);还有的学者认为可以沿用“dragon”对译,如,秦晨(2008)、葛岩,秦裕林(2008),另外,史传龙、贾德江(2007)也提出了用Sino-dragon或Chinese dragon来翻译“龙”。笔者发现,前人的文章较多关注“dragon”与“龙”的翻译问题,很少将其与对外汉语教学联系。然而,对外汉语教材、词典中多用“dragon”表示中国的“龙”,这种做法不利于留学生学习汉语。鉴于此,本文对“龙”与“dragon”进行了对比研究,进一步提出了在对外汉语教学中有关“龙”的教学建议。

一、“龙”与“dragon”的对比研究

(一)起源

1.关于“龙”的起源,迄今众说纷纭,程裕桢(2011)归纳了三种说法:一、龙起源于自然现象。二、龙起源于鳄。三、龙起源于蛇图腾。

2.“dragon”一词源于希腊语中的“drakon”意为看守,传说中的“dragon”是看守财宝的怪物,形似鳄鱼,有翼,生性凶残。

(二)形象

1.“龙”的形象在众多典籍中有记载,其中,《尔雅翼》云:“龙者鳞虫之长。王符言其形有九似:头似牛,角似鹿,眼似虾,耳似象,项似蛇,腹似蛇,鳞似鱼,爪似凤,掌似虎,是也。其背有八十一鳞,具九九阳数。其声如戛铜盘。口旁有须髯,颔下有明珠,喉下有逆鳞。头上有博山,又名尺木,龙无尺木不能升天。”

2.“dragon”的形象是:拥有强壮的身躯,又长又粗的颈,有角或褶边的头、尖锐的牙齿以及带刺的尾巴。它用四只强而有力的脚步行,用一对像蝙蝠翼的巨翼飞行,全身覆盖坚硬的鳞片。以黑色为主,面目狰狞。

(三)文化内涵

1.中国有独特的“龙文化”,“龙”具有较为丰富的文化内涵,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民族的象征。炎黄子孙自称是“龙的传人”,在《周易》中,“龙”首先是中华古人创造的用以进行占卜的卦象。六十四卦的乾卦记载了龙从潜到现、从跃到飞的过程。新石器时代及青铜时代,龙由巫术意象演变为多个原始氏族的图腾。炎帝部落与黄帝部落组成炎黄部落联盟,共同构成华夏族的主体。汉民族形成之后,龙成为全民族共同的标志和象征。

(2)皇权的色彩。“龙”与帝王的联系可以追溯到远古神话传说,比如黄帝铸鼎,鼎成,黄帝成龙升天。只不过当时龙只是黄帝的坐骑。程裕桢(2011)认为龙与皇帝合二为一,始于汉高祖刘邦。帝王之躯及皇室用具均被冠以龙名:龙颜、龙袍、龙旗、龙辇等不胜枚举:“飞龙在天”、“龙行虎步”,无不与帝王有关。由此可见,龙在两千多年的帝国岁月中浸染了浓厚的皇权色彩。

(3)祥瑞的化身。《礼记·礼运》云:“麟、凤、龟、龙,谓之四灵。故龙以为畜,故鱼鲔不。”《辞海》对苍龙的定义是:中国古代神话中的东方之神,后为道教信奉,同白虎、朱雀(即朱鸟)、玄武合称四方四神。上古时代,祭祀礼器上的动物造型和祭祀巫术中的动物实体都具有通天神兽的身份。这些动物之中,又以龙的神格为最高,自古以来龙就被人们视为最有灵性、最具神秘色彩的动物。

2.“dragon”主要有以下两个文化涵义:

(1)凶恶的怪兽。从权威词典的解释来看“dragon”一词主要有两层涵义:一是神话或儿童故事中的一种虚构动物,形似鳄鱼或蛇,有翼、爪和鳞,口能喷火;二是指凶恶的人,尤其是监管少女的严厉的女人。

(2)邪恶的象征。在西方众多文化中,“dragon”都是强大而邪恶的,一直是人类的心腹大患。希腊神话、日耳曼神话、北欧神话中都有英雄屠龙的故事,而且,在基督教等宗教中,“dragon”是罪和异教的象征。

综合以上对比研究,我们得知“龙”是一种勇猛的,具有神话色彩的祥瑞动物,是中华民族的象征,褒义色彩十足。而“dragon”则是邪恶的怪兽,贬义色彩浓厚,两者具有明显不同的涵义。

二、对外汉语教学中有关“龙”的教学建议

对外汉语教学中与“龙”有关的教学是一种文化教学,又是一种典型的跨文化交际。众所周知,教师、教学材料、学生是教学中的三大要素,这三者对留学生的学习起着重要的作用,为此,笔者从这三个方面提出了建议。

(一)教材要完善编写

本文中所指的教材指的是广义的教材,包括教科书、词典等。刘珣(2000)认为:在第二语言教学中教材起着纽带的重要作用。然而,据调查,众多对外汉语教材用dragon简单地对译“龙”,如吴中伟主编的《当代中文·第二册·汉字本》、何杰主编的《快乐交流·阶梯会话课本》(下册)等。许多词典也用dragon对译“龙”,如《新世纪汉英大辞典》、《新时代汉英大词典》、《英华大辞典》、《新英汉词典》、《牛津高阶英汉双解词典》。由上文可知,这种做法不利于留学生理解“龙”的真正内涵。

上文提到,针对翻译现状,一些有识之士主张改用long、loong、Sino-dragon、Chinesedragon翻译,笔者认为,不管用哪个词翻译“龙”,最好的传播效果主要由“龙的传人”,以及中国与他国的实质关系来决定。因为无论是不是一种符号,本身并没有意义,只有我们通过解释才能赋予其正确的涵义。因此,我们在编写教学材料时,非常有必要加入一些典故、图画、动画增加对其文化涵义的解释。

(二)教师要提高素质

李红印(2008)强调了教师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重要作用,他认为“对外汉语教学学科框架‘金字塔’的塔尖都始终应该由‘谁来教’来占据”。而面对现阶段对外汉语教师的状况,许琳曾提出:“目前海外师资无论在数量上还是质量上都无法满足国外汉语学习的需求。”因此,对外汉语教师急需增强自身素质。笔者结合自身经验,提出以下建议:

课前,教师应对“龙”与“dragon”有深入的了解。在课堂上,可以先让同学描画心目中龙的形象,并讨论发言。待教师讲解后,再让同学重新描画龙的形象,再次讨论发言。通过对比,学生们可以加深理解。教师讲授时切忌直接对译或者简单展示龙的照片,因为留学生仅仅从龙的图片中难以分辨其是邪恶还是勇猛,教师应该通过讲授与龙有关的故事,结合生活中常见的龙的形象让学生体悟龙正面的文化内涵。比如过年、结婚时常有龙的图案,留学生明白过年、结婚是喜庆、祥和、神圣的事,在这种场合下人们敬仰龙,说明在中国龙是祥瑞之物。

需要强调的是教师应增强“国别化”意识,因为世界上除了“dragon”,还有印度龙、泰国龙、日本龙等等,它们不一定都像“dragon”一样邪恶,各自有不同的内涵。教师可根据实际情况,在了解留学生的文化背景知识的基础上与不同国家的龙进行对比。

笔者认为要做好对外汉语教学中有关龙文化的教学,最重要的是教师要有维护国家形象,传播“龙文化”的强烈使命感。正如帕克·帕尔默(2015)所说:“仅仅依靠重新编制课程以及修改教科书,改革永远不能成功”,“真正好的教学不能降低到技术层面,真正好的教学来自教师的自身认同与自身完整”。每个炎黄子孙都是“龙的传人”,对外汉语教师的言行举止本身就是“龙文化”的一种体现。

(三)留学生要增强跨文化意识

学生是对外汉语教学中的主体,不管老师教得多好,教学资料多么丰富、“龙”的翻译多么科学,如果学生不接受,交际无法进行。

留学生在学习龙的有关知识时难免存在母语文化的思维定势和对异文化的成见,会不自觉地把自己母语中的龙与中国的龙对等。因此,留学生要在教师的引导下树立正确的跨文化交际意识,首先,应从心理上尊重不同的“龙”文化,其次,要认识到它们的差异,加深对“龙”的理解。

总之,科学的教材、高素质的教师、勤奋的学生相互配合,对外汉语教学才会顺利进行,而教师提高自身素养、恰当运用教材、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兴趣是跨文化交际进行的关键。

虽然“龙”的教学问题只是对外汉语教学中很小的一方面,但从中我们可以反思对外汉语教学、跨文化交际中应注意的问题。笔者认为,对外汉语教师作为“龙的传人”、中华文化的传播者,应该增强自身素养,时刻树立良好形象,老师的以身作则比任何形式的翻译、文字更能说明什么是“龙的传人”、什么是中华文化!希望以此抛砖引玉,促进对外汉语教学、更好地进行跨文化交际。

[1]岑运强,沈云芳.浅谈“龙”与“dragon”的概念及应用[J].语言·社会·文化,2005(11).

[2]程裕桢.中国文化要略(第3版)[M].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1.

[3]刘珣.对外汉语教育学引论[M].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2000.

[4]胡兴文,束学军.跨文化传播中“龙”的翻译及其他[J].文教资料,2000(5).

[5]秦晨.“龙”与“Dragon”之辩:一个跨文化交流的典型案例[J].河海大学学报,2008(4).

[6]葛岩,秦裕林.Dragon能否表示龙——对民族象征物跨文化传播的试验性研究[J].中国社会科学,2008(1).

[7]李红印.对外汉语教学学科框架修正——兼论对外汉语教师研究[C].第九届国际汉语教学研讨会论文选,2008.

[8]帕克·帕尔默.教学勇气——漫步教师心灵[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

[9]史传龙,贾德江.中国“龙”和西方“dragon”之文化差异与翻译[J].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6).

猜你喜欢
龙的传人跨文化留学生
龙的传人诗人作品选
第一章 天上掉下个留学生
第一章 天上掉下个留学生
超越文明冲突论:跨文化视野的理论意义
留学生的“捡”生活
第一章 天上掉下个留学生
龙的传人
石黑一雄:跨文化的写作
跨文化情景下商务英语翻译的应对
龙的传人